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大数据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与突破
    冯刚
    2021, 27(2):1-7.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y.2020.12.001
    [摘要](611) [HTML](1579) [PDF 1.49 M](1638)
    摘要:
    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主要趋势和重要推力。当前,推进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既要保持"技术敏感"又要避免"技术迷信",既要把握"理论可行"又要注重"实际可行",一方面要立足大数据技术特征,客观认识、冷静看待大数据本身在数据产生、数据处理和数据结论运用等方面的局限性;另一方面要在冷静思考的基础上寻求突破,不断注重数据的鉴别和筛选,提高大数据来源的可靠性;逐步精细数据的加工和挖掘,提高大数据处理的可行性;持续优化数据的解读和分析,提高大数据结论的可用性,以此最大限度地发挥大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和实际效用,促进和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2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进路
    刘成
    2021, 27(2):200-213.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zs.2020.12.002
    [摘要](2495) [HTML](1860) [PDF 1.60 M](3254)
    摘要: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百年来意识形态演进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其中,基本国情、社会主要矛盾、国际形势、意识形态规律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梳理百年来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发展历程,主要包括革命战争年代、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时期、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等四个意识形态重要发展演进阶段。基本形成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遵循、捍卫党对意识形态绝对领导权是意识形态工作的组织保障、坚守符合中国基本国情原则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演进理路、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根基、坚持意识形态斗争性与主流意识形态引导性相协调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指引、践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意识形态建设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文化源泉等党开展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经验。实现了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由革命话语向社会主义建设话语再到全面深化改革话语的时代自我更新与发展创新。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更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斗争中丰富意识形态价值、纠正意识形态偏向、引领意识形态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意识形态最强合力,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百年来意识形态工作理论进路的逻辑旨归。
    3  从《资本论》到新时代:马克思空间生产理论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研究
    胡博成,朱忆天
    2021, 27(2):214-224.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zs.2020.11.001
    [摘要](553) [HTML](2237) [PDF 1.57 M](1818)
    摘要:
    《资本论》中蕴含的以资本和空间为轴心的空间生产理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理论,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围绕空间生产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特别是新时代城乡、生态和文化等方面的空间生产,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经验滋养。立足马克思空间生产理论和中国空间生产实践,审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要深入挖掘国内市场消费空间,重视生态、文化等新兴产业发展,全面落实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从而不断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经济空间。
    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环境治理现代化视角阐释
    王旭,秦书生
    2021, 27(1):227-237.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gg.2019.07.001
    [摘要](455) [HTML](986) [PDF 1.65 M](1013)
    摘要: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治理现代化内涵,而环境治理观念现代化是推进环境治理现代化的思想基础。全面加强党对环境保护的领导是推进环境治理现代化的政治保障。为此,推进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完善环境治理政策支撑体系、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治体系及构建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行动体系;推进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运用绿色技术创新破解环境治理难题、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信息化建设及运用环境大数据分析手段,提升环境治理的科学化水平。
    5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推进的基本思路
    孟东方,李思雨
    2020, 26(6):186-197.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zs.2019.12.006
    [摘要](735) [HTML](1067) [PDF 1.53 M](1380)
    摘要: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仅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形成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担当历史使命的根本保障。遵循党中央的基本思路继续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的需要作为终极目标关怀,运用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等科学思维方式,以协调发展为实践要求,遵循法治化、规范化、有序化的基本方法,以人民为中心的评判标准、认知标准和人文标准三个维度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成效评判的主要标准,从而保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贯彻落实。
    6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对西方国际安全观的超越
    石俊杰
    2020, 26(6):198-210.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gg.2019.06.005
    [摘要](1235) [HTML](1765) [PDF 1.60 M](3193)
    摘要:
    长期以来,国际安全问题在国际关系研究中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大致说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形成了三种主要的安全观,即现实主义安全观、自由主义安全观和建构主义安全观。作为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构成部分,"总体国家安全观"涵盖了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丰富思想内涵,既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又借鉴和吸收了西方安全观的合理成分,并摒弃了其中的不合理因素,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总体国家安全观"立意高远,为21世纪国际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具有时代的前瞻性和先进性。"总体国家安全观"具有西方主要国际安全观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从而实现了对后者质的超越。只有把"总体国家安全观"内化于心并付诸实践,才可能实现整个国际社会持久的和平与安全。
