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27(3):203-215.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g.2020.06.003
摘要:文章基于政府主导视角,利用2006—2015年我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其结果显示,环境管制、知识产权保护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呈非线性关系,环境管制与知识产权保护同时实施对区域创新能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具有区域异质性。从企业生存角度出发,提出门槛效应假说,采用Hansen面板门槛回归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在环境管制与知识产权保护共同发挥作用时,环境管制必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最后采用门槛效应回归方法找到了环境管制与知识产权保护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门槛值,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015, 21(2):69-74.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5.02.009
摘要:创业企业经常受到外部的融资约束,对成长型科技创业企业尤其严重。因此,构建成长型科技创业企业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非常必要。文章基于企业的动态财务数据,并将企业的成长与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应用Logistic回归方法,提出了成长型科技创业企业的信用评价模型和方法,来动态评价企业的信用状况。通过模型比较和检验,证明其评价准确度较高。
2013, 19(1):92-97.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3.01.015
摘要:由于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高校创新能力评价成为当前科学评价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在RCCSE发布的“2012年中国高校创新指数”基础上,本研究选择其原始指标数据对中国高校的创新能力进行深入分析。首先对高校的类型和省份分布进行分析,然后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考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和创新投入排名、创新产出排名、创新效益排名的关系,同时对进入“2012年中国高校创新指数100强”的非重点高校进行分析。最后,本研究给出相关结论和讨论。
2013, 19(1):98-103.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3.01.016
摘要:在构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鉴于层次分析法的特点与优势,在专家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每个指标的权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评价具有模糊性,故可以采用基于专家咨询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方法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其基本步骤依次是:设定指标权重向量、建立评价指标集、建立评价等级集、构建二级指标模糊判断矩阵、计算二级指标的模糊向量、构建一级指标模糊判断矩阵、计算一级指标的模糊向量、构建目标层模糊判断矩阵、计算模糊综合评价结果,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对被评价对象所属等级进行判断。
2010, 16(2):70-75.
摘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一定的设计思路和设计原则。本研究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评价的基本指标框架为基础,构建了一个由3个准则层、9个分准则层、33个方案层指标组成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009, 15(6):84-89.
摘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是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全国高校都在努力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然而,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概念、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如何评价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等问题,学术理论界并未进行认真梳理与探讨。文章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概念进行了解读,并借鉴组织能力的“RPV模型”,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构成要素分为三类: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投入能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运行能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产出能力。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评价的基本指标框架。
2007, 13(2):1-7.
摘要:近年来,重庆汽车产业发展迅速,但综合竞争力不强,拥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仍占少数,自主创新能力弱已成为制约汽车产业发展的瓶颈。本文通过对重庆汽车产业自主品牌发展现状和企业自主开发能力的分析,指出了制约重庆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重庆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