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优越性的四重来源及其整合——基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视角
作者:
中图分类号:

D621

基金项目: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研究阐释专项课题重大攻关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19SKZDZX03)


The four sources and their integration of the superiority of the socialist party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100-year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uthor:
  • 摘要
  •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45]
  • |
  • 相似文献 [20]
  • | | |
  • 文章评论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作为一种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基于中国近百年以来的特定国情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特定现代化目标创造出的重要政治制度。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这一制度的形成与成熟完善,百年来的发展历程彰显的规律性,政党制度结构与功能的科学性,政党制度运行的合理性和政党制度国家治理绩效的有效性,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优越性的主要来源。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国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局背景下,这四重来源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上实现整合,以共同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优越性,增强其优越性的解释力与说服力,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具有说服力和传播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优越性话语体系,从而在学理上阐明它对世界政党制度与政党理论的重要贡献。

    Abstract:

    As a new type of political party system, the socialist political party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n important political system creat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Chinese people, non-Communist parties and non-party personages based on China's specific national conditions over the past 100 years and the specific modernization goal of realizing national great rejuvenation.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the formation and maturity of this system, the historical regularity demonstrated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ver the past century,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party system, the rationality of the party system's operation,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arty system's national governance performance, have become the main sources of the superiority of the socialist party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ontext of world changes that have not been seen in a century and the overall domestic situation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country, these four sources need to be integrated in the two dimension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o jointly shape the superiority of the socialist party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strengthen the explanatory power and persuasive power of its superiority. And on this basis, a set of persuasive and communicable discourse system of the superiority of the socialist party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an be constructed, so as to clarify its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world political party system and party theory.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1).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3] 坚持多党合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18-03-05(1).
    [4] 周淑真,吴美华.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思考[J].新视野,2008(4):59-62.
    [5] 徐成芳,闫义夫.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优越性[J].社会主义研究,2010(6):65-69.
    [6] 林尚立.新中国政党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86.
    [7] 李燕奇.当代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新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8] 田改伟.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3):51-59.
    [9] 余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基本经验[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9(3):158-166.
    [10] 徐凤月,孙壮.新中国70年新型政党制度的演化逻辑与前景展望[J].江淮论坛,2019(5):13-19.
    [11] 赵艳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政治认同效能探析:基于其政治协商的功能[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1):39-42.
    [12] 夏燕月.毛泽东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性贡献[J].党的文献,2013(S1):55-62.
    [13] 李雅兴,韩贤胜.邓小平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优势[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49-53.
    [14] 张英,万桃涛.论江泽民对我国政党制度理论的发展[J].求实,2003(5):4-6.
    [15] 李金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初探[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3):17-25.
    [16] 张卫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115-127.
    [17] 林怀艺.习近平关于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论述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2020(4):55-60.
    [18] 雷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优越性的新论断[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11):69-75.
    [19] 杨绪盟.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结构与价值[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20] 钱牧.对新型政党制度理论的四维审视[J].社会主义研究,2020(4):23-30.
    [21] 肖存良.政党制度与中国协商民主研究:基于政权组织形式的视角[J].南京社会科学,2013(2):78-84.
    [22] 李玉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建设的创新与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7):47-48.
    [23] 曾庆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运行机制及功能[J].科学社会主义,2012(2):54-57.
    [24] 龙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自信的三重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3):18-23.
    [25] 熊必军.制度分析视域下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26] 姚建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外国政党体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7] 蓝剑平.协商民主视角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结构-功能分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0(5):95-102.
    [28]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11-04(1).
    [29] 米切尔·罗斯金.政治科学[M].第6版.林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5-6.
    [30] 赵大朋.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类型化研究的探索[J].探索,2020(5):116-125.
    [31] 李新廷.论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逻辑、制度模式与独特优势:一个政党中心主义的分析框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33-142.
    [32] 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50.
    [33] 袁廷华.中国政党制度功能探析[J].政治学研究,2012(1):43-49.
    [34] 穆艳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特色与优势分析[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7):40-43,71.
    [35] 周淑真.论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基于内涵要义、演进逻辑与结构关系的分析[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7):6-13.
    [36] 邓晶艳,代金平.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比较优势[J].探索,2018(6):88-94.
    [37] 朱昔群.新型政党制度的优越性及其发展完善[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7):20-25.
    [38] 刘志礼,魏梓桐.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结构优势及效能转化[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0(6):96-103.
    [39] 鲁恂.W.派伊.政治发展面面观[M].任晓,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81,238.
    [40] 阙天舒,方彪.当前世界政党政治发展评估与新型政党制度的动能释放[J].探索,2019(5):93-106.
    [4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218-219.
    [42]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44.
    [43]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2).
    [44] 齐卫平,陈冬冬.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政党推动[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3-9.
    [45] 崔桂田,吉秀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比较优势的深层逻辑[J].党的文献,2020(5):30-35.
    引证文献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分享到微博
    发 布
引用本文

蒋英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优越性的四重来源及其整合——基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视角[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7(3):1-13. DOI:10.11835/j. issn.1008-5831. zs.2021.02.002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714
  • 下载次数: 1353
  • HTML阅读次数: 1670
  • 引用次数: 0
历史
  • 在线发布日期: 2021-06-09
文章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