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8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人民清廉感知如何影响其制度性政治参与行为:政府信任的中介效应

      2024, 30(5):270-289.DOI: 10.11835/j.issn.1008-5831.zs.2024.08.006

      关键词:清廉感知政府信任以人民为中心制度性政治参与差序政府信任计划行为理论
      摘要 (219)HTML (409)PDF 1.97 M (245)收藏

      摘要:人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决策科学化、社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有序政治参与即制度化政治参与。在此背景下,探究影响人民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因素及其作用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人民制度化政治参与会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多重影响,清廉感知水平作为人民对政府作风形象的直接评价、政府信任程度作为政府公信力的体现与人民政治生活的心理基础,均可能对人民有序政治参与行为产生影响。为此,本研究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SS)数据,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分析框架,试图探究清廉感知对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内在影响机制,具体包括:清廉感知与政治参与作用路径;政府信任是否是路径中的一环;人民对于各级政府的信任是否存在差异、是否在路径中发挥有差异性的作用。通过运用SPSS及Process插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检验,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清廉感知水平正向影响人民政治参与行为;(2)清廉感知水平正向影响政府信任水平;(3)政府信任水平正向影响人民政治参与行为;(4)政府信任水平在清廉感知与政治参与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5)我国存在差序政府信任,自地方到中央,人民的信任水平依次升高;(6)在政府信任的完全中介作用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中央政府信任。据此,本研究进一步从拓宽制度化政治参与渠道、增进公众了解、宣扬反腐成效、加强政府形象塑造几个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完善参与的各个链条,进而提升公民对于反腐倡廉的实感,拉近政民距离,促进人民有序政治参与,进而推进我国新时代政治民主化建设进程。本研究从反腐与民主的两大宏观议题着手,从微观个体层面探究清廉感知、政府信任与政治参与的关系,在学理上,是一种新尝试,丰富了制度化政治参与的研究视角,完善了其路径建构;在实践上,是一个新的落脚点,为切合实际的科学决策与民主化政治建设提供了一定启示性建议;在现实意义上,对反腐与民主的宏观议题的内在逻辑构建有一定程度的借鉴意义,两者共同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人民当家作主。

    •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严格执法思想的阐释

      2023, 29(4):166-178.DOI: 10.11835/j.issn.1008-5831.zs.2021.02.001

      关键词:习近平法治思想|依法治国|严格执法|以人民为中心|执法队伍|执法制度
      摘要 (470)HTML (742)PDF 1.67 M (609)收藏

      摘要: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的理论根基,也是我国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方向指引。执法工作与人民的距离最近,与人民的联系最密切,与人民的关系最紧密,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的关键一环。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关于严格执法的论述,明确了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是全面推进严格执法的应有之意。党的领导既是推进严格执法进程中的指路明灯,更为严格执法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证。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严格执法的制度本源、主体、发展动力,更是其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基本手段。习近平同志关于严格执法的方法论论述,从确立执法的价值追求、建设执法队伍与健全执法制度三个层面系统厘清了全面严格执法的实践进路。在执法过程中,必须坚持严格、公正、文明的价值追求,以严格塑造法律公信力、以公正提升执法质量、以文明加强执法效果。建设高素质的执法队伍,不仅要树立以执法为民为核心、以职业道德为基础的法治信仰,为执法队伍建设提供深厚的精神滋养;而且要加强执法能力建设,提升执法队伍的业务培训效率,完善执法人才培养机制,为执法队伍建设提供重要的现实支撑。形成科学、合理、完备的执法制度,要从推进执法体制改革和完善执法监督制度两个方面入手。推进执法体制改革,需要健全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合理配置执法力量、严格落实执法责任制;完善执法监督制度,应当统筹执法机关内部监督机制、健全检察机关外部监督机制、构建社会力量监督机制,从而做到依法设定权力、规范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

    • 国家治理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研究——基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分析

      2022, 28(4):262-274.DOI: 10.11835/j.issn.1008-5831.zs.2021.06.002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家治理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社会主要矛盾
      摘要 (249)HTML (686)PDF 1.67 M (658)收藏

