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背景下休闲型乡村公共空间规划研究

基金项目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微气候适应性视角下建成环境对呼吸健康的影响机理及环境优化研究”2025JJ50284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王桂芹,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博士,国家注册规划师,Email:463679347@qq.com

编辑

责任编辑:傅旭东

欢迎按以下格式引用

王桂芹,曾珍妮,许文婷. 城乡融合背景下休闲型乡村公共空间规划研究——基于空间三元辩证理论的视[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1):35-45. Doi:10.11835/j.issn.1008-5831.jg.2024.09.006.

Study on the planning of leisure oriented rural public spac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Citation Format:

WANG Guiqin, ZENG Zhenni, XU Wenting. Study on the planning of leisure oriented rural public spac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tripartite dialectical theory[J].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5(1): 35-45.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g.2024.09.006.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1卷    第1期    35-45
Doi10.11835/j.issn.1008-5831.jg.2024.09.006
区域开发 >> 城乡融合发展研究专题

城乡融合背景下休闲型乡村公共空间规划研究

——基于空间三元辩证理论的视角

  • 王桂芹
  • 曾珍妮
  • 许文婷
湖南科技大学 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显示更多

摘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城乡融合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城乡融合战略的深入推进和全面休闲时代的到来,休闲型乡村公共空间的规划面临重大发展机遇。文章以“休闲型乡村公共空间发展的现实需求”为问题导向,引入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运用三元辩证法分析框架,从“空间实践—空间表征—表征空间”3个层面解构分析空间三元辩证理论与乡村公共空间规划的逻辑关系,论述了“三元辩证理论”视角下的空间规划诠释以及三元辩证理论对空间规划的现实指导意义,并从规划设计的角度对休闲型乡村公共空间进行发展策略剖析,阐述了以自然景物与文化遗产为要素的审美舒缓型休闲空间、以轻松快意为目的的娱乐体验型休闲空间,以及以亲情友情为基调的社交聚会型休闲空间的表征空间规划策略。以自然景物与文化遗产为要素的审美舒缓型休闲空间建构主要体现在优化原生性生态空间基底,注重乡土景观资源统筹,以及以“休闲构想”为驱动,塑造乡村公共空间形态“主题化”两个方面;以轻松快意为感受的娱乐体验型休闲空间规划主要体现在系统化整合娱乐资源,打造乡村娱乐体验品牌,以及注重乡村公共空间“商品化”和“真实性”的均衡发展两个方面;以亲情友情为基调的社交聚会型休闲空间规划主要体现在发掘地域文化特色,塑造乡村空间规划的精神内核,以及加大治理体系建设,确保多元社会利益平衡两个维度。研究提出在城乡融合背景下,乡村休闲公共空间的规划受到制度、资本、社会和文化要素的综合影响,基于空间三元辩证的休闲型乡村公共空间规划策略的提出,对于满足乡村精英、农民、规划师、资本、游客等多方社会力量对乡村公共空间的诉求,具有重要现实指导价值。面对三元辩证逻辑下乡村休闲公共空间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推进乡村休闲公共空间的健康发展,需要构建空间实践、空间表征、表征空间的协同发展机制,最终达至有机协同发展。文章的机制和策略分析有助于引导休闲型乡村公共空间的健康发展,最终达到优化乡村环境和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双重目的。

关键词

城乡融合;休闲型乡村公共空间;空间三元辩证理论;规划策略;

Study on the planning of leisure oriented rural public spac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tripartite dialectical theory

  • WANG Guiqin
  • ZENG Zhenni
  • XU Wenti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Art Design,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411201, P. R. China
Show more

Abstract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20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strategy and the arrival of the comprehensive leisure era, the planning of leisure oriented rural public spaces is facing significant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Oriented towards the practical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oriented rural public spaces, by introducing Lefebvre's theory of spatial production and using the framework of dialect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deconstructs and analyzes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dialectical theory of space and rural public space planning from the three levels of spatial practice, representations of spaces, and representational spaces, discusses the interpretation of spatial plan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ipartite dialectical theory and the practical guidance significance of tripartite dialectical theory for spatial planning, and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leisure oriented rural public spa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lanning and design, elaborates on the spatial planning strategies for aesthetic soothing leisure spaces with natural scenery and cultural heritage as elements, entertainment experiential leisure spaces with the purpose of relaxation and enjoyment, and social gathering leisure space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hip as the main tone. The construction of aesthetic soothing leisure spaces based on natural scenery and cultural heritage is mainly reflected in optimizing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space foundation, emphasizing the coordination of local landscape resources and driven by the concept of leisure, shaping the thematic form of rural public spaces. The planning of entertainment experiential leisure spaces with a relaxed and enjoyable experience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systematic integration of entertainment resources, the creation of rural entertainment experience brands, and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ization and authenticity of rural public spaces. The planning of social gathering leisure spaces based on family and friendship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wo dimensions: exploring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o shape the spiritual core of rural spatial planning, and increasing the construction of governance systems to ensure a balance of diverse social interests. The study proposes that in the context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the planning of rural leisure public spaces is influenced by a comprehensive combination of institutional, capital,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The proposal of a leisure oriented rural public space planning strategy based on spatial dialectics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guidance value for meeting the demands of various social forces such as rural elites, farmers, planners, capital, and tourists for rural public spaces. In response to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rural leisure public spaces under the tripartite dialectical logic, promot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rural leisure public spaces requires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spatial practice, representations of spaces, and representational spaces, ultimately achieving organic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The mechanism and strategy analysis of the article can help guid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leisure oriented rural public spaces, ultimately achieving the dual goals of optimizing rural environment and promoting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words

