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2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运动式治理视域下中国河长制的创新类型——基于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多案例类型学分析

      2024, 30(5):290-302.DOI: 10.11835/j.issn.1008-5831.zs.2024.08.007

      关键词:河长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运动式治理水治理
      摘要 (216)HTML (388)PDF 1.91 M (325)收藏

      摘要:河流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而河流天然具有的流动属性必然涉及跨越区域和超越主体的治理方式。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河流污染所折射出的问题早已超越环境、经济和民生的范畴,但面对各流域发展不平衡、治理主体各自为政、监管标准参差不齐等问题,水治理却陷入越治理,越污染的怪圈。为此,党中央多次强调推动绿色发展的理念,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路径,也提出了环境污染精准治理、统筹管理和协同控制的具体策略。而河长制作为水治理的新型行政模式,亦可作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以小窥大的重要窗口,完全契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部署的发展需要。为更好地探究河长制在实践中的发展,本文采用多案例的类型学分析方法,搜集中国各地河长制的创新实践,利用质性分析软件RQDA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最终从战略层、决策层、执行层确立法律依据、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三大框架,并在此框架之下对各地案例进行分类描述,以期归纳总结运动式治理视域之下河长制在各地的创新类型及其展开逻辑。研究发现,法律在战略层面为河长制机构的设立及其权力运作提供依据,组织结构在决策层面对河长制的权限进行灵活调整,激励机制、考核机制、监督机制和追责机制则在执行层面将河长制的施政意图落到实处。可以说,河长制在水污染领域的有益探索,在为政府治理与改革总结宝贵经验的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和推广价值。

    •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差异与区域政策协同机制的构建

      2020, 26(4):27-37.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g.2020.05.005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差异协同治理政策量化分析
      摘要 (635)HTML (1326)PDF 1.65 M (1249)收藏

      摘要: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治理涉及上中下游多地区利益,任意一方的独立作为无法解决问题,开展协同治理是必由之路。追求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协同效应有必要梳理府际之间存在的政策差异。文章运用政策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方法进行中央政府和长江流域地方政府关于发文时间、发文单位、政策工具的对比分析,总结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之间关于长江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差异,进而探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现实状况及进一步的政策供给。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央地总体差异较小,地方政府之间在重视程度、响应速度及政策工具组合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政策差异与中央政府的立场、各地的资源禀赋、地方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等因素有关,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因此,政策制定者既要基于具体情境制定差异化的策略和措施,又要通过区域政策协同机制的构建更好地开展生态环境治理。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2条记录 跳转到GO
出版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