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大学学报介绍
  • 当期目录
  • 优先出版
  • 最新录用
  • 下载排行
  • 过刊浏览
    全选
    显示模式:: |
    2025年第48卷第2期
      通信·计算机·自动化
    • 何京江,杨涵,郭茂耘,柴毅

      2025,48(2):1-9, DOI: 10.11835/j.issn.1000-582X.2025.01.001

      设备组合弹道精度评估是测量设备布站设计和设备组合弹道选优方案制定的重要基础。设备组合弹道精度评估通常采用基于误差传播原理的弹道精度评估算法,求解弹道分量关于测元的雅克比矩阵是该算法的核心。然而,对于复杂的弹道方程很难求得雅克比矩阵的解析式。为了解决复杂弹道方程的雅克比矩阵求解难题,提出基于样条数值微分的设备组合弹道精度评估算法,通过构造弹道分量数值队列,进行基于样条插值的数值微分计算出弹道分量关于测元的雅克比矩阵,计算得到设备组合弹道理论精度。最后,通过与单台设备定位方程的理论雅克比矩阵和弹道精度进行对比,验证基于数值微分的设备组合弹道精度评估算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 喻皓,张莹,李倩,姜立标,尚云鹏

      2025,48(2):10-21, DOI: 10.11835/j.issn.1000-582X.2025.02.002

      在机器学习技术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的背景下,软件开发流程中的软件测试非常重要,面对在软件缺陷预测过程中出现的类别不平衡和准确性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监督学习的解决方案,采用样本平衡技术,结合合成少数类过采样技术(synthetic minority over-sampling technique,SMOTE)与编辑最近邻(edited nearest neighbor,ENN)算法,对局部加权学习(local weight learning,LWL)、J48、C4.8、随机森林、贝叶斯网络(Bayes net,BN)、多层前馈神经网络(multilayer feedforward neural network,MFNN)、支持向量机(supported vector machine,SVM)以及朴素贝叶斯(naive Bayes key,NB-K)等多种算法进行测试。这些算法被应用于NASA数据库的3个不同数据集(KK1, KK3, PK2),并对其效果进行详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结合了SMOTE和ENN的随机森林模型在处理类别不平衡问题方面展现出高效且避免过拟合的优势,为解决软件缺陷预测中的类别不平衡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 王娜,刘静渝,李皓然,夏晓峰

      2025,48(2):22-34, DOI: 10.11835/j.issn.1000-582X.2025.02.003

      多智能体信息融合(multi-agent information fusion,MAIF)系统主要面向多个智能体之间的信息融合、调节、交流和矛盾处理。研究针对数据高度冲突条件下的D-S证据理论失效问题,提出一种将重构的基本概率分配和信念熵相结合的多智能体系统冲突数据融合方法。该方法使用重构的基本概率分配和信念熵修正证据的可靠性,获得更合理的证据,使用Dempster组合规则将证据进行融合得到结果,在2个实验中均得到了超过90%的置信度。实验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提高了MAIF系统辨识过程的精度。

    • 何盈盈,黄正洪,张利凯,赵智航,关腾达

      2025,48(2):35-49, DOI: 10.11835/j.issn.1000-582X.2025.02.004

      在长期监测过程中,由于传感器设备故障、供能中断、网络传输问题等诸多因素,导致结构健康监测系统采集的数据存在不完整性。针对这一问题,结合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EMD)与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directional long short-term memory,BiLSTM)在时序处理方面的优势,提出一种基于EEMD-BiLSTM的结构监测缺失数据重构方法。该方法利用EEMD自适应分解监测时序数据为1组代表不同时间尺度的本征模态分量(intrinsic mode function,IMF),使非线性、非平稳序的时序信号平稳化。然后,将IMF分量输入到BiLSTM网络中进行缺失数据重构,提高BiLSTM预测精度。针对6层框架结构缩尺模型和Benchmark有限元仿真模型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相比EEMD-LSTM、BiLSTM、LSTM主流方法,提出的EEMD-BiLSTM具有最高预测精度,在5%、10%、15%缺失数据情况下,其R2指标保持在0.8以上。因此,采用EEMD方法对非稳态结构加速响应数据进行预处理,可有效提高BiLSTM的预测精度,对于结构监测缺失数据问题,提供更具适应性的方法。

