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期目录
- 优先出版
- 最新录用
- 下载排行 过刊浏览
-
2025,48(3):1-13, DOI: 10.11835/j.issn.1000-582X.2024.213
不可逆电穿孔肿瘤治疗技术已经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疗效。最近研究表明,采用高压纳秒脉冲协同低压微秒脉冲可以显著提高消融疗效。文中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协同脉冲发生器拓扑结构,主要包括2个分别由IGBT和MOSFET作为主开关的Marx电路。通过开关的控制可灵活输出由高压纳秒脉冲和低压微秒脉冲组成的协同脉冲序列,并对其工作原理、电路仿真及原型样机进行了研究。最终采用半导体开关研制了一款参数灵活可调的全固态协同脉冲发生器,并在100 Ω电阻负载上对其进行了性能测试,纳秒脉冲参数为电压幅值0~5 kV、脉宽0.2~1 μs;微秒脉冲参数为电压幅值0~5 kV、脉宽10~100 μs,能够满足协同脉冲消融肿瘤的实验需求。
-
2025,48(3):14-26, DOI: 10.11835/j.issn.1000-582X.2023.227
多芯片绝缘栅极双极型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IGBT)模块被广泛应用于大功率变换器中,对其进行状态监测可以有效提高电力设备可靠性。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开通延时变化的多芯片IGBT模块部分芯片故障检测方法,分析了芯片失效对开通过程的影响,指出了芯片失效与开通延时的关系,基于开通延时与失效芯片数的映射关系提出了对应的故障监测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文中所提方法可用于多芯片模块的健康状态监测,对提高变流器的运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
侯兴哲,王思韡,苏宇,程瑛颖,陈文礼,陈飞宇,吴至友,黄浩川,何艺铭,颜伟
2025,48(3):27-37, DOI: 10.11835/j.issn.1000-582X.2025.03.003
针对低压配网确定性日理论线损率计算难以支撑其波动范围的量化考核问题,提出一种低压配网日理论线损率的概率分析方法。首先,考虑低压配网三相四线接线实际,假设已知配变低压侧三相电压、分布式电源出力、负荷三相有功功率及无功功率的随机模型并进行模拟。考虑源荷相关性,采用等概率变换原则与秩相关结合的拉丁超立方技术抽样。基于蒙特卡洛模拟法,采用考虑三相不平衡的注入电流牛顿法计算潮流结果及日线损率的概率分布,为低压配网降损提供决策依据。最后,以实际低压配网衡山花园的实测数据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
-
2025,48(3):38-49, DOI: 10.11835/j.issn.1000-582X.2023.219
数据聚合是智能电网通信中的一项关键技术,能够以高效节能的方式收集用户用电数据。随着智能电表的大规模部署,这引发了诸多用户隐私方面的担忧,例如对个人生活习惯的监测。提出了一种高效且保护隐私的数据聚合方案(efficient and privacy-preserving data aggregation,EPPDA)。首先,提出基于区块链的智能电网4层架构支持电力数据聚合。在架构的采集层中,改进了基础的Boneh-Goh-Nissim加密系统,使其更适合于电网隐私保护场景。在架构的平台层,利用区块链的防篡改特性对聚合数据进行有效的存储及查询。性能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EPPDA可以满足智能电网系统的几种隐私特性。实验数据表明:EPPDA在保证数据隐私和安全的条件下降低了计算与通信成本,提高了整个方案的效率。
-
2025,48(3):50-65, DOI: 10.11835/j.issn.1000-582X.2025.03.005
架空输电线路是电力系统中典型的电能传输途径和载体,对“西电东送”和“双碳”国家战略的落地起到关键支撑作用。导线作为架空输电线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优劣直接决定了架空输电线路电力传输能力的强弱。为满足电能高质量输送和野外复杂环境的需要,架空导线线路导线在材料组成和结构设计方面进行了不断的革新和优化。针对国内外架空输电线路导线的类型、运行参数及应用情况等进行了总结,对不同类型导线的技术短板与瓶颈问题进行了分析。进一步针对架空导线的国内外标准进行了归纳和对比,并参照国内输电线路工程实际分析了不同类型架空输电线路导线的使用情况,最后,针对目前架空输电线路导线的使用现状和瓶颈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架空输电线路导线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及趋势。