    7  涉腐网络舆情的网格化治理机制研究
    曹军辉,王瑛
    2020, 26(6):211-221.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gg.2019.06.001
    [摘要](589) [HTML](1485) [PDF 1.69 M](1256)
    摘要:
    大数据时代,网络反腐已成为群众参与反腐的一种重要途径,伴随网络反腐而形成的涉腐网络舆情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重要性不断显现。但是,涉腐网络舆情的生发极易触发衍生效应,具有不确定性。有效治理涉腐网络舆情,已成为反腐倡廉建设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当前各地方政府推行的涉腐网络舆情治理机制为创新舆情监测方式,提升涉腐网络舆情研判分析和处置工作效率,实现涉腐网络舆情主动回应,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研究认为,涉腐网络舆情网格化治理机制是包含网格化监测技术平台和网格化舆情监测、预警研判、引导处置等在内的一整套机制;网格化治理机制的推广应用需进一步转变舆情治理理念、优化信息技术平台和完善相应的制度保障。
    8  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经验与展望
    冯刚,张欣
    2020, 26(4):1-12.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y.2020.05.001
    [摘要](2792) [HTML](2302) [PDF 1.55 M](1859)
    摘要: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从百年发展历史的视角研究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发展的规律意义重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之前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及理论探索是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重要对象和资源。以学科设立为契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不断深化,实现学科化、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发展,学科特征更加显现,并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学科内涵。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形成了坚持学术研究与助力党的中心工作、历史研究与满足时代需求、理论研究与深化教育实践、思想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宝贵经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要在构建完善特有研究范式、通过规律把握开发思想政治教育史资源的基础上,发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理论创新推动作用和检验评价反馈功能,立足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发展为核心的多学科研究体系,开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新境界。
    9  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与实践价值
    刘谦,申林灵
    2020, 26(4):216-224.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fx.2019.10.004
    [摘要](706) [HTML](1334) [PDF 1.51 M](1214)
    摘要:
    促进全民健康,决胜全面小康。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要求,蕴含着以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战略目标,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价值追求,以社会资源共建共享为方法路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条件保证的丰富内涵。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对于加快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动构建中国健康工作体系特别是指导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展现出重要的实践价值。
    10  大数据驱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引擎
    罗红杰,平章起
    2020, 26(4):257-266.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y.2019.09.001
    [摘要](705) [HTML](1181) [PDF 1.50 M](1205)
    摘要:
    大数据是驱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大数据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既是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大数据驱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既具备理论上的可能性,也具备现实上的必要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大数据驱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要厘清和明晰"变"与"不变"、"冷"与"暖"、"利"与"弊"的理论关系,进而笔者从内在要求、根本前提、关键环节、重要保障的角度提出四重实践策略,以期实现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
    11  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应正确处理五对关系
    代金平 秦锐
    2020, 26(3):155-164.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zs.2020.03.004
    [摘要](1247) [HTML](1139) [PDF 1.49 M](2168)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文化自信并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阐明了文化自信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坚定文化自信,仍"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要回答和解决好这个问题,应正确处理"义与利""新与旧""内与外""同与异""前与后"等五对关系,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决抵制西方错误思潮的侵蚀和影响,不断增强国际话语权;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赓续中华文化发展连续性;以史为鉴、继往开来,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与实践逻辑
    杨长福 马小帅
    2020, 26(3):165-175.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zs.2019.12.003
    [摘要](1373) [HTML](1262) [PDF 1.51 M](1798)
    摘要:
    社会主义在其5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由理论到实践、理论与实践并行发展的进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结果,它们之间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及一致性。梳理这种联系及一致性,既揭示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及其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
    13  网络空间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创新发展研究
    李颖 靳玉军
    2020, 26(3):215-226.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y.2019.10.003
    [摘要](1352) [HTML](1386) [PDF 1.52 M](1952)
    摘要:
