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资源整合透出信号——权威期刊《中国科学》、《自然科学进展》正式合刊
发布时间:2009年09月09日        点击数量:24788
8月31日,我国自然科学领域的两大权威期刊《中国科学》和《自然科学进展》正式宣布合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表示,这是我国学术刊物的第一次强强联合,对新的《中国科学》杂志乃至中国科技期刊的改革和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这是一次不满足于在低水平上徘徊、竞争而产生的强强联手,体现了两个主办单位对期刊未来发展的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这种联手也符合国际期刊发展的‘企业运作’和‘集团化作战’的总体趋势。”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副司长张泽青说。

  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

  普遍不足

  随着科学的繁荣,国内学术期刊也在不断发展。1978年,国内期刊只有780种;1988年,科技期刊发展到了3000种;现在则达到了约5000种。“从数量上说,我国是排名世界第二的仅次于美国的科技期刊大国。然而,从质量上看,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却普遍不足。”《中国科学》期刊总主编、中科院院士朱作言说。

  据2007年的《期刊引用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分析,在科学引言索引(SCI,世界著名的科技文献检索系统)入选的6417种期刊中,美国占了2439种,其中影响因子大于20的有19种,大于10的有79种;英国有1388种入选,影响因子20以上的有9种,10以上的有26种;而我国只有76种入选,更为尴尬的是,我国的科技期刊影响因子大于4的只有1种,大于2的只有3种。

  在为两刊合并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路甬祥毫不讳言地说,科技期刊的“低谷”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的“软肋”之一。从整体上看,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程度低,影响力不足,发表的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论文少,引用率低,国际知名期刊较少,这些与我国的国际地位、综合国力和科技创新实力都不相称,也影响了我国的科技进步和国际影响力。

  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06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则显示,我国科技期刊的论文数量虽已位居世界第四,但总体影响力仍很弱,2005年的平均影响因子只有0.407,这份报告收录的国内科技期刊共有1652种。

  科研评价体系

  制约期刊发展

  没有国际投稿、没有国际编委、没有国际下载和使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一些科技期刊被尴尬地称为“三无”期刊。

  在采访中,很多科学家都表示,中国很多科技期刊自身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受科研评价体系的影响,国内重要的高质量学术文章大量外流,这给我国高端科技期刊的发展带来了难以突破的困境,科技期刊的发展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另一方面,“唯论文至上”的风气让科研人员面临着沉重的压力,甚至连博士生也必须在一定级别的期刊上发表几篇文章才能毕业。在这种强大的市场需求面前,一些低端的学术刊物只能够靠经营版面生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说,有些研究单位自己就有一两份期刊,大多是为了满足自己人评职称的需求,可想而知,这样怎么能办出高水平的期刊!

  “快速发展的中国需要有自己的科学技术,而中国的科学技术也需要有自己集中的展示和交流平台。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对待国家层面的学术期刊,我们也坚持同样的信念。”朱作言如是说。

  陈宜瑜表示,此次两刊合并后,基金委作为主办单位之一,一方面,将继续在办刊经费上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另一方面,将在科学基金项目管理中,积极鼓励各类项目特别是高水平项目,将部分研究进展和成果在《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等国内刊物上发表,促进期刊的可持续发展。路甬祥透露,两刊合并后,拟要求有一定比例的外国籍科学家参与撰稿和遴选。

  强强联合打造

  国家层面科技期刊平台

  从学术期刊发展的大趋势来看,国内外都朝着“小众化”、“分众化”的趋势发展,这种综合类期刊是我国期刊起步阶段的必然过程。

  《中国科学》和《自然科学进展》的合作意向,最早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科协原主席周光召院士于2002年提出。当年1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联合签署共同主办“三刊”(《中国科学》、《科学通报》、《自然科学进展》)的协议书,以期发挥双方优势。但是,由于管理等具体问题,共办“三刊”的良好愿望,并没有真正实现。

  2008年,《自然科学进展》开始改革酝酿工作,在分析自身现状和所面临的不足时,优秀稿源与国际影响力的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2008年,陈宜瑜首先提出了合并的建议。“两刊在定位、学科覆盖面、读者群体等多方面有较多的重叠,分散了部分稿源和办刊力量。我们希望通过《中国科学》和《自然科学进展》的完全整合,集中力量办好一份中国的高水平学术期刊,以产生‘1+1>2’的效果。”陈宜瑜说。

  朱作言表示,两刊的合并并不单纯是两份刊物的合并,而是将在这种合力的基础上,打造一个国家层面的科技期刊平台。一方面,使中国科学家的优秀科研成果,可以有一个国家层面的总出口,从形式到内容都真正做到面向全国科技界,打破院所、部委的部门界限;另一方面,这样一个国家层面的科技期刊平台,也有利于争取到更多国家政策的支持。

来源:新闻出版报




单位地址:重庆市沙坪坝正街174号 单位电话:023-65112301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欢迎访问重庆大学期刊社



单位地址:重庆市沙坪坝正街174号 单位电话:023-65112301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