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学校土木工程“金课”建设研讨会暨“土木工程专业在线开放核心课程群”项目结题会成功召开
  • 当期目录
  • 优先出版
  • 最新录用
  • 下载排行
  • 过刊浏览
    全选
    显示模式:: |
    2023年第32卷第2期
      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
    • 戴秋思,吴任清,龙敏琦

      2023,32(2):1-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2.001

      选取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资助的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为研究对象,对近十年(2010—2019年)在该学科申报成功的基金项目进行搜集和梳理。通过对获得资助的项目数量与单位分布等多项指标作统计、比较,聚焦于项目的选题内容,提取关键词,从研究对象的时空分布、要素特征、研究类型与研究方法等方面加以量化统计,在此基础上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分析并揭示出获批项目的选题特点及其变化趋势,借此为该领域的青年学者提供项目选题的借鉴和参考。

    • 马兆鹏,柏灵

      2023,32(2):8-1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2.002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学界形成了独特的研究领域。采用Excel和CiteSpace软件对CNKI数据库中有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的3 431篇核心期刊文献进行计量和可视化分析,对文献的年度分布状况、核心作者组成和发文期刊进行统计和分析。通过关键词聚类分析归纳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热点。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划分为借鉴探索期(1991—1995年)、实践拓展期(1996—2001年)、总结反思期(2002—2008年)和内涵提升期(2009—2022年)4个阶段,并对每一个阶段的研究内容及研究特点进行了论述。从3个层面总结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宏观层面以战略导向为指引,加强国家发展战略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引导作用的研究;中观层面以目标导向为驱动,创新和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的研究;微观层面以问题导向为抓手,开展历史溯源、实践探索和国际比较与借鉴的研究。

    • 工程教育研究与评价
    • 李明

      2023,32(2):20-2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2.003

      在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提出了推动高等教育质量革命和建构质量文化的新要求,使得本科专业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美国高校工程教育探索专业教育质量持续改进的理念与实践,无疑可为我国本科专业教育质量保障提供参考。在专业认证机构的引领下,持续质量改进理念内化为美国高校专业教育质量保障实践的核心理念;持续质量改进程序逐渐优化,涵盖界定工程专业教育目标、界定预期工程专业教育产出、确定能够证明教育产出的证据等环节;持续质量改进存在方法论困境,给工科教师造成了压力和挑战,推动工科教师不断拓新方法;持续质量改进理念引领并塑造了积极的评价、实证和质量文化。

    • 丁潇颖,李玮轲,赵致远,刘磊

      2023,32(2):28-3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2.004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向工程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面对产业发展需求,如何建立前瞻性的新知识、新技术体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成为当前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以全球新工程教育改革的领跑者麻省理工学院为例,对其"新工程教育改革"计划进行系统梳理,研究新工程教育改革原则,解析以"项目为中心"的串编课程体系,从教师、学生、社会力量的视角探讨工程教育的治理模式,并重点分析工程教育思维模式、工程教育实践、师生角色转变与校企融合等方面的创新举措,提出适合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建议,以期为新时代工程教育改革提供借鉴与启示。

    • 中外建筑教育比较
    • 郑俊,吕庆

      2023,32(2):36-4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2.005

      土木工程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技术,通过创造和改变环境来提高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便捷性、高效性、安全性和舒适性。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需求量巨大,现开设土木工程专业的高校已超过550所,占高校总数的比例大于20%。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快速更新迭代,研究国内外顶尖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顶尖高校和顶尖土木工程专业两个维度综合考量,本文选取2021—2022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之土木与结构工程专业排名前50的国内外6所代表性高校,调研与对比分析6所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的教学目标和课程体系,可为我国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土木工程专业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6所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基本一致,均强调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国内高校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本科毕业要求修读的课程门数明显多于国外4所高校,存在课程分配不均匀问题;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在人文、艺术课程方面弱于国外几所顶尖名校,而在可供选修的专业课程丰富程度方面优于国外顶尖名校。课程体系是实现教学培养目标重要抓手,国内顶尖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可适量减少总课程量,增加人文、艺术课程设置,为学生留足课外学习与消化时间,以实现对学生知识传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三者的协调平衡培养。

    • 赵建华,郑琪,卢丹梅

      2023,32(2):46-5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2.006

      作为空间发展和治理工具,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城市设计是实现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如何培养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设计人才是当前城市设计教学改革关注的焦点。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城市设计课程采用行动研究式工作坊特色教学,注重城市设计人才空间设计和治理能力培养,其经验值得我国高校城市设计教学参考和借鉴。奥克兰大学城市设计工作坊教学秉持CPS创新性教学理念,以行动研究为特色,注重学生的学术素养、批判思维、决策能力、研究独立性和社会责任感等综合能力培养。城市设计工作坊教学包括现状调查、发现问题、观点产生、找出解决方案和形成解决策略五个环节,教学内容涵盖空间设计和治理实施等系列课程。通过讲座、调研、阅读、研讨、咨询等教学方式,将城市形态学理论贯穿于项目实践教学,让学生多视角参与城市动态发展与建设的行动研究中,实现创新性解决问题的目的。以奥克兰滨海地块的更新与开发工作坊教学为例,介绍了行动研究方法在奥克兰大学城市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及实践。针对我国城市设计工作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强调综合能力培养、建构设计与治理并重的教学内容体系、运用行动研究的实践教学方法等对我国城市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具体建议。

    • 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 鲁正,高士凯

      2023,32(2):55-6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2.007

      综合性大学本应凭借自身多学科优势,成为法学教育发展的重要平台,但长期以来的学科划分及管理机制成为制约复合型法学教育发展的巨大阻碍。如何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为复合型法律人才提供外部支撑,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通过梳理工程法学人才培养现状,分析造成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困境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土木法学人才培养为例,梳理"双路径"复合人才培养目标并建立学习方向分流制度,从课程体系、实务训练模式等方面进行优化改革,落实"双路径"交叉学科试验区模式,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结合 "宽口径"法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完成了对土木法学本研贯穿培养体系的探究。

    • 张扬,宋素亚,祖湘莎

      2023,32(2):63-70,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2.008

      鼓励企业参与高校育人,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适应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随着新材料、新能源和新技术在工程管理行业的推广与应用,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产教融合。产学研用协同育人作为产教融合的重要方式,存在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难以满足行业发展需求、校企师资流动差及"双师型"教师缺乏、校企协同中参与各方利益不协调及动力不足、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滞后及运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急需构建整合行业发展和本科质量标准的课程体系、校企间教师与专业人才流动的师资体系、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3+1"的培养体系、"全过程+多元化"的监督评价体系与校企相长的协同育人平台,以形成"四体系一平台"的协同育人模式。同时,还需形成校企参与动力机制、协同育人项目实施保障机制、激发各方参与的激励机制和效果评价与反馈机制,以形成"四位一体"产学研用协同平台可持续运营模式。协同育人模式实现,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对产学研用支持力度,完善法律、夯实产学研用融合的法律基础,并给予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等方面支持;另一方面需要鼓励工程管理类企业加大高校育人的投入,实施工程管理类产业学院专项发展计划并明确办学定位,以逐步形成协同育人良性发展机制。

    • 张巍,王森,杨宇

      2023,32(2):71-7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2.009

      科技创新与发展对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基于"大工程观"理念与"新工科"背景,提出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共享机制、校企合作、国际交流与研发平台等方面完善了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了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体系。教学改革成果已纳入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并取得了显著效果,对工科专业教育教学创新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导向性支持。

    • 专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 刘景良,方露,黄志伟

      2023,32(2):77-87,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2.010

      随着"新工科"理念的提出,我国研究生教育迎来了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然而,当前土木与水利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因为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了质量下降的问题。立足于农林院校的办学特点和基础条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福建农林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发展现状,引入灰度预测模型预测问卷数据的未来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土木水利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质量系数与实践水平质量系数均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外语能力也未得到有效提升。为此,从学校和教师层面出发,详细阐述了提升创新能力、实践水平及外语能力的改进措施和建议。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当今土木与水利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符合"新工科"理念和农林院校特点的研究生质量提升方法,这将有助于高校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应未来发展格局的高素质土木与水利工程专业人才。

    • 董泽蛟,高庆飞,单丽岩,谭忆秋

      2023,32(2):88-9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2.011

      交通强国国家战略背景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迫切需要以"两新一重"为指导,以适应新时代智慧交通发展要求。高校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应紧密贴合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鼓励交通运输工程各二级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推进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系统性改革。以现行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从行业和高校两个角度出发,围绕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国际视野四个方面,归纳总结了交通基础设施方向研究生应具备的四项核心能力:知识迭代能力、工程实践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适应能力。针对智慧交通基础设施交叉方向研究生特点,紧扣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一核心目标,以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学科交叉为主要措施;以支撑培养体系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以管理办法、导师团队、实践平台为坚实后盾,保障改革措施能够切实落地。"三支撑"与"三保障"互相有机联系,共同致力于提升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构建了智慧交通基础设施交叉方向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实际探索案例为依托,介绍了该案例在国际教育、学科交叉和校企合作方面取得的系列成效,指出了培养模式探索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为智慧交通基础设施交叉方向研究生培养模式建设指明了未来重点关注方向,并提供了具有积极借鉴意义的范本。

    • 张育新,李小辉,张财志,李梅

      2023,32(2):97-10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2.012

      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提升研究生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越来越重要。本文以一所研究型大学面向研究生开设的旨在培养学生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的专业外语、科技论文写作和研究生学术英语三门课程为例,从教学内容设计、师资背景、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课后反馈等方面对三门课程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该系列课程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提升研究生的国际交流能力,但这三门课程并未形成合力,未能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因此,本文尝试用建构主义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创新建立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生态体系,为提升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能力提供新的路径。

    • 教学成果与经验交流
    • 孙澄,薛名辉

      2023,32(2):103-10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2.013

      面向工业4.0时代建筑行业信息化和智能化背景下转型升级的新挑战与新机遇,转变建筑类专业教育中"以校为主、以企为辅"的传统校企协同教育理念,探索"校企同行"的"双主体"协同育人新理念,通过人才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创新、特色实践课程体系的搭建、机制保障与育人平台的打造,全方位构建"立体交融"的建筑类专业"双主体"校企协同培养模式。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立足于新工科建设,融通多元学科与多方资源,经过8年的探索与实践,凝练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哈工大范式",为建筑类专业教育的发展与转型提供了全新的启示与路径。

    • 陈文礼,高东来,杨文瀚,赖马树金

      2023,32(2):110-11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2.014

      教育强则国家强,人才兴则民族兴。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课程思政融入新时代研究生课程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课程思政是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促进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桥梁风工程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围绕"课程思政整体教学框架""线上+线下混合式、授课+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探索""理论与实践、科学性与特色性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案例"三个方面开展研究与建设工作,以学生的思想政治培养为首要目标,结合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将思政教育具体化、生动化,可为其他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实践证明:桥梁风工程课程思政的融入,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史为鉴,激发了对重大工程设计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了理想信念和德育思维能力;践行了"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哈工大校训;启迪了学生对突破现有桥梁抗风理论的历史责任感与发展现代桥梁技术的紧迫感,结合"交通强国""建造强国"国家战略,激发了学生爱国主义和投身国民经济主战场的热情。

