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区域环境史研究的若干重要问题检讨和省思
作者:
中图分类号:

K206;X2


Examination and reflection on a few significant issues in the field of Jiangn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Author:
  • 摘要
  •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97]
  • |
  • 相似文献 [8]
  • | | |
  • 文章评论
    摘要:

    方兴未艾的环境史视野和方法可为江南区域史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东南沿海源于地理区位的原始自然生态条件,规范了以水利开发为枢纽的区域农业经济和文明形态的指向。进入帝国时代以来的分分合合、起起伏伏历程中,长江中下游自然资源的优势日渐发挥出来,其经济在六朝时期稳步增长,终于超过了成熟开发早的黄河流域,尽管政治中心大多依然在北方。元明清阶段的长江三角洲形成了以平原稻田为核心、商品化的多种经营为特色的区域环境—经济—文化模式,不但在生产力、物质财富上,在全国独占鳌头,而且也展现出一定时空单位内自然与人为良性相互作用的美景。然而,竭尽自然资源的"江南模式"从长期环境后果看负面影响越来越大,而且其"先进性"的进一步突破也湮没在大一统帝国的政治经济格局和王朝循复的轨辙里,没有出现如"英格兰模式"那样现代性的滥觞。

    Abstract:

    The perspective and approach of environmental history can provide new incentives to the studies of Jiangnan regional history. The original natural settings of southeast China due to its location preliminarily conditioned the pattern and orientation of the hydraulic-initiated regional agri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In imperial Chinese history full with unification and division as well as fluctuation, the rich resources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Yangzi Valley had manifested its increasing supremacy, leading to rising economic prominence which steadily surpassed the earlier thoroughly developed Yellow River Valley during the Age of Division, thus in contrast with the continuing political importance in the north. The late imperial era saw mature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omplex, demonstrating highest productivity in the national context, and certain pretty humanized landscape resulted from reciprocal nature-human dynamics in certain temporal & spatial continuum. Notwithstanding, the "Jiangnan way" of development noted for exploiting the earth had caused more and more negative ecological consequences, and furthermore its incipient "progressiveness" meant least significance in the grand unified empire's politico-economic framework as well as dynastic cycles, nothing approaching the so-called "English model".

