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17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激活民间社会活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缘起、基础和治理

      2020, 26(6):35-43.DOI: 10.11835/j.issn.1008-5831.zs.2020.08.003

      关键词:双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经济发展模式社会治理三社联动
      摘要 (456)HTML (1832)PDF 1.52 M (1207)收藏

      摘要:突发新冠肺炎疫情与美国政府挑起的经贸争端相叠加,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党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抉择。但当前面临制度成本高、融资成本高、中低端制造业产能过剩、居民可支配收入低且支出占比不合理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双循环新格局的塑造。基于治理情境的分析视角,着眼于十四五规划的谋篇布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须激活民间社会活力,创新政府治理、经济治理和社会治理体系,在制度、信任、经济结构、消费结构和教育公平等方面奠定社会经济基础,通过内部循环的消费驱动、高端产业的投资驱动以及国内外资源的优化配置,来营造信任、信心和富有预期的发展环境。

    • 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互动的收益分配机制——基于合作博弈Shapley值的分析

      2019, 25(2):1-13.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g.2018.09.008

      关键词:农村信贷农业保险收益分配合作博弈
      摘要 (909)HTML (1233)PDF 1.65 M (986)收藏

      摘要: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互动是金融支农的优化模式,在此模式下,农户、信贷机构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博弈不仅能提高整体收益,并且根据Shapley值分配原则,农户、信贷机构与保险公司各自的收益也能得到提高。但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户因缺乏谈判力而面临利益被瓜分的风险,进而可能会退出参与或抵制合作;为了促进合作联盟的形成与稳固,一个可行的解决思路是政府制定贷款利率优惠政策,实施保费补贴,引导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以保证农户的收益;同时,保险公司与信贷机构通过委托代理形成合作关系,并使用Shapley值分配原则来确定代理费率并签订合约。

    • 中国式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经济根源

      2016, 22(6):51-61.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6.06.007

      关键词:财政分权环境污染地方政府竞争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环境群体性事件
      摘要 (899)HTML (617)PDF 1.75 M (929)收藏

      摘要:财政分权与政治集权的紧密结合是中国式财政分权的核心内涵。文章从中国式财政分权视角对环境污染问题给出解释,探索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的影响及其后果,以此揭示环境群体性事件产生的经济根源。采用1998-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构造环境污染指标,同时引入财政分权指标、地方政府竞争指标和产业结构、外贸依存度、外商直接投资等控制变量建立计量模型分析财政分权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显示,中国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中国式财政分权改革及其对地方政府的激励扭曲导致了环境污染的加重,并且污染程度会随着分权度的提高和地方政府竞争的加剧进一步恶化;同时,财政分权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在东部和中西部存在显著的区域性差异,环境群体性事件产生频率也存在区域差异。

    • 城市交通群体性事件处置机制研究

      2014, 20(2):1-7.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城市交通;社会组织;博弈论
      摘要 (884)HTML (506)PDF 1.69 M (952)收藏

      摘要:城市交通群体性事件多发,严重影响着城市公众的生产、生活和城市的安全。文章基于博弈论、情绪感染理论的方法论,剖析了出租车司机、出租车公司、出租车政府职能管理部门的博弈过程。城市交通群体性事件的深层次原因是利益诉求机制不畅通,城市地方政府在交通群体性事件的应对意识和能力还存在明显不足。因此,完善利益诉求型城市交通群体性事件的处置机制,化解冲突,应完善利益诉求与表达制度、畅通信息传递渠道、建立规范的劳动关系、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健全出租车司机的行业组织。

    • 城市拆迁冲突公共治理的文化价值视域

      2011, 17(3):30-38.

      关键词:城市拆迁公共治理文化价值观社会冲突博弈论
      摘要 (1446)HTML (0)PDF 1.94 M (946)收藏

      摘要:社会公共治理强调公共权力部门、营利组织、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之间建立合作导向的协商机制,这要求它们在化解城市拆迁冲突的文化价值方面达成观念上的共识,这也是民间力量推动城市拆迁制度变革的努力方向。制度建构与维持的精神根源是文化信念,因此,尽管拆迁冲突的直接诱因是制度不善导致利益分配不公,但其社会心理因素却是城市拆迁缺乏从政治、经济和社会层面对民生的文化价值伦理的关注;当前,城市拆迁冲突的制度化治理也同样存在文化价值障碍。如此,拆迁冲突情境介入者(拆迁人、被拆迁人和地方公共权力部门)的文化价值更新和社会的文化价值重建对于拆迁冲突的公共治理是至关重要的;当然,也只有建立在深刻认识中国现实文化价值的特质及其与现代民主文化价值差别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对于中国合作治理城市拆迁冲突的根本性的路径选择。

    • 利益博弈、制度公正与城市拆迁纠纷化解机制

      2010, 16(1):39-46.