    • 徐玥,黄志开,王欢,曾志超,王景玉,叶元龙

      2025,48(2):50-61, DOI: 10.11835/j.issn.1000-582X.2025.02.005

      针对当前去雾算法效率不高、细节恢复较差等问题,提出一种改进多尺度AOD-Net(all in one dehazing network)的去雾算法。通过增加注意力机制、调整网络结构和改变损失函数这3方面的改进,增强网络的特征提取和恢复能力。模型的第1层增加空间金字塔注意力 (spatial pyramid attention,SPA)机制,使网络在特征提取过程中避免冗余信息。将网络改成拉普拉斯金字塔型结构,使模型能够提取不同尺度的特征,保留特征图的高频信息。使用多尺度结构相似性 (multi-scale structural similarity,MS-SSIM)+L1损失函数替换原有的损失函数,提高模型保留结构的能力。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去雾效果更好,细节更丰富。在定性可视化评价方面,去雾图像效果优于原网络。在定量评估层面,与原网络相比PSNR值提升了2.55 dB,SSIM值提升了0.04,IE熵值增加了0.18,这些数值指标充分验证了本算法的出色去雾效果和稳定性。

    • 土木工程
    • 沈才华,苗淼,鲍希琰,姜育科

      2025,48(2):62-73, DOI: 10.11835/j.issn.1000-582X.2024.253

      隧道衬砌结构开裂是隧道养护工作中需重点防治的病害,隧道智慧管养的发展急需可推广应用的隧道衬砌结构裂缝病害定量评价方法。引入裂缝图像自动识别技术,融合乘积标度法和规范要求建立了单裂缝病害和衬砌结构区间段多裂缝病害量化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指标阈值确定方法。单裂缝病害诊断方法以衬砌裂缝的长度、宽度作为主要评价指标,深度、方向和发展性作为辅助评价指标;多裂缝病害诊断方法以衬砌裂缝的长度、宽度作为主要评价指标,深度、方向、发展性和分布密度作为辅助评价指标。指标阈值确定既考虑了均匀分布函数概率分布特性,又结合了隧道结构受力安全性特点,并对评价方法的分值进行了系统的无量纲标准化处理,编制了可推广应用的软件。案例分析显示本方法基本科学合理,为实现隧道开裂病害智能识别和养护方案自动决策提供了新途径。

    • 陈萨如拉,陈天航,杨洋

      2025,48(2):74-85, DOI: 10.11835/j.issn.1000-582X.2024.252

      针对制约热激活类墙体注热效率提升的低品位热量集中堆积问题,提出了一种内部设有特定孔道并用于填充热扩散性填料的模块化热激活墙体(modular thermo-activated wall, MTAW)。建立了MTAW动态传热模型,基于寒冷地区冬季气象条件对比分析了MTAW与2种参考墙体性能差异,探讨了填料腔倾角(θ值)、填料腔几何尺寸(ab值)和填料导热系数(λf值)对节能潜力与经济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墙体内部增设填料腔并填充热扩散性材料对于总运行能耗和运行费用节省效果显著,相比2种参考墙体,当MTAW填料腔长轴横置且ab12时,总运行能耗分别减少2.60%和14.13%;相比2种参考墙体,MTAW总运行费用分别平均减少12.41%和50.04%;填料腔长轴倾向室内侧时,供热能耗随θ值增大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各项性能指标在θL为60°时更优;ab值和λf值与总运行能耗和运行费用成反比,供热能耗和运行燃气费用降低率在λf为12λc时分别为3.03%和34.53%。

