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 周二

论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核心要义及推进路径

基金项目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系统观念的重要论述研究”21JZD003

中图分类号:

F121D261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朱忆天,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华东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

通信作者

朱浚(通信作者),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Email:852835883@qq.com

编辑

责任编辑:彭建国

欢迎按以下格式引用

朱忆天,朱浚. 论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核心要义及推进路径——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2): 292-302.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pj.2024.07.001.

On the high-standard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 for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Citation Format:

ZHU Yitian,ZHU Jun. On the high-standard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 for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Core essence and advancement paths—Learn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spirit of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20th CPC Central Committee[J].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5(2):292-302.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pj.2024.07.001.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1卷    第2期    292-302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31    No.2 : 292-302
Doi10.11835/j.issn.1008-5831.pj.2024.07.001
政治建设与社会治理

论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核心要义及推进路径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朱忆天
  • 朱浚
华东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37
显示更多

摘要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充分研判国内外经济发展现实基础上,提出的重大经济发展战略,其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高度肯定了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保障作用,为深化认识和把握其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提供了崭新坐标。从核心要义看,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效彰显了其独特价值优势、目标优势和调控优势。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落脚点在资本增殖不同,人民立场是体现社会主义市场价值之“高”的首要内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目标之“高”的核心内容,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是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控手段之“高”的基础内容。从价值意蕴看,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适配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举措。激活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生动力,是以增强内功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核心策略,是以塑造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也是为新质生产力发展优化环境的重要思路。从推进路径看,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进一步加强统筹顶层制度设计和基层实践,有效兼顾新生产力和旧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协同融合落实法治思维和德治思维。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质生产力;

On the high-standard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 for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Core essence and advancement paths—Learn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spirit of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20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 ZHU Yitian
  • ZHU Jun
School of Marxism,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anghai 200237, P. R. China
Show more

Abstract

The high-standard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 is the major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proposed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on the basis of fully judging the reality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economic development. Its proposal marks a new stage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20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ighly affirmed the guarantee of high-standard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 on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nd provided new coordinates for deepening understanding and grasping what it was, and how to do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re essentials, the high-standard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 for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effectively demonstrates its unique value advantages, target advantages, and regulation advantages. Unlike the ultimate goal of capit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 in capital proliferation, the people's position is the primary content reflecting the high value of socialist market. The socialist modern power is the core content reflecting the high-standard goals of socialist market. And the efficient market and proactive government are the basic content reflecting the high-standard regulation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 the high-standard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 for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is a strategic measure to respond to the profound changes unseen in a century,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adapt to new productivity. Activating the endogenous motivation of high-standard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s to enhance the core strategy of strengthening content to respond to the profound changes unseen in a centu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vancement path, the high-standard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for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needs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design of the top-level system and grass-roots practice, effectively take into accoun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ew productivity and old productivity, and coordin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hinking of the rule of law and morality.

Keywords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high-standard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further comprehensive deepening of reform;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一、    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研判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与经验,提出系列具有原创贡献的重要经济论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高质量发展思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充分回应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变化基础上,提出的重大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其得以提出和发展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新时代发展到了全新阶段。2024年7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1],并以此进一步提出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力方向和具体要求,为新时代推动理解和把握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坐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经济体制改革列为重中之重,将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列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首要内容,有力彰显了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和保障作用[2]

纵览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主题,可以发现政府和市场关系始终是改革的核心议题。中国共产党围绕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渐进式建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不仅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而且为立足具体历史国情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建构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话语做了充分的历史和实践积淀。换言之,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范畴。习近平总书记在探索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有力推动了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构,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市场驱动力量。通过梳理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路线图,可以进一步理解新时代对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创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市场、主体和宏观调控进一步指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将其列在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位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从中国式现代化角度进一步肯定了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价值。从时间和事实层面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纵深推进不仅是同步的,而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动力和制度保障[

3]。

基于上述分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角度肯定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什么要建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怎样推动建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在理论维度,深化理解和把握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炼和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创性贡献、推动建构中国特色经济话语的理论需要;在实践维度,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动力和制度保障,是新发展阶段建构新发展格局、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要求。为此,以面向中国式现代化为切入点,进一步强化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做的研究,无疑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    何谓:面向中国式现代化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要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具体历史国情的原创性探索,创造性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优势的双向结合[

