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3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民国时期自行车与城市社会生活方式变迁研究(1927—1936)

      2024, 30(1):179-190.DOI: 10.11835/j.issn.1008-5831.rw.2024.01.003

      关键词:民国时期自行车近代交通社会生活方式
      摘要 (275)HTML (981)PDF 1.71 M (528)收藏

      摘要: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各种西方消费品纷纷进入中国。西方先进的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后,不仅改变了旧式交通工具的主导地位,也带来了传统社会观念与消费风尚的悄然变化。随着城市道路与交通设施的逐渐完善,自行车作为城市交通工具开始流行,不仅使人们的出行更加快捷、舒适、方便,而且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文化效应。那些有能力消费的社会阶层,把自行车当作日常生活的重要交通工具,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身份的象征。自行车也被有限地投入公用,成为邮差等部门的交通工具,提高了工作效率。自行车的进口,也促使自行车民族工业的发展,尽管产品仿制的过程在外来自行车的冲击下依然艰难。西方器物的进口,产生的文化冲击效应是非常直接的,不仅仅是外在改变了中国传统交通工具,促进新行业的兴起,而且带来深层次的变化。这种消费品的供给,满足了经济发达城市市民的生活需求,提高了生活质量,也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影响。自行车可以视为一种物质文化符号,在传播过程中,自行车从奢侈品到逐渐融入日常百姓的社会生活之中,最后成了中国人特别喜爱的交通工具,是近代中国社会文化演变的缩影。

    • 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定价模式比较研究

      2017, 23(1):124-130.DOI: 10.11835/j.issn.1008-5831.2017.01.015

      关键词:城市化公共自行车收费模式公共定价
      摘要 (1393)HTML (881)PDF 1.07 M (1319)收藏

      摘要:面对城市交通拥堵的压力,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城市建设了公共自行车系统。从公共定价角度,可以将中国公共自行车系统定价模式分为不收费的公共池塘资源模式、低收费的准公共物品模式和高收费的私人物品模式。本研究选取武汉、杭州、北京三座城市为典型案例代表,对其公共自行车定价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不收费的公共池塘资源模式与高收费的私人物品模式都不适合中国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运行。鉴于此,为了促进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有效运行,政府应积极参与并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与政策扶持,公共定价始终不能偏离公共性宗旨。

    • 天津自行车知识产权战略论

      2006, 12(4):6-11.

      关键词:天津自行车,知识产权,专利,产业升级
      摘要 (1056)HTML (0)PDF 641.57 K (1084)收藏

      摘要:天津自行车十几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受天津自行车协会的委托,通过调研及走访天津几大自行车厂和“王庆坨”,我们发现天津自行车产业仍处在世界自行车产业链的低端,笔者认为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构建知识产权战略是实现天津自行车产业升级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3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