    • 张潇,龚俊,邵永波,黄伟峰,李紫君

      2025,48(2):86-101, DOI: 10.11835/j.issn.1000-582X.2024.259

      为了提升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concrete-filled double-skin steel tubular,CFDST)短柱的轴压性能,提出并设计了薄壁方套方中空夹层多腔钢管混凝土(multi-cavity concrete-filled double-skin tubular,MCFDST)短柱,对其轴压力学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试件包括15个方套方MCFDST短柱试件和3个方套方CFDST短柱试件。以混凝土抗压强度、外钢管宽厚比、空心率和是否设置拉肋为参数,通过分析试件的变形、荷载-位移曲线、破坏现象和延性系数,探究了各参数对试件的极限承载力、失效模式和延性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混凝土抗压强度从58 MPa提升至90 MPa,试件承载力提升46%,延性系数最高降低74%;外钢管宽厚比从39降低到29,试件承载力提升12.5%,延性系数明显增大;空心率从0.31增大到0.38,试件承载力提升了1.3%,延性系数仅提升1%;增设拉肋使构件承载力提升14.2%,延性系数最高提升282%。其次,利用试验数据验证了数值建模方法的有效性和模型的正确性,并开展了大量有限元参数分析,讨论了现行规范对该短柱轴压承载力的适用性,发现日本规范AIJ的预测公式可以精确估计MCFDST短柱轴压承载力。

    • 化学工程
    • 田鑫聪,杜新,何欢,周新涛,罗中秋

      2025,48(2):102-109, DOI: 10.11835/j.issn.1000-582X.2024.267

      基于铜渣基铁系草酸盐水泥具有快凝、早强等特性,在高温窑炉修补和核废物固化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在前期铜渣基铁系草酸盐水泥基础性能研究的基础上,系统考察了其在150~1 000 ℃热处理条件下性能、物相及结构的演变。结果表明,自然养护28 d时,铜渣基铁系草酸盐水泥抗压强度达55.1 MPa,其物相主要由反应新生成的FeC2O4·2H2O和未完全反应的铁橄榄石相Fe2SiO4组成。经不同温度热处理后,力学性能及结构发生规律性变化。当热处理温度高于250 ℃时,生成的胶凝相物质FeC2O4·2H2O开始热分解,材料结构发生破坏,力学性能下降,至1 000 ℃时,抗压强度趋于稳定,约为15 MPa。由此可见,铜渣基铁系草酸盐水泥在高温下仍可保持较高的力学性能,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 1
    • 崔武江,曾鹏,甄勇,李兴彬,魏昶,罗兴国,周子豪

      2025,48(2):110-122, DOI: 10.11835/j.issn.1000-582X.2024.256

      锌粉单耗高和净化除镉渣中镉含量低是硫酸锌溶液锌粉置换除镉存在的共性难题,其核心原因是锌粉被产物层包裹降低其反应活性。基于此提出了机械活化强化硫酸锌溶液两级锌粉逆流置换除镉新方法,一级添加较低系数的锌粉产出高镉品位的净化渣,二级添加较高系数的锌粉,以控制硫酸锌溶液中镉达到溶液净化质量要求。研究结果表明,在总锌粉添加系数为1.02、反应温度60 ℃、反应时间60 min的条件下,当一级锌粉添加系数为0.9,二级锌粉添加系数为1.2时,一级净化后液中镉质量浓度由反应前的1 530 mg/L降低至60~70 mg/L,一级净化产出的镉渣中镉含量富集至81.54%,锌含量小于10%;二级净化后液中镉质量浓度降低至2~5 mg/L,净化渣中的镉含量为16.09%,锌含量为56.04%。一级净化渣主要物相为单质镉,二级净化渣的主要物相是未反应的锌和部分单质镉。与传统一次净化工艺相比,通过流体的剪应力和机械活化作用,破坏了锌粉表面的包裹层,消除了锌粉表面的包裹现象,提高了锌粉利用效率,降低了锌粉消耗,提高了净化渣中的镉含量。

    全选
    显示模式:: |
    全选
    显示模式: |
    全选
    显示模式:: |
    2025年第48卷第2期
    • 任松, 何华勇, 姜德义, 陈结, 白月明