4],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强大内生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高度肯定了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意义,这为理解和把握其核心要义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载体。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指向是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此语境中获得了更为清晰的内涵要义。即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纵向比较及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横向比较中,有着独特的价值优势、目标优势和调控优势。

(一)    价值优势之高: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是人类现代文明演化的产物,是现代经济发展进程中配置资源的两种手段,其并不具有特定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属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引入市场经济,实现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融合,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成就。作为一项崭新的创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显示出了强大生命力。以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驱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驱动力量呢?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必然离不开对经济发展价值立场的回溯和确认。发展经济的终极目的和意义在于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一旦经济发展偏离了人民价值立场,其经济发展就难以为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提供助力。市场经济并不天然具有社会制度属性,市场经济的价值立场取决于社会形态和生产资料所有制。尽管资本主义在时间序列上先于社会主义探索市场经济建设,但两种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不在是否使用资本、是否存在私人产权,而在如何支配剩余劳动以及在分配过程中凸显的价值取向和追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冠之以社会主义,意味着其建立在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资料基础上,意味着具有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和追求[

5]。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了经济基础,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自由、平等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在全面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彰显出了更清晰的目标和价值指向。人民价值是衡量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首要标准,以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终极价值在于人民群众福祉。换言之,高水平的“高”首先体现在价值立场和价值追求之“高”层面,体现在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层面[6]。以此观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绝无可能企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度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资本增殖为唯一目的,偏离了经济发展目的在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造成了尖锐化的社会矛盾,影响和侵蚀了其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空间。在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广大劳动人民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中,平等享有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全面发展的机会,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法律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彰显人民价值底色提供了顶层设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纠偏了资本主义的资本至上价值取向,以人民价值取向真正实现了经济发展复归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目的,全面彰显了人民至上价值的追求。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强大的驱动力量,而且还将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充足的物质基础,以人民价值追求和价值原则进一步凸显了其“高”。

(二)    目标优势之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确立的目的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以又好又快的发展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持续推进建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已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目前正在集中力量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一方面,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民族复兴贡献强大力量;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力彰显了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和内涵。中华民族对如何建设现代化强国目标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投身追求民族独立富强抗争运动,都没有取得成功,只有中国共产党成功寻求到了中华民族实现富强的现代化之路。换言之,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一以贯之地探索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现代化建设经验。其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特别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强大内生动力。

人类现代社会主要通过市场和计划两种方式配置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资源,市场是最具有效率的方式之一。资产阶级充分利用资本和市场,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文明景观,为后发展国家探索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示范。问题的关键在于市场存在盲目性、自发性等诸多弊端,资本主义以资本增殖为最高追求,一旦市场难以满足资本持续获利需要就会形成经济危机甚至局部冲突,即资本增殖逻辑标定了其市场经济难以自我化解的矛盾,容易造成市场无效困境。如何利用好市场开展新型现代化建设,马克思提供了理论设想、列宁提供了“新经济”政策的摸索,中国共产党则实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7]。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实现市场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市场力量。在持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市场和政府边界逐步清晰,市场和计划作用逐步激活,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中国式现代化形成了良性互动。新时代以来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指引下,进一步激发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作用,不仅有助于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为依托,深入理解和把握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要义;而且有助于以市场经济汇聚起人民群众为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磅礴伟力。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目标层面指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意味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实现强国目标层面显示了强大优势。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以人民美好生活得以全面实现为基础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紧密围绕新时代强国目标进行建构和优化,彰显和标定了其特有的历史和价值底蕴。

(三)    调控优势之佳: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8]。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意味着市场和政府实现了最优配置,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宏观和微观实现了优劣互补、强强配置。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调控优势意味着,既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避免市场无序发展造成的经济震荡问题,也要确保政府调控有效、避免政府作用失灵。有效市场体现在资本以“三个有利于”为指导,在市场中配置资源、组织生产[9];有为政府体现在行政力量与市场力量有着清晰的边界,在市场无效、失灵时则彰显出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避免市场无序、滞后造成的负面问题。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调控效果上呈现为市场和政府共同为现代化建设积蓄力量,在根源层面纠偏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自由化、私有化弊病。