-
2025,48(3):66-80, DOI: 10.11835/j.issn.1000-582X.2025.03.006
研究热-水-力耦合作用下粗糙裂隙岩体渗流和破坏特性对探究水热型高地温隧道施工期温度场分布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室内热-水-力耦合三轴加荷试验和多物理场耦合数值模拟,分析不同初始岩温(25、50、75 ℃)和裂隙粗糙度(JRC)影响下砂岩的破坏模式及渗流传热特征。结果表明,1)在热-水-力耦合作用下,完整和裂隙砂岩的应力-应变曲线变化规律和破坏模式基本相同,应力-应变曲线经历初始压密阶段、弹性变形阶段、裂纹稳定扩展阶段、裂纹迅速扩展阶段以及峰后应力5个阶段,且渗透率-应变曲线变化规律与应力-应变曲线规律相呼应。2)预制裂隙的存在使砂岩的峰值强度降低了约7%,峰后应力阶段随JRC值的增加而减小,岩样由延性破坏转变为脆性破坏,而破裂面角度随JRC值的增加而增加,且粗糙裂隙试样从正弦曲线极值点产生剪切破坏。3)裂隙试样的渗透率在加载初期先降低到最小值,经历2阶段增长后渗透率达到最大值,前增长阶段主要渗流路径为岩石基质及预制裂隙,后增长阶段预制裂隙及衍生的细-宏观裂纹进一步拓宽了渗流通道,后阶段渗透率增速是前阶段的3倍。4)在此温况下,温度升高对渗透率初始值和最小值影响显著,对试样强度特性影响较小。
-
2025,48(3):81-93, DOI: 10.11835/j.issn.1000-582X.2025.03.007
为研究某新型高性能抗震结构钢的抗震性能,对3种不同连接构造的高强钢梁柱节点开展拟静力作用下的滞回试验。结果表明,“锥形削弱”节点的延性发挥较为充分且耗能能力较高,“复合型”连接构造可有效提升节点的抗震性能。以试验数据为基础,建立了考虑刚度退化的三线性恢复力模型,采用试验特征点拟合骨架曲线,并用指数函数微分方程求解滞回曲线表达式。结果表明,所建模型的重构解析误差控制在10%以内,可有效表征节点的滞回响应。
-
2025,48(3):94-106, DOI: 10.11835/j.issn.1000-582X.2025.03.008
利用ABAQUS接口User Element(UEL)子程序,建立了分离式自计算单元长度的界面黏结单元BS1,该单元能按指定的黏结滑移关系工作。基于简化的Eligehausen黏结滑移本构,对叠合梁-现浇柱子结构试验开展了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吻合良好。同时,验证了单元自计算长度的准确性,对比时间效率提高了25%。基于上述验证,建立30个叠合梁-现浇柱子结构模型,采用叠合梁现浇层厚度、T型翼缘板宽度、力作用方向等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90°弯钩锚固和锚固板锚固的2种子结构,承载性能相差不大,延性相差约12%,宜优先选择90°弯钩锚固形式;承载力分析表明我国规范中对于叠合梁的T型翼缘板的宽度规定较国外规范更加可靠;地震作用下,力作用方向的改变,子结构前后承载力相差12%,变形能力相差55%,这种差异值得深入讨论。研究结果为考虑黏结滑移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数值分析提供了可靠参考。
-
2025,48(3):107-120, DOI: 10.11835/j.issn.1000-582X.2025.03.009
现有复合式路面裂缝扩展机理研究重材料轻结构、模拟方法多样,但精确度不高、路面结构难以充分反映实际工况等问题,对非线性损伤复合式路面疲劳裂缝扩展行为展开深入研究。采用损伤力学理论、剩余强度理论、加速加载试验、Python算法等研究手段,完成水泥混凝土板接缝传荷力学行为模拟,编写分布载荷子程序+用户材料子程序+自定义损伤起始准则子程序+扩展有限元主程序用以实现循环荷载作用下复合式路面疲劳损伤-断裂全过程模拟,得到反射裂缝扩展速率、路面内部材料累积损伤及剩余强度、路表弯沉值4个指标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退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荷载作用次数的增加,疲劳损伤的累积速度逐渐增加,剩余强度逐渐减小;损伤累积的速度与剩余强度降低的程度相关。100 kN、160 kN、220 kN轴载作用下裂缝扩展阶段的寿命分别占路面全寿命周期的43.94%、35.34%、28.82%;40 km/h、60 km/h、100 km/h速度作用下裂缝扩展阶段的寿命分别占路面全寿命周期的46.83%、43.94%、43.13%;超载对路面稳定性影响更大。
-
2025,48(3):121-132, DOI: 10.11835/j.issn.1000-582X.2021.068
