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1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人工智能驱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生成逻辑、运行机制与实践进路

      2024, 30(4):144-156.DOI: 10.11835/j.issn.1008-5831.pj.2024.06.002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创新
      摘要 (940)HTML (526)PDF 2.18 M (808)收藏

      摘要: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发展的质变形态, 体现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人工智能对生产力的质性重塑集中体现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大生产力要素上, 即强化劳动者的劳动能力, 引领劳动资料智能化与数字化革新, 拓展劳动对象的范围和边界。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 人工智能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在企业微观层面, 人工智能通过劳动要素替代效应推动劳动力需求向高技能的脑力化转换、人机交互模式的生产协同性赋能企业智能制造水平的高效能跃升、自动化生产的智能运转促进资源配置效率优化等路径实现企业生产要素配置的智能化形塑; 在产业中观层面, 人工智能促进传统产业数实深度融合、赋能数字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乘数增长、规模化应用重构智能产业链和创新链等途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实现产业结构的智能化进阶; 在国家宏观层面, 人工智能技术的加速发展与应用赋能国家治理体系建设, 推动社会治理精准化、政府决策科学化、公共服务高效化, 形成了一种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实现国家治理的智能化转型。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进化加速的新形势下, 我国应进一步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驱动新质生产力形成。一是坚持科技自主创新, 以人工智能优化生产要素。健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机制, 培育高技能水平的新型劳动者; 提升人工智能场景创新能力, 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广泛应用; 加快人工智能关键技术攻关, 充分激活数据要素乘数效应潜能。二是加速推进产业数实深度融合, 以人工智能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 实现基础设施连接能力迭代;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构建人工智能的产业生态圈; 探索先行先试改革,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三是建立健全人工智能治理体系, 助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质增效。以数字政府建设驱动国家治理的智能化转型; 以智能赋能推动市场经济体系提质增效; 以智能化发展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1条记录 跳转到GO
出版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