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2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2024, 30(6):56-71.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g.2024.09.003

      关键词:统一大市场新质生产力市场需求基础研究企业家精神
      摘要 (136)HTML (183)PDF 1.74 M (148)收藏

      摘要:整合地方分散、封闭的区域市场,构建全国范围内统一开放的大市场体系,不仅产生了更大的专业化分工优势,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而且为产业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这能否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形成,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文章基于2010—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以熵值法从科技生产力、绿色生产力和数字生产力三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指标,并运用双固定效应模型、两阶段最小二乘法、空间杜宾模型等多种计量技术,分析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整体而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可以助力新质生产力提升,经过内生性检验以及替换核心解释变量、替换被解释变量、删除特殊样本等其他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作用机制检验发现,统一大市场建设扩大了市场需求,促进了基础研究,激发了企业家精神,进而推动了新质生产力发展。异质性分析发现,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区异质性和维度异质性特征。地区层面,相较于东部地区,统一大市场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助力作用在中西部地区更加显著。维度层面,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可以有效促进科技生产力和数字生产力发展,但对绿色生产力的影响尚未显现。空间溢出效应分析发现,统一大市场在促进本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会促进周边其他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文章的特色与创新主要体现在:在研究视角上,立足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背景,考察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效应,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的补充;在研究内容上,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中国创新和实践,文章从理论和实证层面论证了以统一大市场建设推进新质生产力提升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并进一步检验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将有关统一大市场经济后果的研究提升到了新高度;在政策层面上,基于基础研究、市场需求、企业家精神三个方面,深入剖析了统一大市场对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机制,解析了新质生产力的提升路径,具有重要的政策参考价值。文章的研究或可加深对新质生产力市场化发展路径的认识。

    •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视域的新质生产力:内涵、形成条件与有效路径

      2024, 30(1):129-144.DOI: 10.11835/j.issn.1008-5831.pj.2023.12.003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科学技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国统一大市场劳动者素质
      摘要 (851)HTML (562)PDF 1.74 M (763)收藏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不仅对东北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也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新质生产力是由于生产力构成要素的质的不断提升而呈现出来的更为先进的生产力形式。新质生产力在本质上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范畴,具有实践性、全面性、发展性的性质。新质生产力外显于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上,这些构成要素质量的提升即“劳动者”素质的持续提升、劳动资料的改进与广泛应用、劳动对象的不断扩张、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管理水平的显著提升等,形成了孕育新质生产力的条件。依据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条件,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路径主要有:一是通过提升教育质量、培育世界一流企业、促进产业发展以培育高质量的“劳动者”;二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提升劳动资料及科学技术这两个要素的质量;三是建设超大规模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以实现劳动对象的扩展;四是加强党的领导与培育企业家精神以实现企业管理的变革。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2条记录 跳转到GO
出版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