    参考文献
    [1] J.唐纳德·休斯.什么是环境史[M].梅雪芹,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 王利华.中国环境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展望[J].全球史评论,2011(1):309-325.
    [3]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修订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4] 孙竞昊,王悦.高校历史教学中的民族与区域问题刍议[J].历史教学问题,2020(3):166-171.
    [5] 李伯重.江南农业的发展:1620-1850[M].王湘云,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6] 司马迁.史记·卷129·货殖列传第六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1982.
    [7] 吴宏岐.释《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谓的"江南"[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4):172,188.
    [8] 王建革.水乡生态与江南社会(9-20世纪)[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9] 张修桂.太湖演变的历史过程[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1):5-12.
    [10] 张海英.明清江南商品流通与市场体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0-23.
    [11] 孙竞昊.明清江南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和研究的方法[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增刊).
    [12] 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M].史建云,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54-64.
    [13] 王斯德,李宏图,沐涛,等.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9-91.
    [14] 埃里克·琼斯.欧洲奇迹:欧亚史中的环境、经济和地缘政治[M].陈小白,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5:189.
    [15] 洪焕椿,罗仑.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史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
    [16] 邹逸麟.论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地关系的历史过程及今后发展,我国早期经济区的形成:春秋战国至汉武帝时期[M]//椿庐史地论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17] 赵志军.新石器时代植物考古与农业起源研究(续)[J].中国农史,2020(4):3-9.
    [18] 孙竞昊.浙东运河考辨:兼论宁绍平原区域水环境结构及水利形势[J].社会科学战线,2019(12):111-133,281-282.
    [19] 李步嘉.越绝书校释·卷8·越绝外传记地传第十[M].北京:中华书局,2013:222-229.
    [20] 陈桥驿.古代于越研究[J].民族研究,1982(1):1-7.
    [21] 陈桥驿.古代鉴湖兴废与山会平原农田水利[J].地理学报,1962(3):187-202.
    [22] 沈约.宋书·卷54·孔季恭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1540.
    [23] 牟发松.从"火耕水耨"到"以沟为天":汉唐间江南的稻作农业与水利工程考论[J].中华文史论丛,2014(1):31-68.
    [24] 陈金凤,赵凌飞.略论东晋南朝江南地区的陂塘建设[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9-22.
    [25] 余新忠.中国传统疫病应对成效探略[J].中国史研究动态,2020(5):42-47.
    [26] 邓铁涛.中国防疫史[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40-82.
    [27] 漆侠.宋代经济史(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73-74.
    [28] 李根蟠.中国农业史[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114-183.
    [29] 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M].朱诗鳌,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92.
    [30] 周魁一.农田水利史略[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60-66.
    [31] 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M].方健,何忠礼,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94-195.
    [32]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M].北京:中华书局,1992:21.
    [33] 王毓铨.中国经济通史·明代经济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4] 张芳.中国传统灌溉工程及技术的传承和发展[J].中国农史,2004(1):10-17.
    [35] 汪家伦.明清长江中下游圩田及其防汛工程技术[J].中国农史,1991(2):92-99.
    [36] 庄华峰.古代江南地区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3):87-94.
    [37] 顾清.正德·松江府志·卷4[M].刻本,正德七年(1512年).
    [38] 过慈明.明清江南地区农家肥的商品化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16(5):88-93.
    [39] 姚光发.光绪《松江府续志》卷5[M].刻本,光绪十年(1884年):2-3.
    [40] 耿荫楼.国脉民天[M].区种五种本,清光绪:2.
    [41] 姜守鹏.明清社会经济结构[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99.
    [42] 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324.
    [43] 方行,经君健,魏金玉.中国经济通史·清[M]. 2版.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368-369.
    [44] 冯应榴.嘉庆·嘉兴府志·卷32[M].刻本,嘉庆六年(1801年):15.
    [45] 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9-16.
    [46] 谢湜.清代江南苏松常三府的分县和并县研究[J].历史地理,2007(1):111-139.
    [47] 刘蓟植.乾隆·安吉州志·卷8[M].刻本,乾隆十五年(1750年):35.
    [48] 高寿仙.明代农业经济与农村社会[M].合肥:黄山书社,2006.
    [49] 王家范.明清江南史丛稿[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17.
    [50] 洪焕椿.评刘石吉先生的明清江南市镇研究[J].学术月刊,1984(12):49-50.
    [51] 徐光启.农政全书·卷35·蚕桑广类·木棉[M].陈焕良,罗文华,校.长沙:岳麓书社.2002:565.
    [52] 陈忠平.论明清江南农村生产的多样化发展[J].中国农史,1989(3):1-10.
    [53] 游修龄.中国稻作史[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148.
    [54] 胡震亨,姚士粦.天启·海盐县图经·卷4[M].刻本,天启四年(1624年):13.
    [55] 胡承谋.乾隆·湖州府志·卷37[M].刻本,乾隆四年(1739年):15.
    [56] 王国斌,罗森塔尔.大分流之外:中国和欧洲经济变迁的政治[M].周琳,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
    [57] 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4[M].北京:中华书局,1982:153-154.
