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34(4):131-135.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12.04.021
摘要:接种颗粒污泥于厌氧反应器,以含有葡萄糖和亚硝氮的模拟废水为进水,进行同一反应器产甲烷反硝化的研究。结果表明,在50 d的启动运行中,当反应器中COD和NO2--N负荷分别从1.5 kg·m-3·d-1和0.15 kg·m-3·d-1逐渐增加至10.5 kg·m-3·d-1和1.05 kg·m。-3·d-1后,COD去除率大于80%,NO2--N去除率大于98%;反应器稳定运行后对畜禽粪液进行处理,当COD和NO2--N负荷分别从2 kg·m-3·d-1和0.2 kg·m-3·d-1逐渐提高至7 kg·m-3·d-1和0.7 kg·m-3·d-1后,COD去除率从50%逐渐提高至80%,亚硝态氮去除率大于98%。因此,同一反应器产甲烷反硝化去除畜禽粪液有机质和氮是可行的。
2011, 33(4):146-150.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11.04.023
摘要:针对餐厨垃圾单相厌氧消化系统极易酸化、缺乏有效预警监控指标的技术瓶颈,在中温条件下利用自行设计的单相厌氧消化反应器,进行了实验室规模的启动、连续式单相厌氧消化系统运行试验,通过深入分析表征系统酸碱抵抗能力指标的变化规律,选取挥发性脂肪酸(VFA)、碳酸氢盐碱度与总碱度的比值(BA/TA)和挥发性脂肪酸总浓度与碳酸氢盐碱度的比值(VFA/BA)作为餐厨垃圾厌氧消化系统酸化抑制的指示性指标。当VFA/BA>0.8、BA/TA<0.4或VFA>3 000 mg/L时,〖JP3〗表明系统缓冲能力极小,应及时采取调控措施预防系统酸化;而当BA/TA≥0.8、VFA/BA<0.4时系统碱度较高,可以在较高负荷下运行以提高系统的产气效率。
2006, 28(4):87.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6.04.022
摘要:通过选择堆肥质量指标,制定指标评价等级,构建模糊数学评价体系,采用垃圾堆肥试验数据,在单因素评价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因素的影响,对堆肥质量进行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能客观地反映堆肥质量。该法可以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城市生活垃圾堆肥质量评价方法。
2005, 27(1):92-96.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5.01.020
摘要:介绍了堆肥化的基本原理、分类和堆肥微生物的种类,概括了目前国内外将微生物的混合培养应用于堆肥的情况,着重介绍了微生物的混合培养有利于对纤维素的降解以及提高微生物对纤维素降解能力的途径。
2003, 25(4):54-58.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3.04.012
摘要:腐熟度参数及其指标是评价堆肥过程及堆肥产品质量的重要尺度。腐熟度指标可分为三类:物理学指标、化学指标和生物学指标。目前还没有一种公认的堆肥腐熟度指标。通过系统分析现有堆肥腐熟度指标的特点及局限,讨论了建立垃圾堆肥腐熟度综合判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以C/N、比耗氧速率(SOUR)、NH4^ -N为指标建立堆肥腐熟度综合评价方法。
2002, 24(4):40-44.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2.04.009
摘要:通过城市生活垃圾与污水厂脱水污泥的混合填埋模拟实验,研究了添加污泥对垃圾降解及填埋气产生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填埋垃圾中添加污泥起到了接种微生物的作用,加快了有机垃圾的降解与填埋气的产生,产气速率较生活垃圾直接填埋提高30%以上,填埋气中CH4浓度可达到64%,与没有添加污泥相比,填埋气中CH4含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有利于填埋气的资源化利用,同时也可为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经济可行的途径。
2002, 24(1):106-110.DOI: 10.11835/j.issn.1674-4764.2002.01.023
摘要:简易填埋场即使不再填垃圾,其对环境的影响仍将持续20年以上的时间,对其进行污染治理与生态恢复是城市发展中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本文针对简易填埋场的特点,从技术和管理角度讨论了简易填埋场污染控制的综合措施,建议加强现有简易填埋场的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工作。
1999, 21(6):66-69.DOI: 10.11835/j.issn.1674-4764.1999.06.016
摘要:通过对垃圾填埋降解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讨论了加速垃圾填埋气产生及填埋场稳定化的措施及方法
1999, 21(6):70.DOI: 10.11835/j.issn.1674-4764.1999.06.017
摘要:由于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市内温度比郊区高,城市热环境相对郊区差。本文试以温度为基础而引入“焓变”作评价指标,提出空气焓变质量指数为评价方法,描述城市热环境质量。
1998, 20(5):19-22.DOI: 10.11835/j.issn.1674-4764.1998.05.005
摘要:通过对室内热环境的理论分析,建立了室内热环境质量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并结合计算机模拟技术对地下埋管通风的低能耗建筑室内热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PD〈25%,室内热舒适性可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