urban-rural integration; leisure oriented rural public spaces; spatial tripartite dialectical theory; planning strategies;



引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1]。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城乡融合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综合统筹城乡发展多元要素的关系,促进城乡深度融合。在城乡融合背景下,城乡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城市腹地与乡村紧密交织[2],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的人口迁徙、产业结构趋同化、土地利用混合和多元化等特征,休闲型乡村公共空间规划需要置入城乡融合角度去思考,不能局限于“就乡村谈乡村”[3]。随着城乡融合的深入推进,乡村在人口流动、产业发展、聚落结构、社会结构等方面呈现出新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同时,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生活极度丰富也给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了高强度、快节奏。因之,休闲、休闲游成为新时代的生活风尚。乡村休闲以其有别于城市的自然生态景观、乡土情愁对城市居民具有极大吸引力。乡村公共空间是乡村空间的核心,是村民日常生产生活、情感交流、文化教育的核心场所,乡村公共空间凝聚了村民生产生活的智慧,承载了村民朴素的情感诉求,体现了乡村发展变迁的历史脉络和观念记忆。立足于城乡融合的时代背景,全面推进休闲型乡村公共空间发展,需要根据乡村发展规律,进行全面统筹和科学规划,乡村空间规划是引导乡村休闲与休闲式旅游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    问题提出:休闲型乡村公共空间发展的现实需求

乡村公共空间的实用性价值是乡村公共空间功能特征的核心体现,具体体现在功能和形式统一,即空间的形态、规模、布局等以满足村民基本需求为标准。传统的乡村公共空间是以乡村自然属性为基石形成的社会空间,村口、集市、街头巷尾都是村民公共活动的场所,是乡村自然而然形成的空间交流场所,是一种内生空间。然而,随着城乡融合的推进,政府、市场、企业、规划师等主体的介入,休闲型乡村公共空间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实践空间异化、制度空间失衡、社会空间隔离等问题,象征化、形式化、市场化现象严重。很多所谓的现代化新式乡村公共空间,由政府、规划师强势植入乡村社会,“植入式”的乡村公共空间会造成水土不服,乡村公共空间的经济效益和象征意义逐渐超越了实用价值本身,过分追求审美价值和视觉效应,规划建设没有与乡村的自然发展机理很好融合,村民内心产生不认同感以及“排他”心理,逐渐失去乡村公共活动的话语权。乡村空间规划发展理念的错位,导致乡村过分“商品化”,并引发空间分级、空间阻隔等问题。

目前城乡融合战略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乡村公共空间的建设为乡村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载体,也是提升居民文化素养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抓手[

4]。从理论视角分析新型城乡关系影响下的休闲型乡村公共空间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以及要素发展特征,并从规划设计的角度对休闲型乡村公共空间进行发展策略的研究,促进休闲型乡村公共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均离不开对休闲型乡村公共空间发展的内在要素有机作用机制和发展逻辑进行解构。这不仅是值得探讨的学术问题,更对优化乡村环境和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    文献回顾:基于三元辩证理论的乡村公共空间研究

在城乡融合背景下,乡村公共空间的相关研究如火如荼,国内外相关学者在乡村公共空间规划的动力机制、发展模式及路径、影响因素、空间布局及分异、规划策略等方向展开了大量相关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及逆城市化影响下,乡村空间发展研究转向消费化、社会服务化和文化多元化[