上文已经述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兼具效率优势和内生矛盾劣势。只有在市场出现难以化解的经济危机时,资本主义政府才会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以避免经济社会的系统崩盘,故其周期性经济危机极容易导致无谓的资源耗费、经济动荡问题。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控要实现的预期是强强联合,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效能,也要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最终要实现的是高水平、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市场和政府互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和政府是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的,不存在所谓的强弱、对立等问题[

10]。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确保市场有效和政府有为的同构,推动市场和政府调控手段的互融共生,符合高水平要求和预期。以市场最灵敏的资本要素为例,资本主义市场在激活资本方面具有历史积累优势,但其难以化解资本逐利的负面效应,难以消除周期性经济危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调控手段优势体现在,既激活了资本高效配置资源、组织生产的优势,也以制度驾驭资本、坚决避免了资本逐利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冲击[11]。有为政府明晰资本生产边界、类型,始终确保资本为人民所用、为高效配置资源所用。换言之,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效融合市场和政府调控手段优势,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历史性发展和变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了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和价值链。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调控手段层面进一步廓清了其独特价值蕴含,厘清了政府和市场的融合互动关系,为理解如何以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保障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视角[

12]。

三、    为何:面向中国式现代化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价值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意义重大,其不仅意味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和地位得以进一步凸显,而且意味着市场经济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得以进一步凸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保障作用进一步肯定了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作用,因此其价值向度至少逻辑上包含了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适配新质生产力布局三个层面。

(一)    增强内功: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核心策略

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环境的战略研判,是确定以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前提。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直面的客观现实,如何在外部发展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大背景中不断提升中国竞争力,是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正视和回应的现实。为此直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通过强化自身建设、以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疑是新时代中国应对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和世界之变的核心思路。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实际是对全球经济发展格局的反映,东升西降、南升北降的整体性变化,意味着全球经济发展将面临更为尖锐的撕裂、更为激烈的局部冲突。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新兴国家将获得进一步型塑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实力和机会。于中国而言,必须处理好如何在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中,兼顾安全和发展,不断增强自身经济实力、提升应对全球局势变化的抗风险能力。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增强内功来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核心策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推动离不开改革开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改革开放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只有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才能有效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力、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外部冲击和影响[

13]。以此为指导思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兼顾对内深化改革和对外高水平开放两个层面。在对内深化改革层面,要重点破除制约新发展格局形成的深层体制障碍,有力推动市场化要素改革的统一大市场建设。就新发展格局的现实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要求来看,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是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的,割裂内外市场联系或独立运转的做法难以获得持续发展空间。新发展格局既受到国际环境变化和国际市场变动的影响,也受国内市场作用发挥、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需要围绕国内外市场变化需要,进行市场监管体制、市场准入体制等内容改革,并以此获得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市场基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离不开国内统一大市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深刻体现在超大规模市场效率和优势层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强市场化要素配置和市场体制机制改革,这将进一步推动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构。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要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如期实现,必须进一步明确增强内功的思路。基于以上论述,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立足国内市场建设,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核心策略,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有力提升市场竞争力,是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市场应变的核心思路。

(二)    塑造优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经济发展,围绕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理念和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塑造新的发展和竞争优势提供了指导思想。市场经济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手段,其高水平应体现为市场充满生机活力。在此语境,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要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产权有效、要素自由、价格灵活、公平有序、优胜劣汰的良好市场环境,以此形成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和关键举措[

14]。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1)产权有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市场经济要获得高质量发展、要实现资源最佳配置必然离不开清晰的产权,公有资产增值、私有财产获利都离不开清晰产权制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完善产权保护,将产权作为市场经济的基础制度,为高水平经济体制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产权保障[