    • 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 谭术魁

      2023,32(2):117-123,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2.015

      课程思政是落实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培养时代新人的有效途径。华中科技大学房地产管理课程教学团队经过多年实践,找到了课程思政隐性育人的普适性路径和针对性举措。然而深入研究发现,旨在培养国家机关及其组成部门新生力量的房地产管理课程仅仅追求隐性思政显然不够,必须实现显性思政、显性育人、有声育人、旗帜鲜明育人。当前,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房地产管理课程思政的首要任务、压倒性任务。文章提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统领房地产管理课程内容体系的创新思路,并根据"七个坚持"的理论骨架厘定课程的章节框架和具体内容,以期对众多管理类课程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培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积极传播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曹健,刘靓芳

      2023,32(2):124-13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2.016

      混凝土结构是一门具有较强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以"互联网+教育"深度融合的后疫情时期为背景,在已有研究成果和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教学现状,分别从混合式教学目标的明确、线上和线下教学内容的重构、教学方法的创新、考核方式的改进、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持续改进机制的构建等方面,开展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研究,为后疫情时期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常态化开展与持续改进提供参考。

    • 张洁,黄宏伟

      2023,32(2):132-14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2.017

      随着基于可靠度理论的结构设计方法的快速发展,可靠度理论已经成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由于可靠度理论较为抽象、常涉及复杂的数值计算,学生常无法完成学习流程,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匮乏,学习效果有待提高。针对上述难点,提出了一种基于计算可视化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基于EXCEL这一通用工具,可将各种可靠度算法的中间过程和结果进行直观分析和展示,消除可靠度理论学习中涉及的数值分析要求,由此精简学习流程。该方法可帮助学生从复杂的数值计算中解脱出来,将精力聚焦在可靠度分析原理上,方便和快速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并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基于计算可视化的教学方法可大幅提高可靠度课程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获得感,为土木工程可靠度理论的教学提供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 乔朋,马乾瑛,何俊,邢国华

      2023,32(2):142-14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2.018

      在结构力学课程平面体系几何组成分析教学中发现,学生对部分关键概念掌握较差,影响几何组成分析的解题正确率。为强化学生对几何组成分析相关概念的理解,基于知识可视化和认知负荷理论,提出利用结合图示的概念性变式教学法对虚铰、铰结三角形和二元体等概念进行讲解的教学方法。在总结学生以往错题的基础上,增加三个概念的非概念变式和概念变式图,可降低学生学习概念时认知负荷,促进形成长时记忆,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概念初期能多角度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辨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过调查学习效果发现,结合概念性变式教学法可提高学生对体系基本组成分析重要概念的掌握程度,有助于正确地进行体系几何组成分析。此外,概念性变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概括概念特征的思维能力。

    • 张东

      2023,32(2):150-158,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2.019

      新形势下城乡规划专业学习实践进入全新发展领域,注重和加强城乡规划宽口径的技术复合型人才和重基础的多学科交叉型人才培养势在必行。创新能力和过程控制能力是城乡规划专业全新发展过程中重点培养的两种能力。通过线上问卷对在读以及毕业五年内本科生进行动态调查,发现学生在设计类课程中存在过程控制前松后紧、关键节点思维卡顿、与社会热点脱节等问题。以郑州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城市与建筑设计课程为例,对设计类课程进行微模块灵活植入,修正课程关键节点,在课程前期设计构思创意阶段增加方案互换环节,突破设计构思瓶颈;在课程中后期方案深化过程中增加专题研究和技术模拟支撑,加强设计内容的深度和思考问题的广度;课程完成后加入课后自我评价环节,总结得失,寻找对策。实践表明,对课程过程关键节点效果进行打磨提升,达到了增强学生交流表达能力、过程控制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的目的。

    •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 肖敏

      2023,32(2):159-166,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2.020

      高校之根本在于"立德"与"树人",思政教育是立德的有效手段之一。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当前大思政背景下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应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注重专业教育与价值引导之协同作用,在高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始终坚持思政教育。以建筑构造课程思政建设为例,从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两方面,对思政教育融入建筑构造课程的教学体系建设进行探索,构建融合与创新的建筑构造课程思政教学模式。通过案例教学法,运用建筑构造理论知识深度剖析建筑工程实践案例,并深度融合建筑构造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向学生传递工程实践案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培育学生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实现高等教育育人育德的根本目标。

    • 徐瑾,江本砚,王雪霏,邓小飞,邱燕

      2023,32(2):167-174,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2.021

      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已成为全国高校各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中国园林史是风景园林专业的核心课程,担负着传递正确史学观与哲学观的重要使命,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前沿阵地。文章以广州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中国园林史课程教学改革为例,通过课堂上下"双向联动",推进学生"学习、思考、实践、感悟"的认识过程,从而实现"明历史发展之理,增园林艺术之信,崇爱国爱民之德,力专业报国之行"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其中,课堂主要举措包括:宏观架构,纵横兼顾;以点带面,详略突出;温故知新,举一反三。课后主要举措包括:任务驱动,学生主导;必做选做,注重差异;过程评价,激励竞争。该教学改革探索促进了课程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的全面实现,为中国园林史和相关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参考。

    • 赵金钢

      2023,32(2):175-182,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2.022

      将思政元素融入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已成为当前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教学的新趋势。但是,如何更好地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是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教师面临的重点和难点。文章以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钢结构设计原理为例,初步探索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方法和路径。基于"四个自信",并结合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特点,确定了制度认同、文化自信、专业道德修养和科学精神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围绕思政建设目标,总结各章节相应的思政教育点和融入路径,并通过4个教学案例,简要介绍了思政元素融入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的方法,提出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平时成绩考核的改革方案,达到对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成果全面评估的目的。

    • 黄莉

      2023,32(2):183-191,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2.023

      为实现在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潜移默化地立德树人,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课程思政建设在实践中利用具体、生动的先进人物事迹和工程建设实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思想观、人生观。从提升德育的实际效能和实践效果出发,课程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将其整体、科学、有序地融合进各知识章节和各训练板块,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四个核心模块有机注入课程知识点和学科内容体系构架,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和实践,提高课堂效率,探索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教育指向的思政课堂教学体系和高效能实践操作模式。

    • 高校管理与思政教育
    • 艾红梅,王伟宁

      2023,32(2):192-199,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2.024

      中华传统美德在高校德育中的创造性转化既是教育自信的积极彰显也是教育自觉的主动呈现。通过对4所建筑类高校传统美德融入高校德育的情况调查,全面厘清高校德育在内容设定、课程设置、实施策略与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现实状况,探究传统美德在高校德育中转换与改造的困境,以及扬弃与整合的阻滞因素。基于定性与定量分析,指出传统美德在高校德育的创造性转化中主体与客体的结构性矛盾和形式与内容的系统性冲突,切实认清其根本原因与现实困境,批判道德异化的根本性危害和经济至上论的价值偏离。进而,依据高校德育规律性与目的性相统一的原则,提出中华传统美德在高校德育中创造性转化的路径,力求从德育价值内核的熔铸切入,探寻高校德育四重功能与三层目的的统一、过程与环节的连贯、实践性与超越性的相适;从传统美德自觉内化的引导着力,寻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者和受教者等全要素整合的课堂教学路径;从教育技术的建构入手,打造科技加持、数据驱动的"智能+"德育载体;从评估传统美德在高校德育中创造性转化的实效出发,坚持认知、动机、行为相统一的原则,追求以评促改、以改促教的转化实效,构建全程考核、全员评教的教学评估模式。

    • 史晓霞,师洪洪

      2023,32(2):200-205, DOI: 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2.025

      高校教工党支部作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党的教育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教工党支部作为联系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三全育人"总体布局,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足新时代,高校应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新需求,进一步做好学生思想品德、知识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工作。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下高校教工党支部如何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必须考虑的时代命题。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针对目前高校学生存在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抗挫折能力较弱、网络依赖性强等问题,介绍和分析了北京建筑大学自动化系教工党支部"三全育人"实践过程,以为其他高校教工党支部创新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全选
    显示模式:: |
    全选
    显示模式: |
    •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四维路径

      蒲清平, 何丽玲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入行的有效渠道。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围绕融入内容、融入主体、融入方式、融入渠道,切实解决“融什么”“谁来融”“如何融”等现实问题。要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道理”“学理”“哲理”,提升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穿透力;要激发教育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愿融”“会融”“善融”的动力能力功力,增强教育主体的融入力;要契合认知图式、尊重接受心理、对接日常生活,提升融入的具象化、互动化、生活化,增进教育客体的接受力;要依托日常教育管理、校园文化活动、网络虚拟空间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融入,提升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辐射力。

      • 1
    • 农林院校智能建造专业培养体系构建

      廖飞宇, 涂德锋, 盛叶

      工业4.0的背景下,建筑业转型升级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推动着智能建造的发展。为响应国家发展战略,针对现阶段智能建造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现状,总结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路径,探讨如何通过跨学科合作,建立农林特色的智能建造专业。以土木专业为主体,联合城乡规划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等进行多学科多专业的有机融合,形成以乡村民居为主体的智能测绘、智能设计、智能装备与施工、智能监测与运维等的课程体系,分为4个课程群模块,包含14门课程和10个实训项目,在课程和实训项目中,均包含有乡村民居的特色模块。对组成智能建造专业的主课程群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详尽的阐述,最后从组建教学团队、丰富理论教学和拓宽实践教学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构建农林院校智能建造专业培养体系。文章依据院校的培养定位,突出农林特色,提出农林院校智能建造专业培养体系的构建,开展理论与实践的创新设计,经过教学实践达到较好的培养效果,形成一个可复制实践的模式。

      • 1
    • 基于“一中心、三协同”模式的我国西部高校智能建造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 ——以内蒙古科技大学为例

      陈明, 李娟, 丁超

      在国家“双碳”战略与高质量发展目标引领下,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已成为中国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与之对应的智能建造人才需求迫切,培养适应建筑业未来发展需求、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创新型智能建造人才已成为相关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与挑战。地方院校是培养智能建造人才的重要力量。然而,在智能建造人才培养过程中,地方院校普遍存在师资队伍缺少工程实践经验、多学科交叉课程体系设置难、多专业组织协调难度大、人才引进培养难等困难。如何立足自身办学特色,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克服以上困难,以学生为中心,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凝练鲜明的办学特色,建立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地方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胜任力为中心,以“现代产业学院”“虚拟教研室”“工程研究中心”共同驱动的“一中心、三协同”智能建造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正是针对地方院校智能建造人才培养痛点进行的有效探索。以内蒙古科技大学“一中心、三协同”智能建造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具体实践为例,阐述该体系的内涵、特点及具体实施路径,以期为其他地方院校的智能建造专业建设、土木工程专业升级转型、人才培养及校企协同育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 1
    • 高校智慧党建架构模型与实践应用探析

