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创新成果,具有深厚的唯物史观基础。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包含全新质态要素的复杂系统,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要求加快形成与之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形成和发展,能够保障农产品供给、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农业绿色低碳转型、拓展优化农业资源和市场,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当前,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仍面临农业科技创新及转化应用不足、专业化高素质农业人才短缺、农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业全产业链一体化程度较低等诸多困境,相应的赋能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影响新质生产力的效用发挥。要推动农业重点领域科技创新突破及转化应用,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农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形成同农业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更好地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2023年7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黑龙江、浙江、广西等地考察调研时,提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
“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提出以来,受到国内众多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并相继展开了多维度的研究。而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阶段的基础支撑、突出任务和强烈需求,一直是学界的重点、热门研究课题。通过对符合主题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学界对新质生产力、农业高质量发展以及两者关联的研究整理如下。
一是新质生产力的生发逻辑研究。众多学者从理论、历史和现实“三重”逻辑分析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对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探索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立足“两个大局”,塑造未来发展新优势,赢得全球新一轮发展战略主动权的科学回
一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研究。有学者认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涵义包括提高土地和劳动生产率、保护资源环境、拓宽农业功
一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和实现路径研究。农业新质生产力意味着对农业生产要素、生产过程以及产业链上组织、分工和协作的创新性转
综上所述,目前学界就新质生产力、农业高质量发展以及两者关联的研究已有一定成果,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和借鉴。然而,学界对新质生产力的研究仍处于不断深入和发展阶段,学者们主要围绕新质生产力的生发逻辑、内涵特征、水平测度、实现路径及其与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等方面展开讨论,并拓展至企业、教育、文化、体育等具体层面的研究。关于如何加快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也主要聚焦于数字技术、数字经济等因素,对农业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研究仍在探索中,更鲜有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视域下的深度剖析与系统阐释。鉴于此,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视角出发,在把握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的基础上,以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导向,阐述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并分析当前新质生产力在推动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提出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治理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概念,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具有深厚的唯物史观基础。要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
生产力范畴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一切社会经济问题的出发点,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标准,“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
生产力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由客观物质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其结构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除“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
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在19世纪的欧洲,当时生产领域大量采用新技术,传统的“经验—技术”模式逐渐转变为“科学—技术”模式,“科学—技术—生产力”的作用链条愈发凸显,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提高,引领工业革命更快地向纵深发展。马克思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生产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与自然界之间的作用力就是生产力。生产力的本质在于“人”,是人类为满足现实需要,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以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它不仅是人类全部历史的物质基础,也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这种能力作为人的对象化的产物,一方面彰显出人的本质力量,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人自身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双向物质变换的实际能力。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也内在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指出生命只能以共同体形式而存在,人靠自然界生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要致力于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赢。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注重追求物质财富和资本增殖,导致对现实的人的发展和自然环境承载力的忽视和牺牲。但由于时代的局限,马克思只能寄希望于发挥历史主体的能动性及其实践的创造性,以社会革命的方式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实现对生产方式和整个社会制度的完全变革,试图建立一种能够促进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现代工业。
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总是与一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决定着生产方式及相对应的社会制度的性质。生产力发展到新的阶段必然要求生产关系的调整进步,“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它不仅作为独立的生产要素发挥作用,还渗透融入生产力系统的各个部分,推动生产力各要素更新跃升和高效率配置,发生“质”的、结构性的变化,进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引领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具言之,作为创造者和使用者,人是新质生产力生成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性意义的能动主体。科技创新和劳动者的深度融合表现为,劳动者学习积累迭代和反复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其素质和技能跃升到与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层面,能够引领科技创新,创造和熟练运用并适应新质生产资料,形成创造性劳动和创新性劳动。劳动资料向更高技术含量的跃升主要表现在生产工具的改进和革新,达到与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要求相匹配的层面,即以最新最先进的科技创新成果为基础,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赋能作用,使生产工具更加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劳动资料的结构和效能得到优化和提升。在劳动对象层面,运用新技术手段,拓展更广范围、更多种类、更丰富形态的劳动客体,不断延伸和开辟生产实践的时空场域,深入开发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特别是将数据、信息等新型生产要素纳入劳动对象系统,提高劳动对象的整体质量。上述三个基本要素以科技为动力和纽带,通过改变要素之间的配置比例和组合结构,优化投入产出关系,形成基本要素组合的新模式,促使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当生产力变化发展时,“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农业高质量发展内在蕴含保供给、提质效、调结构、增绿色、拓市场等方面,是涉及多维度的复杂的系统性农业提升工程。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形成和发展,能够促进农业生产力变革和生产关系重塑,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对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超大规模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农业强,首要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必须强