15]。确认产权界限、有效激励产权以及确保产权流通,是建构高水平市场经济机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要素和资本流通的社会基础。(2)生产要素便捷流动是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内容,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条件保障。不论是传统的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还是新的数据、信息等要素形态,其自由流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源泉。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要素的自由流通和资源的高效配置,只有让一切生产要素充分涌流、充分迸发活力,建立起要素自由流通、高效使用的统一大市场,才能塑造新时代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16]。(3)价格灵活反映是高水平市场经济的标识,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基础是市场能够第一时间响应和实现对高质量产品的认可。价格是最灵敏的调节器,是有效调节收入分配和竞争的工具。灵敏的价格调整和灵活的市场反馈,有助于高效反映市场变化、实现资源配置,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保障机制。(4)公平竞争环境是高水平市场机制的规则要求,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市场主体以公平有序的规则体系进行竞争,有助于各类主体获得良好发展环境,有助于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高水平市场发展活力来自公平有序的竞争,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动力来自市场决定、流动自主的市场秩序。(5)优胜劣汰是高水平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以市场变化为基础、以产业转型为依托,加快高质量经济建设和转型,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应有要求。只有确保优胜劣汰,及时清退僵尸企业、空壳企业,新的技术和新的生产工艺才能获得应用推广,高质量发展的社会环境才能进一步型构。

可以认为,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通过有生机有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建构,不仅高质量发展将获得新的发展空间,而且中国式现代化也将获得新的竞争优势。

(三)    优化环境:适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思路

新质生产力是以原创性、颠覆性技术为底座的新型生产力形态,而要创造性地为新质生产力提供适宜的新兴科技,离不开与之匹配的生产关系。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逻辑归属上,是生产关系范畴。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的在于满足与塑造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社会关系。就此而言,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质是进一步优化新质生产力生成和涌现社会环境的核心思路。要为适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技术基础提供适宜环境,必然离不开高水平的市场体制。新型举国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有效科技攻关的创举,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有助于为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更有利的社会环境。就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科技创新来看,科技主体、科创资源和管理体系都离不开市场体制的优化提升。即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适配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实现科技创新的基础,有助于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新质生产力得以形成发展离不开市场力量的支持,特别是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从适配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来看,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有助于进一步盘活科技创新需要的社会资源,有助于优化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社会环境。(1)高水平市场体制意味着市场主体力量和主体能动性得到空前强化,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前沿需要的力量得以进一步发育,这将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的市场力量支持。市场环境中科技创新主体力量主要来自市场、来自企业,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打破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科技创新中的独大局面,鼓励企业以最大积极性参与前沿科技创新,真正形成全面创新格局,新质生产力才能获得最强大的主体力量支持。(2)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意味着科技创新可以获得最佳资源配置,同时科技能最大程度实现与经济社会互动。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效配置方方面面的要素,特别需要来自经济社会的互动和支持,并以此实现科技创新的市场化转换。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意味着新质生产力需要的资源,特别是科技创新需要的社会支持将得到高效配置,同时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的高效互动将进一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3)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意味着市场和政府两种方式实现了高效组合,科技创新管理方式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17]。新质生产力需要前沿重大科技创新,与之相匹配的科技管理体系将更具规划性、高效性和可预期性。在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传统意义上的线性管理思维、被动管理方式将得到系统提升,创新治理和主动管理将为新质生产力提供良好管理保障条件。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适配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举措。通过市场体制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形成环境的优化,新质生产力将获得生成和涌现的社会基础,中国式现代化将获得强大驱动力量。

四、    何为:面向中国式现代化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路径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意味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和意义有了强国目标和民族复兴的呈现。以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必然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对市场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基层统筹,必然离不开对新生产力和旧生产力转换的关注,必然离不开对市场的正面激励和负面约束。总之,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有效协调好制度和实践、政府和市场、法治和德治等多层关系,同时这也构成推进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核心思路。

(一)    统筹推进顶层制度设计和基层实践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囊括了方方面面的力量和资源,其推进不仅需要顶层制度保障,而且依赖基层的高效执行,即统筹推进顶层制度设计和基层实践是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首要前提。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无论是行政部门还是市场主体都是多样化、分散化存在的,如何集中多元主体协同行动,是迈向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高度重视顶层制度设计和基层贯彻执行,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积累了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联动的宝贵经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对经济体制提出了更高要求,这要求必须更好兼顾长远和当下,精准识别经济体制中存在的制度阻碍和基层执行中存在的实践偏差,有力推进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顶层制度设计是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得以推进的根本依据和重中之重[

