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1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在乡村发现科学革命: 民国北碚科学与地方的互构

      2024, 30(4):157-172.DOI: 10.11835/j.issn.1008-5831.rw.2024.06.001

      关键词:科学革命中国西部科学院乡村建设
      摘要 (186)HTML (579)PDF 3.28 M (498)收藏

      摘要:近代中国经历了一场科学革命的洗礼, 它发端于清末民初, 勃兴于二三十年代, 抗战以后日渐普及, 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基本面貌。以往对科学革命的认知, 受西方科学史的影响, 多聚焦大科学家和城市, 关注正式的科学组织和成建制的学科, 对科学下乡并如何改变乡村关注不多, 对科学的流动性、本土化、在地化研究不足。本文以中国第一所民办科学院中国西部科学院为主要研究对象, 讨论它如何将科学观念本土化、制度化, 用现代科学的观念和文化推动乡村的转型, 创造性地重塑地方社会的经济、文化基本面貌。重点讨论体系庞杂的近代科学体系, 以什么样的个性化样态进入地方社会, 地方社会如何根据自身需求、本地资源、既有基础, 设计、运行、调整当地科学的体系结构和基本建制。在中国西部科学院自己设计的组织结构图中, 其下属的理化研究所、生物研究所、农业研究所、博物馆、乡村学校、乡土报纸等核心机构, 分别对应科学研究、科学教育、科学普及等不同方面, 发挥着不同的社会功能, 将现代科学的基本意涵落实到地方矿业开发、西部动植物发现与分类、山区经济开发、科学知识和观念的普及等各个领域和方面。在这一进程中, 传统的乡村逐步转变为现代的地方, 抽象的科学得以落实和丰富。从这个意义上说, 科学在改变地方的同时, 地方也重构了科学, 使之呈现出地方的样态。乡村科学革命不是千篇一律的, 具有很强的地方性和时代性, 具有注重实用、注重普及、注重联络和资源导向的结构性特点, 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1条记录 跳转到GO
出版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