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37卷第Z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遗产·遗传·新遗产
    李玉峰
    2014, 37(Z1):1-1.
    [摘要](662) [HTML](0) [PDF 975.59 K](702)
    摘要:
    2  “新遗产城市”型态研究
    李玉峰
    2014, 37(Z1):2-5.
    [摘要](783) [HTML](0) [PDF 4.06 M](688)
    摘要:
    人类“灵妙化”进步历程中不断造就的文明结晶是最值得珍惜和传承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后人创造传承具有“普世价值”的“遗产”成为人类的共同理想和基本责任。作为“人类最杰出的创造物”和“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世界遗产概念及其评价体系对新遗产研制具有特殊的启迪价值。“符合世界遗产标准的‘新城市’是可以有意识创造的”。革新性的创造是否有方法可依?笔者引入新艺术设计模式、全价值观念模式和跨专业规划模式等曼陀罗思维模式,探索从综合价值及跨专业要素等多维度解读世界遗产,提出以新艺术设计模式等系统逻辑为基础,探索新遗产城市
    3  新遗产·巫文化未来应用分析
    朱晓军
    2014, 37(Z1):6-9.
    [摘要](836) [HTML](0) [PDF 3.70 M](676)
    摘要:
    “父亲留下的财产”,这是《城市发展史》作者美国人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对遗产的直观定义,而其引申为祖先留给全人类的共同的文化财富的遗产观念亦显而易见。巫术及其相关的巫文化活动便是这样一种财富。中国作为华夏文明的载体,巫文化源远流长,从《山海经》的记载到现代文明的今天,巫文化的踪迹仍然或隐或显存在于民间,研究巫文化具有现实意义。
    4  城市的印痕——“人文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表达
    白墨
    2014, 37(Z1):10-13.
    [摘要](817) [HTML](0) [PDF 3.64 M](831)
    摘要:
    印迹指的是一种不可逆的学习模式,文化遗产作为人文城市的基因和重要基点,借助于中国新型城镇化,发挥着文化遗产的印痕学习作用,通过其保护传承和展示表达的学习能力,在“人文城市”建设的中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通过新型城镇化,向世界展示中国梦,也展示历史文化大国人文城市的新城镇风貌。
    5  村寨里的纸文明——中国少数民族村社剪纸传统研究
    乔晓光
    2014, 37(Z1):14-18.
    [摘要](884) [HTML](0) [PDF 4.52 M](1038)
    摘要:
    文化的定义是多元的,不同民族社群、地区、国家对文化的界定也随着其价值观念和社会生活等因素而不同,其中无论是有形还是无形的表现形式都是文化活态具体的一面。文章针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和内涵,提出并分析了“活态文化”的概念,同时,介绍了村寨及城市对活态文化传统延续的意义。以剪纸为例,通过对中国30多个民族的剪纸相关习俗的研究调查,证明了多民族剪纸研究的重要意义,阐述了以剪纸为载体的文化现象对世界文化的影响。文中简单归纳了中国各民族村社剪纸的现状及问题,呼吁对中国民间传统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6  面向未来的遗传——巴西利亚的未来型规划
    刘融 陈川
    2014, 37(Z1):19-21.
    [摘要](944) [HTML](0) [PDF 2.76 M](721)
    摘要:
    作为巴西的新建首都,巴西利亚没有独特的自然资源或悠久的历史,但却在建成后短短的二十几年后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人类文化遗产”的殊荣。巴西利亚在兴城之初就将城市的未来发展规划预置其中,并在后续的城市发展中逐渐完善。本文从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的角度,分析巴西利亚的城市规划对城市居民及城市本身所带来的综合价值,并从规划的角度,运用跨专业规划体系对巴西利亚具有“遗传”价值的成功基因进行分解,以期对“新城市类型”的创制提供有益借鉴。
    7  浴火重生的先锋之城——勒阿弗尔城
    刘融 高松涛
    2014, 37(Z1):22-24.
    [摘要](846) [HTML](0) [PDF 2.76 M](719)
    摘要:
    法国勒阿弗尔城的重建是人类城市发展中值得骄傲的一页,他的重建是战后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的杰出典范,城中众多建筑对新材料的使用,开启的现代钢筋混凝土时代。文章从勒阿弗尔城的重建原因出发,介绍了勒阿弗尔城新建筑材料的应用,城市遗产保护区的保护方案。同时,分析了法国勒阿弗尔城重生的文化、社会、经济及环境价值。最后,从城市规划要素引出该城市在城镇规划等方面值得借鉴的经验。
    8  “和合”的磁力——古城丽江
    刘融
    2014, 37(Z1):25-27.
    [摘要](688) [HTML](0) [PDF 2.76 M](676)
    摘要:
    古城丽江以其独特的战略地位特点与中国古典哲学规划方法完美结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古城至今仍然完整地保留着古朴的风貌,其经典的城市设计思想及古老的供水系统沿用至今。从丽江古城的保护历程出发,从文化、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研究古城规划及其保护的综合价值,探索在地文化基质下的古典规划智慧应用,通过多维度规划要素的探寻和解析,试图从遗传至今的祖辈智慧中获取发展城镇“新遗产”的启示。
    9  与历史对话的创意舞台——特拉维夫现代运动的舞台
    刘融 陈川
    2014, 37(Z1):28-31.
