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反思·应用:“大分流”在中国学术界的发酵
作者:
中图分类号:

K02


Criticism,rethink and application: Growth of “great divergence” discussion in Chinese academia
Author:
  • 摘要
  •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52]
  • |
  • 相似文献 [20]
  • | | |
  • 文章评论
    摘要:

    彭慕兰《大分流》一书出版已近20年,该书提出的方法和观点一经问世便引发热议,至今仍是学术界关注的前沿问题。作为"大分流"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中国自然成为讨论的核心,中国史学界亦不可避免地成为论战的主阵地。其中,"去中心化"的倾向、比较单位的选取,以及"大分流"的成因是争论的三大焦点,诸多学者发表过议论性文章。初期的争论多停留在批判、反思层面,后随着相关探讨向纵深推进,涌现出大量具体的研究性成果。从整体上看,"大分流"现象讨论在中国学术界持续发酵的过程呈现出由理论之争向实证应用过渡的趋势,是新理论、新方法与学术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亦是国内外学术对话不断深化的过程。

    Abstract:

    The Great Divergence: Europe, China,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Economy written by Kenneth Pomeranz has been published nearly 20 years. Tremendous repercussions were aroused from the time it came out. Even in recent years, great divergence is one of the hottest topic among academia. As one of the typical research objects, China issue is the core of the debates, and Chinese academia naturally becomes the main position of controversy. The tendency of decentralization, the selection of comparative units, and the cause of great divergence are the three key points of the debates. Lots of scholars have published relevant articles. At the beginning, most of comments stayed at the level of criticism and reflection. With the deepening of discussion and research, a large number of specific research emerged. Overall, debates on great divergence among Chinese academia keep on escalating and show a transition trend from theoretical debates to empirical studies. It is a process of combination between new paradigm and academic practice as well as a process of deepening academic exchanges between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academia.