    互联网时代和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构筑了网络空间。作为最具当代意义的社会公共空间,网络空间孕育产生了全新的人类虚拟生存方式和虚拟社会的社会存在形式,网络空间及空间转向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视域,网络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充满诱惑和生机的新兴领域。网络空间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提供了新的实践环境,网络空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当前,网络空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面临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多重压力、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网络空间延展困境、大学生思想行为失范等诸多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互联网发展要求,强化网络空间问题意识导向,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从网络空间这一个全新的层面去寻求解决方法,提出更具解释力、影响力和说服力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构图。立足马克思主义系统思想和主体性思想,基于网络空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创新发展体现在系统重构与协同共建、信息生产与供需平衡、秩序调控与活力创造、动态开放与价值对话四个方面,从而分别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理念、方法、路径和机制创新。其中,理念创新是根本,方法创新是关键,路径创新是基础,机制创新是保障。
    14  新中国70年中国共产党推进国家制度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创新成果——兼论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制度理论的贡献
    阎树群 高微
    2020, 26(2):163-173.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zs.2019.12.005
    [摘要](957) [HTML](923) [PDF 1.51 M](1352)
    摘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持续推进国家制度建设的历程,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的过程。这一历史进程分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制度的最初探索(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开创和确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八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和定型三个时期(十八大以来)。这是一个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过程,本质上都是党领导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社会主义制度史上的历史飞跃;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定型将是制度建设史上又一次新的飞跃。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开创性研究和系统性解决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全面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科学描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图谱",系统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标志着我们党对国家制度建设的认识和实践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5  生产力发展视域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百年的历史实践和未来意蕴
    吴宁宁 朱国栋
    2020, 26(2):174-184.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zs.2019.12.004
    [摘要](723) [HTML](1270) [PDF 1.48 M](1680)
    摘要:
    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起,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围绕生产力要素这一问题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充分的论证,指明了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基础和特征。一百余年前社会主义在俄国的建立,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先河,于是,围绕着发展生产力的核心议题,苏东国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道路上进行了多方面探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由于理论和实践的严重偏离最终导致了失败,但却为后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教训。中国作为又一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结合本国发展的实际,历经革命、建设、改革的探索实践,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获得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功。未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不仅使科学社会主义首次建立在发达生产力基础上,而且将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
    16  从实体性存在到规范性存在——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价值依据及实践方案
    曾琰
    2019, 25(6):159-168.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gg.2019.01.002
    [摘要](1201) [HTML](1192) [PDF 1.46 M](1640)
    摘要: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其承载的关于人类价值规范和交往秩序决定了它本质上属于一种规范性存在样态。作为超越实体性存在的特殊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规范性存在样态主要在于其内在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价值张力,这种价值张力在现实中表现为共同价值与价值存异、公共权威与个体自主、超越旨趣与适度稳定的合理关系。上述价值关系的处理也充分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方案中,即中国传统"和文化"价值引领下的共享发展格局、"承认的政治"下民族自主与"中国方案"的价值威信、战略举措下的区域化样态与价值超越下的全球化趋势,以上方案推动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构建在"中国与世界"的相互关系中不断发展。
    17  论新时代提高党的意识形态领导能力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路径
    邢鹏飞
    2019, 25(6):169-180.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gg.2019.04.001
    [摘要](845) [HTML](1318) [PDF 2.40 M](1593)
    摘要:
    中国国内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网络虚拟空间舆情迭起、社会思潮纷纭激荡,国际意识形态领域更加复杂的斗争形势,凸显了新时代提高党的意识形态领导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领导能力是党主导自身意识形态体系建构与发展的能力、对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系统进行调控的能力和对非主流意识形态进行规范引导的能力。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党要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发展,不断提高党对自身意识形态的建构和发展能力;开展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提高对社会意识形态系统的管控能力;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提高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能力。
    18  基层领导干部的社会角色冲突及其治理
    文丰安
    2019, 25(6):150-158.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gg.2019.04.004
    [摘要](926) [HTML](1327) [PDF 1.29 M](1571)
    摘要:
    转型期的中国,价值多元以及阶层分化凸显,在基层社会,个人的社会角色比较突出,但各社会角色间存在一定的冲突。当前,基层领导干部的角色困扰表现为:角色不为与不当、角色扮演的逻辑困难、角色扮演的现实困难、网络政治背景下基层领导干部社会角色的污名化之困、传统基层领导与现代基层领导权威意识的差异性之困等方面。为了实现基层领导干部社会角色转化,体现其服务意识等方面目标,需要从增强科学决断能力、转变官位意识为公民意识、用法治化方法解决角色冲突、注重角色义务与角色权益均衡、一把手的角色博弈与应变策略、建立从官本位到民本位转变的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化解与治理。
    19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理论内蕴
    许晓丽