      杨乾龙, 魏群义

      通过调研与分析研究我国高校党建信息化发展历程,探索高校智慧党建平台的建设路径和发展策略,为高校智慧党建平台的搭建提供理论基础。结合对高校智慧党建的定位与目标的分析研究,提出高校智慧党建架构模型,研发以智慧管理、智慧育人、智慧监督、智慧宣传、智慧服务等核心的党建平台,为提高党建工作效率,提升党建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 1
    • 融入课程思政的《桥梁风工程》课程建设与教学设计

      高东来, 陈文礼, 杨文瀚, 赖马树金

      教育强则国家强,人才兴则民族兴。课程思政在新时代融入研究生课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桥梁风工程》课程围绕“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授课+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与“理论与实践、科学性与特色性相结合的教学实践”三个方面开展研究与建设工作,为其他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实践证明,融入课程思政后,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史为鉴,激发对重大工程设计的责任感,践行“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哈工大校训;启迪学生对突破现有桥梁抗风理论的历史责任感与发展现代桥梁技术的紧迫感,结合“交通强国”与“建造强国”国家战略,激发学生爱国主义与投身国民经济主战场的热情。

      • 1
    • 新时代大学生“知情意行”四维挫折教育模式的建构研究

      蒋研川, 何东兰, 余文思

      做好大学生挫折教育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在充分解读大学生“知情意行”四维挫折教育模式的理论意蕴基础上,深入剖析当前部分大学生在挫折教育方面的现实困境,以进一步构建大学生“知情意行”有机统一的四维挫折教育模式,将大学生挫折心理过程中的“知情意”准确应用到抗挫折行动层面,使挫折教育既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又符合大学生教育规律,以此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从而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

      • 1
    • 侨校境外生班“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思政建设与探讨

      李海锋, 何煜川, 王卫华, 郑双杰

      近年来,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成为各大高校的共识。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华侨大学作为一所传统侨校,更加要注重在专业课堂教学中做好境外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让学生更好的适应专业学习和独立生活,也要让学生正确地认识中国的文化背景与发展现状。本文以“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为例,探讨了利用课堂教学、支部党建和工程实践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 1
    • VR技术融入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探讨

      谭春雷, 赖飞燕, 邓宇, 崔李三, 张晓辉, 苏柳月

      随着国家对应用型人才缺口的增加,要求高校更加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课堂讲授和简单的规范化实验操作方式,由于存在着认知过程沉浸感低、理论知识过于抽象、学习和实践过程过于枯燥等问题,不仅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达不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的目的,因此也无法胜任“新工科”建设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新时期国家“教育现代化”的建设需求。虚拟现实(VR)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现代信息化产物,不仅能够为使用者提供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更能够在感官上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从视觉、听觉和身体感知等方面增强学习的沉浸感和趣味性,是未来最具潜力的现代教学手段之一。将VR技术融入《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环节,可以通过对时空和情景参数的控制,将土木工程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因受到使用环境因素影响发生微观物理化学反应,并在其微观结构、力学性能、耐久性等方面出现相关性变化,在短时间内通过第一视角以3D动画的形式,生动形象的呈现在参与在虚拟训练学生的面前,给学生接近真实的体验感。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增加课程趣味性、沉浸感,而且能够起到与真实试验场景接近的训练效果,使学生在VR训练过程中自主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过程充分融合,起到加深学生对事物本质的认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 1
    • 工科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思政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姜封国, 白丽丽

      为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工程理论基础、宽广的工程知识面、强烈的工程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构建起课程建设目标与人才素质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目标之间的密切联系,将课程的整体目标划分为以挖掘专业知识的钻研精神培养、捕捉学科研究前沿的科学素养培养、独立解决工程问题的实践精神培养为主的知识目标,以强调试验、实践、设计、分析、创新意识培养为主的能力目标,以积极探索为主的科研素质、合作解决问题的团队意识、脚踏实地的实践精神培养为主的素质目标。将课程内容按课程目标的不同要求划分为不同模块章节,利用工科课程所具有的时代背景、战略内涵、广阔视角、伟大成就,结合课程思政案例以及学生汇报过程使学生自身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步提升对专业的热爱和对国家的自豪感,并通过树立榜样意识,鼓励学生在多方面向榜样看齐;将思政教育与课程内容有效结合,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促使学生在经过了理论课和实践课之后,养成了科学严谨、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以独立解决问题、沟通交流互动等能力为主的科学意识、创新能力。

      • 1
    • 城市设计一流本科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

      李敏稚, 刘奕宏

      国家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成为培养优质人才和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城市设计学科具有整合与协同的特点,在指导高品质人居环境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城市设计专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仍面临发展目标不清、体系混杂和标准不一等问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城市设计专门化教学立足于传统建筑学科优势,坚持以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政素养、国际视野、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历经二十余年建设和改革,已经创立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体系。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教育部首批一流本科课程、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认定、入选全国首批建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示范课程建设名单等。建筑设计(五-六)(城市设计专门化方向)作为其中的核心课程,以“拓宽专业基础”与“深化实践研究”为改革路径,创建“高阶国际合作+多学科协同+学研产一体”的设计教学模式,在城市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不错成效。本文介绍了华南理工大学城市设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目标、课程建设及应用情况、课程特色与创新、课程建设计划及建设效果等,以期为城市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 1
    • 基于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探索

      文波, 朱军强, 薛建阳, 周铁钢, 门进杰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作为专业综合性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提升大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工程意识、工程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具有积极影响,长久以来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国家于2015年提出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主旨和方针,基于一流学科建设的大背景,结合近些年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题目偏于陈旧、内容单一、设计表达落后于时代发展、过程管理欠科学、学生重视程度不足、指导教师缺乏工程经验和软件教学欠发展等实际问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先后开展了多次关于毕业设计的教学研讨会和教学法活动,系统制定了针对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方案,并结合2019年~2020年在同济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东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我国土木工程领域实力较强的多所学校开展的系统性调研,通过与多校的相关负责人开展深入座谈,全方位、多层次、多维度了解和学习各个学校在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经验,在土木工程毕业设计选题、过程管理、学生能力、教师水平、教学效果等多方面提出了涉及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全过程的多维度教学改革措施,总结出经过教学改革后的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整体流程。经过近三年的具体实施,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改革效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 1
    • “智慧赋能土木 创新助力建造”土木建造类研究生学科交叉融合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文海家, 谢强, 李英民

      基于大工程观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已经成为土木工程研究生培养的目标需求。本文旨在通过智慧赋能土木、创新助力建造,探索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土木建造类研究生培养途径。以重庆大学土木建造类研究生培养为例,通过目标需求分析,打造良好的多学科融合研究生培养条件,构建了智慧赋能、学科交叉土木建造类研究生的培养体系。通过十余年的改革与实践,创新了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并在人才培养质量、培养能力、教学改革成果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表明通过智慧赋能土木、创新助力建造,有效地促进了土木建造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及国际化视野,实现研究生培养从传统土木到智慧建造的复合式发展,开辟了智慧土木建造类研究生人才培养教育改革新方向。

      • 1
    • 中美本科高校新工科学习模式比较研究

      杨无敌, 陈鹏, 郭广军

      新工科教育质量的提升亟待新工科学习模式主动变革与创新发展。新工科学习模式是为新工科学习共同体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为智能信息时代培养工程科技创新创业人才而构建的工科学习活动结构。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四元论”,高校知识生产模式和学习科学理论,共同构成新工科学习模式的理论基础。以欧林工学院和粤港机器人联合学院为研究对象,基于新工科学习生态系统视域,进行了新工科学习模式的系统性分析、比较和研究。通过对比中美新工科学习模式的异同,分析新工科学习模式的新挑战,发现新工科学习模式的逻辑起点在于:多学科交叉、产学研融合和知行创统一。借鉴中美新工科学习模式的创新基因,提出促进我国新工科学习模式可持续发展的新策略,以期为我国新工科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 1
    • 国外建筑学高等教育研究热点前沿与启示

      宫聪

      近10年国外建筑学教学与教学研究蓬勃发展,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利用文献计量软件探究建筑学教育主要概况、研究热点与发展阶段。近年来国外建筑学教育研究整体趋势从初步设计转向设计研究、工程实践、知识体系、利用技术与科学手段教学。领域热点主要集中在工作室设计课、理论课、数字技术课程的创新与发展,重视思维能力、跨学科、可持续性、实践等教学理念,关注认知分类、学生兴趣、项目导向、通信技术等教学方法,以及多元化的教学评估。通过国外研究热点分析以及结合国内建筑学高等教育窘境,在建筑学教学改革方面,基于设计与理论课程、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创新,以设计课程为轴线,融通符合时代需求的多专业、技术性、实践化的综合知识;在建筑学教学研究方面,构建以学生为课程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习成果补给课题研究,此外建筑学高校教师应以学科“本体”研究为内核,形成交叉学科研究体系。国内新工科背景下建立良性的教学与研究供给关系可作为建筑学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与手段。通过对国外近10年建筑学教育相关文献进行分类梳理与热点追踪,希望对国内当前建筑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提供思路。

      • 1
    • 新工科背景下建筑防排烟设计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黄有波, 董炳燕

      防排烟设计实践课程是消防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实践课之一,新工科背景下加强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具有更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本科生是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要求。文章通过对当前该课程教学工作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针对防排烟设计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通过更新教学内容和提升教学师资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方式,升级教学手段及工具,提升防排烟设计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专业教学水平的不断进步。

      • 1
    • 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张海燕, 季静, 潘建荣, 王帆, 艾显书

      为适应建筑工业化发展需求,华南理工大学近年来对土木工程专业房建方向的毕业设计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调整毕业设计目标、选题、设计内容、实施手段、进度安排、提交成果等。为保障毕业设计改革的顺利进行,采取了一些卓见成效的措施,如采用PDCA循环制定了毕业设计改革的实施路径,使得毕业设计工作能逐年持续改进;引入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基于BIM的预制构件深化设计、碰撞分析、施工过程模拟和计量计价等内容,改变了传统的以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为单一设计内容的状态;通过多维校企合作、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指导模式以及优秀学生助教,解决了装配式结构领域师资不足和软件使用方面的问题;通过赛教结合,提升了教师指导水平,测算了学生的能力以及完成各项任务的耗时。论文还探讨了传统手算内容与电算内容的取舍、现浇构件与预制构件设计内容的设定、设计难度和工作量的把握等问题,提出对于任务设置和进度安排必须基于预测结果, 对于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可设置必做和选做内容来适应其发展需求。改革后,毕业设计总体工作量和难度有所增大,设计内容更符合工程实际,学生的软件应用技能有很大提高,学生对预制构件的细部构造、生产和施工过程等有了更深的理解。上述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智能建造专业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借鉴。

      • 1
    • 基于FAHP方法的智能建造微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陈伟, 饶俊芳, 刘雯洁, 田仪帅, 蔡礼雄