      2013,36(9):21-27, DOI: 10.11835/j.issn.1000-582X.2013.09.004

      隧道运行中汽车尾气、扬尘、油污不易降解,越积越多,导致隧道严重污染,影响行车安全,定期进行隧道清洗是隧道安全运行的重要保证。研究了一种利用干冰清洗隧道的方法,基于二氧化碳物化性质和干冰清洗特点建立了隧道干冰清洗理论模型,对干冰清洗时混凝土表面孔隙、表面温度、混凝土单轴抗压强度及清洗效果进行试验,分析了干冰清洗对混凝土表面损伤和抗压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干冰清洗能彻底清除混凝土表面污秽物;清洗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干冰微爆对混凝土表面及强度影响较小。干冰清洗技术可用于隧道清洗。

    • 电气·热能·材料工程
    • 万里鹏 苟小龙 李波 郝相俊

      2006,29(3):45-47, DOI: 10.11835/j.issn.1000-582X.2006.03.011

      以440t/h循环流化床锅炉汽冷式旋风分离器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对象的动态数学模型.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采用高级连续系统仿真语言(ACSL)建立了对象的仿真模型.通过仿真试验及分析,证明了模型的正确性,该模型能为旋风分离器的运行及优化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 杜国平, 刘新荣, 李晓红, 杨欣, 刘坤

      2013,36(12):79-85, DOI: 10.11835/j.issn.1000-582X.2013.12.012

      从研究隧道单层衬砌结构的支护稳定性入手,以现场实验手段,对工作过程中锚杆、纤维凝土以及其与围岩相互作用的力学原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对单层衬砌在隧道工程实际应用中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测量,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隧道单层衬砌机理,并最终应用于工程实践,初步形成一套具有理论支撑的单层衬砌设计方法。认为纤维混凝土与围岩密贴效果良好,表明提出的单层衬砌设计方法在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方面是可行的,支护结构的工作性状可靠。

    • 张仕进 廖振方 等

      2002,25(7):1-4, DOI: 10.11835/j.issn.1000-582X.2002.07.001

      电容器充以一定直流高压电后,通过置于液体中的两个电极产生脉冲放电,把电容器储存的能量瞬间释放出来,在液体介质中产生巨大冲击并伴随强烈辐射的现象,称为电液压脉冲效应。电液压脉冲是一种集强电场,强磁场,超声波,光辐射及空化流于一体的技术,采用此种技术 活化水,并利用这种活化水拌制混凝土,能大大提高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实验室实验表明:其抗压强度提高达48%以上,与其它方法相比,电液压脉冲活化水方法工艺简单,效果稳定,费用低廉,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胡明辉, 秦大同, 舒红

      2004,27(11):1-3, DOI: 10.11835/j.issn.1000-582X.2004.11.001

      为了建立混合动力汽车蓄电池能量管理系统,实现蓄电池快速充电,且同时保证蓄电池寿命不受充电方式的影响,作者分析了当前一般充电方法的优点和这些充电方式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混合动力汽车工况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脉冲分阶段恒流快速充电方法.使之能很好地适应混合动力汽车蓄电池在变电流放电状态下充电时间短,使蓄电池荷电状态SOC始终保持在50%~80%范围内的要求.

    • 杨红伟, 许江, 吴鑫, 彭守建, 张媛

      2011,34(4):6-12, DOI: 10.11835/j.issn.1000-582X.2011.04.002

      为了研究周期水压力对岩石的变形特性,利用MTS815岩石力学多功能试验机,对砂岩试样进行了不同轴向应力(峰值强度σmax的60%、70%和80%)条件下孔隙水压力循环试验,还运用Matlab中小波分析对岩石变形曲线中常见的不规则小变形波动干扰曲线进行处理。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恒定轴向应力的增大,周期水压力作用下疲劳变形将加速岩石的破坏;随着孔隙水压力循环次数的增加,塑性滞回环呈疏—密—疏的变形演化过程;运用小波分析方法对周期水压力作用下砂岩受多种因素的干扰的变形曲线进行分解、重构处理及评价,从而得到最优分解尺度的基本曲线较好的吻合了试验曲线,更好的揭示了岩石变形的演化规律。

