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3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明清时期宁波的航运技术与商业经营

      2025, 31(1):178-190.DOI: 10.11835/j.issn.1008-5831.rw.2024.12.002

      关键词:宁波商人航运技术制度变迁朝贡贸易条约体系商业经营
      摘要 (9)HTML (12)PDF 1.73 M (12)收藏

      摘要:地处长江三角洲和东海之滨的宁波有着悠久的舟船文化,从萧山跨湖桥、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独木舟、木桨到宋代出使高丽的国信海船,均能表明古宁波造船技术的高水平。然而,进入大航海时代,中国古代的造船和航海技术仿佛失去了昔日的荣光。学界关于16世纪以来的中国船舶技术及帆船运输业研究或多或少带有“技术停滞论”或“制度阻碍论”的倾向,即某种程度上认为李约瑟“中国人在15世纪所取得的成就在技术上并没有形成革命性的突破”的论断具有合理性。但回溯唐宋至明清时期的宁波航运史,其技术之发展不能被视为停滞,它是一个知识和技术的沟通、结合、调试的复杂历史过程。事实上,要理解造船技术对宁波社会的作用,必须将视野超出纯粹的技术领域,而考虑其作为一整套技术或技术体系之间的相互作用。若以宁波航运为研究线索,在制度变迁的历史过程中考察明清以来宁波船舶技术与商业经营的发展,会发现宁波继承了唐宋以来的航运技术传统。船舶持续为宁波商人的商业经营提供技术支持,而作为技能和经验载体的商人又为船舶和航运技术改进营造了内在动力。换言之,船运技术本身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其发展演变同时也蕴涵了商业制度和贸易网络的制度变迁,甚或,技术的选择和改进是商业实践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航运技术也蕴含在商业制度变迁的整体历史实践中。正是技术与商业经营之间复杂的关系,使宁船和甬籍船商能够灵活适应变局,在转向近代化航运业的浪潮中把握先机。

    • 制度变迁视域下土地储备治理体系的优化逻辑

      2024, 30(1):248-257.DOI: 10.11835/j.issn.1008-5831.fx.2022.12.002

      关键词:制度变迁土地储备土地发展权土地收益土地融资
      摘要 (184)HTML (636)PDF 1.66 M (468)收藏

      摘要:土地储备治理体系是国家加强全民所有土地资产管理、优化土地资产配置、增强土地市场有效供给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发展权利益分配、权利归属等问题凸显,其中因土地储备治理体系滞后而带来的问题较为常见。以制度变迁为视域,梳理土地储备体系的法理考察与实践演进,探讨土地储备治理体系的优化逻辑和具体路径,将为高效配置土地资源、提升城市品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能、新模式和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重庆为例,从土地储备治理体系的现状出发,对近年来土地储备总体经营情况、重点功能片区土地经营效益、土地储备治理体系展开实证分析,实践表明土地储备治理体系土地储备融资渠道得到拓宽,有力支持了当地经济建设,土地储备财务风险得到控制,土地储备监管更为便捷,土地储备促进了重大项目工程建设的推进,土地储备中心加强了一级市场调控,建立储备土地信息库,科学编制储备计划,加快推进前期开发,统筹安排各类资金等工作。不足之处在于,土地储备机构职能权限界限不清,储备整治工作资金保障机制不太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引领土地储备整治工作的机制尚未建立,土地储备前期开发、系统性风险问题未得到足够重视。基于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认为应以土地确权带动土地流转,以土地流转激活土地储备,强化土地价值管理,增强土地附加功能,健全土地储备体系有助于有效利用未开发的土地资源、减少土地资源的闲置和流失、保障土地资源发展权。进而从宏观上提出以土地确权带动农村土地流转,以土地流转激活土地储备不断创新的改革路径;从微观上提出应理顺土地储备组织治理体系、优化土地储备资金融资体系、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体系、优化城市空间治理体系、加强土地储备系统性风险应对,进一步规制宏观经济下行、土地价值下跌等系统性风险等方面进行完善的具体路径。

    • 基于制度变迁视角的“典型单位制”社区转型研究

      2009, 15(4):48-52.

      关键词:制度变迁;典型单位制;社区转型
      摘要 (2192)HTML (0)PDF 1.14 M (1769)收藏

      摘要:以从属于石油化工、稀有矿产等大型垄断国有企业为代表的“典型单位制”社区,由于制度变迁的环境依赖和路径依赖作用,使企业在向社区释放社会保障职能的转型过程中受到体制惯性、资源约束和社区独立发展能力欠缺等因素的阻碍。因此,应科学规划“典型单位制”的转型目标,遵循渐进式的道路,通过企业所属行政系统和地方政府的共同主导,引进多元经济力量和非政府组织的广泛参与,建立有效的利益博弈平台,逐步实现这类企业所属社区的顺利转型。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3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