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做好大学生挫折教育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文献研究法,在充分解读大学生“知情意行”四维挫折教育模式的理论意蕴基础上,深入剖析当前部分大学生在挫折教育方面的现实困境,以进一步构建大学生“知情意行”有机统一的四维挫折教育模式,将大学生挫折心理过程中的“知情意”准确应用到抗挫折行动层面,使挫折教育既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又符合大学生教育规律,以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从而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
关键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
“知”指人的认知、观念,是一切心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基础。挫折认知是指人对挫折情境的知觉、理解和评价判
“情”指人的情绪、情
“意”指人的意志,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是调节人的行为的重要精神力量。抗挫折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克服困难,以达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对个体正确认识挫折、积极正向情感情绪的养成、适当行为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抗挫折意志以挫折认识为基础,以情感为动力,与行为紧密联系,又直接体现在学习与实践中。在抗挫折的过程中,一个人的意志水平越高,就越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就越不容易受消极情绪的影响,在与挫折作斗争时就越能战胜挫
“行”指人的行为。抗挫折行为是指人在已有的认识、情感、意志支配下所采取的行动,是一个人抗挫折能力形成的体现,也是评价抗挫折能力的最终标志。这种行为不是偶尔性的个别行为,而是一个人长期的行为习惯。在抗挫折能力形成的过程中,个体由“知”到“行”的统一不是自然实现的,其中离不开“情”和“意”的中介作用,“知情意行”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知情意”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三个步骤,而“行”是对前三者的实施过
新时代大学生正处于三观的形成期。一方面,由于物质条件的丰富,尤其是网络和其他大众媒介的快速普及,大学生逐渐形成了自信、张扬和有主见的个性,对自身及发展也有着高要求和高期待;另一方面,由于物质环境的优越、长辈的千般宠爱和良莠不齐的媒介信息,部分大学生逐渐养成了敏感、脆弱、孤独、易被蛊惑和易冲动,稍有不顺就无所适从、怨天尤人,甚至自暴自弃的思想特点。特别是步入大学校园后,逐步开始了自主学习和独立生活,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人生经验逐步显现,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掌握相关的挫折知识,是正确应对、处理挫折的关键,也是促进大学生在事后进行良好修复的重要因素。从实施挫折教育主体来看,学校是实施大学生挫折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能借助课堂教学传递更系统的挫折教育理论知识,帮助大学生提升思想认识,促进抗挫折能力的增强,但是目前对大学生挫折教育培养有所忽视。一是教育意识欠缺。家庭、学校和社会因各种原因对包含挫折教育在内的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多将其放在附属位置,在实际的生活、教育、工作等环节和活动中并未保障其有效凸显和落实,导致挫折教育活动的重要性被降低甚至忽视。二是教育理念滞后。现有认知多数将挫折教育与磨难教育、吃苦教育等同,没有开设专门课程,在课程设置上简单融入和依托思政、心理健康教育等课
积极情绪情感能够提升挫折教育的认知效果,是达成挫折教育目标的动力和中介;而消极的情绪情感会影响对挫折情境的正确认知,进而也会影响克服挫折情境的意
拥有坚强意志的人能对自己行动的动机和目的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能在复杂的情境中冷静而迅速地判断发生的情况,毫不迟疑地采取措施和行动,能在遇到挫折和失败时调节自己的消极情绪,能以顽强的精神战胜挫折和困难。在物质条件丰富的当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总是竭尽全力地替孩子规避或处理困难,在父母保护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无形地缺失了一些锻炼意志的机
行动是人的内在精神和道德力量的展现,正确的挫折认知和客观的挫折归因是实现正确处理挫折的前提和基础。在学校教育中,挫折教育在整体的教育活动中尚未受到应有的、足够的重视,在已有的教育中仍沿袭以往的教育方式和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依旧存在,对大学生的相关挫折教育活动注重对陈述性知识的传递,忽视在实践层面的贯彻落实。大学生在实践层面上受到的挫折教育较少,缺乏在遇到学习、生活、经济等挫折时的抗挫折能力锻炼。同时,灌输式教育手段比较普遍,缺乏让大学生切实体验和参与的教育形式,导致教育成效不显著、教育效果不持久、教育感悟不深刻。当大学生无法处理当下的困境时,就会产生无助感,导致对所处的环境、境遇的认识产生误差,作出错误抉择,最终采取消极态度对待挫折,麻痹自我,逃避问题,甚至陷入自我否定的陷阱中。当这些挫折不能被及时、有效处理时,更有甚者会采取极端方式处理挫折,部分大学生将挫折带来的影响转移到对自身甚至他人的伤害上,形成攻击性行为,产生社会危
