摘要
装饰用玉是周代贵族所钟爱的一类常见玉器,种类繁多。随着考古材料的日益丰富,我们可以发现,周代贵族在某些装饰用玉的使用上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其中包括梯形牌组佩、玉蚕和玉韘。梯形牌组佩是将不同材质的珠管串成若干股,然后总束于梯形牌饰一端或两端的特殊组玉佩,其主要见于女性贵族墓葬。玉蚕是被雕饰成蚕类造型的玉器,受体积限制,此类器物通常与发饰、组玉佩、腕饰等装饰用玉组合使用,佩戴主体依旧为女性贵族,已知材料中仅有少数男性贵族将玉蚕作为装饰用玉构件。与前两类器物所不同,可能作为钩弦工具的玉韘更多出自男性墓葬。上述玉器性别差异的成因复杂多样,根本上还是受器物特征和用途等因素的影响。女性装饰品被认为更倾向于展现其装饰性,而男性则较少尝试大胆的组合,正因如此,造型较为特殊的梯形牌组佩更受女性青睐。作为射礼与实战中不可或缺的弓射器具,韘的佩戴主体为男性也合乎常理,玉韘亦是如此。据文献记载,与桑蚕有关的活动多由女性主持或参与,作为桑蚕栖息之所的桑林也是人们向高媒神祈求子嗣的重要场所,这或许便是玉蚕与女性之间联系紧密的原因。至于夫妻墓葬中同时随葬梯形牌组佩或玉韘的情况,应当并非偶然,这些出现在弱势性别墓葬中的装饰用玉,也许正是异性相赠的信物,是双方感情的寄托与象征,考古材料与文献记载可以作为此种假设的佐证。
正如《礼记·玉藻》所言:“古之君子必佩玉。
梯形牌组佩,又称玉牌联珠串饰、玉梯形牌组佩等,是将不同材质的珠管串成若干股,然后总束于梯形牌饰一端或两端的特殊组玉佩,梯形牌饰可被视为核心构件。这种独特的造型是基于象形与转喻思维模式、对称及拆半艺术手法所创造的,是对凤鸟尾羽的模

图1 平顶山应国墓地M9出土梯形牌组佩
引自《考古河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第112页。
周初统治阶层对色彩的重视突然迸发,金文中对王室赏赐织物、服饰、佩饰、车马及兵器的色泽有着详细描述,西周贵族喜爱颜色的新品味与他们流行佩戴华丽多彩的饰物同时兴
《毛诗正义》载:“杂佩者,珩璜、琚瑀、冲牙之类。
值得注意的是,韩城梁带村M27及应国墓地M201这两位随葬梯形牌饰与梯形牌组佩的男性墓主,其配偶墓中同样发现有对应器物,这一现象引人深思。梁带村M27墓主为芮公,其胸部右侧佩戴梯形牌饰1件,此类器物正是梯形牌组佩的核心构件,该件牌饰正面共饰有4组龙纹,上下端分别有8个和10个穿
动物形玉饰在周代,特别是西周墓葬中的出土数量极为可观。此类玉器用途广泛,既可用于丧葬,又可作为装饰。在众多动物形玉饰中,性别差异最显著的当属玉蚕,其使用者多数为诸侯与大夫级贵族女性。由于个体较小,玉蚕通常与其他装饰用玉相组合,据笔者观察,包含玉蚕的装饰用玉大致有发饰、项饰、组玉佩、腕饰等几类。
发饰方面,较明确的实例有作为束发器的蚕形玉笄,以及在组合发饰中起到装饰作用的小玉蚕。应国墓地M85墓主头骨处有蚕形玉笄2件,形制相同,圆头尖尾,蚕体正反面均以平行阴线分出体节,长度分别为5.5厘米和5.7厘
玉蚕在项饰中的出现频率较高,笔者统计到的已有10余组。其中,济阳刘台子M6出土了由22件玉蚕组成的项饰1国墓地BRM1甲室中的3件玉蚕出自墓主胸部,与玛瑙珠相邻,可能是项饰中的构
国墓地BZM9墓主左肩处发现12件玉蚕,发掘者认为,这些玉蚕可能与相邻串饰及玉璜间存在组合关

图2 宝鸡国墓地BRM2出土包含玉蚕的项饰
引自《国玉器》第187页。
腕饰用玉的整体数量较少,其中依旧不乏以玉蚕为构件者。虢国墓地M2012墓主右手腕饰中包含9件玉
现有材料中,仅有少数男性将玉蚕用作装饰,较明确者有如下几例。大河口M1墓主为霸伯,其头部附近的2组玉发饰及胸腹部位置的二璜组玉佩中均包含多件玉国墓地BRM1墓主为
伯,居东部乙室,其胸部左侧发现7件玉
至于玉蚕多由女性所佩戴的原因,可能与祭祀、职业及崇拜思维有关。我国古代祭祀的蚕神有天驷、菀窳妇人、寓氏公主、地方蚕神蚕丛氏、民间蚕神马头娘等,以及被朝廷承认的正统蚕神黄帝元妃西陵氏嫘
除了祭祀,与桑蚕有关的各种工作也多由女性承担。《周礼·天官·典妇功》:“典妇功掌妇式之法,以授嫔妇及内人女功之事赍。”郑司农云:“女功事资,谓女功丝蚕枲之事。
某些情况下,玉蚕的佩戴或许仅是为了突显其装饰价值,天马—曲村M6123中的出土情境便是例证。该墓主仅有6岁,性别不详,其手部和足端均发现多件玉
韘是射箭时保护手指的钩弦工具。《说文解字》载:“韘,射決也。所以拘弦,以象骨,韦系,著右巨指。
西周至春秋早期是玉韘使用的第一阶段。该阶段玉韘可分为筒形斜面、矮体扁舌形、矮体扁舌形侧带有鋬三类,前者是对晚商殷墟筒形韘的直接延续,后两者之间存在演变关墓陪葬墓PM

图3 临淄商王墓地M2出土玉韘
引自《临淄商王墓地》图版五三。
韘在西周射礼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涉及射礼铭文的西周金文共有十余篇,内容有关当时的大射、燕射、宾射等问题,春秋以来,刻意追求礼制观念的射礼被动摇,代之宣扬武功、军事的田猎、武射开始盛