18],基层执行是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得以优化的关键动能。

首先,从顶层制度设计层面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架构内确立和展开的,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开展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必须进一步凸显和激活顶层制度设计的规范指导价值。在纵深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持续获得新的实践基础和发展条件。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确立和发展的基础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积累的必然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以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来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必然离不开顶层制度的指导和保障。这要求顶层制度必须兼顾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点和横剖面,既要全面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也要紧扣影响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节点,为基层有效执行和推进高水平经济体制提供方向和原则指导。在历史经验层面,要充分总结和吸收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以超历史性和战略性的顶层制度,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宏观方向指导。

其次,从基层执行视野看,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落地并彰显出强大生命力的关键在基层如何理解和贯彻落实。要保障顶层制度落地生根、有效转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经济发展动能,必然离不开对基层执行落实的关注。一方面,经济体制涉及经济活动方方面面,其中既有行政力量、市场力量等多主体多要素的博弈,也有经济生产过程的多流程协调,这要求必须重视基层推动经济体制发展的工作效能。另一方面,中国地大物博,市场空间和市场环境存在较大异质性,要确保建构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必然离不开基层不走样、不变形的贯彻执行。而要确保基层贯彻执行的工作效能,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和《决定》的具体要求,不断深化领悟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要义、价值意蕴和实践要求,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的市场经济保障。

(二)    兼顾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持续发展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兼顾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的关系,协同推动新旧动能的持续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新动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战略力量支撑;传统生产力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核心力量。面向中国式现代化推动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构,必然离不开对新旧生产力的内在关系协调,特别是妥善解决新旧生产动能转换和持续发展的问题。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基础是技术的革命性创新和突破,以及由此而来的生产要素和产业转型的创新配置。新质生产力是以颠覆性、原创性技术为基础,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效能的先进生产力样式,是对传统生产力的质态突破。就这层含义来说,新质生产力是一个需要长周期发展的新生产力形态,从科技变革到产业应用的过程是旧生产力向新生产力发展转换的过程,新生产力绝不可能一下实现理想发展预期[

19]。新质生产力得以涌现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这需要较长时间的酝酿和发展。为此妥善处理好新旧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传统生产力基础上强化基础研发、技术升级,为未来产业和战略产业提供助力,是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妥善处理和兼顾的重点。

首先,就新质生产力与市场关系来看,需要坚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统一原理,突出变革新的生产关系的意义,着重推动建立高水平的现代经济体系[

20]。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进一步理解如何改革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理”与“路”[21-22]。一方面,必须重视适配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教育、科技和人才体制改革,全力推动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全力提供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关系[23]。另一方面,要重视围绕政府开展市场化改革和科技治理体制创新,进一步凸显新生产力需要的企业主体、产业支撑和创新氛围,实现政府和市场的双向互动、共同发力[24]

其次,就传统生产力和市场关系来看,必须进一步强化不适应高水平市场经济的生产关系改革,有效衔接起新旧生产力变革转换的空当。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并不意味着传统生产力失去了市场空间,更不意味着新质生产力对传统生产力实现了平替[

25]。换言之,传统生产力中存在需要扬弃的部分,这部分是新质生产力的生长点和潜在发展空间。一旦某些传统生产业态、生产模式难以适应新的科技革命需要,就需要进行改革,以此为新的生产力生成提供市场空间和社会条件。而对依然有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的传统生产力,要为之提供必需的市场经济条件支持。

(三)    融合法治思维和德治思维协同推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是法治经济,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不仅体现在法治水平层面,能够以法律形式保障市场经济有序发展;而且还体现在德治层面,能够让所有市场经济行为都有极高的道德自觉和道德约束。即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多元主体在市场环境中以价值规律为指导,自由开展生产流通活动的过程,其内含了极高的法治和道德要求。面向中国式现代化推进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逻辑蕴含了法治和德治的要求,法治就是要求立法、司法和执法都要为市场经济体制服务,德治就是要求市场主体行为体现和彰显极高的道德自觉,二者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凸显了市场经济的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底色[

26]。

首先,在法治思维方面,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进一步彰显法治在产权保护、资源配置和执法监督方面的积极作用,确保市场经济的方方面面在法律框架内开展[