    • 王攀, 邓兆祥, 刘永超, 胡亮

      2010,33(5):16-21, DOI: 10.11835/j.issn.1000-582X.2010.05.003

      针对内燃机噪声识别问题,建立了数学模型并编制了相应的程序,在程序中加入作用全局阈值的小波变换降噪程序,保证程序的抗干扰性后,实现了燃烧噪声和机械噪声的频谱分离和A计权声功率级计算。以某CG125型摩托车发动机为例,通过构造包含不同干扰噪声的理论算例仿真识别,验证了程序的准确性和实用性。识别结果表明:分离前后的燃烧噪声和机械噪声的频谱吻合良好,A计权声功率级误差均小于0.6 dB。

    • 孙冬野, 胡丰宾, 邓涛, 罗勇

      2010,33(5):1-6, DOI: 10.11835/j.issn.1000-582X.2010.05.001

      根据湿式离合器摩擦片实际几何尺寸和约束情况,建立摩擦副温度场、应力场耦合模型和对流换热系数模型。应用ANSYS/LS-DYNA软件对摩擦副进行瞬态热结构耦合分析,对过载试验中产生的对偶钢盘热弹性失稳现象进行数值模拟。揭示了热点在对偶钢盘周向和2个摩擦表面上的分布情况,分析了热弹性失稳现象中对偶钢盘应力应变的分布,并对其应力分布规律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局部热点和接触压力有相互促进作用,温度梯度产生的热膨胀和应力集中引起对偶钢盘的翘曲,热弹性失稳导致的热衰退使对偶钢盘破坏失效。

    • 黄云, 张磊, 黄智, 郭强

      2012,35(10):30-37, DOI: 10.11835/j.issn.1000-582X.2012.10.005

      采用3种不同磨料的砂带对Zr-4合金管进行了磨削工艺试验,探究了磨粒与工件间的交互创成机理,得到了Zr-4合金材料砂带磨削过程中材料去除率和表面粗糙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借助先进的测试设备,对磨削后的砂带磨粒磨损形貌、工件表面形貌进行了观测,并对Zr-4合金表面烧伤层金相组织及显微硬度变化规律做了分析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砂带线速度、磨削压力、接触轮硬度和磨料种类对材料去除率和表面粗糙度均有较大的影响,其中砂带线速度影响最为显著;锆刚玉和氧化铝磨粒的粘附磨损较为严重,碳化硅磨粒主要以磨耗磨损为主;工件烧伤时材料表层金相组织发生变化,使得Zr-4合金物理机械性能下降。试验及研究结果为寻求高效、高精度Zr-4合金砂带磨削加工工艺提供了试验和理论依据。

    • 庄凯, 廖勇, 刘刃, 姚骏, 李辉

      2013,36(8):76-84, DOI: 10.11835/j.issn.1000-582X.2013.08.012

      在分析直驱式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generator,PMSG)全功率变换器功率特性基础上,推导了直流侧电压、并网电抗器功率及网侧输出功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不对称故障下系统的改进控制策略,以实现该型机组的低电压穿越。该控制策略基于电网侧变换器、电机侧变换器功率平衡协调控制思想,将电网跌落信息反馈给电机侧变换器,实现两个变换器的协调控制;同时,在直流侧电压维持在安全范围内的前提下,采用弱控制,以一定的直流侧电压波动为代价,达到消除网侧有功功率2倍频波动的目的。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功率平衡协调控制的改进控制策略可较好的实现直驱式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的不对称故障穿越。

