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26(6):44-57.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g.2019.12.001
摘要:文章以中国2 574个县(市)为样本,采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刻画我国县域金融排斥的空间分布特征,量化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排斥在地理分布上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即不仅对本县(市)的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还对其他县(市)有显著的负溢出效应;东部地区金融排斥的空间分布以低—低集聚和低—高集聚为主,而中西部地区则以低—高集聚为主,其中,中部地区形成了以高金融排斥集聚区包围多经济中心的空间分布格局,而西部地区则呈现出大片高金融排斥集聚区包围单经济中心的空间格局;发达地区地方政府的干预限制了金融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使落后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长期陷入金融排斥的不利境地。研究不仅为普惠金融战略的精准实施提供了大样本的直观证据,还以典型地区为样本,深入分析了金融排斥的地区分布特征以及对地区经济的影响,为制定针对性更强的应对措施提供政策参考。
2018, 24(4):52-62.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8.04.005
摘要:文章以2010-2015年间深市A股公司年度数据为基础,采用有序逻辑回归实证检验了货币政策对不同上市板块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并将所有权性质、区域金融发展程度纳入同一框架进行讨论。结果显示:货币政策会影响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且该影响在各上市板块之间存在差异,影响最大的是中小板非国有企业,银根越紧缩,中小板非国有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越高,而主板、创业板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基本不受货币政策的影响;无论在货币宽松期亦或紧缩期,不同板块的所有权性质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不同,主板、中小板的非国有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均显著低于同板块的国有企业,而创业板则不然;金融发展程度对不同板块、不同所有权性质的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是,在货币紧缩期,处于金融发展程度高区域的国有企业相较低区域的国有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更高,而中小板、创业板公司不受区域金融发展的影响。
2017, 23(4):15-25.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7.04.002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乡发展日益不平衡。为缩小城乡差距,国家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此背景下,重庆市与成都市于2007年被设立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评估统筹城乡政策的实施成效,文章采用双倍差分法,以重庆市为处理组,以浙江省为控制组,运用两个地区2004-2013年县级单位的面板数据进行了探究。在控制了金融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城镇化率等因素条件下,统筹城乡政策的实施促进了重庆市的工业化进程和城镇化水平,并且显著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
2015, 21(1):1-9.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5.01.001
摘要:文章通过引入一个多维市场化指数作为衡量经济体制转型的制度变量,将经济体制市场化转型、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纳入一个系统进行研究,在理论机制分析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包含经济体制市场化转型、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联立方程模型,研究经济转型背景下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基于2000-2012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转型有效地推动了城镇化和经济增长;城镇化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经济增长对城镇化的影响呈现出一种倒U形的曲线关系,并不是目前诸多文献认为的简单正相关关系。因此,保持合理的经济发展速度能够更好地推动城镇化平稳健康发展。
2014, 20(1):23-30.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4.01.003
摘要:文章就中国各地区金融市场化进程对投资的影响效果进行了研究。测算了1990-2007年中国各地区金融市场化相对指数,通过建立空间面板计量模型考察了中国区域金融市场化进程对投资的影响,其结果证实中国各地区金融市场化改革对投资增长的影响存在空间效应;此外,通过对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比较研究发现,东部投资的集聚效应要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1999, 5(4).
摘要:从影响会计模式的环境因素入手,比较美、法、中三国的会计环境,分析与比较会计目标、会计规范体系和财务报告以及三国会计模式的差别,提出新形势下我国会计模式选择的设想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