玉韘自战国中晚期开始出现在女性墓葬中的原因,可能与如下几点有关。其一,玉韘原有的实用性衰退,转变为装饰品与身份象征。韘最初的用途是钩弦,但随着时代变化,此项基本功能逐渐被摒弃,制作精美的玉韘反而更加强调装饰作用。已有多位学者对东周玉韘的用途提出质疑。杨建芳先生指出,东周时期玉韘韘体较短矮且无容纳弓弦的横向凹槽,韘尾内侧也有浅浮雕纹饰,这表明玉韘的功能已经由实用器转变为装饰品,称为韘形玉饰更加合
其二,女性墓葬中的玉韘可能为男性相赠,是象征双方感情的信物。由于文献中并无明确记载,此般假设仅能从考古材料入手,夫妻同时随葬玉韘的情况便是证明。因中山王墓被盗严重,剩余器物中未发现玉韘,目前符合条件的实例仅有九连墩M1与M2。两墓主为异穴合葬的夫妻,每墓各出土2件玉韘,M1中的668号标本通长3.7 cm、最宽2.5 cm、高1.75 c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造成各类装饰用玉性别差异的原因是多样的,但归根结底还是受器物特征、用途和时人思维影响所致。梯形牌组佩是装饰用玉中较为特殊的一类,其“放射状”造型源于对凤鸟尾羽的模仿。结合佩戴位置看,这种造型特殊且色彩对比明显的组佩,在填补人体装饰部位空白的同时,也营造了富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因此更受女性喜爱。与蚕相关的祭祀及生产工作主要由女性从事,将玉蚕组合到项饰、腕饰等装饰用玉中的同样多为女性,两者之间应有所关联。动物形玉饰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交感巫术思维,在该思维影响下,女性试图通过佩戴玉蚕与祭祀高媒神的桑林建立联系,目的则是求子。玉韘可能是具有实用性的装饰用玉。韘最初的用途是拉弓勾弦,与之相关的射礼和实战参与者多为男性,这就决定了此类器物的使用主体为男性,玉韘亦然。至于女性开始佩戴玉韘,很可能是在礼崩乐坏的社会大环境下,玉韘性质发生变化的表现。
信物的使用或许早至史前,陈星灿先生认为贾湖骨牌便是借贷信物,民族学上也有不少类似案
参考文献
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百度学术]
孙庆伟.周代用玉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百度学术]
李京震.试论周代梯形牌组佩[J].江汉考古,2022(1):63-68. [百度学术]
刘绪,徐天进,罗新,等.1992年春天马—曲村遗址墓葬发掘报告[J].文物,1993(3):11-30. [百度学术]
张崇宁,孙庆伟,张奎.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三次发掘[J].文物,1994(8):22-33,68. [百度学术]
李文儒.中国十年百大考古新发现:1990—1999[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344. [百度学术]
徐天进,孟跃虎,李夏廷,等.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J].文物,1995(7):4-39. [百度学术]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商周组,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1980—1989(第二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百度学术]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河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2. [百度学术]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局.平顶山应国墓地(Ⅰ上下)[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2. [百度学术]
宋建忠,吉琨璋,田建文,等.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6(8):4-18. [百度学术]
谢尧亭.发现霸国:讲述大河口墓地考古发掘的故事[M].太原: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40. [百度学术]
解希恭,张文军,张新治,等.洪洞永凝堡西周墓葬发掘报告[J].三晋考古,1994:71-94. [百度学术]