    [摘要](752) [HTML](0) [PDF 3.65 M](683)
    摘要:
    城市以其特有的属性,包容囊括着城市居民的所有社会活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也是城市发展的真实写照。本文从特拉维夫白城的城市发展轨迹出发,重点介绍了特拉维夫白城对其古典建筑的保护程序、城市规划理念。从城市保护及公众角度观察社会价值;从古典庭院智慧重述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价值和经济价值;从众多现代主义建筑群的犹太文化精神中探索其文化价值。通过对特拉维夫白城在文化、生态、空间、土地、建筑、景观、能源和发展机制等规划要素方面的解析,试图描绘构建“传承”性城市空间的“基因图谱”。
    10  栏目结语
    陈若薇
    2014, 37(Z1):32-32.
    [摘要](632) [HTML](0) [PDF 1023.62 K](654)
    摘要:
    11  战胜劣境的智慧——阿曼阿夫拉贾灌溉体系
    陈若薇 刘融
    2014, 37(Z1):33-36.
    [摘要](923) [HTML](0) [PDF 3.64 M](884)
    摘要:
    阿夫拉贾灌溉体系的灌溉历史可以追朔到公元500年左右,其命名的含义便是公平地划分稀有资源,使之能够可持续的发展下去,保持灌溉需要的基本特征。以阿夫拉贾灌溉体系的文化历史及永续方式为起点,简述由灌溉体系产生的社会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及古典智慧如何引导人们战胜恶劣的自然条件。然而,古老的智慧在当地却面临着威胁与质疑。本文从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四个角度阐述了阿夫拉贾灌溉体系对当地城市规划实践的意义,并从六个规划要素浅析人类文化遗产存活和发展的借鉴价值。
    12  利用自然,融于自然——菲律宾科迪勒拉山的水稻梯田
    陈若薇 高松涛
    2014, 37(Z1):37-39.
    [摘要](1050) [HTML](0) [PDF 2.77 M](820)
    摘要:
    菲律宾科迪勒拉山水稻梯田种植方式及其耕种文化千百年来一直保持着与人类社会文明和环境的高度协调与发展。当地偏远而寂静的条件也为水稻梯田的保留提供了天然条件。菲律宾科迪勒拉山水稻梯田种植方式的发展印证了人与自然环境间征服与包容的终极规律。文章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世界文化遗产”标准为线索,简述菲律宾科迪勒拉山水稻梯田概况、发展及保护措施, 探讨水稻梯田种植方法如何在漫长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变迁过程中得以保存,并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谐互助、共赢生存。
    13  现代化蚕食下的产业博弈——青田稻鱼共生文化系统
    李玉峰 陈川
    2014, 37(Z1):40-42.
    [摘要](811) [HTML](0) [PDF 2.76 M](655)
    摘要:
    在当代全球食品安全令人堪忧的时代背景下,人们重新看到了传统有机种植的价值和魅力。中国浙江青田的稻鱼共生系统以其生态的种植方式和独特的耕种文化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本文介绍了遗产所在地自古以来的耕种方式及政府保护措施,分析了当地居民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发展本土农业形态;并为了迎合社会需求,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创造经济利益,同时宣传当地的特色文化。最后,从文化基质、生态要素、土地效能、景观风貌和产业集成五个方面阐述稻鱼共生文化系统对现代生态种植及旅游产业的借鉴意义。
    14  栏目结语
    李玉峰 陈若薇
    2014, 37(Z1):43-43.
    [摘要](528) [HTML](0) [PDF 1.29 M](654)
    摘要:
    15  城市空间承载的美国“首创”精神——巴尔的摩国家遗产区域
    高松涛 刘融
    2014, 37(Z1):44-46.
    [摘要](783) [HTML](0) [PDF 2.77 M](760)
    摘要:
    城市的气质和城市资源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及居民自豪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巴尔的摩作为美国的文化名城和国家遗产区域,该城市历史背景及文化空间代表着美国的“首创”精神。通过介绍美国巴尔的摩的城市发展历史,衍述其“首创之城”的独特魅力。 对于该城市通过建构城市公园体系、发展社区基础设施带动遗产区域的经济发展,从而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历史建筑的经验,以及巴尔的摩独特的城市规划方式及城市文化营销理念为当地居民增添了城市自豪感和经济福祉的实践,文章从相应规划要素的拆解中,探索该城市留存至今,并指引未来“遗产基因”的发展方向。
    16  历史文化的融合与传承——日本纪伊山胜地和朝圣路线及周围文化景观
    高松涛
    2014, 37(Z1):47-50.