      将智能建造人才培养需求和微专业建设优势有机结合,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方法提出了智能建造微专业课程设置的模型方法。首先,分析智能建造微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建立智能建造微专业课程库;进而根据对应学校的培养目标和专业基础,运用FAHP计算拟设课程与学校培养目标和专业基础的耦合匹配度,从中优选出匹配度较高的课程,确定学校智能建造微专业的课程群。并以武汉理工大学智能建造微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实证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应用该方法能有效优选出与学校办学优势适配“工程物联网与智慧工地”、“工程智能监测与运维”等课程,有利于增强微专业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以及实现特色培养目标。

      • 1
    • 北京工业大学智能建造专业二学位跨专业教学方法研究

      杨璐, 辛全财, 柳美玉, 刘占省

      新兴技术的发展对工程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倡导推广第二学位教育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了评估跨专业教学质量,促进跨专业教学推广应用,推动跨专业教学改革,对北京工业大学智能建造专业二学位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合当今时代背景和就业环境分析了二学位跨专业教学的独特优势以及教学过程中潜在问题,针对当前的相关政策和教学方法,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 1
    • 工科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特征、内容与原则

      巫彬

      课程思政是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模式新理念,也是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创新举措和有力抓手。工科专业教育教学致力于培养工程技术领域高层次专门人才,肩负着科技强国的重要使命与职责。针对于现阶段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系统性研究较为薄弱的现状,根据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的特点以及思想政治工作实际,结合工科专业课程特性、工科学生特点与工科专业育人目标,提出工科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内涵特征在于追求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交融互动、致力工程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融合、推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同向同行。强化工科学生行业操守和职业素养培育和养成的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工科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工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是工科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内容核心。最后,工科专业实施课程思政需秉持方向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一般性与独特性相统一、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调整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原则,以确保工科专业实施课程思政能见功见效,以期培养更多的高精尖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科学技术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加辉煌的贡献。

      • 1
    • 数智时代BIM创新创业教育范式构建与研究

      田兴旺, 匡挺, 陈小波, 邵雪

      地方高校土木建筑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着一些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交叉融合不够,BIM双创教育资源体系不健全,校企协同育人不深入,双创实践平台不完善等。从“培养什么人”,“上什么课”,“谁上课”,“如何上课”,“用什么教材”以及“如何保证教学质量”等闭环角度,探索数智时代将BIM技术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人才体系的方法与途径,构建一种基于BIM技术的新型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范式。以大连某高校的土建大类专业为例,探讨所实施的总体方案、做法和效果,为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思路。

      • 1
    • 对标工程认证基本要求的毕业生设计选题探索

      王勇, 刘猛, 陈金华, 肖益民, 刘勇, 付祥钊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育的最后关键环节,对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形成有重大作用。以重庆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以下简称“建环”专业)的某毕业设计选题为例,基于该选题的背景与目的,对该毕业设计的关键内容与任务要求与传统毕业设计进行了对比,并对其不同点进行了剖析。以该毕业设计工作内容为基础,对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中的12项基本要求,对该毕业设计的各重要环节进行了对应解析,分析了各环节相关工作以及能力提升与基本要求之间的关系。通过过程分析结果,构建了毕业设计能力培养与工程认证基本要求的关系图谱。以期通过“建环”专业毕业设计的工作内容,对标工程认证的基本要求,为相关专业毕业生能力提升提供思路与途径。

      • 1
    • 创新创业与专业融合下高校虚拟教研室构建

      曾长女, 蔡刚毅, 张华

      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角度,基于虚拟教研室的生成机理,分析了虚拟教研室下的学习共同体和教师动态成长模型,从而为界定本文研究的虚拟教研室功能提供理论依据。结合当前实际,构建了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下的虚拟教研室,并对其组织架构、功能及培养人才和师资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和评估。

      • 1
    • 《工程图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教学实践

      何大治, 张修宇, 大治

      自2016年习总书记提出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主渠道以来,课程思政就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途径,高等院校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已成为必然趋势。然而,由于工科专业课程自身知识属性的特点,其课程思政教学一直存在元素挖掘难,教学过程融入难,评价标准确定难等不利因素,导致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开展一直不畅。 本文以工科专业基础课—《工程图学》课程全过程思政教学框架构建过程为例,从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到课程教学实践改革,以及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给出了各个环节的构建方法和实际案例,在《工程图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上做出一定尝试。《工程图学》课程思政元素通过三种途径进行挖掘,一是从课程的总体发展历史中挖掘有价值的思政教育元素;二是从分析课程知识点的溯源和应用背景出发,挖掘知识中蕴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三是从课程发展和创新的角度出发,在实际案例中发现课程具有的思政教育内涵。 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从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两个环节入手,介绍了课程组在课堂内、外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采用的教材补充资料如何准备,以及思政教学效果评价的策略等。具体而言:在准备充分课程思政元素的前提下,分章节设计思政教学方法路径,根据思政元素特点,将思政教学元素设计成课堂内、外教学过程环节,将课程思政教学体现在课堂内和课堂外的全方位中;加强课程教材补充资料的建设,将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体现在补充材料中,弥补教材思政元素少的缺点;采用以考查学生参与度为主的评价策略,以学生是否参与以及参与积极性高低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降低教师评价的难度,提高学生完成课程思政任务的积极性,构建全过程、全方位的评价体系。 《工程图学》是工科专业具有代表性的专业课程,本文以课程组的实践教学为例,提出了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路径和教学实践方法,可作为工科其他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借鉴,为专业课程教师在思政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供解决思路。

      • 1
    • “桥梁建造”本科专业课程的教学改进探讨

      施洲, 张莹, 杨逸, 赵旭泼

      桥梁施工安全与质量对建造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桥梁建设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多一线从事桥梁建造工作的技术人才。“桥梁建造”是本科土木工程专业桥梁工程方向的核心课程之一,但在教学过程中面临课程内容覆盖面广、知识点分散、教学方式单一、实践环节薄弱等现实问题,易导致教学效果差并影响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热情与积极性。针对相应问题,从课程知识体系优化、施工现场多媒体资源引入与利用、现场施工信息系统与虚仿真平台的引入等方面开展教学改进探讨,最后以“桥梁支架施工”部分课程内容的教学、课程设计、考核验证了相应教学探索效果。结果表明,梳理知识点主线、突出教学重点、补充现场新技术等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线下课堂配合精选现场图片、工程动画讲解知识点,并引入施工现场视频等信息资料强化重点;课后线上MOOC平台预习和复习,并借助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实践及课程设计,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支架施工课程内容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显示,学生扩大了知识面、扩展了视野并具有主动性、积极性,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目标,相关教学方法得到验证,并为相近课程教学优化改进提供了参考。

      • 1
    • 结构力学“唤醒式”差异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曹艳梅, 王蕊, 于桂兰, 向宏军

      结构力学是土木工程、铁道工程等多个专业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情的不断变化,学生在专业兴趣、前期知识储备、思维方式、学习态度、内驱力、目标规划等多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结构力学课程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针对结构力学教学中存在的“重一致轻差异”、“重独立轻协同”痛点问题,紧密结合结构力学课程“来源工程、反哺工程”的特点,提出了以工程案例为核心,以“感性入手-理性探究-应用拓展-科学探索”四步走为主线的“唤醒式”教学理念。基于该理念,通过课前充分调研以精准分析差异化学情、高质量建设多元化教学资源、有机融通线上+线下多维度课堂、深度拓展课内+课外多实践平台、以及精心设计的多方法多手段多层次教学,探索了多元素协同的差异化教学育人新模式。教学实践证明,该项改革不仅能够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意识、内驱潜能和专业情感,而且能够将力学理论、工程实践、科学前沿、课程思政进行有机融合,实现结构力学课程从纯理论课堂到厚理论强应用课堂、输入课堂到探究课堂、一致课堂到差异化课堂、单元素课堂到多元素协同式课堂的四大转变;多元素协同的差异化教学能够明显提升底分学生的成绩和课程总体优良率,有效保障了土木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为结构力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新形态课堂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参考。

      • 1
    • 情境教学法的升华:案例教学与“干中学”的融合 ——以天津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为例

      尹贻林, 翟玉茜, 严玲, 柯洪, 王亦虹

      随着我国高校对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高校教育存在的弊端日益严重地凸显出来,硕士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难以满足企业、社会需求。现阶段,如何破解硕士研究生理论实践相割裂问题,将其培养成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成为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案例教学和“干中学”人才培养方法虽在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中应用广泛,但因本身方法的限制性导致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为实现破解高校硕士研究生理论实践相割裂的难题,本团队基于社会对高校毕业人才的需求内涵,秉持以需求引领、与行业同步的教育理念,提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情境教学法升华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将案例教学和“干中学”人才培养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教学目的,培养学生满足社会需求为教学结果,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探讨情境教学法升华的建构机理,探讨情景教学法升华的课程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案例+情境+质疑+反思+归纳”五个教学环节,“课前、课初、课中、课后”四大教学情境,并采用系统动力学对该方法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仿真分析。系统动力学仿真结果表明:情境教学法升华能够将案例教学人才培养与“干中学”人才培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将使得人才需求效果更加立竿见影。

      • 1
    • 以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为导向的课程建设研究

      尹贻林, 孙肖肖, 邓娇娇, 严玲, 柯洪

      本研究以复杂工程问题的内涵为抓手,基于复杂工程问题跨学科性、综合性强等特点探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需具备的能力要素,从技术能力和非技术能力两个维度进行解构,技术能力意味着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必须具备相应的工程知识应用能力及拓展能力,并具备复杂性动态变化下与之相适应的问题分析能力、研究能力及使用现代工具的能力;非技术能力则要求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符合时代要求的工程伦理观。基于此,从课程教学团队建设、课程规划建设、评价机制建设三个方面入手予以构建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团队建设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教为本”的教育理念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理,既要教会学生运用工程知识的技术本领,又要基于学生角度培养其非技术能力;课程规划建设强调课程设置应以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为导向,细化其能力指标进而设置相应的理论课程及实践课程,融合多元化教学方法有所侧重地培养学生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所需的技术能力和非技术能力;评价机制作为实现持续改进的必要手段,应综合考评学生的技术能力和非技术能力,适应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评价需求。最后本研究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天津理工大学工程造价专业的实践案例进行阐释,分析其以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为导向的课程设置情况及实践成效,旨在为地方应用型大学培养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提供借鉴。

      • 1
    • 树德为先、学生中心、能力为重、赛教互促的土木工程学科竞赛管理新体系

      蒲黔辉, 富海鹰, 占玉林, 何畏, 张方

      长期以来,各高校普遍开展学生学科竞赛活动,大学生竞赛活动已经成为学生倾慕、学校重视的重要学习和展示平台之一。从课程教学体系与学科竞赛的关系、学科竞赛组织与孵化机制等方面指出了制约学科竞赛健康发展的原因。结合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学院近几年的探索,介绍了树德为先、学生中心、能力为重、赛教互促的土木学科竞赛组织和管理办法1.0版及其取得的成绩,也指出了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基于双一流和新工科建设背景,提出了2.0版的学科竞赛指导纲要。经验和纲要可供土木学科院校及综合性工科院校参考。

      • 1
    •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总规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肖作鹏

