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1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文艺“剧中人”与历史“剧作者”——《龙江颂》剧组在葛隆大队的经历

      2022, 28(4):162-171.DOI: 10.11835/j.issn.1008-5831.rw.2022.06.003

      关键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龙江颂》葛隆大队江水英周丽琴
      摘要 (381)HTML (1243)PDF 1.64 M (1219)收藏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关于人民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的讲话为文艺作品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和视角,文章以此为起点思考样板戏《龙江颂》创作中背后的剧中人与剧作者。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重要的文化符号,《龙江颂》主题经过不同文艺工作者近十年的创作,形成了报告文学、新闻报道、诗歌、话剧、样板戏等文艺形式。1969—1970年,现代革命样板戏《龙江颂》剧组三次在上海嘉定外冈公社葛隆大队体验生活,以时任党支部书记周丽琴为代表的葛隆大队的干部群众也成了《龙江颂》背后的剧中人与剧作者,演员李炳淑所观察和学习的周丽琴成为《龙江颂》女主角江水英的舞台形象原型。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农村的典型代表,葛隆大队为《龙江颂》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生产劳动体验,《龙江颂》的演出也鼓舞了葛隆大队的生产实践并在教育和召唤群众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主体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文章以周丽琴、薛友忠等口述历史为基础,结合相关文献,回溯《龙江颂》剧组在葛隆大队的创作细节,挖掘舞台背后的历史,努力呈现艺术创作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进而补充了《龙江颂》的创作史料和历史语境,为研究者重思文艺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关系,还原艺术创作与人民生活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过程提供一个历史性的参照。《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八十周年之际,回溯《龙江颂》剧组在葛隆大队的经历,对于实现剧中人与剧作者新的连接以及思考在新时代如何产生像《龙江颂》这样具有思想引领作用的文艺作品具有启发意义。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1条记录 跳转到GO
出版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