着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强调技术、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变革,能够促进农业提质增效。随着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新质生产要素逐渐渗透融入农业全产业链,引发数字化、智能化变革,在整体上推动实现从低技术、高投入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高效益的发展方式转变;并培育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的发展格局,实现农产品供应链上供给和需求的协调匹配,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依托物联网技术收集海量数据、设计农作物大模型和智能决策控制系统,将在极大程度上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实现远程可视化动态监测。根据作物生长状况与环境变化的实时数据,运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及时调整,自动化精准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突破了传统设施装备和技术手段的限制,减少了对繁重劳动力投入的依赖,使农产品生产过程更加科学化、精细化,促进农业生产效率、作业准确度和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在一系列新技术的驱动下,新质生产力还能突破地理空间限制,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设施农业、立体农业等新型农业模式,形成利用网络空间实现规模经营的新模式新业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路径。
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都会引发生产力的变革,从而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新质生产力在农业转型升级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纵向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横向拓展农业产业形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一方面,聚焦农业供应链、加工链、价值链优化升级,通过对先进数字技术的整合与应用,搭建农业产业发展的数据采集、分析和共享平台,打通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服务等环节的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生产出各具特色的地方农产品。这不仅解决了农业产业链短而不全的困境,还引领农业向品牌化、高端化方向发展,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的功能定位也在不断拓展。新质生产力利用新技术、创新新模式、发展新业态,注重对农业多种功能的深度挖掘和开发,为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联动协作、融合发展夯实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高度重视农业绿色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应用,这正是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面对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和食物消费结构逐步升级的矛盾,要更好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在和平发展道路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就是奉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的先进生产力,能够为拓展农业资源和市场提供新动能,推动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数字化平台与国际合作网络建设,促进全球农业资源高效优化配置以及市场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我国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市场和先进农业技术,培育农业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冲击、生物安全、地缘政治冲突等各类风险挑战。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为跨境电商、智慧物流和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推动农业生产资料的全球购买和优质农产品的全球销售,进一步扩大了市场范围,更好地以农业品牌建设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此外,新质生产力也推动农业科技研发和服务平台的搭建,不仅使农户更加便捷地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农业生产技能和经营模式,还能深化农业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和培养一批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国际化人才,提升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农业领域的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然而,当前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仍面临农业科技创新及转化应用不足、专业化高素质农业人才短缺、农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业全产业链一体化程度较低等诸多现实困境,相应的赋能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影响新质生产力的效用发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向更高层次迈进,但与世界农业强国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一方面,我国农业基础研究比较薄弱、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存在“卡脖子”难题。2023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比2012年的54.5%提高近10个百分点,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数字素养和技能水平整体不高,农业人才结构不合理,尤其是高端农业科技创新人才较少,不利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基于比较收益和生活工作条件等方面的考虑,大量具有良好教育背景和专业技能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农村空心化和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现有农业劳动者老弱化严重、文化程度偏低,对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的认知、接受、应用能力有限。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年龄55岁及以上的有33.6%,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占比高达91.8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但农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强。一方面,交通运输、农田水利、冷链物流、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在不同农村地区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传统基础设施与信息化融合不够,新技术、新设备的普及率和应用水平不高,成为制约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发展应用的重要瓶颈。截至2023年12月,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6.5
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程度仍然较低,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产业载体薄弱。一方面,我国农业产业链短而不全,各环节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和紧密协同,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比较滞后。当前,农业产业链主要集中在生产和粗加工环节,农业研发、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品牌销售等环节的延伸不充分,导致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强。农业产业链技术落后、标准化程度低,市场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尚不完善,协同效应未能充分发挥,存在资源浪费严重、效率低下、交易成本过高等制约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农业社会化服务也存在服务不平衡、不充分、不规范的问题,还没有形成成熟完备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难以满足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不足。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仍处于初级加工阶段,产业规模效应不明显,高产不高效问题依然存在。2022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2.5∶1,低于发达国家的3∶1~4∶
针对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挑战,要强化政府与市场协同联动,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着力在科技创新突破、人才队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等方面破解发展难题,加快形成同农业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打通束缚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卡点。
科技创新是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要加快推进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统筹加强农业前沿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和知识产权的运用、保护,支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特别是在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智慧农业、绿色发展技术等领域的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推动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二是加强创新主体协同,健全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政府要加强与农业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的沟通协调,强化涉农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通过多学科参与、跨领域合作的方式构建创新联合体。三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建设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成果高水平供需对接机制和以应用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更好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创新市场化手段和机制,鼓励支持各类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参与农技推广,不断提升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同时,综合运用科教云平台、现场示范指导等方式,提高农民对新技术的应用能力,确保科技创新成果真正惠及广大农民。
人才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壮大农村各类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队伍
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是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和重要保障。《决定》提出,要“健全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利用机制,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