宝鸡市考古工作队,宝鸡县博物馆.宝鸡县阳平镇高庙村西周墓群[J].考古与文物,1996(3):1-12. [百度学术]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虢国墓:第一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百度学术]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曲阜鲁国故城[M].济南:齐鲁书社,1982:122. [百度学术]
苏芳淑.化干戈为玉帛:西周的玉石饰物[M]//琢玉成器:考古艺术史中的玉文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21:89-110. [百度学术]
杰西卡·罗森,张经.异域秩序:西周晚期和东周早期的礼俗[J].早期中国研究,2016:1-73. [百度学术]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95. [百度学术]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7:352. [百度学术]
胡宁.论“杂佩”:先秦时期小件玉石饰品的赠予行为及其象征意义[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4(1):118-124. [百度学术]
孙秉君,程蕊萍,陈建凌,等.陕西韩城梁带村遗址M27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07(6):3-22. [百度学术]
孙秉君,程蕊萍,陈建凌,等.陕西韩城梁带村遗址M26发掘简报[J].文物,2008(1):4-21. [百度学术]
张青.明传奇中的定情信物[J].民俗研究,2003(2):177-182. [百度学术]
李萍.从婚俗歌探桂西壮族婚俗:以平果嘹歌为重点[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73-77. [百度学术]
王秀梅译注.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6. [百度学术]
王立民.《诗经》“彤管”为玉(石)管说及其他[J].学术交流,2002(2):117-119. [百度学术]
苏天钧.北京考古集成:11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120. [百度学术]
佟佩华.山东济阳刘台子西周六号墓清理报告[J].文物,1996(12):4-25. [百度学术]
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国玉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百度学术]
商彤流,孙庆伟,李夏廷,等.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六次发掘[J].文物,2001(8):4-21,55. [百度学术]
方辉,崔大庸.长清仙人台五号墓发掘简报[J].文物,1998(9):18-30. [百度学术]
李夏廷,张奎.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四次发掘[J].文物,1994(8):4-21. [百度学术]
孙秉君,赵县民,梁存生,等.陕西韩城梁带村遗址M19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07(2):3-14. [百度学术]
孙秉君,蔡庆良.芮国金玉选粹:陕西韩城春秋宝藏[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120-121. [百度学术]
谢尧亭,王金平,杨及耘,等.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一号墓发掘[J].考古学报,2020(2):177-290,309,311-368. [百度学术]
卢连成,胡智生,宝鸡市博物馆.宝鸡国墓地:上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349. [百度学术]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玉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75. [百度学术]
陈海波,谢尧亭,范文谦,等.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M2055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2022(2):38-60. [百度学术]
李玉洁.古代蚕神及祭祀考[J].农业考古,2015(3):310-315. [百度学术]