5]。早期国内的乡村公共空间研究聚焦于物质空间领域,重点关注乡村群落、乡村空间布局、乡村土地利用等问题[6]。21世纪以来,农业生产多元化、市场需求差异化以及人口流动快速化推动乡村公共空间的功能转化,关于乡村公共空间的多元要素交织性、社会关系作用复杂性以及产业服务性关注逐渐增多[7]。乡村休闲是激活乡村公共空间的重要推动力,成为促进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的新路径[8]。乡村休闲公共空间作为乡村休闲的物质承载空间,公共空间的复杂性、多元性、复合性凸显[9]。关于休闲型乡村公共空间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乡村公共空间的内涵与特性、乡村公共空间的重构策略、乡村公共空间发展的作用机制以及乡村公共空间的资源保护等方面。沈昊从社会—空间关系视角对休闲体验型乡村营建进行研究,强调从社会与空间整体变迁维度去理解休闲产业介入的乡村公共空间营建[10];郭斯琪等提出旅游发展视角下乡村主客共享公共空间的营建路径[11]

基于“空间三元辩证理论”构建的“乡村空间三元模型”,对乡村公共空间的理论认知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空间三元论被引入乡村公共空间的研究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休闲产业介入乡村公共空间,传统乡村公共空间面临多元利益主体作用下的空间重构问题,空间三元论为乡村空间重构提供了理论支撑。张京祥等[

12]、张诚[13]、孙九霞和苏静[14]、朱晓翔和乔家君[15]等学者应用该理论进行乡村公共空间生产的逻辑推导。第二类是乡村公共空间重组过程中引发的空间正义等社会问题,该理论阐释了城乡融合过程中乡村公共空间营建的生产过程和作用机制,深入剖析多元社会关系对乡村公共空间形态的影响机制。魏萍等基于空间三元辩证法对迁村并点型乡村公共空间生产进行研究[16],朱柳慧和曾鹏对乡村空间关系的理论思考、解析框架与规划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17]。第三类为乡村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分析与解读[18]。随着乡村休闲的发展,乡村公共空间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被进一步挖掘,吸引城市居民进行休闲娱乐。利用空间三元理论对设计案例的分析,强调在新型社会关系作用下,规划设计与公共空间发展的适配性,尝试对公共空间规划设计进行理论解析,为相关设计提供借鉴[19]

根据空间三元辩证理论,乡村的空间实践、空间表征和表征空间相互作用,三者分别表示乡村公共活动的物理承载空间,规划师或政府等对乡村的构想空间,以及居民使用感受、体验的日常空间。这一理论将居民感受体验的日常空间引入,弥补了传统“物质—意象”的二元空间认知,从人本视角研究乡村公共空间生产的逻辑机理和要素特征。在城乡融合背景下,居民的休闲、娱乐、消费等活动可以映射城乡关系的新趋势,可以从微观的视角探究乡村公共空间的表征和内在发展机制[

20]。总之,将居民日常感受体验的空间纳入乡村公共空间的研究框架,从文献积累和实践需求等方面,均是恰逢其时。由此可见,空间三元辩证理论将乡村公共空间视为空间的生产过程而非单纯物质空间的理念内核,符合多元社会利益驱动和多方要素影响作用下的休闲型乡村公共空间规划研究,可以为揭示城乡融合背景下休闲型乡村公共空间的发展特征、内在机理和规划策略提供有价值的尝试[21]

三、    理论视角:三元辩证理论对空间规划的现实指导

(一)    空间与空间三元辩证理论

1.    空间与乡村公共空间

地理意义上的空间一般被认为是物质化的客观存在形式,基本特征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边际、方向、形态等,可以体现在空间容量、平面形态、地形地貌、空间标志物等方面,是人类可以感知的物质本体存在。从社会学角度看,空间不仅仅是社会活动承载的“器皿”以及社会形象的“表征器”,而且是各种社会关系相互作用的场所;规划学领域的空间[

22]被认为是承载人类物质活动的载体,包括空间尺度、空间形态、物质要素以及相关环境内容[11],着重强调人的空间尺度感及空间的“物质性”。空间的发展体现过程性,空间不单纯作为具有物质属性的“容器”或“场”,而是既包括物质空间组织形态,也包含社会精神空间的建构,体现了物质、制度、文化、治理等多元要素的集合,是利益角逐的场所和产物[23]

乡村空间是乡村社会存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场所,是乡村社会发展和存在的前提与基础,也是乡村社会的表现,是乡村社会具有一定整体性和特殊性的产品。乡村公共空间是乡村空间的“公共性”空间,具有塑造集体记忆、凝结乡音乡愁、提供公共产品和社会服务、培育公共参与精神、维系乡村公共秩序、提升公共文化自信等功能属性[

24]。总体来说,乡村公共空间具有物质和社会两方面特征:一是物质实体属性,是构成乡村发展的现实空间承载,包含自然地形地貌、空间布局、空间形态等要素,是乡村人们自由交往活动的场所,如房前屋后、大树下、集市等;二是社会属性,凝聚了人们在农耕背景下日积月累形成的独特文化特征,是乡村社会关系约定俗成的表现形式,包括乡村的社会制度、社会关系、乡村治理、管理方式、组织方式等,是乡村公共空间的“精神内核”。乡村公共空间是乡村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乡村文化关系的外在表现形式以及乡村文化传承的载体,是公共性的“物质空间”[25]