为了提高多塔斜拉桥的结构刚度,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主跨交叉索布置方式。通过分析交叉索对中塔的约束刚度公式,研究了约束刚度最大时,交叉索的设置位置,提出了主跨交叉索的非对称布置方式。建立三塔、四塔斜拉桥有限元模型,考虑拉索的垂度效应及结构大位移效应,分析了交叉索非对称布置对塔、梁变形及桥塔受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多塔斜拉桥的高跨比位于0.2~0.3之间,主跨交叉索距中塔的距离为0.7~0.76倍的跨长时,对中塔的约束刚度最大;在均布荷载作用下,与对称布置相比,三塔、四塔斜拉桥采用交叉索非对称布置时,中塔的塔顶水平位移分别减小10.8%、11.9%,加载跨的最大下挠减小3.3%、0.2%,主梁的一阶竖弯频率增大3.5%、6.4%,中塔的塔底弯矩减小14.1%、8.1%。非对称布置可明显提高交叉索对中塔的约束,增大结构刚度、改善中塔受力。
2025年第48卷第3期
电气工程
土木工程
-
2013,36(9):21-27, DOI: 10.11835/j.issn.1000-582X.2013.09.004
隧道运行中汽车尾气、扬尘、油污不易降解,越积越多,导致隧道严重污染,影响行车安全,定期进行隧道清洗是隧道安全运行的重要保证。研究了一种利用干冰清洗隧道的方法,基于二氧化碳物化性质和干冰清洗特点建立了隧道干冰清洗理论模型,对干冰清洗时混凝土表面孔隙、表面温度、混凝土单轴抗压强度及清洗效果进行试验,分析了干冰清洗对混凝土表面损伤和抗压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干冰清洗能彻底清除混凝土表面污秽物;清洗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干冰微爆对混凝土表面及强度影响较小。干冰清洗技术可用于隧道清洗。
-
2006,29(3):45-47, DOI: 10.11835/j.issn.1000-582X.2006.03.011
以440t/h循环流化床锅炉汽冷式旋风分离器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对象的动态数学模型.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采用高级连续系统仿真语言(ACSL)建立了对象的仿真模型.通过仿真试验及分析,证明了模型的正确性,该模型能为旋风分离器的运行及优化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
2013,36(12):79-85, DOI: 10.11835/j.issn.1000-582X.2013.12.012
从研究隧道单层衬砌结构的支护稳定性入手,以现场实验手段,对工作过程中锚杆、纤维凝土以及其与围岩相互作用的力学原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对单层衬砌在隧道工程实际应用中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测量,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隧道单层衬砌机理,并最终应用于工程实践,初步形成一套具有理论支撑的单层衬砌设计方法。认为纤维混凝土与围岩密贴效果良好,表明提出的单层衬砌设计方法在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方面是可行的,支护结构的工作性状可靠。
-
2002,25(7):1-4, DOI: 10.11835/j.issn.1000-582X.2002.07.001
电容器充以一定直流高压电后,通过置于液体中的两个电极产生脉冲放电,把电容器储存的能量瞬间释放出来,在液体介质中产生巨大冲击并伴随强烈辐射的现象,称为电液压脉冲效应。电液压脉冲是一种集强电场,强磁场,超声波,光辐射及空化流于一体的技术,采用此种技术 活化水,并利用这种活化水拌制混凝土,能大大提高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实验室实验表明:其抗压强度提高达48%以上,与其它方法相比,电液压脉冲活化水方法工艺简单,效果稳定,费用低廉,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2004,27(11):1-3, DOI: 10.11835/j.issn.1000-582X.2004.11.001
为了建立混合动力汽车蓄电池能量管理系统,实现蓄电池快速充电,且同时保证蓄电池寿命不受充电方式的影响,作者分析了当前一般充电方法的优点和这些充电方式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混合动力汽车工况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脉冲分阶段恒流快速充电方法.使之能很好地适应混合动力汽车蓄电池在变电流放电状态下充电时间短,使蓄电池荷电状态SOC始终保持在50%~80%范围内的要求.