    [58] 闵宗殿.明清时期浙江嘉湖地区的农业生态平衡[J].中国农业科学,1982(2):90-95.
    [59] 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121-122.
    [60] 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M].李伯重,连玲玲,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61] 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2] 魏丕信.中华帝国晚期国家对水利的管理[C]//陈锋.明清以来长江流域社会发展史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797-798.
    [63] 鲁西奇,董勤.南方山区经济开发的历史进程与空间展布[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0(4):31-46.
    [64] 赵全鹏.明代漕运中的商业活动[J].史林,1996(1):24-26.
    [65] 冯贤亮.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66] 范金民.国计民生:明清社会经济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755-757.
    [67] 王家范.明清江南社会史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189-190.
    [68] 清高宗实录·卷83·乾隆三年十二月庚子[M].北京:中华书局,1986:17.
    [69] 相原佳之.清朝中期的森林政策:以乾隆二十年代的植树讨论为中心[C]//王利华.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504-514.
    [70] 吴承明.关于传统经济的若干论述:与方行先生的通信[M]//经济史理论与实证:吴承明文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399.
    [71]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67-176.
    [72] 龙登高.江南市场史:十一至十九世纪的变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09-219.
    [73] 孙杰,孙竞昊.江南史研究与问题意识: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理论的检讨[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2):39-52.
    [74] ELVIN M.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298-316.
    [75] 伊懋可.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M].梅雪芹,毛利霞,王玉山,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176-178.
    [76]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1卷[M].袁翰青,译.北京:科学出版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2.
    [77] 孙竞昊.试析明清江南商品经济结构、形态、特质及性质[C]//牟发松,陈江.历史时期江南的经济、文化与信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40-141.
    [78] 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历史时期江南的经济、文化与信仰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175-226.
    [79] RICHARDS J F. The unending frontier: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the early modern world[M].Berkeley,Los Angeles,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3:12.
    [80] 李明珠.华北的饥荒:国家市场与环境退化(1690-1949)·前言[M].石涛,李军,马国英,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13.
    [81] 冯贤亮.明末清初江南的地方防护[J].云南社会科学,2001(3):49-60.
    [82] 孙竞昊,卢俊俊.明清时期江南文化的精神旨趣及其市场动力[C]//唐力行.江南社会历史评论·第十七期(将刊).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
    [83] 王建革.水文、稻作、景观与江南生态文明的历史经验[J].思想战线,2017(1):156-164.
    [84] 马立博.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M].关永强,高丽洁,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0,445-446.
    [85] 包茂红.环境史学的起源和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53-355.
    [86] 王建革.江南环境史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586.
    [87] ELVIN M.Three thousands of unsustainable growth:China's environment from archaic times to the present[J].East Asian History,1993(6):7-46.
    [88] 张崇旺.明清时期江淮地区农耕社会环境论析[J].江海学刊,2004(4):125-130.
    [89] 吴金成.矛与盾的共存:明清时期江西社会研究[M].崔荣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19-32.
    [90] 从翰香.论明代江南地区的人口密集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M]//从翰香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04-119.
    [91] 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M].葛剑雄,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301,320-321.
    [92] 李中清,王丰.人类的四分之一:马尔萨斯的神话与中国的现实(1700-2000)[M].陈卫,姚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12-14.
    [93] 王家范.农业经济结构的历史内涵[M]//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62-204.
    [94] 孙竞昊.明清江南商品经济及相关宏观问题研究四论[C]//孙竞昊,鲍永军.江南区域史研究论丛·第一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165-167.
    [95] 王国斌.农业帝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及其在当代的遗迹[C]//卜正民,格力高利·布鲁.中国与历史资本主义:汉学知识的系谱学.古伟瀛,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257-279.
    [96] 王家范.复杂的历史,需要复杂的头脑:从"黄宗羲定律"说开去[M]//明清江南史三十年(1978-200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204-215.
    [97] 孙竞昊.明清江南商品经济与分配结构关系探析[J].史林,1996(4):29-36.
    引证文献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分享到微博
    发 布
引用本文

孙竞昊,卢俊俊.江南区域环境史研究的若干重要问题检讨和省思[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7(2):248-263. DOI:10.11835/j. issn.1008-5831. rw.2020.12.001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594
  • 下载次数: 2486
  • HTML阅读次数: 2381
  • 引用次数: 0
历史
  • 最后修改日期:2020-12-08
  • 在线发布日期: 2021-03-13
文章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