2.    休闲型乡村公共空间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推进以及全民休闲时代的到来,乡村休闲蓬勃发展,乡村休闲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休闲型乡村公共空间是以承载休闲旅游者需求和村民生活品质提升为导向,具有一定的规模容量,休闲氛围浓郁,能够对村民和游客产生吸引力的场所,提供多元化的文化体验和现场参与,并具有完备的日常生产生活使用功能[

10,25-26],满足多元利益主体的休闲、娱乐需求。休闲乡村公共空间应该综合考量乡村资源的独特性,从自然空间感受、文化遗产领悟、休闲娱乐体验以及亲情友情聚会等方面进行休闲型乡村公共空间营造。

从“休闲”出发,根据自然空间、文化场所、体验性场所、聚会空间等维度,可以把休闲型乡村公共空间划分为三个基本类型,即“以自然景物与文化遗产为要素的审美舒缓型休闲空间”,“以轻松快意为感受的娱乐体验型休闲空间”以及“以亲情友情为基调的社交聚会型休闲空间”。

自然的山、江、河、湖、泉等空间,以及祠堂、村史馆、文化书屋、文化遗迹等文化场所,给人以审美舒缓的情感慰藉,构成了以自然景物与文化遗产为要素的休闲空间。乡村自然生态景观空间是乡村休闲空间的基本样态,也是乡村空间承载休闲功能的自然生态载体,乡村广袤的田园风光自然开放,给人以无限的情绪舒缓,满足了游客观赏、游览、健身等休闲活动的需求;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目标的祠堂、文化书屋、农村博物馆等空间,满足人民多元的文化需求,延续了乡村的历史文脉,展现了乡村的民风民俗。

娱乐体验型休闲空间是伴随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孕育而生的新型乡村空间实体,比如商业街、田园集市、农产品交易中心等,可以进行农产品的展示、交易等活动,体现了乡村休闲空间的活力,满足了乡村和游客商品消费的需求,为社会交往和丰富公共生活提供平台;农家乐、民宿、采摘园、公园广场等满足了游客住宿、体验、休憩的休闲功能需求。

以亲情友情为基调的社交聚会型休闲空间体现了浓郁的“乡土性”,以乡村群落、乡村建筑以及历史街区为载体,与乡村的自然地形地貌、历史发展底蕴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自然风貌、气候特征、风土人情造就了体现乡村本源的建筑风貌、建筑庭院空间以及建筑围合而成的院落空间,人们聚集于此进行日常社交活动、情感交流,体现了乡村生活的“原真性”,是乡村休闲空间的特色和亮点所在,村民和游客聚集于此,交流生产生活感悟,沟通情感,打造充满浓郁人情味的乡村休闲公共空间。

3.    空间理论的三元辩证法

空间生产理论由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于20世纪70年代首先提出,其核心思想是“空间是社会的产物”,研究视角“从空间中的生产”转向“空间本身的生产”,强调空间的再生产过程[

27]。该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可以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等视角诠释空间问题,为空间的辩证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其核心内涵是社会生产出来的所有空间都可以从空间实践(spatial practice)、空间表征(representations of space)和表征空间(representational spaces)三个方面进行分析[28]。其中,空间实践是指在经济要素的驱动下,社会进行包括流动、交流、改造等社会实践活动;空间表征是指政府管理者、规划师、制度制定者通过有意识的管理行为、规划调控、制度干预对空间进行的改造实践;表征空间是指经过理性思考、相互作用抽象形成的社会关系、文化体系、价值观念等因素反过来影响实践活动,形成被加工的空间。三元辩证空间的落脚点在表征的空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真实空间场所。对乡村而言,列斐伏尔认为:如果将乡村视为城市的一种类型,而并非与城市对立的二元分类,三元框架可以被用于乡村。

三元空间是彼此不可分离且同时并存的三个面向维度,三元空间的思考是辩证统一的整体,是同时展开的过程。空间表征具有主导性,控制指导空间实践和表征空间;空间表征和表征空间在利益博弈的过程中产生新的社会力量激活了空间实践,是空间表征和表征空间的现实承载;表征空间是空间实践状态后社会关系的感知和体现,表征空间通过社会关系反作用于空间实践和空间表征。正如辩证法思考问题的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的逻辑过程,要充分考虑三个空间的联系、转变、消逝,如空间的实践—空间的表征、空间的表征—空间的实践、空间的表征—表征的空间[