-
2011,34(4):6-12, DOI: 10.11835/j.issn.1000-582X.2011.04.002
为了研究周期水压力对岩石的变形特性,利用MTS815岩石力学多功能试验机,对砂岩试样进行了不同轴向应力(峰值强度σmax的60%、70%和80%)条件下孔隙水压力循环试验,还运用Matlab中小波分析对岩石变形曲线中常见的不规则小变形波动干扰曲线进行处理。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恒定轴向应力的增大,周期水压力作用下疲劳变形将加速岩石的破坏;随着孔隙水压力循环次数的增加,塑性滞回环呈疏—密—疏的变形演化过程;运用小波分析方法对周期水压力作用下砂岩受多种因素的干扰的变形曲线进行分解、重构处理及评价,从而得到最优分解尺度的基本曲线较好的吻合了试验曲线,更好的揭示了岩石变形的演化规律。
-
2010,33(5):16-21, DOI: 10.11835/j.issn.1000-582X.2010.05.003
针对内燃机噪声识别问题,建立了数学模型并编制了相应的程序,在程序中加入作用全局阈值的小波变换降噪程序,保证程序的抗干扰性后,实现了燃烧噪声和机械噪声的频谱分离和A计权声功率级计算。以某CG125型摩托车发动机为例,通过构造包含不同干扰噪声的理论算例仿真识别,验证了程序的准确性和实用性。识别结果表明:分离前后的燃烧噪声和机械噪声的频谱吻合良好,A计权声功率级误差均小于0.6 dB。
-
2010,33(5):1-6, DOI: 10.11835/j.issn.1000-582X.2010.05.001
根据湿式离合器摩擦片实际几何尺寸和约束情况,建立摩擦副温度场、应力场耦合模型和对流换热系数模型。应用ANSYS/LS-DYNA软件对摩擦副进行瞬态热结构耦合分析,对过载试验中产生的对偶钢盘热弹性失稳现象进行数值模拟。揭示了热点在对偶钢盘周向和2个摩擦表面上的分布情况,分析了热弹性失稳现象中对偶钢盘应力应变的分布,并对其应力分布规律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局部热点和接触压力有相互促进作用,温度梯度产生的热膨胀和应力集中引起对偶钢盘的翘曲,热弹性失稳导致的热衰退使对偶钢盘破坏失效。
-
2012,35(10):30-37, DOI: 10.11835/j.issn.1000-582X.2012.10.005
采用3种不同磨料的砂带对Zr-4合金管进行了磨削工艺试验,探究了磨粒与工件间的交互创成机理,得到了Zr-4合金材料砂带磨削过程中材料去除率和表面粗糙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借助先进的测试设备,对磨削后的砂带磨粒磨损形貌、工件表面形貌进行了观测,并对Zr-4合金表面烧伤层金相组织及显微硬度变化规律做了分析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砂带线速度、磨削压力、接触轮硬度和磨料种类对材料去除率和表面粗糙度均有较大的影响,其中砂带线速度影响最为显著;锆刚玉和氧化铝磨粒的粘附磨损较为严重,碳化硅磨粒主要以磨耗磨损为主;工件烧伤时材料表层金相组织发生变化,使得Zr-4合金物理机械性能下降。试验及研究结果为寻求高效、高精度Zr-4合金砂带磨削加工工艺提供了试验和理论依据。
-
2013,36(8):76-84, DOI: 10.11835/j.issn.1000-582X.2013.08.012
在分析直驱式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generator,PMSG)全功率变换器功率特性基础上,推导了直流侧电压、并网电抗器功率及网侧输出功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不对称故障下系统的改进控制策略,以实现该型机组的低电压穿越。该控制策略基于电网侧变换器、电机侧变换器功率平衡协调控制思想,将电网跌落信息反馈给电机侧变换器,实现两个变换器的协调控制;同时,在直流侧电压维持在安全范围内的前提下,采用弱控制,以一定的直流侧电压波动为代价,达到消除网侧有功功率2倍频波动的目的。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功率平衡协调控制的改进控制策略可较好的实现直驱式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的不对称故障穿越。