挫折认知教育旨在培育大学生对挫折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引导其在遭遇挫折时能客观、冷静、全面看待挫折,从挫折的必然性、多样性、两面性出发,让大学生主体形成对挫折客观存在的认知和准备,形成正确的挫折认知,能够有勇气、智慧去面对挫折。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是实施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更是挫折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高校要深化第一课堂的挫折教学,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大学生正处于心理逐渐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对自我的认知正处于从青年走向成年的典型过渡期,要通过开设学生无法从家庭、社会及自身获取的挫折教育专业课、心理学必修课和思想政治课等,教育者从专业知识以及科学的角度,结合大量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挫折的含义、产生的原因,了解多种挫折情境、挫折防御的相关知识,以及如何科学对待和有效解决自己所面临的挫折。教育者要使大学生明白在追求个人目标时,人生是漫长且波折不断的,挫折是普遍存在的,并指导大学生用辩证法看待挫折。学生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从具体的挫折困境中冷静地看待和分析自己所面对的挫折,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各种困难和挫折的挑战。其次,可以通过主动阅读相关书籍、听取讲座等形式,了解有关理论知识和案例,逐渐形成自身对于挫折的认知以及对抗挫折的方式,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建立自我防御机制,学会运用自我调节机制,及时转移和宣泄受挫折后的不良情绪,提高抗挫折能力。
挫折情感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对挫折的情绪反应和态度体验,激发其在面对挫折时的积极乐观的情感态度,使大学生从负面情绪和现实迷惘中尽快走出,获得人生的确定与坚定感。积极的挫折情感对个体抗挫折意志和行为有着激励和调节作用,负面消极的情感对个体的坚定意志和积极行为的产生起着阻力作用。首先,要合理引导情感,化解负面情绪。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些许挫折,个体的认知差异对挫折的感知不一样,以积极的心态就会更好地激发个体主观能动性,以消极心态就会打击个体的自信心,产生一定的失落感和挫败感,甚至会长期处在负面情绪中,对其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对此,要积极营造和倡导正能量的校园氛围,教育者要采用心理疏导法引导学生适当地宣泄负面情绪,并在其中加以合理的励志教育以缓解其心理压力;要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加强大学生“三观”教育,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矛盾。其次,作为挫折主体的大学生要树立积极的自我暗示,发挥主观能动性。影响潜意识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暗示,从个人经历和思想意识中产生积极的自我暗示,才能让受挫主体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抗挫折活动,只有主体有战胜挫折的积极意识时,教育主体开展的挫折教育活动才会成效显著;因此,教育者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情景、睡眠等方式对自身进行暗示,促使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向好的方向发展变化,从而化解消极的负面情绪,让大学生在挫折的历练中重新振奋并快速成长。
挫折意志教育旨在锻炼大学生在面对挫折时的意志品格,推动其克服困难,鼓励其为达到预定目标而努力拼搏。树立坚定的意志能让受挫主体在面对挫折时作出理智的、有效的反应,使其正确对待一时的成败得失,受挫而不短
挫折行动教育旨在提高大学生在面临挫折时的行动力,促使他们把对挫折的深刻认识、浓烈情感与强烈动机付诸于实际行动中,切实提高大学生抗挫折能
总之,在挫折教育过程中“知情意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要让大学生将“知”“情”“意”三者统一,将挫折理论和抗挫折行动有效结合,实现知识、情感和意志力的共同发展,全面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抗挫折能力,为大学生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百度学术]
康建军,王峰.“知情意行”推进高校爱国主义教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2-17(6). [百度学术]
郎琦,杨芷英.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情绪情感及其正向作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38(4):85-90. [百度学术]
甄志勇.在高校开展挫折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0(6):106-108. [百度学术]
刘明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渗透挫折教育理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6):45-47. [百度学术]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2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7. [百度学术]
张燕.精准思政视角下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21. [百度学术]
王羽萌.全日制硕士大学生挫折教育现实诉求及实施策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 [百度学术]
陈梅.90后女硕士生心理压力状况及应对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 [百度学术]
海洁美,郝桂荣.大学生知、情、意三维挫折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2):75-77. [百度学术]
郝桂荣,海洁美.论大学生知、情、意三维挫折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前沿,2013,(1):149-151. [百度学术]
郝桂荣,海洁美.大学生“知、情、意”三维挫折教育模式解读[J].中国成人教育,2012,(22):67-69. [百度学术]
徐剑波,鲁佳铭.道家教育思想对高校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借鉴[J].思想教育研究,2018(7):105-108. [百度学术]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41.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