    [摘要](1058) [HTML](0) [PDF 3.64 M](1075)
    摘要:
    宗教信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有重要地位。千百年来,宗教及其文化也一直影响着当地城市和区域的发展。日本纪伊山胜地和朝圣路线及其相关的文化、景观是东亚宗教文化的交流地,更是一部日本宗教文化发展史的活态教科书。本文简述了日本纪伊山成为神道教和佛教的圣地,并逐渐发展为东亚宗教文化交流地的过程。两派宗教在此发展,并成就了一批神社和寺庙的建设,而日本的宗教文化和神社、佛寺建筑也深受影响。从日本纪伊山遗产资源的介绍,探寻宗教圣地及其周围文化景观的四维价值。以日本纪伊山的规划要素为范例,发掘宗教信仰和自然崇拜对当地空间
    17  保护与重塑:美国工业文明诞生的见证——约翰H.采菲黑石河峡谷国家遗产廊道
    高松涛 陈若薇
    2014, 37(Z1):51-53.
    [摘要](996) [HTML](0) [PDF 2.76 M](1153)
    摘要:
    作为“美国工业革命的诞生地”,黑石河峡谷的地区整体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极富历史意义。为此,美国国家遗产廊道遗产委员会设立并实施了一系列有关于黑石河峡谷国家遗产区保护及重塑的管理规划及措施。本文简述了黑石河峡谷国家遗产廊道的规划情况,通过分析该地区再造规划的社会、经济、文化及社会价值,探究传统聚落的保护模式模式、联合国家及地方力量以加强公众教育的方式、自然文化景观发展与保护性开发投资平衡的成功经验以及历史建筑再利用及地区生态恢复的实践。
    18  栏目结语
    陈若薇
    2014, 37(Z1):54-54.
    [摘要](506) [HTML](0) [PDF 1023.25 K](569)
    摘要:
    19  从生存到生活·聚落文明诞生之路——哥伦比亚咖啡文化景观
    李玉峰 陈若薇
    2014, 37(Z1):55-58.
    [摘要](1255) [HTML](0) [PDF 3.65 M](1216)
    摘要:
    咖啡,不仅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也是哥伦比亚的国家文化象征。由哥伦比亚咖啡产业衍生出的文化及其景观代表了当地独特的咖啡种植传统和生产能力。本文以哥伦比亚咖啡产业为案例,简述当地农民可持续耕种咖啡的方法和应对自然环境挑战的管理方式。由于整个种植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咖啡相关,衍生出有别于其他世界任何地区的文化特征和城市建设模式。文章讨论了该模式的四维价值,并从8个跨专业规划要素视角简析了哥伦比亚咖啡文化景观得以遗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
    20  苟活与共生:城市边缘的文化抗争——杭州西湖文化景观
    陈若薇 陈川
    2014, 37(Z1):59-62.
    [摘要](795) [HTML](0) [PDF 3.70 M](867)
    摘要:
    几个世纪以来,杭州西湖都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西湖之美像一位永葆青春的女神,从古到今,一直顺应着时代的发展需求。由西湖景观发展而来的历史文化不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而且还表达了一种中国传统精英文化。文章简述了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发展沿革和政府的保护措施。该文化景观通过对原始地貌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吸引外部投资,带动了整个城市的发展。在刺激地方就业的同时,不仅提升了市民的责任感,还宣传了景观的文化价值。文章通过对其规划要素的分析,探寻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价值得以留存至今,生生不息的可能性,探讨在文化基因的影响下
    21  失传之危的系统应对——宣纸制造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陈若薇
    2014, 37(Z1):63-66.
    [摘要](946) [HTML](0) [PDF 4.21 M](793)
    摘要:
    造纸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宣纸制造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尤为重要。2009年宣纸制造技艺以其复杂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传承方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此,宣纸制造技艺的价值和关注度也随之提高。本文通过简述宣纸制造的发展史、技艺特点、制作过程,展示了宣纸的魅力。然而,随着现代书写工具的进步,宣纸行业的发展面临着众多危机与挑战。文章强调了目前宣纸产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从宣纸制造技艺的遗传与发展的价值体系思考出发,提出宣纸制造技艺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与挑战性,对其遗传与发展问题提出策略性思考与
    22  工艺兴镇——寸锦寸金的南京云锦织造
    刘融
    2014, 37(Z1):67-70.
    [摘要](775) [HTML](0) [PDF 3.51 M](838)
    摘要:
    云锦是中国汉族传统经典丝制品之一,在元、明、清三代均为皇家御用供品。其复杂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誉为“中华一绝”。2009年,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文章通过简述云锦的发展历史,阐述其织锦技术的人文价值。云锦织造技术特点及工艺流程印证了云锦的经济和文化价值,而最能体现出社会价值的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独特的传承方式,它既是云锦制造技艺传承需要面对的危机,也是其发展的契机。就云锦织造技术的继承与发展机制提出若干问题,以期启发人们对
    23  栏目结语
    朱晓军
    2014, 37(Z1):71-72.
    [摘要](497) [HTML](0) [PDF 1.76 M](734)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