-
2009,32(4):408-414, DOI: 10.11835/j.issn.1000-582X.2009.04.009
对1.5 MW风力发电机齿轮箱传动系统进行耦合振动分析,建立了风力机增速箱齿轮传动系统的扭转振动模型。利用4阶RungeKutta法计算了系统在风载、轮齿时变啮合刚度和系统阻尼共同作用下的动态响应,并利用谐波平衡法求出了系统的解析解,从而得到了优化设计目标函数的解析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行星轮扭转振动加速度幅值最小和传动系统总质量最轻为目标的优化设计数学模型,利用MATLAB优化工具箱进行优化求解。实例计算表明,优化设计后传动系统的低阶固有频率明显提高,动态性能明显改善,重量减轻。
-
2010,33(10):70-75, DOI: 10.11835/j.issn.1000-582X.2010.10.012
采用塑性铰方法模拟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弹塑性工作性能时,常需要定义钢管混凝土柱截面的塑性屈服面.纤维模型法虽然可以较好的应用于钢管混凝土截面的塑性屈服面分析,但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考虑,数值方法还是显得较为复杂,不便于工程应用.因此文中在已有方钢管混凝土(concrete-filled square steel tubular, CFST)构件试验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给出弹性单元参数的确定方法;然后通过理论分析和大量的参数分析,提出了一种方钢管混凝土柱截面轴力-弯矩相关塑性屈服面的快速确定方法.并对纤维模型法与文中建议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两者吻合较好,验证了文中方法的正确性.
-
2014,37(7):1-10, DOI: 10.11835/j.issn.1000-582X.2014.07.001
传统的配电网可靠性评估模型大多基于故障模式及后果分析法,采用由因寻果思路的枚举故障事件并分析对各负荷点影响的方法。文中采用由果索因的方式,搜寻导致负荷点不同停电时间的配网元件集合。根据负荷点不同的停运时间,计及断路器和熔断器拒动的影响,采用广度优先搜索技术,定义了负荷点的故障修复域、隔离恢复域和隔离切换域、影响因子及区域转换的概念,提出了分层划分算法。对RBTS Bus6的算例分析结果表明了复杂配网可靠性评估的分层分区算法的正确性,以及在评估中计入断路器和熔断器拒动的必要性。
-
2014,37(7):136-146, DOI: 10.11835/j.issn.1000-582X.2014.07.019
针对模拟电路的故障诊断,提出一种采用小波包分析和能量计算作为故障特征预处理的Hopfield神经网故障诊断方法。在新方法中,模拟电路在理想和实际故障情形下的输出响应分别通过SPICE仿真及电路终端的数据采集板所采集;故障电路输出响应通过小波包完整分解,各尺度小波系数的能量值由一个新定义的能量函数进行计算;由小波能量值所构成的理想与实测故障特征向量经能量编码后被分别作为联想记忆的记忆原型与记忆起始点,在自联想记忆驱动下,实测模拟电路故障的编码被Hopfield神经网络准确分类。数值实验结果表明新方法对具有微
-
2014,37(8):91-98, DOI: 10.11835/j.issn.1000-582X.2014.08.013
利用重庆市主城区近地面臭氧及前体物、气象因子的连续监测资料,重点分析了主城区夏季典型日臭氧质量浓度时空变化规律,以及臭氧与NO、NO2和CO等前体物及气象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近地表臭氧质量浓度具有主城核心区域较低而周围地区较高的空间分布特征;臭氧质量浓度日分布呈“单峰型”,最高小时质量浓度出现在午后16时左右,与太阳辐射强度、温度等气象因素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与NO、NO2和CO等前体物呈负相关关系;高质量浓度臭氧污染易出现在高压天气系统中,即太阳辐射强度大、微风、相对湿度低且气温较高的天气下;臭氧质量浓度升高与大气压下降幅度密切相关,大气压下降超过0.4 kPa时,臭氧质量浓度较高。