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科技创新、资源要素只有在产业中才能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深化农业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加快构建与农业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一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产业,加大农业产业发展支持力度。全面推进农业产业链的有效整合和数字化改造,完善各主体利益联结机制,破解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促进产业内部及跨产业的协同合作,加快转化农业新质生产力。要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支持相结合,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在高标准农田、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给予政策、资金、资源倾斜。二是注重农业产业链和创新链“双链”融合,培育农业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有效发挥政府产业政策的引导促进作用,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低空经济等涉农新兴产业发展。以应用场景为牵引,在生物制造、数字农业、绿色低碳农业、细胞和基因技术、合成生物、生物育种等前沿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领域,超前部署规划一批涉农未来产业,抢占世界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和农业发展新高地。三是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要整合各类生产要素和服务主体,因地制宜探索薄弱、重点环节的多种服务模式和组织形式,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和覆盖范围。充分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在科技应用、要素引入等方面的载体作用,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促进传统农业与现代产业相结合。
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推进关键性制度改革,形成同农业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一是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决定》提出“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
参考文献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1). [百度学术]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24-07-22(01). [百度学术]
习近平.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J].求是,2024(11):4-8. [百度学术]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07-22(01). [百度学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5-02-24(01). [百度学术]
蒲清平,黄媛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理论创新与时代价值[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1-11. [百度学术]
胡洪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J].经济学家,2023(12):16-25. [百度学术]
李政,廖晓东.发展“新质生产力” 的理论、历史和现实“三重” 逻辑[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3(6):146-159. [百度学术]
周文,许凌云.论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J].改革,2023(10):1-13. [百度学术]
张林,蒲清平.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理论创新与价值意蕴[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 137-148. [百度学术]
高帆.“新质生产力” 的提出逻辑、多维内涵及时代意义[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3(6):127-145. [百度学术]
蒋永穆,乔张媛.新质生产力:逻辑、内涵及路径[J].社会科学研究,2024(1):10-18,211. [百度学术]
李军鹏.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创新命题也是改革命题[J].人民论坛,2024(6):14-17. [百度学术]
徐政,郑霖豪,程梦瑶.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构想[J].当代经济研究,2023(11):51-58. [百度学术]
戴翔.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J].天津社会科学,2023(6):103-110. [百度学术]
杜传忠,疏爽,李泽浩.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分析与实现路径[J].经济纵横,2023(12):20-28. [百度学术]
周文,李吉良.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J].社会科学辑刊,2024(2):114-124. [百度学术]
程恩富,陈健.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加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J].当代经济研究,2023(12):14-23. [百度学术]
张露,罗必良.中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本质规定与策略选择[J].天津社会科学,2020(5):84-92. [百度学术]
高强.农业高质量发展:内涵特征、障碍因素与路径选择[J].中州学刊,2022(4):29-35. [百度学术]
辛岭,安晓宁.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构建与测度分析[J].经济纵横,2019(5):109-118. [百度学术]
冷功业,杨建利,邢娇阳,等.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机遇、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1(5):1-11. [百度学术]
徐光平,曲海燕.“十四五” 时期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J].经济问题,2021(10):104-110. [百度学术]
黄修杰,蔡勋,储霞玲,等.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0(4):124-133. [百度学术]
王静.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测度及评价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21(2):93-106. [百度学术]
黎新伍,徐书彬.基于新发展理念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6):78-94. [百度学术]
刘涛,杜思梦.基于新发展理念的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4):1-9. [百度学术]
徐政,刘凯,林朝阳.新时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估:基于供需端视角[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52-61. [百度学术]
孟凡会,丁素云.乡村振兴与农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24(8):79-83. [百度学术]
谢艳乐,祁春节.农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联动的机理及对策[J].中州学刊,2020(2):33-37. [百度学术]
高原,马九杰.农业新质生产力:一个政治经济学的视角[J].农业经济问题,2024(4):81-94. [百度学术]
姜长云.农业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发展重点、面临制约和政策建议[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1-17. [百度学术]
苏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逻辑基点、内涵阐释与着力重点[J].农村经济,2024(5):1-14. [百度学术]
马晓河,杨祥雪.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24(4):4-12. [百度学术]
王琴梅,杨军鸽.数字新质生产力与我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61-72. [百度学术]
罗千峰,赵奇锋,张利庠.数字技术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框架、增效机制与实现路径[J].当代经济管理,2022(7):49-56. [百度学术]
夏显力,陈哲,张慧利,等.农业高质量发展:数字赋能与实现路径[J].中国农村经济,2019(12):2-15. [百度学术]
鲁钊阳,杜雨潼.数字经济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证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22(11):3-14. [百度学术]
王森,陈宇斌.数字普惠金融如何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兼论中介与门槛作用机制[J].管理学刊,2022(3):72-87. [百度学术]
钟真,蒋维扬,李丁.社会化服务能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吗:来自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中粮食生产的证据[J].中国农村经济,2021(12):109-130. [百度学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百度学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百度学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1. [百度学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5. [百度学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 [百度学术]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 [百度学术]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7. [百度学术]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6. [百度学术]
习近平.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求是,2023(6):4-17. [百度学术]
罗必良.论农业新质生产力[J].改革,2024(4):19-30. [百度学术]
文丰安.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强国建设的路径[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86-94. [百度学术]
王浩.亦工亦农,连城带乡[N].人民日报,2023-05-13(2). [百度学术]
文丰安.数字乡村建设:重要性、实践困境与治理路径[J].贵州社会科学,2022(4):147-153.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