27]等,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分析空间问题的现实指向意义。

(二)    空间理论的三元辩证法与空间规划

1.    “三元辩证理论”视角下的空间规划诠释

基于空间生产的“三元辩证法”视角,休闲型乡村公共空间可以进行如下诠释和分析:空间实践是乡村具体的物理空间,是可以具体感知和测量的空间,由乡村自然环境、建成环境、生产生活设施、公共基础服务设施等要素组成,体现空间大小、体积、形态,产生休闲型乡村公共空间形态、结构、布局及功能,包括休闲型乡村已建成的道路、广场、绿地等各种现实空间。空间实践不仅仅是静态的物理空间,也是实体空间动态变化的过程,具有生产、生活、生态等功能。空间表征是指作用于乡村公共空间物质形态的各类规划制度和政策,规划师和建筑者利用规划知识、规划经验进行空间的规划设计,例如各类法定空间规划、村庄规划、乡村具体项目建设等。表征空间是指“实际感受”的生活空间,休闲乡村在多方利益博弈过程中,形成了社会群体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经济结构等,体现了使用者的空间感知和现实体验,如不同的社会群体在乡村空间的生活、娱乐、休闲体验等。

扼要地说,空间的实践是实体性乡村公共物质空间,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客观活动承载;空间的表征是抽象性的社会制度空间,是调适社会关系和社会发展的手段载体;表征空间是社会空间的再生产,是结合人类日常生产生活实践和现实生活需求而形成的多方社会利益均衡发展的微观空间形态。因此,三元辩证法空间生产理论阐释了空间的实践性、制度性和社会性,推动着乡村休闲公共空间发展内在机理的探索。

2.    三元辩证理论对空间规划的现实指导意义

随着城乡融合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主体参与乡村空间规划,乡村内部生活空间转化为休闲旅游的主要承载空间。城乡之间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资源双向流动频繁,休闲型乡村内部空间的主要特征是公共空间在制度、资本、社会要素的作用下进行空间内部的休闲化改造,以满足乡村休闲的功能需求,乡村的内部功能空间进行了从“生产生活”到“休闲旅游”的转变。乡村内部公共空间在功能布局上更为复合,生活空间与休闲旅游空间融为一体,乡村的风貌特色、建筑空间发展文脉、乡村生活习惯、民风和民俗与自然生态环境融合,并在此基础上有机更新、与时俱进,发展特色民宿旅游、社区体验旅游等,将优势文化资源要素融入乡村生活空间内,乡村内部的休闲功能向住宿、餐饮、文化体验等综合旅游服务方向转变。

同时,城乡融合促使乡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乡村聚落外围公共空间转化为生态文化体验空间。乡村广袤的自然生态空间,结合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连接着每一个重要的建筑聚落空间,构成了多维生态网络。乡村依托外围自然生态空间和丰富人文底蕴,通过主体功能改造升级农产品种植、基础设施建设、乡村产业发展、休闲旅游服务,乡村功能空间不断延伸和丰富,农田、果园、公共建筑不再拘泥于单一功能,各类公共空间复合叠加,形成了具有生态性、现代性和服务性的文化体验空间。

在实践中,不同参与乡村公共空间规划的主体具有不同的目标和动机,相同的参与主体由于认知不同,也会导致对乡村公共空间规划的诉求不尽相同。从参与主体视角理解乡村公共空间规划,充分掌握不同参与主体的价值逻辑和目标取向,进而引导乡村公共空间规划,具有重要意义。空间三元辩证理论具有包容性和整体性的概念特征,充分关注乡村空间规划中的乡村主体——“人”[

13],引入了乡村社会、文化、制度等要素,强调社会生活的实践性,整合了乡村零碎空间的功能要素,实现了对乡村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再认知,为乡村公共空间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视角。

四、    策略提出:基于三元辩证理论的乡村公共空间规划解析

亨利·列斐伏尔特别强调“表征空间”(representational space)中的社会关系,认为该空间是居民通过意象直接使用、占领、体验和总结的日常生活空间[

27],内部蕴含着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表征空间的地方性能够赋予城市游客相异的生活体验。在城乡融合过程中,表征空间呈现出基于乡村地方性的文化体验和传统意境,在旅游情景中,有别于城市的乡村日常空间具有了别样的美学价值和商业效益,成为城乡融合过程中休闲型乡村公共空间打造的重点旅游吸引地[28-31]

(一)    以自然景物与文化遗产为要素的审美舒缓型休闲空间建构

在城乡融合背景下,乡村要发挥资源和环境优势,提升自身发展特色,形成吸引城市人口流动的强大动力。在休闲型乡村空间重构过程中,休闲型乡村表征空间最重要的着手点在于乡村的自然、文化资源特色,从宏观尺度将乡村资源统筹到乡村公共空间规划的系统性工作中,综合考虑乡村格局的整体资源,通过点状、线状公共空间进行整体空间的织补串联,提升乡村公共空间整体系统性,构建以自然景物与文化遗产为要素的审美舒缓型休闲空间。