    参考文献
    [1] 何爱国.众说纷纭《大分流》[J].史学理论研究,2005(3):137-147.
    [2] 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M].史建云,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3] 史建云.重新审视中西比较史:《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述评[J].近代史研究,2003(3):198-223.
    [4] 姚大力.读史的智慧[M].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5] 丁涛.工业革命与大分流的研究范式之争:新制度经济学、加州学派与新李斯特经济学[J].演化与创新经济学评论,2018(1):36-51.
    [6] 葛以嘉.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书评[M]//徐兰君,译.中国学术(第5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11-312.
    [7] 王家范."西学东渐"还是"西学东变":彭慕兰的《大分流》打破"欧洲中心主义"了吗?[N].文汇报,2004-05-16(8).
    [8] 张卫良."神话"解构与历史重建:欧亚经济的大分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16-23,158.
    [9] 刘献花,陈君静.全球范式与欧洲中心范式:以彭慕兰《大分流》为考察中心[M]//浙江海洋文化与经济(第3辑).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240-246.
    [10] 陈君静.全球视野中的西方中国经济史研究:以彭慕兰《大分流》为考察中心[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5(2):26-30.
    [11] 孙隆基.东方超前的"大分流"正在开始?[N].社会科学报,2014-10-16(6).
    [12] 黄宗智.发展还是内卷?十八世纪英国与中国:评彭慕兰《大分岔: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J].历史研究,2002(4):149-176,191-192.
    [13] 吴承明.《大分流》对比较研究方法的贡献[M]//中国学术(第13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92-293.
    [14] 朱亮.也评过密化与大分流之争[J].社会科学评论,2004(2):33-37.
    [15] 李中清,王丰,康文林.中国历史人口及其在新世界史研究中的意义:兼评黄宗智等对彭慕兰《大分流》一书的批评[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4):86-95.
    [16] 陈勇勤.彭慕兰"大分流"对经济史学界提出的警示[J].南都学坛,2012(4):114-122.
    [17] 赵轶峰."大分流"还是"大合流":明清时期历史趋势的文明史观[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42-48.
    [18] 王家范.中国社会经济史面临的挑战:回应《大分流》的"问题意识"[J].史林,2004(4):46-52,126.
    [19] 马德斌.传统中国的法律与商业:对"大分流"的制度性透视[C]//中国工商业、金融史的传统与变迁:十至二十世纪中国工商业、金融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
    [20] 里卡多·杜谢斯利.论西方的崛起:肯尼斯·彭慕兰的大分流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3):45-52.
    [21] 裴广强.想象的偶然:从近代早期中英煤炭业比较研究看"加州学派"的分流观[J].清史研究,2014(3):60-77.
    [22] 崔之元.生态缓解,奴隶制与英国工业革命:评《大分岔: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M]//清史译丛(第1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25.
    [23] 蔡春.欧洲的胜出是一种偶然:评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J].理论界,2008(2):207-208.
    [24] 陈晓律.对"大分流"源头的追索:读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54-157.
    [25] 宋宇飞.从"大分流"到"大合流":重读《大分流》[N].中华读书报,2017-04-19(10).
    [26] 杜恂诚."大分流"的文化成因说评析[J].社会科学,2011(11):136-142.
    [27] 陈昆亭,龚六堂.《大分流》模型化解析:文化,制度与经济增长[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14-124.
    [28] 陈昆亭,周炎.文化与发展:大分流的形成[J].制度经济学研究,2007(2):141-165.
    [29] 许苏民.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程:17世纪中西大分流的历史教训[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8-25.
    [30] 马德斌.大分流[C]//量化历史研究(第2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3.
    [31] 马德斌.石头,剪刀,布:传统中国激励制度和信息制度问题以及大分流的缘由研究[M]//量化历史研究(第3、4合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34.
    [32] 陈三攀.成本、技术和制度:从大分流看长期增长的动力机制[M]//量化历史研究(第2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33] 张丽.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视角:第一次经济全球化与中国[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296.
    [34] 李博.体系积累周期视野下的中国与世界:历史及其延续[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198-199.
    [35] 王裕华.儿子与情人:大分流之前中国与欧洲的政治稳定[M]//清华社会学评论(第8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41.
    [36] 彭南生,严鹏.技术演化与中西"大分流":重工业角度的重新审视[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2(3):95-103.
    [37] 刘培峰,李延祥,潜伟.技术格局与"大分流"[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10):29-33.
    [38] 乔尔·莫基尔.李约瑟之谜与东西方分途:从科技史视角看大分流[M]//量化历史研究(第3、4合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70.
    [39] 王国斌,罗森塔尔.大分流之外:中国和欧洲经济变迁的政治[M].周琳,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
    [40] 范赞登.近代早期现代经济的起源:西欧与中国的比较研究[M]//量化历史研究(第1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41] 李伯重."大分流"史观与江南经济史研究[M]//"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会议论文.北京,2009:71-75.
    [42] 李伯重."江南经济奇迹"的历史基础:新视野中的近代早期江南经济[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68-80,159.
    [43] 李伯重.中国的早期近代经济:1820年华亭-娄县地区GDP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0.
    [44] 弗拉基米尔·波波夫.为何西方在中国之前先富而中国自1949年以来迎头赶上西方:"大分流"和"大趋同"问题的另一个解释[M]//发展经济学研究(第9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17-19.
    [45] 彭慕兰.大分流及其后:比较与长远视角中的东亚与北大西洋[M]//中国学术(第35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65.
    [46] 朱荫贵.政府干预导致中日早期现代化"大分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5-29(A06).
    [47] 张申,张亚光.中西经济思想的首次"大分流":基于罗马与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比较研究[J].经济科学,2017(1):106-119.
    [48] 马龙.迈向"大分流":中欧贸易网络和全球消费者在澳门和马赛(18-19世纪)[M]//海洋史研究(第8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32-47.
    [49] 刘强.大分流视角下明清中国的官商关系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5(7):13-21.
    [50] 麦克法伦.近代前期中、日、英、印四国的人口结构与社会结构:对《大分流》的反思[M]//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472.
    [51] 黄敬斌.两种"欧洲中心论":兼谈加州学派的历史诠释[J].社会科学,2012(11):141-147.
    [52] 李芮.经济史研究中的文化偏见:对"大分流"之争的评述与反思[J].浙江社会科学,2015(9):32-37,156-157.
    引证文献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分享到微博
    发 布
引用本文

洪易易.批判·反思·应用:“大分流”在中国学术界的发酵[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7(2):237-247. DOI:10.11835/j. issn.1008-5831. rw.2020.12.002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829
  • 下载次数: 1606
  • HTML阅读次数: 2518
  • 引用次数: 0
历史
  • 最后修改日期:2020-10-08
  • 在线发布日期: 2021-03-13
文章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