-
2014,37(8):25-33, DOI: 10.11835/j.issn.1000-582X.2014.08.004
当前平面工件磨削热模型研究较多,但不能应用于齿轮类曲面零件的磨削计算。为此将移动热源法与映像法相结合,在齿轮渐开线圆弧拟合的基础上,建立了大平面砂轮磨齿加工的解析热模型,可用于磨削时齿轮的温升分布计算。同时,在有限元软件ANSYS中对磨齿过程进行了仿真,并将解析热模型和有限元热模型的准稳态温升分布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者的温升分布只在接触区及其与非接触区的交界处存在一定的误差,总体结果吻合较好。其解析热模型可用于齿轮类曲面工件加工时的温升分析。
-
2010,33(10):83-87, DOI: 10.11835/j.issn.1000-582X.2010.10.014
按照柱长修正方法实现施工模拟,通过算例的结果比较验证了柱长修正方法的可行性和程序的准确性.由于柱长修正方法的特点,此程序可以更好地考虑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徐变、成熟度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可以方便地分析每层在施工完成后的受力状态.
-
2010,33(3):76-81, DOI: 10.11835/j.issn.1000-582X.2010.03.014
利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通过欧拉梁单元的自由度释放和设置材料为不可压缩,模拟得到具有扭转自由度的覆冰导线的索单元,进一步利用用户自定义单元模拟覆冰导线所受的阻力、升力和扭矩空气动力载荷,分析了覆冰导线的舞动现象,并通过覆冰单导线与覆冰双分裂导线舞动模拟算例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模拟研究了覆冰初始攻角、线路档距和导线初始张力等因素对覆冰导线舞动的影响规律。所得结果对覆冰导线舞动和防舞技术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2011,34(9):1-8, DOI: 10.11835/j.issn.1000-582X.2011.09.001
针对当前驾驶员模型无法体现驾驶操纵熟练程度的缺点,利用遗传算法的自动寻优能力,总结驾驶员自学习与驾驶经验特点,遵循行驶误差最小与体力负担最小原则,对模糊PID比例因子和量化因子进行离线优化设计,以此模拟驾驶员从生手到熟练驾驶培训过程。构建包括遗传算法优化的方向模糊PID与速度模糊综合控制驾驶员模型以及整车行驶动力学模型在内的人车闭环系统仿真模型,在纵向速度单向变化、侧向双移线工况与大曲率试验道路典型工况下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方向模糊PID与速度模糊综合控制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驾驶员在纵向加减速操纵特性以及侧向预期轨迹跟随转向驾驶特性,相比于传统PID与模糊PID控制,具有更好的纵向加减速操纵特性与侧向预期轨迹跟随性能。
-
2006,29(9):60-63, DOI: 10.11835/j.issn.1000-582X.2006.09.014
合理的生产计划制定与执行是生产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通过对炼钢连铸生产特点分析,提出基于时间倒推法和流程仿真相结合的用于炼钢连铸生产计划的制定方法,利用时间倒推法快速生成满足一定生产目标的生产作业计划,并作为炼钢物流仿真模型的仿真输入条件,通过模型仿真可进一步制定出考虑了生产过程的时间随机性、运输设备限制,并满足无设备冲突、连浇生产等约束条件的生产计划,提高计划在实际生产的可执行性.应用实例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