1.    优化原生性生态空间基底,注重乡土景观资源统筹

乡土景观是乡村适应地域气候、自然及人文环境的物质形态表露,不仅包括乡村自然生态景观,也包括内部所蕴含的人文景观。以自然景物为要素的审美舒缓型休闲空间建构,注重从村域人居环境统筹及生态环境建设的角度,注意保持乡村景观的原真性特点,在空间景观营造的过程中以乡土植物为主,比如道路两侧的生态绿化、大面积的稻田、生态绿地、河流,给人带来精神放松的情感慰藉。乡村休闲不仅是田园风光的领略,同时也能深刻感悟、体会深厚的人文资源。在乡村空间规划的过程中,尊重自然生态基底,统筹资源保护开发,须充分注重乡村特色的发掘、自然地形风貌的保存、村民风俗习惯的延续以及村民生产生活需求的满足,切不可盲目地进行“标准化”“现代化”建设,而要以景赋能,将激发自然生态环境审美和深厚文化底蕴感受的休闲型特色空间通过乡村广袤的自然田园风光、村落空间格局、道路河流等传达出来,营造出有别于城市空间的整体乡土氛围[

32]。

2.    以“休闲构想”为驱动,塑造乡村公共空间形态“主题化”

乡村优美的风光和相对慢节奏的生活方式与城市居民紧张、高效生活方式取得相对平衡,吸引大量城市居民来乡村休闲放松。休闲乡村公共空间的发展定位为以休闲产业发展为驱动,综合协调物质、社会、文化等要素,带动乡村的整体性发展。乡村物质空间休闲化发展是对原有乡村景观和文化资源的再利用与再改造,按照旅游休闲主题对乡村公共空间形态进行规划,通过村庄规划等调控手段,对乡村公共空间进行系统化组织和主题化打造,形成新的乡村公共空间。发展乡村休闲旅游,要充分尊重地域文化遗产,对乡村公共空间进行主题化打造,比如以休闲康养、特色历史文化保护、文化遗产展示、生态宜居等主题对乡村物质空间形态进行改造,形成乡村文化展馆、乡村主题公园、历史文化遗迹、乡村文创产品、农家乐、乡村主题餐厅等乡村文化业态领域,确保乡村“休闲构想”的现实体现。

(二)    以轻松快意为感受的娱乐体验型休闲空间规划

在城乡融合过程中,乡村应以稀缺的自然风貌和特色文化资源为杠杆,促进农文旅融合,提升乡村休闲的体验感,给城市居民新的娱乐享受。娱乐体验型休闲空间主要包括民宿书吧、景区书屋、美丽屋场等,以及乡村祠堂、广场、晒场等自由开放的乡村公共空间,能够进行歌舞演绎、娱乐康体、农作物采摘、农产品展示等活动,丰富村民日常精神生活,提升对城市居民的吸引力。

1.    系统化整合娱乐资源,打造乡村娱乐体验品牌

在城乡融合过程中,乡村休闲功能突显,市场需求旺盛,促使乡村生产方式发生变革,从传统的农业种植向农文旅融合转变,发展餐饮、农家乐、文艺表演等多种产业,乡村公共空间功能多元复合化,空间消费趋势明显。村民的社会角色也发生转变,成为商人、导游、自媒体人,社会身份的转变引起乡村社会网络结构发生变化。乡村传统公共空间被市场和社会网络重塑,乡村公共空间与外界交流增多,休闲型乡村公共空间效益整体提升,以轻松快意为感受的娱乐体验型休闲空间发展促使乡村空间重塑进入新阶段。

在乡村规划过程中,要注重乡村娱乐体验型公共空间的系统化整合,通过挖掘、设计和运营,将乡村内部的休闲娱乐公共空间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举办乡村春晚、乡村音乐节、乡村文化展品展等活动,构建乡村主题文化,促使娱乐竞技型休闲公共空间发挥乡村品牌效应,助推乡村休闲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形成乡村文化产业与乡村休闲的良性互动[

33]。

2.    注重乡村公共空间“商品化”和“真实性”的均衡发展

乡村公共空间在乡村休闲产业介入之后,可能发生公共空间的异化,乡土情结淡化,乡村公共空间会成为经营者争取商业利益最大化的竞技场,逐渐丧失原有的生活真实性功能而转化为休闲功能。乡村公共空间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产生很多不确定性,乡村公共空间商品化与真实性之间出现差异。