      作为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总体规划课程及其教学设计首当其冲地承受行业向国土空间规划转型的压力。科学认识行业转型并制定恰当的课程改革策略与路径,已经成为当下总规课程建设的关键挑战。基于历时性叙事的研究方法,回顾总体规划内容及课程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总规课程在坚持以空间资源配置为内核的同时,一直以来都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与城乡规划建设行业同频共振,呈现出“持续引入新学科、着力解决新问题、发展建立新范式”的演进趋势。为此,当下总规课程教学改革需要深入理解本轮国土空间规划转型在演进中的历史共通性及逻辑一致性,增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及适配性。也即,贯彻生态文明与底线约束的价值观导向,在坚持传统的总体规划为主干的基础上,强化自然资源与土地学科的内容先导性,在教学过程及成果层面注重规划技术方案的可实施性与传导设计。其次,正确认识国土空间规划转型在课程内容总量、知识结构、技术储备等方面带来的冲击,科学制定“以培养方案调整为抓手,全过程适应行业转型”“强化关键技术逻辑、降低次要内容要求”的应对策略。基于上述要求,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的总规课程在课程任务方面确定了支持发展与面向实施的原则,探索了综合要素与中小规模的基地选择方法,归纳了过程开放及能力闭环等教学组织方法。

      • 1
    • 工程结构全寿命维护实验教学探索

      万萌, 余倩倩, 方浩宇, 张伟平

      现阶段,建筑行业的发展呈现出新态势、新格局。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基础建设领域呈现出一定的饱和状态,我国新建筑的建设速度出现逐步减缓的趋势,因此,建筑行业开始逐渐聚焦于对既有建筑的加固修复这一方向上。结合《工程结构全寿命维护》课程实验教学,分析了不同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加固混凝土梁体系在破坏模式和极限承载力的差异,对采用新型材料开展梁结构抗弯性能实验的新方法和新思路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将国家重大需求、工程实践与教学实验融为一体的结构实验教学模式创新改革。该模式作为传统教学的优化和补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创新思维,培养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理论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的综合能力。

      • 1
    • 以“体验-理解-实践”为主线的城市设计教学方法探究

      赵烨, 刘峰

      “基于经验”的传统教学模式日益受到数字化、信息化的挑战,知识媒介的溢出导致了人的认知方式改变。面对这一现实背景,建筑学专业教学必须利用多元媒介各自的特征与优势,对教学方法做出相应的调整。 建筑学设计课程应遵循“感知-思考-行为”的认知规律,让学生“获得感官体验、建立情感连接、借助多元媒介、打通信息壁垒、形成具身认知”,实现感知、认知和表达的连续性和效率最大化。 基于此,作者以建筑学本科四年级城市设计课程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方面明确了“教与学”过程中师生的角色比重调整以及各自任务,对课程的教学计划进行了细化,使“体验、理解、实践”同步推进、相互交织,通过设置具体的工作目标,指导学生在各个阶段选择最合适的切入点和设计工具与方式,将身体经验、书本知识与信息媒介、网络数据整合应用,从多个层面掌握理论知识点和设计方法与技巧,使设计过程演化为“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循环反馈的工作过程,引导学生更开放、丰富、多元地完成课程设计作业,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框架,寻找适合自身的设计方法,提升综合设计能力。

      • 1
    • 以岩土工程大数据和机器学习课程建设为契机,打造高品质线上线下研究生混合课程

      仉文岗, 陈志雄, 丁选明, 周航, 肖杨

      我国“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任务的关键包括适应信息化时代教育教学形态的改变、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新冠疫情的爆发,使得线上教学得到普遍使用,而计算机网络的高速发展,为推进“互联网+”大环境下的高等教育全面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文介绍了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如何以岩土工程大数据和机器学习课程建设为契机,打造高品质线上线下混合课程的工作。通过全方面提高研究生的科研素质与分析能力,保障高水平学术论文的持续产出,不断丰富研究生的学术成果,有力诠释立德树人的本质与内涵。

      • 1
    • 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无痕融入方法的探索与实践—以组合结构课程为例

      耿悦, 王玉银, 张欢, 杨华, 郭兰慧, 刘发起

      对于工科专业,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阵地。工科专业课程的普遍特点是理论难度大、专业知识多,显著增加了思政融入难度。在工科专业课程中无痕融入课程思政,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授课技巧、教学模式等均提出了新的挑战。组合结构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与研究生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组合结构理论复杂、形式多元,教学难度大。本文以“组合结构”专业课程为例,探讨在工科专业课的课程内容、实践教学、考核体系、教材建设等方面全方位无痕融入思政元素的方法与可行性,开展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以解决“学时少、内容多”的教学矛盾,阐述上述课程思政建设方案与改革措施在本科生与研究生组合结构专业课中实施的效果,以期为工科专业课题提供参考。

      • 1
    • 服务国家冬奥战略,培养多学科全尺度建筑类设计创新人才

      程晓喜, 梅笑寒, 庞凌波

      超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建设的可持续性是一道世界性难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结合本院负责2022年北京冬奥会规划建设的契机,回应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与我国“双碳目标”,通过全链条覆盖、全尺度干预、多维度教学、多文化激发等多元手段,近年来在培养投身脱贫攻坚、服务全面小康、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类设计创新人才方面进行了诸多重要实践,建立了以“扎根中国、胸怀世界、通识宽广、专业精深”为突出特点的的多学科全尺度建筑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 1
    • 多背景下土木工程结构实验多维度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

      路韡, 黄洪猛, 庞建利, 顾皓玮, 吴忠铁

      新时期我国加入了“华盛顿协议”、提出了“新工科”建设、明确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在这些背景下高校应结合自身定位,把握不同背景的内涵,将核心元素融合、落实在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实践中。分析了多背景的内涵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讨论了应用型大学培养目标聚焦的核心元素。以土木工程结构实验课程为例,提出了课程目标和多维度的课程要求;设计了达成多维度课程目标的教学内容,讨论了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表明,工程教育认证以成果为导向的理念为落实、评价新工科建设和课程思政确立的目标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

      • 1
    • 清华大学高层建筑结构精品课程及教材建设

      纪晓东, 钱稼茹, 赵作周

      回顾总结了40年来清华大学高层建筑结构课程教学实践和教材建设,重点介绍了近20年来以“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为特色的人才培养以及“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在高层建筑结构课程和教材建设中的践行,包括:(1)教材组织架构创新,更符合结构设计的思维逻辑;(2)突出基本概念和设计理论,重点讲授“活”的、“可迁移”的知识;(3)通过课外程序计算和设计型作业延展课堂,有效形成课内、课外双轮驱动;(4)结合新结构体系的发明,采用问题导向式的研讨型授课,启发创新思维。

      • 1
    • 地方高校土木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郝小礼, 孙洪鑫, 李寿科, 谢献忠, 王时兴

      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针对地方高校土木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存在培养目标不清晰、培养模式不合理、实践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构建了以“产教协同、项目驱动、开放融合”为特色的“一目标、二协同、三递进、五保障”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简称“1235”模式)。该模式围绕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核心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产教协同”的二元人才培养机制,实施“理论-实践-创新”三阶递进式人才培养方式,构建以“教学礼拜”为载体,导师、学科方向、学院、学校、政府五位一体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与改进机制。通过“1235”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以社会需求为引领,加大实践创新培养环节,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得到了全面优化。通过融合校内外实践资源,全面提升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通过校企互聘,全面打造了双师型导师队伍。通过开放课堂、融合工程,提升了研究生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效果。经过对“1235”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年实践与不断完善,取得了很好的人才培养成效,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 1
    • 城市类型与城市史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

      赵齐

      城市规划专业的城市史课程知识点时空跨度广博而条目纷杂,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及学生反馈,认识到仅依靠现行教材以编年史为主的教学结构,不足以使学生对古今中外的知识点形成系统性认识、立体地把握城市史的发展脉络、并将历史知识与当下的设计应用相勾连。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构建城市史课程的知识体系,参考现行中国建筑史教材中以编年史为经、以建筑功能类型为纬的结构框架,提出在城市史教学中,加入以城市类型为轴的横向框架,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城市进行分类及比较分析,以形成与编年史主线相交叉的多维知识体系。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中外经典城市研究中出现的各种城市类型的特征及融入知识体系的适宜形式,包括城市的时代类型、形态类型、地理类型、人口规模类型和职能类型,指出应把各种城市类型根据其各自特征进行整合,形成综合多种分类方法、各取其长的“城市类型知识体系”。根据本文的分析,城市的时代类型是知识体系构建的基础,城市的形态类型及地理类型适宜作为知识体系的主轴,城市的人口规模类型适宜放在课程绪论中,城市的职能类型则适宜与具体的城市实例教学结合。在此分析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具体的城市史知识体系框架,以城市的时代类型、形态类型、地理类型为三条主轴,并融合人口规模类型和职能类型。笔者将此知识体系框架应用于城市史课程教学实践,取得了初步效果。

      • 1
    • 流体输配管网虚实互动教学方式设计

      李祥立, 常畅, 端木琳, 王宗山

      流体输配管网课程作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工科学生学习和掌握各种流体输配过程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设计方法的技术基础课。以大连理工大学持续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和内涵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契机,综合流体输配管网课程改进成效和教学方法的不足,对课程资源平台进行改革。结合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建设经验,以学生为中心,倡导“面向任务边做边学,基础知识讨论中学,工程案例分析中学”,提出虚实结合的互动教学方式,构建复杂流体网络实体平台,同时定制对应的模拟仿真平台,建立虚实结合的仿真、调节和数据采集互动平台。线上教学完成数据模型和部分仿真模块的定制;线下结合工程实验台,实际完成自建平台及调节的虚实过程,构建算法、软件仿真、工程试验一体的教学平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践行科研反哺教学,将科研成果转化成教学内容,从实际工程和科研问题中提炼出课程要点,加强了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既利于学生建立管网系统概念又有一定的复杂度,既具有挑战性又锻炼了学生的自学和合作能力。虚实结合的教学设计方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持续改进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 1
    • 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

      李顺龙, 高庆飞, 董泽蛟, 李忠龙, 刘洋

      课程体系建设作为支撑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引起了多所高校的重点关注,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是其中的关键。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哈尔滨工业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积极探索课程教学改革与知识体系更新,开展了学科课程体系改革工作。本文通过整体分析桥梁与隧道工程行业的最新发展动向,并结合本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实际情况,提出了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研究生应具备的六项核心能力,并以此为基准,确定了本次课程体系改革整体目标导向。通过总结原有课程体系长期存在的弊病,主要学习和借鉴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湖南大学等行业重点高校的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结合哈尔滨工业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的实际办学情况,广泛听取学生建议,从整体课程模块和具体课程内容两个角度出发,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改革工作。在学科核心课模块改革中,坚持自力更生,特色办学的原则,保证研究生能够夯实基础知识,提升专业能力,突出本学科优势方向。在选修课模块改革中,坚持资源整合,引领方向的原则,在立足传统方向的基础上,开创新的方向,并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改革后的课程体系为本学科研究生提供了更优质的课程和更合理的培养方案。最后,在现有改革方案上继续求进,指明了在未来课程体系建设工作中仍需努力的方向。