    • 秦大同, 古西国, 王建宏, 刘建国

      2009,32(4):408-414, DOI: 10.11835/j.issn.1000-582X.2009.04.009

      对1.5 MW风力发电机齿轮箱传动系统进行耦合振动分析,建立了风力机增速箱齿轮传动系统的扭转振动模型。利用4阶RungeKutta法计算了系统在风载、轮齿时变啮合刚度和系统阻尼共同作用下的动态响应,并利用谐波平衡法求出了系统的解析解,从而得到了优化设计目标函数的解析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行星轮扭转振动加速度幅值最小和传动系统总质量最轻为目标的优化设计数学模型,利用MATLAB优化工具箱进行优化求解。实例计算表明,优化设计后传动系统的低阶固有频率明显提高,动态性能明显改善,重量减轻。

    • 刘阳冰, 刘晶波, 韩强, 郑妮娜

      2010,33(10):70-75, DOI: 10.11835/j.issn.1000-582X.2010.10.012

      采用塑性铰方法模拟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弹塑性工作性能时,常需要定义钢管混凝土柱截面的塑性屈服面.纤维模型法虽然可以较好的应用于钢管混凝土截面的塑性屈服面分析,但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考虑,数值方法还是显得较为复杂,不便于工程应用.因此文中在已有方钢管混凝土(concrete-filled square steel tubular, CFST)构件试验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给出弹性单元参数的确定方法;然后通过理论分析和大量的参数分析,提出了一种方钢管混凝土柱截面轴力-弯矩相关塑性屈服面的快速确定方法.并对纤维模型法与文中建议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两者吻合较好,验证了文中方法的正确性.

    • 赵渊, 赵勇帅, 王洁, 范飞

      2014,37(7):1-10, DOI: 10.11835/j.issn.1000-582X.2014.07.001

      传统的配电网可靠性评估模型大多基于故障模式及后果分析法,采用由因寻果思路的枚举故障事件并分析对各负荷点影响的方法。文中采用由果索因的方式,搜寻导致负荷点不同停电时间的配网元件集合。根据负荷点不同的停运时间,计及断路器和熔断器拒动的影响,采用广度优先搜索技术,定义了负荷点的故障修复域、隔离恢复域和隔离切换域、影响因子及区域转换的概念,提出了分层划分算法。对RBTS Bus6的算例分析结果表明了复杂配网可靠性评估的分层分区算法的正确性,以及在评估中计入断路器和熔断器拒动的必要性。

    • 李鹏华, 蒋建春, 邱宝梅, 梁战维

      2014,37(7):136-146, DOI: 10.11835/j.issn.1000-582X.2014.07.019

      针对模拟电路的故障诊断,提出一种采用小波包分析和能量计算作为故障特征预处理的Hopfield神经网故障诊断方法。在新方法中,模拟电路在理想和实际故障情形下的输出响应分别通过SPICE仿真及电路终端的数据采集板所采集;故障电路输出响应通过小波包完整分解,各尺度小波系数的能量值由一个新定义的能量函数进行计算;由小波能量值所构成的理想与实测故障特征向量经能量编码后被分别作为联想记忆的记忆原型与记忆起始点,在自联想记忆驱动下,实测模拟电路故障的编码被Hopfield神经网络准确分类。数值实验结果表明新方法对具有微

    • 刘姣姣, 蒋昌潭, 宋丹, 安贝贝

      2014,37(8):91-98, DOI: 10.11835/j.issn.1000-582X.2014.08.013

      利用重庆市主城区近地面臭氧及前体物、气象因子的连续监测资料,重点分析了主城区夏季典型日臭氧质量浓度时空变化规律,以及臭氧与NO、NO2和CO等前体物及气象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近地表臭氧质量浓度具有主城核心区域较低而周围地区较高的空间分布特征;臭氧质量浓度日分布呈“单峰型”,最高小时质量浓度出现在午后16时左右,与太阳辐射强度、温度等气象因素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与NO、NO2和CO等前体物呈负相关关系;高质量浓度臭氧污染易出现在高压天气系统中,即太阳辐射强度大、微风、相对湿度低且气温较高的天气下;臭氧质量浓度升高与大气压下降幅度密切相关,大气压下降超过0.4 kPa时,臭氧质量浓度较高。