从休闲型乡村公共空间规划的目标看,需要在乡村公共空间形态“商品化”和“真实性”之间取得均衡[

16],要区别于城市大广场、大公园、钢筋混凝土的物质空间,避免物质景观的符号化,充分平衡村民用来生产、生活的乡土社交聚会型空间与消费、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的关系。规划应该强调自然、传统文化和乡村生活的魅力,突出亲情友情、乡愁情结、乡村情感,保持乡村特色,将果园、农田、林地转化为体验式、商品式的场所,如农耕文化体验、果园蔬菜采摘、农田种植实践等,保持乡村文化本色。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魅力的乡村公共空间和乡村景观会提升游客满意度。

(三)    以亲情友情为基调的社交聚会型休闲空间规划

社会融合发展是城乡融合的内在要求和有力支撑,乡村应该保持独特的魅力和发展个性,重构城乡布局结构、要素结构、社会结构,形成有利于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乡村公共空间的最大特征在于其具有乡土性以及浓郁的乡土情愁。在乡村空间优化过程中,要注重情感与精神内核的时代发掘,实现“物理型乡村”经由“文化型乡村”最终走向“生活型乡村”,是乡村公共空间发展的永恒追求。

1.    发掘地域文化特色,塑造乡村空间规划的精神内核

社交型休闲乡村公共空间是乡土情结表达的物质承载,乡愁乡情是休闲型乡村公共空间发展的精神内核[

33]。乡村日积月累所形成“熟人社会”,蕴含深厚的地方情感。在休闲型乡村公共空间规划过程中,要以村民的生产生活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掘乡村特有的风土人情,注重营造房前屋后、村口地头、小桥水井等乡村特色空间,打造休闲型乡村公共空间的特色品牌。乡村的建筑风貌、建筑色彩、聚落空间及人居环境彰显了乡村公共空间的独特魅力,是乡村公共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应注意乡村建筑风貌的延续,建筑空间机理的保持,提升休闲型乡村的村民、游客满意度,进而创造休闲型乡村的效益。

2.    加强治理体系建设,确保多元社会利益平衡

通过治理理念的转变以及治理保障体系的建设,综合协调各方主体利益,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理顺乡村空间组织体系,推动社交聚会型休闲乡村治理体系的效能提升。休闲型乡村公共空间表征的显著特征就是村民以流动的、非制度化的行为对公共空间进行创造性利用。村民主体认同意识增强,对公共空间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同时由于社会角色的转变以及受现代化发展理念的浸润,居民也努力提升素质适应乡村公共空间的现代化转型,从而加速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价值重塑和结构优化。通过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提升村民参与乡村公共空间建设的积极性,提升社会多元主体对休闲型乡村空间的归属感,大力开展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的主题活动,多元利益博弈的空间关系得以优化,多元力量均衡发展,促进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休闲乡村公共空间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表征空间和空间表征的复杂作用关系,亟需构建乡村公共空间建设的综合保障体系,促进乡村公共空间的健康有序发展。随着城乡融合的深入推进,乡村在空间组织、土地利用、聚落空间、产业发展等方面凸显新的发展特征,多元主体参与乡村休闲公共空间建设,社会组织、企业、村民、设计师等主体成为乡村休闲公共空间的主要参与者,形成了多元协同共治的乡村休闲公共空间治理模式,加强综合制度保障体系的建设至关重要。

在多元协调治理体系中,政府发挥政策决策、实施、监督和保障作用。政府应当引导、服务和协调多方利益主体,共同参与休闲乡村公共空间建设规划,形成共治共享体系。政府在各利益主体之间起到纽带作用,明确乡村发展的主要权属关系,促进地方主体成为赋权和获益对象。村民以自营自建、发展产业、出租、转让等多种形式,与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乡村公共空间治理。规划师以前瞻性的乡村空间规划引导乡村空间发展。在休闲型乡村公共空间规划过程中,注意“多规合一”,共同绘制一张蓝图,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统筹全域资源,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格局。多点联动、营造特色,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避免乡村空间的无序、低效利用。乡村公共空间布局、乡村产业发展要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要求,政府通过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创造良好的休闲乡村公共空间环境。充分维护原生态村居风貌,保留乡村景观特色,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注重融入时代感、现代性,让乡村居民过上更舒适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在京举行[N]. 人民日报, 2024-07-19(01).

[2]

刘守英, 龙婷玉. 城乡融合理论:阶段、特征与启示[J]. 经济学动态, 2022(3): 21-34.

[3]

陈小卉, 胡剑双. 江苏省乡村空间治理实践:阶段、路径与模式[J]. 城市规划学刊, 2024(1): 38-45.

[4]

崔烁. 数字乡村视角下公共文化空间的重构与营造[J]. 湖北社会科学, 2024(2): 72-81.