      关键词:城市房屋拆迁;制度;公正;博弈论;社会矛盾纠纷
      摘要 (2941)HTML (0)PDF 1.59 M (1823)收藏

      摘要:公正是一种建立在多方利益动态博弈均衡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城市拆迁制度的形成与实施实际上就是对这种博弈均衡的确认与保障;同时,只有相关制度体系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体现了城市拆迁中相关利益主体博弈的均衡,该制度才是公正和良好的,城市拆迁纠纷才能得以解决。这就要求,城市拆迁立法或定制要依据博弈规则与均衡,通过强化公开机制和完善利益表达与拆迁参与机制来确立和保障公正,也就是确认和保护各种合理的符合市场价值或公益价值的利益。此外,从目前来看,建立、培育或完善作为第三部门的社会中间组织、强化城市拆迁听证制度,对实现利益均衡、强化制度公正来说是必要的、紧迫的。

    • 重庆市培育金融核心区:布局、路径与对策

      2008, 14(2):7-14.

      关键词:金融核心区;金融中心;金融业集群;布局;路径
      摘要 (1136)HTML (0)PDF 1.37 M (114)收藏

      摘要:金融核心区的培育是提升重庆金融集聚力和辐射力以及构建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关键因素。在审视金融核心区的概念、内涵和重庆市培育金融核心区的必要性、可能性基础上,运用大系统分析方法的原理,提出重庆金融核心区的规划布局和总体思路;基于产业集群理论探讨重庆金融核心区的培育路径与对策。研究认为,培育重庆金融核心区,要在运筹高端金融商务发展体系、夯实现代金融业发展平台、拓展金融业发展空间等三个方面合理布局金融产业,促进形成金融业产业集群,并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和金融主体结构、强化金融资源共享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 金融业集群发展研究——论重庆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建设

      2007, 13(5):20-28.

      关键词:产业集群,金融中心,金融创新,金融服务业
      摘要 (1054)HTML (0)PDF 1.34 M (11)收藏

      摘要:在审视长江上游金融发展格局的基础上,运用产业集群理论来研究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构建重庆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金融服务业产业集群路径与对策.构建金融中心重点是提升重庆金融业产业集群竞争力和金融业产业集中度,因此,要建立与金融业产业集群配套的物流基地,构造长江上游地区的市场化、有偿及双边或多边利益调节机制和金融格局.

    • 城市化过程中的农地征用及农村社会保障机制

      2006, 12(6):1-5.

      关键词:城市化,农地制度改革,社会保障机制
      摘要 (1268)HTML (0)PDF 590.87 K (957)收藏

      摘要:城市化进程使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加快,但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和障碍,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本文主要对现有农地制度以及农地征用和承包制度在加速城市化条件下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包括当前财政、行政体制下农地征用机制与失地农民补偿标准,就业和社会保障安排,城市外来迁移人口的社保,户籍安排及其与农地关系问题等。研究认为,建立健全中国社会保障机制是城市化顺利进行的基础和保障。

    • 重庆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研究

      2005, 11(4):4-6.

      关键词: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重庆市
      摘要 (1066)HTML (0)PDF 426.42 K (19)收藏

      摘要:建立国有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使国有企业摆脱困境的关键,也是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竞争和国家技术安全保障中所面临的和需要加以解决的紧迫问题。文章研究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分析了重庆市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及其存在的有代表性的问题,确立了重庆市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的“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战略模式选择。而重庆市政府应该做的首先是着眼于国家及重庆市的经济和国家安全战略,主导国家及重庆市战略产业及战略性产品的技术创新过程;其次是理顺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将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和一般的社会管理职能区分开来,正确、充分行使国家作为所有者的权利,引导非战略性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

    上一页12
    共2页17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