    • 李国龙, 彭远志, 何坤, 刘小旭

      2014,37(8):25-33, DOI: 10.11835/j.issn.1000-582X.2014.08.004

      当前平面工件磨削热模型研究较多,但不能应用于齿轮类曲面零件的磨削计算。为此将移动热源法与映像法相结合,在齿轮渐开线圆弧拟合的基础上,建立了大平面砂轮磨齿加工的解析热模型,可用于磨削时齿轮的温升分布计算。同时,在有限元软件ANSYS中对磨齿过程进行了仿真,并将解析热模型和有限元热模型的准稳态温升分布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者的温升分布只在接触区及其与非接触区的交界处存在一定的误差,总体结果吻合较好。其解析热模型可用于齿轮类曲面工件加工时的温升分析。

    • 袁政强, 梁建忠, 张守筠

      2010,33(10):83-87, DOI: 10.11835/j.issn.1000-582X.2010.10.014

      按照柱长修正方法实现施工模拟,通过算例的结果比较验证了柱长修正方法的可行性和程序的准确性.由于柱长修正方法的特点,此程序可以更好地考虑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徐变、成熟度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可以方便地分析每层在施工完成后的受力状态.

    • 胡景, 严波, 张宏雁, 周松

      2010,33(3):76-81, DOI: 10.11835/j.issn.1000-582X.2010.03.014

      利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通过欧拉梁单元的自由度释放和设置材料为不可压缩,模拟得到具有扭转自由度的覆冰导线的索单元,进一步利用用户自定义单元模拟覆冰导线所受的阻力、升力和扭矩空气动力载荷,分析了覆冰导线的舞动现象,并通过覆冰单导线与覆冰双分裂导线舞动模拟算例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模拟研究了覆冰初始攻角、线路档距和导线初始张力等因素对覆冰导线舞动的影响规律。所得结果对覆冰导线舞动和防舞技术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邓涛, 孙冬野, 胡丰宾, 罗勇

      2011,34(9):1-8, DOI: 10.11835/j.issn.1000-582X.2011.09.001

      针对当前驾驶员模型无法体现驾驶操纵熟练程度的缺点,利用遗传算法的自动寻优能力,总结驾驶员自学习与驾驶经验特点,遵循行驶误差最小与体力负担最小原则,对模糊PID比例因子和量化因子进行离线优化设计,以此模拟驾驶员从生手到熟练驾驶培训过程。构建包括遗传算法优化的方向模糊PID与速度模糊综合控制驾驶员模型以及整车行驶动力学模型在内的人车闭环系统仿真模型,在纵向速度单向变化、侧向双移线工况与大曲率试验道路典型工况下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方向模糊PID与速度模糊综合控制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驾驶员在纵向加减速操纵特性以及侧向预期轨迹跟随转向驾驶特性,相比于传统PID与模糊PID控制,具有更好的纵向加减速操纵特性与侧向预期轨迹跟随性能。

    • 电气·热能·材料工程
    • 何腊梅 郑忠 高小强

      2006,29(9):60-63, DOI: 10.11835/j.issn.1000-582X.2006.09.014

      合理的生产计划制定与执行是生产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通过对炼钢连铸生产特点分析,提出基于时间倒推法和流程仿真相结合的用于炼钢连铸生产计划的制定方法,利用时间倒推法快速生成满足一定生产目标的生产作业计划,并作为炼钢物流仿真模型的仿真输入条件,通过模型仿真可进一步制定出考虑了生产过程的时间随机性、运输设备限制,并满足无设备冲突、连浇生产等约束条件的生产计划,提高计划在实际生产的可执行性.应用实例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 重庆大学

    编辑出版: 重庆大学期刊社《重庆大学学报》编辑部

    主       编:王时龙

    地       址:重庆市沙坪坝正街174号

    邮       编:400030

    电       话:023-65112126; 023-65111217; 023-65102302

    邮       箱: xbsg@cqu.edu.cn

    创       刊:1960年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582X

    国内统一刊号:CN 50-1044/N

    国内邮发代号:国内78-16  国外 M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