      • 1
    • 基于职业导向的建筑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探讨

      陈妍, 朱颖, 蒋博雅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定位和要求,是以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为目标的一种学位制度,强调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通过实践教学环节获得一定的专业技能,注重实践性与应用性。当前以建筑类专业学位为例,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模式与职业衔接仍需进一步深化。基于“职业导向”的实践教学理念,对专业学位实践教学过程中如何由学科逻辑转换到工作逻辑进行了分析,建构了专业知识、职业知识复合的实践教学内容。解决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职业认知不清晰、实践考核不规范的三个突出问题,提出了“专业+职业”的镶嵌教学模式,以及检验学生实践学习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果有利于院校生转向职业人、提升专业能力至职业能力,为建筑类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 1
    • 新文科建设理念下地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融合发展思路与实践

      汤勇, 孙倩

      地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面临较大的师资、条件等限制,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知识结构不清晰、培养手段单一、应用导向不鲜明等问题突出。根据新文科建设“交叉融合、信息赋能”的理念及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地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一类导向”“三项技术协同”“三大领域融合”“五大要素优化”的专业融合发展思路。结合湖南城市学院工程管理专业融合建设实例,总结该校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找准工程学与管理学培养范式交叉融合点、深化以BIM技术总揽的课程模块改造、加强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深度对接企业、夯实师资队伍等举措,试图为地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建设提供理论研究与改革借鉴。

      • 1
    • 情境学习视角下工科专业实践教学中的课程思政

      杨成, 富海鹰, 陈占友, 刘占峰, 周海芳

      为了在工科专业实践课中有效实施课程思政,本文提出了基于情境学习的思政元素融入方法。以综合实践环节的训练素质要求为对象,依托情境认知的基本理论框架,阐释了工科毕业生素质要求点和情境学习要素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将实践唯物主义教育观与情境教学特征相结合的融入路径。最后基于情境教学模式中观念转变学习和认知弹性两个建构理论,给出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思政改革案例,展示了具体的教学措施和教学成效。

      • 1
    •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乡规划原理教学逻辑转变解析

      李志明, 杨毓婧, 常海青, 李红

      随着国家体制的改革与国土空间规划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城乡规划专业面临巨大的知识更新。城乡规划原理作为城乡规划专业中知识覆盖面广、与政策结合紧密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也面临着巨大的改革挑战。本文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从城乡规划知识体系更新的背景出发,以城乡规划原理课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门课的课程体系变化介绍、知识体系变化本质与教学逻辑转变内涵解析,试图探索建立新教学逻辑方法,并从三个方面切入,分别是针对研究内容逻辑变化方面、知识产出与应用逻辑变化方面与实践逻辑变化方面。在研究内容逻辑变化方面,需引导新发展理念价值观、增强客体知识学习。在知识产出与应用逻辑变化方面,应夯实经典知识的学习,构建新知识框架。在实践逻辑变化方面,应加强实践课的开展,提升教师实践能力。最后以四川省某高校为例,简要说明新教学逻辑下的教学实践成效。希望通过文章提出的一系列观点,为现阶段城乡规划等相关学科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为我国新时代人居环境科学发展提供助力。

      • 1
    • 智能建造背景下《结构设计原理》教学创新与实践——以浙江大学为例

      孙晓燕

      随着传统建造技术与现代信息科学的逐渐融合,基于计算机人工智能和现代建造技术的建筑业正在逐步实现可视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智能建造。开展“新工科”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已成为高等学校的重要发展方向。现有土木工程传统专业课程《结构设计原理》存在教学方式单一,空间结构解析平面化,扁平化,结构解析过程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不足,信息及软件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本文系统分析了工程建造技术发展历程及智能建造技术主要发展趋势,以浙江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框架课程为例,结合新工科专业建设的技术标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平台和案例分析等角度提出《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新模式,探索智能建造专业的创新教育路径,以期为高校智能建造专业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 1
    • 好奇与探究:基于场地体验实验的感性思维培养

      黄逸涵, 周晨

      “ LARP 780: Topics Theory Design: Curious Landscapes”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Master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景观硕士项目)疫情期间新开设的线上创意型设计课程。本文通过对该课程的建构基础、教学组织、教学进程及内容的介绍,分析了该课程的教学特色,并针对我国基础教育中以逻辑思维训练为主而风景园林教育中感性思维开发又严重缺失的问题,提出了该课程将感性思维训练作为设计的基础、强调基于场地的体验性教学、鼓励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将想象转化为设计的基础等方面的借鉴意义。

      • 1
    • 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思考与探索:以“建筑体系整合”课程为例

      吴蔚

      目前我国的课程思政建设主要集中在本科教育阶段,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才刚刚起步,但作为更高层次的高等教育,研究生思政政治教育也是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一环。论文以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所开设的研究生建筑技术课程“建筑体系整合”为例,探讨如何根据课程本身的特点和研究生的精神特质,从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式这四个方面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和起点是课程定位,“建筑体系整合”课程首先围绕着 “立德树人”这一教育主线被重新定位,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也随之进行重新建构和整合,其主要目标是打破建筑技术专业理论与建筑师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之间的壁垒,打破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培养之间的壁垒。在教学模式上则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培养建筑师职业修养和正确价值观为目标地开放式、双向式的灵活教学模式。此外,考核和考评模式也是配合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手段。教改实践显示只有在重新建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从多方位、在多层次上有机地融入思政元素,通过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较好的将立德树人的精神贯穿在高等专业课程教育之中。

      • 1
    •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

      牛晓峰, 周君明

      课程思政是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有效途径。探索了在理论性强、难度大的“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的整体思路和具体方式,在原教学大纲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基础上,制定了与课程特点相契合的课程思政目标,从培养思辨能力、传递科学精神、树立暖通空调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三方面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实践了探究式教学组织形式和过程性评价考核模式,保证课程思政高效融入课堂教学,以“温湿度独立调节空调系统”教学内容为对象,给出了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案例。

      • 1
    • 基于85%规则的《桥梁结构电算》问题式教学——以对杆系结构边界条件的四层理解为例

      孙测世, 田维锋

      《桥梁结构电算》是桥梁工程专业大四的一门重要专业拓展课程,对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对边界条件的理解一直是困扰有限元初学者的重点难点问题,然而在当前越来越重视实践和思政教学的大背景下,专业理论课的学时被大大压缩,使得该课程存在学时少,内容多、学生缺乏兴趣、力学基础薄弱、未学习过有限元理论等诸多挑战。为帮助学生迅速入门并理解边界条件,基于近年来提出的最优学习的85%规则,开展与《结构力学》相融合的教学探索。从一座实际连续梁桥施工图出发,通过设置四组问题,将杆系结构边界条件与机动分析、链杆等学生已经掌握的既有知识相结合,循序渐进,由浅及深的引出对边界条件四层理解。让学生以辩证的眼光理解边界条件的分类、施加(解除)约束与链杆的关系、边界条件与杆系结构几何模型和单元划分之间的关系。利用不止一切边界是“连接”,一切结点(截面)都是“连接”的思想,将MIDAS/Civil中的一般支撑和各类连接统一用链杆表示,给出6个自由度约束方向与6根链杆的关系,为后续在软件中施加边界条件的具体操作打下基础。5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基于85%规则的《桥梁结构电算》问题式教学方式具有很好的效果,学生在后续上机建模中很少出现之前的混淆不同类型边界条件的错误。

      • 1
    • 专业认证视角下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探索与实践

      卢黎, 谢强, 郑妮娜, 王志军

      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但课程质量评价一直存在评价标准多样化、评价结果区分度差等难题。当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深入开展对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简称评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评课工作需要贯彻产出导向、学生中心和持续改进的认证理念。专业认证的要求既对课程教学质量合理评价带来了更多挑战,又为解决质量评价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聚焦于土木类专业理论课程评价的问题,基于OBE理念,探讨了评价主体和客体,探讨了评价标准、评价指标、评价视角、评价依据和评价方式等问题;以各种评价主体为线索,分别论述了不同评价主体在课程评价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应对的方案。通过最近几年的实践探索,同行评教团,双听制等应对方案保障了评课工作顺利推进,教师对此项工作的理解度和支持度不断提升,总体评课结论的可靠性相对较好;学院总体评价平均分数逐年提升,学生满意度较好。通过近几年积累的评价基础数据可以勾勒出学院整体的课程教学质量轮廓,为评课工作的进一步的深入改革提供了支撑。本文的研究与实践情况可供类似较大师生规模的土木类学院参考。

      • 1
    • 面向地方经济发展的专业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焦晋峰, 刘佳敏, 陈鹏程, 郭秀华, 邢颖

      专业型硕士学位研究生(简称“专硕”)培养模式应立足于学校学科专业水平和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基于学校人才培养服务理念和专硕培养目标,以所在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专硕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在国家专硕招生计划逐年增加和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分析总结了目前专硕招生和培养模式存在的现状—“重学硕、轻专硕”顽固难消、“一报多、调剂少”不稳且低、“理论深、实践浅”理念惯性和“校内紧、企业松”合力分流;结合学校隶属地土木工程专业整体发展水平和培养目标定位等因素,针对学校/学院专硕招生/调剂政策、论文选题和全过程思政育人、校内导师选拔及管理、企业导师遴选和考核等方面提出了具有一定可行性的措施和建议,并以笔者其中一名专硕研究生三年培养模式为案例进行了诠释,实践证明其培养模式效果反映良好,可为其他类似工科专业专硕培养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

      • 1
    • 显像城市——联合毕业设计之西仓城市更新教学实践

      叶露, 史英楠

      在中国城市建设由增量开发转向存量更新的背景下,建筑学教育也在积极回应,探索面向当下城市更新的教学方法与设计理念。近年来城市更新的主题在高年级设计教学中已成为讨论的热点,也成为毕业设计的高频选题。本文以名城四校联合毕业设计的一组教学成果为对象,首先分析其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基于图像学算法的“显像城市”概念,其中包括城市认知、城市显像模型建构及更新策略三个层级。在此基础上尝试通过城市像素化的操作生成包含物质与非物质要素的城市认知图像,建构西仓街区的显像城市模型。并提出从文化、业态及居住等不同层面上延续和丰富基地所在历史街区多元融合的地域性特征,在操作层面运用模型中正片叠底的设计方法介入场地,并激活西仓街区的城市活力,最后总结在设计中应建立并丰富应对数字信息时代转型下融合理性分析与感性认知的方法。新时期培养的建筑师作为城市更新的第一代原住民,应从真实的生活视角理解城市日常性。城市设计的内在要义是通过设计的介入对城市空间的复杂矛盾进行调和,因此需要修正传统的以培养职业建筑师为目标的教学理念,从唯设计论的技能专项能力培养转向跨领域跨学科的综合素质训练,重新理解新时期城市发展需求下建筑师的职业定位,这对于建筑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1
    • 形式先行与功能置入之间的矛盾解决策略——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实践