[5]

胡书玲, 余斌, 王明杰. 乡村重构与转型:西方经验及启示[J]. 地理研究, 2019(12): 2833-2845.

[6]

胡晓亮, 李红波, 张小林, . 乡村概念再认知[J]. 地理学报, 2020(2): 398-409.

[7]

戈大专, 陆玉麒.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乡村空间治理机制与路径[J]. 地理学报, 2021(6): 1422-1437.

[8]

孙九霞, 王淑佳.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构建[J]. 地理研究, 2022(2): 289-306.

[9]

吕祖宜, 林耿. 混杂性:关于乡村性的再认识[J]. 地理研究, 2017(10): 1873-1885.

[10]

沈昊. 基于社会—空间关系视角下的休闲体验型乡村营建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 2019.

[11]

郭斯琪, 史春云, 钱月祥, . 旅游发展视角下乡村主客共享公共空间的演变与案例分析[J]. 现代城市研究, 2024(2): 29-35.

[12]

张京祥, 胡毅, 孙东琪. 空间生产视角下的城中村物质空间与社会变迁:南京市江东村的实证研究[J]. 人文地理, 2014(2): 1-6.

[13]

张诚. 权力、资本与生活:乡村公共空间生产的三重逻辑[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1): 153-163.

[14]

孙九霞, 苏静. 旅游影响下传统社区空间变迁的理论探讨: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反思[J]. 旅游学刊, 2014(5): 78-86.

[15]

朱晓翔, 乔家君. 乡村旅游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空间生产理论三元辩证法视角的分析[J]. 经济地理, 2020(8): 153-164.

[16]

魏萍, 蔺宝钢, 张晓瑞. 基于社会治理结构演变的乡村公共空间响应特征研究:以西安白鹿原地区乡村为例[J]. 中国园林, 2021(10): 95-99.

[17]

朱柳慧, 曾鹏. 乡村空间关系:理论思考、解析框架与规划路径[J]. 现代城市研究, 2023(9): 113-119.

[18]

王琼, 秦时玥. 三元空间视角下的村镇公共空间叙事分析与解读:以山西荫城镇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 2024(1): 30-34.

[19]

彭耀根, 梁舒婷. 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的乡村聚落景观优化研究:以开平市东和村为例[J]. 南方建筑, 2022(6): 9-16.

[20]

张勇, 冯健. 理性、流动与家庭:村民日常生活语境下的乡村性转型[J]. 人文地理, 2016(6): 49-57.

[21]

卓蓉蓉, 杨丽霞, 徐萌, . 乡村生活空间的概念模型与转型研究框架[J]. 自然资源学报, 2023(10): 2254-2268.

[22]

麻欣瑶, 丁绍刚. 徽州古村落公共空间的景观特质对现代新农村集聚区公共空间建设的启示[J]. 小城镇建设, 2009(4): 59-62,65.

[23]

张文力, 朱喜钢, 何思琪, . “后乡村”语境下成都竹艺村的空间生产研究:基于三重乡村空间模型的视角[J]. 热带地理, 2024(2): 280-291.

[24]

梁一梦. 价值发现、主体联动与制度支持:乡村公共空间再造的内在机制研究:基于H省Y村的空间治理实践[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4(2): 116-123.

[25]

李嘉妍, 阎瑾, 王京. 我国乡村社区公共空间研究现状与思考[J]. 城市规划, 2019(11): 128-134.

[26]

袁紫怡, 戈大专, 孙攀, . 旅游导向的乡村空间重构过程与机制:以南京市后圩村为例[J]. 地理研究, 2023(6): 1680-1696.

[27]

刘赛南. 列斐伏尔的“空间辩证法”研究[D]. 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 2022.

[28]

叶超, 柴彦威, 张小林. “空间的生产”理论、研究进展及其对中国城市研究的启示[J]. 经济地理, 2011(3): 409-413.

[29]

张文力, 朱喜钢. 乡村绅士化对旅游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以成都竹艺村为例[J]. 城市问题, 2024(2): 79-89.

[30]

曾诗晴, 谢彦君, 史艳荣. 时光轴里的旅游体验:历史文化街区日常生活的集体记忆表征及景观化凝视[J]. 旅游学刊, 2021(2): 70-79.

[31]

晁雪纯. 休旅介入背景下重庆城郊乡村公共空间更新策略研究[D]. 重庆: 重庆大学, 2022.

[32]

何义珠.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赋能乡村振兴:理论机制、制约条件与实施策略[J]. 图书馆, 2024(5): 8-13,20.

[33]

张振, 徐影秋, 王浩. 美丽乡村与乡村公共空间重构理路[J]. 现代城市研究, 2022(8): 106-109.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