27]。(1)要以完备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彰显和巩固不同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市场主体平等地位必须兼具形式和内容,必须以法律法规切实消除阻碍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平等地位的因素。(2)要进一步健全法律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保障作用,确保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得以有效实现。以法律手段及时清除影响市场要素自由流通的体制机制,维护市场要素和要素主体有序流动的意愿和权利。(3)要全面加强市场监督机制建设,以高效透明的市场监督执法来推动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要敢于以法律形式对任何破坏市场价值规律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纠正,确保市场要素的改革、发展和安全是内在统一的,规范市场经济权力运行。

其次,在德治思维方面,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进一步彰显不同类别市场主体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自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理性经济人为假设,为追逐利益不顾其他,造成了诸多符合法律而不符合道德的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扬弃和超越资本主义市场的新型经济体制,其德治目的在于引导市场主体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水平思想自觉[

28-29]。(1)要在市场经济中有效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引导不同行为主体践履国家、社会和公民层面的基本道德要求。(2)要重视引导不同市场主体对义和利的理解,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义利观。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世济民、义利兼顾等价值理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传统美德资源[30]。(3)要重视实现红色文化和红色道德与市场经济的有效融合,将红色基因植入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艰苦奋斗、自我革命精神等促进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EB/OL]. (2024-07-21) [2024-07-21]. 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7/content_6963770.htm.

[2]

乔榛, 徐宏鑫. 高质量发展的体制基础: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J]. 求是学刊, 2023(6): 1-10.

[3]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课题组. 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J]. 改革, 2024(6): 30-39.

[4]

逄锦聚, 荆克迪. 加快完善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J].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0(5): 3-14.

[5]

唐任伍.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价值内涵、内容呈现和路径选择[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1): 1-10.

[6]

林志友, 曹倩. 论新时代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方略[J]. 科学社会主义, 2022(2): 106-114.

[7]

胡博成, 朱忆天.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共同富裕向度及世界意义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5): 267-277.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 64.

[9]

田改伟. 邓小平“三个有利于” 思想及其启示[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4(5): 34-38, 91.

[10]

常庆欣. 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推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J]. 山东社会科学, 2021(2): 20-25.

[11]

杨静, 任振宇, 魏依庆.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问题研究[J].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4(3): 90-111.

[12]

吴凡, 刘华. 面向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政府职能转变优化路径[J]. 东岳论丛, 2022(12): 121-128.

[13]

韩文龙, 晏宇翔.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J].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2(2): 44-68.

[14]

李京京, 李红亮.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三重追问[J]. 经济问题, 2024(1): 25-32.

[15]

刘戒骄, 刘冰冰.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逻辑与核心制度[J]. 财经问题研究, 2023(1): 27-38.

[16]

刘志彪.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挑战与对策[J]. 学术月刊, 2023(4): 82-90.

[17]

宁阳.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本质与构建[J]. 人民论坛, 2022(24): 18-21.

[18]

于金富, 陈超然.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体系构建及其重点环节[J]. 经济纵横, 2023(9): 8-13.

[19]

权衡. 中国式现代化与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J]. 探索与争鸣, 2024(3): 5-8, 177.

[20]

方福前. 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2(11): 4-9.

[21]

陈鹏, 夏志鹏.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与“路”[J]. 河南社会科学, 2024(4): 23-32.

[22]

蒲清平, 黄媛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理论创新与时代价值[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6): 1-11.

[23]

陈亚平, 韩凤芹. 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科研院所年薪制改革探讨[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6): 152-163.

[24]

郑东华.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市场和企业的功能优化[J]. 经济纵横, 2024(6): 9-17.

[25]

姚树洁, 张小倩. 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战略价值与实现路径[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1): 112-128.

[26]

庞庆明.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属性研究[J]. 经济纵横, 2024(6): 18-25.

[27]

任保平, 李培伟. 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J].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4(2): 3-24.

[28]

徐政, 江小鹏.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特征、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6): 106-120.

[29]

林志友, 李子忻.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三维论析[J]. 经济学家, 2021(9): 100-108.

[30]

张占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1): 1-8.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