      谢冠一, 戴玉婷, 李昌锦

      相比于从功能出发的常规设计方法,“空间形式先行”有助于设计者重点关注空间形式研究以获取更动人的空间体验。但课堂实践显示:先行的空间形式往往会在功能置入阶段被削弱,甚至形式秩序逐渐消解。文章从功能框架、家具设施、人体尺度三个方面列举了形式先行在室内设计教学中频发的现实困难,并提出“弹性功能”解决策略。试验结果显示该策略有效解决矛盾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空间设计思维以及利用图解方式解决复杂设计问题的能力。

      • 1
    • OBE理念下《土木工程测量》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索俊锋

      OBE理念和“课程思政”相结合的举措,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立德树人”的育人观,重视教学过程的输出,持续改进。以实践性较强的“土木工程测量”课程为例,在分析土木工程测量“课程思政”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课程思政”引领下教学优化设计的思路。结合课程特点,发掘该课程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以“水准测量原理”这一小节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为例探讨了专业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以期为工科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 1
    • “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国际联合培养质量保障与优化策略--以土木类研究生为例

      彭晋卿, 罗伊默, 艾正涛, 华旭刚, 张国强, 陈仁朋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Tops" construction, China continues to increase its investment in international joint education of postgraduates, which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task of "Double Tops" construction, but also an important support to achieve the goals of "Double Tops" construction. In particula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from high-speed to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international joint education program of civil engineering postgraduat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However, due to the late start of international joint education of postgraduates in China, there are various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joint education projects.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joint education projects of postgraduates and steadily improve the education level of civil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s, it carried out relevant research from the aspects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rogram, research project coherence, project planning principle and evaluation method in the paper. Firstly, based on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of international joint education of postgraduates, it summarized concrete measures suitable for our country. Secondly, it uncovered the reasons for the lack of consistency in the research topics of civil engineering postgraduates and proposed an innovative management mechanism for international joint education of postgraduates. Thirdly, it revealed the main factors and obstacl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 joint education projects of civil engineering postgraduates, and put forward general principles of project planning. Finally, it explore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s for the international joint education projects and put forward a scientific post-evaluation method. In conclusion, the paper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ensuring the quality of international joint education of civil engineering postgraduates and optimizing 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joint education.

      • 1
    • 融合CDIO理念的建筑类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何韶颖, 许莹中, 何楚明

      “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国家人才战略实施的现实需求,但目前在人才培养实践上普遍存在着双创课程游离于专业课程体系之外、教育主体单一、实践教学平台资源不足、课内外教学环节间缺乏融通等问题。以建筑类专业的本科教育为研究案例,为实现学生核心能力的综合提升的目标及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建筑类“双创型”人才的愿景,在教学实践中融合了“构思—设计—实施—运作”(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对“双创型”人才的培养路径进行了探索。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愿景的基础上,对建筑类专业教学进行了以专创融合为核心的“专业设计+双创训练+学科竞赛+社会实践”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将创新创业课程设计与教师实践项目密切结合,实现了“思维与意识培养+市场认知+专业技能+素质提升”的全方位能力提升。在教学过程组织上,通过设置“创新思维与意识培养——市场和赛事认知——实地调研——团队辅导”的进阶式学习任务、交互式虚拟仿真认知与真实项目体验结合的体验式教学、竞赛导向的激励式教学等方法实施教学,实现了教学方法与教学思路的创新。最后,为保障“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持续运行,应构建以政府、高校、企业、社会为主体的多元协作机制,如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业共建政产学研协同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可操作的项目平台及积极的创新环境;通过企业导师、行业先锋等的引入,构建综合性联席教学团队,并建立跨专业师生共创项目组,实现高水平项目的培育及孵化。

      • 1
    • 建环专业“三部六级、螺旋递进”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王春林, 李鑫阳, 石宏岩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对建筑、能源领域的人才培养有了新的使命和要求,课程体系建设基于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平台、强调实践教学对课程知识的反馈作用,在此基础上形成在本科学期全过程的螺旋递进式的课程体系,形成理论实践的三部六级、双向互动:专业课程按照主要研究的方向,细分为室内外环境控制、冷热源及设备、能源输配系统等三部分;集中实习实践获得形成基础实习、专业实习两级;理论课程分为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专业基础、专业特色、专业核心等四级。经过四届毕业生的实践检验,证明该课程体系的构建模式可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推动教学研究和改革,实现课程体系主动适应行业发展、校企深度融合对接地方需求的建设路径有效,综合考量系统性、层次性、创新性三个指标点,进行课程教学体系结构的设计和优化的方法切合应用型本科学校的课程体系设计需求。

      • 1
    • 数字信息化教学方式的精细化应用实践与效果对比

      柳志军, 王迎超, 刘书奎, 王其昂, 王亮亮, 温庆杰

      鉴于“互联网+”的新型数字信息化教学方式目前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手段的重要组部分,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为此,以中国矿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交通规划与道路勘测设计”为例,将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知识特点以及难易程度进行分类,同时将教学对象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组,在此基础上,依托课程团队建设的在线教学平台资源,采用四种代表性的教学方式,针对各类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分别开展教学实践,通过对比分析教学效果最终获得各种教学方式针对各类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优势、特点、适用性,而促进教学效果需要据此精细化选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优势互补、因材施教的效果。

      • 1
    • 工程造价专业人才能力标准构建的路径研究——以天津理工大学为例

      尹贻林, 牛一琦, 柯洪, 严玲

      新工科背景下,行业转型升级、新业态发展和国际竞争激烈。为解决现行毕业生能力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不匹配的问题,本研究根据行业市场需求得出工程造价专业人才三级能力标准:计量与计价能力为基本能力,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能力为核心能力,项目投资与可行性研究能力为发展能力。围绕工程造价专业人才三级能力标准,天津理工大学基于OBE教育理念,依托学校-社会、专业-行业、教师-学生3条关系链,形成了工程造价专业人才能力标准构建的“理念层-概念层-执行层-评估层”的实现路径。

      • 1
    •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沉浸式”声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刘畅, 何孟杭, 谢辉, 王欣博, 王玺, 苟堂

      “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目前的产教融合实践研究常脱离企业实际需求,导致产教融合培养模式过程中的深度不够。高等院校常规建筑类设计课程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缺少设计实际应用场景、成果反馈方式单一等问题。针对当前实践研究的以上问题与挑战,本文基于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以研究生城市声景联合设计课程实践为例,介绍了此次课程背景、课程安排、课程要求、课程的阶段性目标以及校/企导师的各阶段职责,将“沉浸式”应用于课程设计方法、设计表达形式与设计优化过程中,提出了“沉浸式”声景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体系与实践方法。本文以“X 音盒”、“水琴余韵”2个小组的设计教学成果作为案例进行简析,从课程目标达成、课后反馈情况来论述此次“沉浸式”城市声景联合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成果。多渠道、多模式、多机制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全面提高了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培养学生的优良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能力提供了平台。为深化产教融合的合作内容,高校应积极开创产教融合新模式,企业深入挖掘生产实际需求,最终实现产教融合双方的共赢,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1
    • 立足德育,着眼美育,探索课程思政在工程专业通识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应用

      梁艳, 唐茂林, 何畏

      将美育纳入主要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最终促进品德教育,是高等教育课堂思政顺应时代特点的要求。论文针对工程专业的特点,结合“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契机,改革工程专业通识课程教学模式,尤其专注于教学模式的改革。结合当前社会环境及学生关注的热点,作者充分利用工程类专业实体模型、工程实践、移动网络、社交平台、网络自媒体、传统优秀教学方法等教学方式和手段,并邀请校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走入课堂,将美育和德育无形地融入教学当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论文以高校土木工程专业通识课程《桥梁美学》为例,摸索出一套可行的教学方法,可供同行借鉴。

      • 1
    • 交通强国战略下交通院校建筑类研究生特色化培养机制研究

      袁红, 袁芬

      交通强国战略导向下,交通院校应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学校的办学优势,进行建筑类研究生特色化培养,以满足我国交通建设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需求。对国内六所交通特色院校建筑类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进行调研发现,存在理论课程及设计实习均较少涉及对交通建设问题的探索、国际教育受限于学制和学籍管理而系统性和特色性不强、研究及实践未结合交通建设的前沿问题而创新性不足。因此,结合研究生高质量培养和交通强国战略的要求,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交通强国战略下交通院校建筑类研究生特色化培养机制:建立多学科交叉、理论联合实际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立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国际联合培养机制。这对我国交通院校建筑类研究生特色化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 1
    • 风景园林专业生态学课程沉浸式教学改革研究

      李波, 杜春兰, 胡俊琦, 王艺芳

      生态学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核心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适宜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促进生态学知识与专业设计的有机结合。本文从生态学课程教学现状出发,重点探讨了沉浸式体验的教学介入途径和教学模式设计。沉浸式教学具有场景虚拟化、情景智能化、角色平等化和过程交互性特征,对于克服生态学课程在传统教学方法中的问题与不足具有显著优势。生态学课程的沉浸式教学模式应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由教学准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效果分析和教学支持系统组成能够良性循环发展的系统架构。目前生态学课程的沉浸式教学模式探索尚处在起步阶段,还需要从软硬件条件、知识传播的正确性与准确性,以及教学资源的共享共建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 1
    • 基于试题难度的测试成绩计算方法 ——以“建筑结构设计”课程为例

      林拥军, 张曾鹏, 张晶, 卢立恒

      测试成绩作为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指标,其终极目标是能合理反映被试者的能力水平,但传统意义上的卷面得分并不能完全反映被试者测试得分和能力水平之间的关系。鉴此,该文提出根据试题难易程度,对卷面分数进行调整的测试成绩计算方法,并以土木工程专业课“建筑结构设计”为例,分析其具体应用。结果表明:试题客观难度系数取值对卷面高分段影响小,对低分段影响大;分数变化率最大绝对值在卷面最低分和最高分之间,偏向最低分一侧,卷面分数越接近最高分或最低分,受影响越小,客观难度系数取0时,分数变化率在-55.4%~-15.0%之间,取0.5时,在-11.7%~-3.9%之间,取0.7时,在-5.7%~2.5%之间;客观难度系数越小,计算分数与卷面分数间的偏差越大,分数越分散,不同教学班试卷难度系数的差别越大,教学班单独计算和多班合并计算分数差异越大,客观难度系数取0.5时,教学班单独计算和多班合并计算分数的偏差在-10%~+3%以内,取0.7时,偏差在-4%~+3%以内;考虑试题难度的测试成绩计算方法,能合理反映分数和被测试者能力水平间的关系,客观难度系数建议取0.5~0.7,同一门土木工程专业课存在多个教学班时,当客观难度系数取不大于0.6时,建议多班合并计算,大于0.6时,各教学班可单独计算。

      • 1
    • “新工科”背景下岩土工程本研协同的实践型教学: 以微型三轴仪的研发为例

      顾晓强, 刘文倩, 王琛, 刘芳, 康臻

      针对土力学课程教学中关于土工测试这一重要环节存在的问题,自主研发了微型三轴仪作为随堂教具,优化教学模式、加强课堂互动、结合理论与实验教学,以理论知识掌握与实践能力提升为导向,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三轴试验的测试方法和流程,进而更直观形象地理解有效应力原理,加深对土力学课程内涵的理解。实践表明,由于该三轴仪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可模拟实际三轴仪的固结、剪切和控制排水条件等功能,通过该教具在理论课程中进行的演示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掌握不同类型三轴试验的关键操作步骤,直观地体会到有效应力决定土的强度和变形特性这一重要原理,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综合实践能力,有效提升了土力学课程中相关内容的教学效果。