游修龄.蚕神:嫘祖或马头娘?[J].古代文明,2002:298-309. [百度学术]
李发,向仲怀.先秦蚕丝文化论[J].蚕业科学,2014(1):126-136. [百度学术]
孙机.周代的组玉佩[J].文物,1998(4):4-14. [百度学术]
孙诒让.周礼正义:十三经清人注疏丛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7:566. [百度学术]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406. [百度学术]
赵丰.桑林与扶桑[J].浙江丝绸工学院学报,1993(3):21-25. [百度学术]
J.G.弗雷泽.金枝[M].汪培基,徐育新,张泽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68. [百度学术]
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35. [百度学术]
夏鼐.商代玉器的分类、定名和用途[J].考古,1983(5):455-467. [百度学术]
左骏.古代玉护指的流变 芄兰之叶,童子佩韘[J].大众考古,2018(10):60-73. [百度学术]
杨海青,王军震.虢国墓地出土的玉韘与玉觽赏析[J].收藏家,2015(11):39-42. [百度学术]
吉琨璋,孙永和,席为民,等.山西曲沃羊舌晋侯墓地发掘简报[J].文物,2009(1):4-14,26. [百度学术]
罗西章.北吕周人墓地[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127. [百度学术]
淄博市博物馆,齐故城博物馆.临淄商王墓地[M].济南:齐鲁书社,1997:62. [百度学术]
韩伟东,王会田.山东淄博临淄西关南村一号战国墓发掘简报[J].文物,2022(9):4-20. [百度学术]
郭长江,陈虎,李晓杨,等.湖北随州枣树林墓地190号墓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23(1):29-34,149,35-94. [百度学术]
阚绪杭,周群,钱仁发,等.春秋钟离君柏墓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13(2):239-307. [百度学术]
南阳市文物研究所,桐柏县文管办.桐柏月河一号春秋墓发掘简报[J].中原文物,1997(4):8-23. [百度学术]
陶正刚,侯毅,渠川福.太原晋国赵卿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155-156. [百度学术]
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上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431. [百度学术]
王先福,王红星,胡雅丽,等.湖北枣阳九连墩M1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2019(3):20-70. [百度学术]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墓:战国中山国国王之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458. [百度学术]
王先福,王红星,胡雅丽,等.湖北枣阳九连墩M2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2018(6):3-55. [百度学术]
黄吉博.洛阳市西工区C1M3943战国墓[J].文物,1999(8):4-13. [百度学术]
杨建芳.玉韘及韘形玉饰:一种玉器演变的考察[M]//中国古玉研究论文集.台北:众志美术出版社,2010:295-303. [百度学术]
卢兆荫.玉觽与韘形玉佩[J].文物天地,1995(1):20-24. [百度学术]
黄曲.浅论“韘”及“韘形佩”[J].考古与文物,2011(2):55-62,75. [百度学术]
徐汝聪.楚韘[J].江汉考古,2014(5):46-62. [百度学术]
袁俊杰.两周射礼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470-471. [百度学术]
李春桃.说“夬”“韘”:从“夬”字考释谈到文物中扳指的命名[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1):175-182. [百度学术]
陈星灿.贾湖骨牌:最早的信物[N].中国文物报,2013-07-19(07).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