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专题研究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双循环”发展战略的内在逻辑和理论机制研究
    姚树洁,房景
    2020, 26(6):10-23.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g.2020.09.002
    [摘要](960) [HTML](2013) [PDF 1.80 M](1590)
    摘要:
    不断升级的中美贸易摩擦与持续爆发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贸发展造成了重大冲击,全球性经济贸易衰退已经不可避免。面对发达国家市场萎缩、新兴市场体量不足、贸易保护主义兴起等一系列持续演变的风险和挑战,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仅是应对外部环境复杂局势的战略定位,也是实现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所取得的发展成就,归纳梳理中国已经积累的物质技术基础,基于中国当前所面临的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国际环境不确定性,探讨创新发展格局必须立足于"内循环"的时代背景及理论机制,分析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战略意义,并据此提出政策建议。
    2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逻辑、实施路径与时代价值
    蒲清平,杨聪林
    2020, 26(6):24-34.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zs.2020.08.002
    [摘要](400) [HTML](1833) [PDF 1.52 M](2579)
    摘要: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基于应对逆全球化趋势、新冠肺炎疫情、经济发展转型的现实逻辑;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明确"双循环"一个要义,打通供需两个端口,耦合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三个链条,循环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四大要素,练好新理念、新科技、新经济、新基建、新机制五大内功;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条件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将为破解中国经济发展新困境提供新思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发展指明新方向,为世界新一轮经济复苏注入新动力。
    3  中国经济:从客场到主场的全球化发展新格局
    刘志彪,凌永辉
    2020, 26(6):1-9.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g.2020.09.001
    [摘要](403) [HTML](1406) [PDF 1.51 M](1690)
    摘要: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中国亟需从过去那种瞄准国外市场进行出口导向的客场经济全球化,转向基于内需的主场经济全球化,即在扩大内需条件下更好地联通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以国内市场的发展和壮大来促进和带动国内企业参与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中国进行主场经济全球化的关键在于把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增加高级生产要素投入,把全球价值链转化为具有促进产业升级功能的全球创新链。这需要以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以国内价值链为依托、以现代化产业集群为载体、以"互联网+"数字经济为契机、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纽带等多方面协同推进。其中,最为重要的基础和前提是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国内统一大市场,其具体政策取向包括坚决激活和维护市场主体活力、搭建扩大内需的经济平台、更加重视和强调对内开放等。
    4  激活民间社会活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缘起、基础和治理
    彭小兵,韦冬萍
    2020, 26(6):35-43.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zs.2020.08.003
    [摘要](422) [HTML](1709) [PDF 1.52 M](1155)
    摘要:
    突发新冠肺炎疫情与美国政府挑起的经贸争端相叠加,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党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抉择。但当前面临制度成本高、融资成本高、中低端制造业产能过剩、居民可支配收入低且支出占比不合理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双循环"新格局的塑造。基于治理情境的分析视角,着眼于"十四五"规划的谋篇布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须激活民间社会活力,创新政府治理、经济治理和社会治理体系,在制度、信任、经济结构、消费结构和教育公平等方面奠定社会经济基础,通过内部循环的消费驱动、高端产业的投资驱动以及国内外资源的优化配置,来营造信任、信心和富有预期的发展环境。
    5  疫情全球蔓延下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经贸发展的困境及纾解举措
    沈国兵
    2021, 27(1):1-13.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g.2020.09.006
    [摘要](1251) [HTML](1171) [PDF 1.69 M](1626)
    摘要: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来,“双循环”成为热议问题。研究认为:(1)中美摩擦叠加疫情全球蔓延使得中国经贸发展遭遇到“四重困境”即对等反制、疫情冲击、信任缺失和政治摩擦等困境,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突破“四重困境”的新时代策略。(2)我国国内有效需求相对有限决定着更需要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实现真正互促式发展;国内一些产品无效供给、另一些高端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决定着疫情下我国需要积极拓展有效市场需求和有效产品供给。(3)坚持要素市场化配置,优化营商环境,以做大做强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发展的市场交集。(4)需要采取多维政策举措(如打造双循环海外枢纽、支持中心城市辐射、实施区域梯度互补战略等)协调推进全面开放,加快形成一个要素市场化配置、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和竞争有序统一的大市场,进而支撑起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
    6  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论逻辑与内生动力
    钱学锋,裴婷
    2021, 27(1):14-26.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g.2020.09.007
    [摘要](1357) [HTML](2265) [PDF 2.42 M](1608)
    摘要:
    随着世界经济下行和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性蔓延,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理论逻辑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强调联动循环、主动循环和动态循环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仅是大势所趋,更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从本质上看,新格局的形成关键在于构建双循环的内生动力,培育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具体而言,就是要以国家战略为依托,利用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多层级消费市场和统一大市场等优势,铸就双循环内生市场动力;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以制造业服务化为竞争新优势,以数字经济为新契机,打造双循环的产业支撑作用;改善营商环境,培育双循环的企业主体地位,形成供给更高质量、内需更具活力的高水平动态平衡。
    7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经济法回应
    靳文辉,苟学珍
    2021, 27(1):27-38.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fx.2020.10.002
    [摘要](427) [HTML](1419) [PDF 1.66 M](1462)
    摘要: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面对逆全球化、贸易战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内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的战略抉择。对市场经济环境极其敏感的经济法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政府与市场关系领域内实现了耦合,并使新发展格局中的法律问题聚焦在宏观调控法与市场规制法领域。而经济法“干预之法”的属性、“回应型法”的品格和“问题导向”的特征,共同奠定了其回应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对此,在秉持问题导向的前提下,经济法的应对在整体上可遵循从干预型政府向规制型政府的转变;同时,宏观调控法需要转向“法治化下的相机抉择”,市场规制法也需要制度供给与规制变革的同步推进,以此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良好的经济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