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道德建构及其儒家形而上的基础地位——儒家文化对当代大学生行为文明的启发
作者:
基金项目:

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教育基地一般项目"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行为文化塑造"(SK2013B502);安徽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大学文化研究中心重点项目"教育现代化视野下地方高校内部治理文化研究"(SK2015a186)


Confucian moral metaphysics constructed on the basis of status: Inspired mind on Confucian moral education for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uthor:
  • 摘要
  •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34]
  • |
  • 相似文献 [20]
  • | | |
  • 文章评论
    摘要:

    中国社会出现的道德危机使如何重建道德基础成为紧迫的现实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当代道德重建及其形而上的困境,重构了儒家形而上之"道",指出了它所包含的神性与理性以及它所塑造的现代人格精神。由此得出儒家形而上是当代道德建构的文化基础的结论。

    Abstract:

    The impact of various historical and practical factors make moral crisis in Chinese societ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moral reconstruction and its plight of metaphysics, we reconstruct the Confucian metaphysics of "Tao" that contains divinity and rationality, and then it shapes the modern personality. So Confucian metaphysics is the cultural found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moral construction.

    参考文献
    [1] 李三谋.近代中国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认识历程[J].河北学刊,1986(3):76-80.
    [2] 刘军宁.精神危机是最根本的危机[J].南风窗,2010(19):42-43.
    [3] 于涛.道德建设必须发挥国家强制力量的作用[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6(21):25-29.
    [4] 孙伟平.当代中国道德亟待重建——从"老人摔倒了该不该扶"谈起[J].湖北大学学报,2015,42(1):13-17.
    [5] 陈占彪.当代中国的道德危机与道德重建[J].学习与实践,2009(12):133-138.
    [6] 郭振家.中国当前社会道德重建和软实力培育的路径探讨[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5):462-467.
    [7] 张维祥,王江伟.论儒家道德的当代困境[J].岭南学刊,2013(6):120-125.
    [8] 康宇.论儒家美德内在结构及其动力发展机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3(6):43-47.
    [9] 康宇.儒家道德形而上学问题探究[J].哲学动态,2008(5):70-74.
    [10] 金小方.天作为道德形上根源的演变与困境[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6(3):15-19.
    [11] 华军.论儒家道德本原的二重结构——以孔子为例的考察[J].孔子研究,2013(4):31-39.
    [12]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37.
    [13] 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8-65.
    [14] 李鼎祚.周易集解[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236.
    [15] 朱熹.近思录[M].吕祖谦 编,叶采 解集.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10:1-2.
    [16]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168,19-20,20,34,327,32,125-131,49,51.
    [17] 朱熹.周易本义[M].北京:中华书局,2012:226-227,229.
    [18] 方同义.儒家道势关系论[J].孔子研究,1993(1):27-32.
    [19] 陈淳.北溪字义[M].北京:中华书局,2011:38.
    [20] 黄万盛.全球化视域中的儒家内圣外王之道[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5):1-11.
    [21] 卡尔·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M].査汝强,邱仁宗,万木春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1.
    [22] 黄世瑞.儒家文化与科学技术[J].孔子研究,2000(6):17-26.
    [23] 陈来.儒家"礼"的观念与现代世界[J].孔子研究,2001(1):4-12.
    [24] 常建华.二十世纪的中国宗族研究[J].历史研究,1999(5):140-162.
    [25] 张侃.从宗族到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基层政权建设——以1929-1934年的闽西赣南为中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89-94.
    [26] 李明辉.儒学传统在现代东亚的命运与前景[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9(6):23-27.
    [27] 公羽.儒家传统与人权·民主思想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J].东岳论丛,2011,21(6):138-140.
    [28] 李承贵.当代儒学的五种形态[J].天津社会科学,2008(6):41-49.
    [29] 宫敬才.物质本体论面对的五大难题[J].社会科学论坛,2001(1),35-37.
    [30] 何中华.物质本体论的困境与实践本体论的选择[J].南京社会科学,1994,69(5):30-34.
    [31] 张京西.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儒学理路[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8(4):41-45.
    [32] 刘艳.思想政治教育失语的"思想性"属性归因分析与反思——以"灵修培训"事件为视角展开[J].求实,2013(4):81-85.
    [33] 马晓静.试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及其对策[J].中州大学学报,2004,21(2):82-84.
    [34] 陈占安,赵为民,潘成鑫,张晓娟.当代大学生与中国传统文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37-39.
    引证文献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分享到微博
    发 布
引用本文

黄伟,赵立文.论当代道德建构及其儒家形而上的基础地位——儒家文化对当代大学生行为文明的启发[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2(3):184-189. DOI:10.11835/j. issn.1008-5831.2016.03.025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871
  • 下载次数: 1056
  • HTML阅读次数: 743
  • 引用次数: 0
历史
  • 收稿日期:2016-01-11
  • 在线发布日期: 2016-06-17
文章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