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0(1):53-70.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g.2023.11.005
摘要:慈善捐赠作为收入“第三次分配”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渠道,也作为树立“企业公民”良好形象的重要途径,是否惠人惠己?现有关于慈善捐赠与企业财务绩效关系的研究尚未形成一致结论,由于变量度量指标、理论推演假说不同而不同。文章选取2006—2020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所有上市公司为观测对象,对企业慈善捐赠金额动态变化如何影响其财务绩效进行了系统性分层次的检验。研究发现,捐赠金额动态变化是导致“慈善捐赠—财务绩效”关系不一的原因,企业持续增加捐赠能够实现社会福利和自身业绩的“双赢”,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价值利器假说”。具体而言,企业捐赠金额增加和持续捐赠能够显著提升其财务绩效,且上期捐赠而本期继续增加捐赠,财务绩效提升效应更大;企业捐赠金额减少和持续不捐将显著降低其财务绩效,且上期捐赠而本期捐赠直接减少至零,财务绩效降低效应更大。从区域经济视角分析发现,与东部地区或者经济水平发展较高的地区相比,慈善捐赠动态变化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在西部地区或者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较弱甚至不相关。从广告营销角度分析发现,能够树立企业形象的广告营销与树立企业公民形象的慈善捐赠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广告营销可以增强捐赠增加和持续捐赠带来的财务绩效提升效应,但也会恶化持续不捐对财务绩效的降低效应。从产权性质来看,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捐赠增加都能促进财务绩效提升,持续捐赠对财务绩效的提升效应在国有企业中更加显著,而捐赠减少或持续不捐对财务绩效的降低效应在国有企业中得到有效抑制。此外,建立逐步回归模型进行中介效应检验,分析表明,大客户关系是慈善捐赠变化影响企业财务绩效的一个渠道,说明慈善捐赠能够通过增强企业与大客户关系从而促进绩效提升。最后,文章采用倾向得分匹配(PSM)缓解样本选择内生性问题,结论依然成立。文章的主要贡献在于,丰富了慈善捐赠与财务绩效的关系研究,为企业制定慈善捐赠策略提供指导意义,为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经验支持。
2018, 24(3):91-102.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8.03.009
摘要:文章以2007-2015年中国创业板和中小板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取得境外居留权对研发国际化(以公司建立海外研发中心来衡量)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境外居留权能够带来积极的经济后果,对上市公司海外研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这一效应在实际控制人直接控制上市公司的样本中,在行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更为显著。文章拓展了实际控制人取得境外居留权的经济后果研究,深化了实际控制人个人特征影响公司治理的研究,同时也有助于企业利用各项资源开展海外研发,提升公司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