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0(1):18-32.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g.2023.09.003
摘要: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当下,探究我国城市群的旅游产业发展态势以及旅游产业竞争力爬升规律对我国旅游产业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城市群的形成发育过程同样伴随着城市群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表现为随着时间推移和城市间旅游产业的“竞合博弈”,城市群旅游产业竞争力呈阶梯状攀升的演化态势。作者通过构建数理模型得出城市群旅游产业竞争力演化规律的几何表达式,并基于改进的钻石模型6项准则层构建城市群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CRITIC客观赋权法计算得出中国城市群各城市的旅游产业竞争力得分,使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得出中国十九个城市群的旅游产业竞争力综合得分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全局时空演化分析;最后使用模拟验证的方法对中国城市群旅游产业竞争力爬升规律进行拟合验证进而探究中国城市群的旅游产业竞争力发展路径。通过上述研究,得出基本结论:中国城市群旅游产业竞争力在时间序列上呈阶梯式攀升态势,城市群中心城市不断与周边城市展开“竞合博弈”形成城市群旅游产业共同体从而促进城市群整体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但这种上升状态并不是严格规律性的,有时会出现不显著提升甚至下降的情况。截至2018年,中国城市群旅游产业竞争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研究中将城市群旅游产业竞争力划分为五级,随着时间序列变动,城市群旅游产业竞争力级别均有所提升;中国城市群旅游产业竞争力平均攀升速度为4.38%,其中国家级城市群的旅游产业竞争力攀升率最高,地区级城市群次之,区域级城市群旅游产业竞争力攀升率最低;中国城市群中以胡焕庸线周围的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最强,东部地区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要稍优于西部城市,基本以国家中心城市、城市群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为主的高竞争力城市向周围城市呈“阶梯式”下降。中国城市群旅游产业竞争力爬升函数曲线得到了实践验证,在城市群发展中具有普遍适用性,可采用城市群旅游产业竞争力爬升规律的函数模型分析预测中国城市群未来的旅游产业竞争力。
2024, 30(4):79-90.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g.2024.06.002
摘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 对生产力提出了新的要求。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 并在一系列论述中重点强调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作为传统生产力的质态跃迁, 符合当前我国推进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提升路径等理论研究逐渐深入, 但实证研究仍显不足。重大国家战略区域是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先行区, 对重大国家战略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现状和区域差异的准确研判, 是我国因地制宜, 协同发展、错位发展、联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前提条件, 对于我国加快新质生产力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梳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点, 构建涵盖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三个维度的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 在此基础上利用熵值TOPSIS法测度2012—2021年重大国家战略区域新质生产力水平, 探究其时空演进特征, 进一步利用基尼系数剖析其新质生产力发展差异及来源, 并探究各地区新动能、新产业、新模式三个维度的增长差异。研究发现: 其一, 重大国家战略区域新质生产力水平持续提升, 从高到低依次为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在年均增速上, 京津冀表现相对落后。其二, 重大国家战略区域新质生产力空间分布不均, 呈阶梯状特征, 其中, 第一梯队以粤港澳、北京和长三角两省一市等发达地区为核心, 新质生产力水平显著领先, 第二梯队包括天津、长江经济带及黄河流域的部分省份, 第三、第四梯队涵盖其他地区, 新质生产力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其三, 重大国家战略区域内部新质生产力发展差异显著, 其中, 以京津冀地区的内部差异最为突出, 而黄河流域内部差异呈逐步扩大趋势。其四, 在新动能和新产业方面, 粤港澳和长三角地区整体领先。京津冀各维度水平较高但增速相对较慢。相比之下, 长江经济带与黄河流域在新模式方面增速较快。最后, 提出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