    2019, 25(5):197-208.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gg.2018.12.008
    [摘要](1161) [HTML](776) [PDF 1.50 M](1164)
    摘要: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提出是基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体状况,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时代问题的相关理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判断具有实践性、人民性、阶段性和发展性的基本特征。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表明当前社会供需矛盾已经从之前的"数量短缺型"转化为"质量不足型",转化的实质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在新时代的阶段性质变。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要矛盾理论上"变"与"不变"的具体体现,即矛盾具体形式的变化并没有改变供需矛盾依然是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质,也没有改变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际地位,新时代我国各项政策的制定也必须从目前我国的现实出发而不能脱离这个现实,必须坚持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理论不动摇。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特征及其解决途径决定了新时代基本方略的特征和具体内容,并为其顺利推进提供理论依据。
    20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关于时代新人培养的新思考——基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反思
    蒲清平 李婷婷 高微
    2019, 25(5):188-196.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zj.2019.03.003
    [摘要](1223) [HTML](2896) [PDF 1.30 M](1219)
    摘要: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对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提出了新课题,也对新时代"怎样培养人"带来新反思。针对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探讨其对人的本质理论、异化理论和人的发展带来的影响与冲击,结合贺建奎现象分析当前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问题导向提出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情""理"耦合、"真""善"融合、"天""人"和合、"知""行"结合,防范时代新人异化风险,培养和造就有家国情怀、友善和谐、知规守矩,真正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1  新时代领导干部“头雁效应”标准构建研究
    于瑶 张志泉
    2019, 25(4):176-188.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gg.2018.12.004
    [摘要](1202) [HTML](1161) [PDF 2.18 M](1210)
    摘要:
    新时代领导干部"头雁效应"的标准是我们据此判断领导干部是否发挥"头雁作用"、形成"头雁效应"的依据。根据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原则,结合新时代的实践需要,参考党的历史经验,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新时代领导干部要发挥以领航效应、表率效应和联动效应为规定性意义的"头雁效应",就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行素质、综合能力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这四种素质分别构成了新时代领导干部"头雁效应"的政治标准、品德作风标准、能力标准和健康标准。
    22  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论述的人民性研究
    李颖 靳玉军 江亲祥
    2019, 25(4):165-175.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gg.2018.12.005
    [摘要](933) [HTML](1162) [PDF 1.58 M](998)
    摘要:
    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略。论述中的人民性主要包括人民取向、人民力量和人民立场三个内涵与维度。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中,习近平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秉承为了谁、依靠谁、服务谁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造福人民,以人民取向为统领,以人民力量为保障,以人民立场为旨归,体现了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论述人民性的逻辑意蕴。人民取向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论述的价值根基,人民力量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论述的实践动力,人民立场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论述的目标归宿。
    23  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逻辑蕴涵、时代要求及路径探索
    庞跃辉 魏铜铃 魏巍
    2019, 42(3):203-212.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y.2018.10.001
    [摘要](844) [HTML](970) [PDF 1.40 M](1189)
    摘要:
    学习型党组织是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创新性党组织,它以学习型成员作为党组织的行为主体,通过积极建立知识创生、知识传播、知识利用、知识共享的价值取向和有效路径,充分开发利用党组织成员的学习效能,形成高素质的党组织队伍。大力推进中国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既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进一步推动高校教学科研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深刻把握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逻辑蕴涵,不断推动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机制创新,积极探索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有效路径,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24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变”与“不变”
    张崔英 谢守成
    2019, 25(2):190-198.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y.2018.09.004
    [摘要](840) [HTML](1034) [PDF 1.13 M](1167)
    摘要:
    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有一定的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好"变"与"不变"的关系,就应该结合大数据时代的新情况,在坚持指导思想、根本任务、根本目的、主要原则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教育素养、教育方法、主体结构的变化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变"与"不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变"是"不变"的实践智慧,"不变"是"变"的本质彰显,"变"与"不变"辩证统一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之中。
    25  改革开放40年大学生入党动机的演变及其教育启示
    杨守鸿 杨聪林
    2019, 25(2):180-189.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y.2018.10.004
    [摘要](1161) [HTML](1712) [PDF 1.49 M](1223)
    摘要:
    改革开放40年来,大学生入党动机经历了一元、二元、多元的复杂演变。尽管当前大学生入党动机主流是端正的,但我们必须高度正视信仰型动机下降和功利型动机抬头的客观现实。大学生入党动机演变过程中时代变迁是主要因素,党的形象是关键因素,个人三观是核心因素。40年大学生入党动机演变历程与原因启示我们,高校应当坚持"三点认识"以坚决捍卫党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崇高形象,恒守"三因理念"以始终确保大学生入党动机教育的有效性,贯通"三个课堂"以推进大学生入党动机教育的体系化,探索"三关测评"以逐步提高大学生入党动机评价的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