      摘要:国家治理现代化在根本要求上是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立场必须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这一立场来源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史观,在我国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不同内涵。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改革开放的评判标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总体社会发展理念,这些具体内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反映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时代要求。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视阈下,国家治理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的思想表现更具时代性、导向更具目标性、需求更具多样性、落实更具艰巨性。这就要求我国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要坚持我国人民主体地位不动摇,以增进人民福祉为目标导向,以人民利益为最终评价标准,只有坚持这些标准才能调动并发挥人民的创造精神,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 中国共产党百年人民观的历史演进及其经验启示

      2021, 27(4):50-59.DOI: 10.11835/j.issn.1008-5831.zs.2021.04.002

      关键词:建党100周年中国共产党人民观以人民为中心演进逻辑
      摘要 (819)HTML (1528)PDF 1.60 M (1307)收藏

      摘要:党的人民观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史进程中对人民群众的立场、地位、作用、评价标准的总体看法和具体态度。作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它的形成和发展是理论演进的内在需要和实践活动的深刻变动彼此印证和相互推动的必然结果。因此,要将其置放在不同的历史坐标上来把握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话语逻辑和演化规律;要在理论的不断生成和构建过程中彰显其鲜明品格和独特魅力;要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程中获得历史启迪和经验启示。

    •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进路

      2021, 27(2):200-213.DOI: 10.11835/j.issn.1008-5831.zs.2020.12.002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党百年伟大复兴以人民为中心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摘要 (2570)HTML (2250)PDF 1.60 M (3414)收藏

      摘要: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百年来意识形态演进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其中,基本国情、社会主要矛盾、国际形势、意识形态规律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梳理百年来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发展历程,主要包括革命战争年代、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时期、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等四个意识形态重要发展演进阶段。基本形成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遵循、捍卫党对意识形态绝对领导权是意识形态工作的组织保障、坚守符合中国基本国情原则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演进理路、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根基、坚持意识形态斗争性与主流意识形态引导性相协调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指引、践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意识形态建设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文化源泉等党开展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经验。实现了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由革命话语向社会主义建设话语再到全面深化改革话语的时代自我更新与发展创新。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更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斗争中丰富意识形态价值、纠正意识形态偏向、引领意识形态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意识形态最强合力,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百年来意识形态工作理论进路的逻辑旨归。

    •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推进的基本思路

      2020, 26(6):186-197.DOI: 10.11835/j.issn.1008-5831.zs.2019.12.006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人民为中心
      摘要 (775)HTML (1273)PDF 1.53 M (1529)收藏

      摘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仅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形成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担当历史使命的根本保障。遵循党中央的基本思路继续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的需要作为终极目标关怀,运用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等科学思维方式,以协调发展为实践要求,遵循法治化、规范化、有序化的基本方法,以人民为中心的评判标准、认知标准和人文标准三个维度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成效评判的主要标准,从而保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贯彻落实。

    • 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与实践价值

      2020, 26(4):216-224.DOI: 10.11835/j.issn.1008-5831.fx.2019.10.004

      关键词:习近平人民健康以人民为中心新时代中国健康工作体系
      摘要 (758)HTML (1491)PDF 1.51 M (1311)收藏

      摘要:促进全民健康,决胜全面小康。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要求,蕴含着以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战略目标,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价值追求,以社会资源共建共享为方法路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条件保证的丰富内涵。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对于加快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动构建中国健康工作体系特别是指导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展现出重要的实践价值。

    • 大数据时代理论供给:现实困境、战略对策与有效治理

      2019, 25(1):107-117.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9.01.007

      关键词:习近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数据理论供给理论需求以人民为中心社会治理
      摘要 (842)HTML (710)PDF 1.64 M (1573)收藏

      摘要:大数据时代理论供给是指借助大数据信息与技术,把人民需要的科学理论快速有效输送到人民的理论需求端。大数据时代,理论主体层次不齐、现实问题层出不穷、供给渠道纵横交错、供给体系缺乏统一等造成一定程度的理论供给现实困境。运用大数据思维与技术,准确把握理论需求信息、着力打造理论供给侧和全面创新理论传输媒介系统是构建大数据时代理论供给的战略对策。实现大数据时代理论供给的有效治理,关键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坚持依法治理的战略选择,坚持价值治理和技术治理有机统一的原则。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8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