      • 1
    • 公共应急背景下专业课程在线教学模式探索

      刘先珊, 许明, 谢强

      2020年新冠疫情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活动为公共应急背景下专业课程的高效教与学提供了重要思路。考虑高校教育教学与在线教学的融合路径,针对岩土工程专业课程的在线教学过程,探讨在线教学存在的共享教学资源显著差异、教学过程单一、师生关系消解与重构消耗、教学硬件不匹配等问题。由此,提出专业课程在线教学过程的系统化、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优化、教学模式多元化、学生作业多重化、考核方式过程化等教学设计思路,实现在线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运行、助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确立多元考核及评价方式,切实提升专业课程在线教学效果。如上探索可为高校在公共应急背景下完善和改进面向大规模开放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 1
    • 基于Nvivo12 Plus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评定标准分析

      吕进, 易双

      劳动教育是培养人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评定标准对劳动教育基地建设有着重要的引领指导作用。本文采用 Nvivo12 Plus 对7个省市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评定标准进行编码和归类分析,发现已设立的评定标准体系具有强调安全运行是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重心、设施完备是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中心、育人功能是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核心等一些共同的优势,但也存在如忽视对教学反馈的评价、内容过于笼统不够全面、忽视基地师资力量评价、各省指标趋同缺乏指向性等问题。为更好地发挥评定标准体系的引领作用,应将教育基地的教学反馈纳入评定标准体系,明确将师资力量构成列为评估指标,增加体验新兴劳动形态的教育内容,在评定标准中彰显地方特性,使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评定标准体系更好服务于劳动教育发展的需要。

      • 1
    • 新时代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质量评价论析*

      卢旭东, 杨抒婷

      新时代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已经从注重外延式增长进入强调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鉴于此,建立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质量评价是当务之急。重视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质量评价应该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在评价主体上应实现从单主体评价向双主体交互评价转变;在评价视阈上应实现从“微观评价”为主向“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转变;在评价方式上应实现从“显性评价”为主向“显性与隐性相统一”转变;在评价维度上应实现从“静态评价”向“静态与动态相融通”转变。

      • 1
    • 群文阅读:红色经典与思政课程的融合路径探究

      p FontSize=''周志永

      群文阅读可转变传统阅读教学中学生唯分数的“功利化”学习情况。它不仅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且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信息快速膨胀的时代。所以,在传统思政课教学中引入群文阅读的教学理念,是满足课堂教学的内外要求和现实必要。在具体策略上,群文阅读教学理念通过红色经典文本切入,以议题设计、问题导向、文本与实际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和再现经典等方式,可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参与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当然,引入群文阅读并非摒弃传统教学理念,而是要两者更好地融合,各取其长。

      • 1
    • 土木工程应用软件类课程OBE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李国东, 郭楠, 张秀华

      对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体系标准和OBE教学理念,指出土木工程应用软件类课程中亟需解决的若干问题,以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的“建筑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为例,探讨了课程逻辑、课程定位、课程目标有效达成等课程建设的关键问题,阐述了区分授课内容的阶段式课堂教学设计、课程实践环节的项目式教学模式、课程考核办法以及持续改进措施等融入OBE教学理念的课程改革与实践。课程的实施效果表明,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能显著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式、互动式的课程学习有效促进了课程目标的达成,所述的课程模式及教学方法可为土木工程专业相似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提供思路与借鉴。

      • 1
    • 侨校境外生钢结构原理一流课程建设与探讨

      李海锋, 王卫华, 何煜川, 郑双杰

      本文以华侨大学境外生“钢结构基本原理”的课程建设为例,对标教育部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的“两性一度”标准,探讨侨校境外生一流课程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从融入课程思政、优化教学设计、富集教学资源和加强过程管理四个方面探索教学改革的实践,以期培养适应面向未来工程建设和地区经济建设需要的现代土木工程师,为提升境外生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 1
    • 基于乡村振兴教育的跨学科社会实践——研究导向型融合式教学模式初探

      陈冰, 熊媛, 陆文, 何璘

      为实现教育教学服务乡村振兴,贵州民族大学和西交利物浦大学组织了“贵州报京侗寨乡村振兴联合工作营”,在乡村实景中探索相关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和推进建筑类学科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实践中发现: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与多资源融合的教学平台是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有效方法。针对乡村振兴的教学改革核心应变“知识积累”为“思想价值引领”。工作营设计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型融合式教学过程,展开在乡村学习、向乡村学习、为乡村学习、让乡村学习等多维度沉浸式教学活动,为乡村振兴培养和储备人才。

      • 1
    • 基于课程平台的新工科专业教学实践与改革思路

      孙怀卫, 康玲, 严冬, 赵娜, 王金文, 顾磊

      针对当前新工科教育需求,深化高等学校内自主创新性学习教学改革,本文结合工科专业教学实际,在利用网络课程平台开展专业课教学改革实践的同时,研究和探索了基于课程平台的专业课程自主创新性学习模式。基于实际的教学实践的量化分析,在课程模式、学生自主学习表现和课程模式反馈等内容上开展辩证分析,构建了包含多种课程资源和在线课程平台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不仅可获得学生的教学认同而且有利于提升专业教学中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突出新工科教育中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有利于更有效培养拔尖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求。

      • 1
    • 《建筑遗产保护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吴浪, 淳庆

      思政建设是我国高校专业课程教育改革的重点。思政元素融于专业课教学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中,既能增加学生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还能发挥对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本文通过梳理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研究生课程《建筑遗产保护技术》的教学内容与特色,探讨其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建设思路。由此提出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可以为构建《建筑遗产保护技术》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奠定基础,对建筑遗产保护方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 1
    • 桥梁工程专业贯通式实践教学链条模式探索

      刘超, 高春嵩, 阮欣, 吴培峰

      实践教学是桥梁工程专业学生从理论学习走向实际生产的桥梁。针对桥梁工程专业传统实践教学存在的连贯性差、效率低、效果差等问题,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课群组在多年实践和研究基础上,探索构建了针对多门实践教学课程的贯通式学习链条新模式。该模式以需求驱动、潜能激发、创新导向为核心,形成了从学习认知到技能训练、再到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贯通教学思路。在此教学链条模式中,学生的课程学习、虚拟平台、生产实践、论文科研层层贯通;思政教学、国情实践、现场实习、专利申请、创新创业等环节环环相扣,从而提高桥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连贯性,丰富了教学内容,提升了教学效果。

      • 1
    • 工科专业实践类课程质量标准体系研究

      郑妮娜

      工科专业实践类课程的质量对达成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非常重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实践类课程的设置及质量提出了要求,但目前实践类课程的质量标准体系存在缺失、内容不完备或标准不统一等不足。基于工程认证对实践类课程的相关要求,结合面向产出的教育理念,分析得到影响实验类、实习类、设计类(含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课程质量的共性因素为教学基本条件、教学实施过程及教学效果三项,将其作为质量标准的一级指标。在各项中又列出具体观测点作为二级指标,二级指标在总体一致的基础上以个别指标考虑个性因素。最后分析了基于质量标准,按照不同的评价目的制定质量评价表的方法。建立的质量标准体系内容全面,指标统一,便于进行横向比较,可促进实践类课程的质量监控和持续改进工作。

      • 1
    • 基于学生视角的国土空间规划教学探索

      陈宏胜, 杨晓春, 黄依慧, 胡雅雯

      国土空间规划是我国新时期规划改革的新实践探索,对城乡规划学科和专业教育具有深远影响。文章探讨了国土空间规划变革对城乡规划专业教学的影响,从学生视角分析国土空间规划的教学效果,并提出面向国土空间规划需求的教学模式改进建议。本文基于学生国土空间规划学习反馈问卷调查研究提出,“教”与“学”是城乡规划专业教育不可分离的一体两面,国土空间规划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反馈及学习规律,不断提升专业教育质量。响应国土空间规划变革,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要逐渐从单一课程教学转变为全体系教学,以满足国土空间规划对新型规划人才的紧迫需求。

      • 1
    • 从目标达成角度探讨工程专业课程如何融入思政元素

      王慧

      既有工程教育体系缺少科学技术“价值理性”方面的教育,高校教师不论在思想还是行动上都存在工程教育与价值目标脱钩的情况。课程思政的提出为工程伦理目标的达成提供了具体的内容范式,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未融入本国特色和文化的内容。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采用乔纳森建构学习环境模型解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给出的课程思政内容,从目标达成角度探讨思政育人目标如何融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毕业目标并逐层拆解为课程育人目标,构建了包括课程体系、课程的持续改进及考核目标达成分析三部分内容的面向产出的执行路径。以《交通工程》和《路桥检测技术》两门不同类型的土木工程专业课为例进行了案例及结果分析,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为课程思政目标达成的实施路径提供一种参考。

      • 1
    •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应用型高校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陈昉健, 张婧

      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特点,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讨论了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传统课堂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课程目标、课堂设计、授课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探讨了教学改革的一些具体措施,并在课程中进行实践。基于课程特点,介绍了施行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方式和多元考核评价体系构建,并分析了改革的成效及学生的反馈。通过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分析、梳理、总结、呈现、汇报等综合能力,这对于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 1
    • 全国城乡规划专业城市设计课程作业竞赛的分析与思考

      谭文勇, 唐智莉

      “城市设计课程作业评优”是全国城乡规划专业最高层次、最为规范、最受认可的一项设计竞赛。以2005年~2019年的竞赛获奖名单为样本,根据教学发展过程与城市设计发展的关键时间节点,将竞赛历程分为前期、中期、后期3个阶段,对竞赛的总体获奖情况、获奖院校的地域分布与院校类型特征以及设计竞赛与获奖作品的主题特点进行了统计分析与交叉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其变化发展趋势。基于分析结果的思考,认为我国的城市设计课程教学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进一步的探索:坚持开放融合,共促共进的教学理念;构建“城市空间形态设计+”的教学内容;采用引入研究的设计教学方法;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成果评估方式。

      • 1
    • 融通与集成 ——建筑学专业本科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鲍莉

      为适应国际建筑教育发展趋势并应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及创新驱动国家战略,针对彼时建筑学专业教学中的问题,东南大学建筑学专业通过对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育人平台三个方面的改革,系统构建了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其中横向融通、纵向进阶的专业课程矩阵是教学体系改革的基础核心,由多维协同育人平台支撑的内外联通、知行合一的实践性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拓展;以设计课程为核心的集成化教学模式是达成教学理念的实施保障。十余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已取得富有影响力的成效,也坚定了我们继续探索建筑学高端人才的培养路径,以期为国际建筑教育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典例。

      • 1
    • 工程特色引导性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构建——以建筑工程概论课程为例

      房明, 庄大昌, 陈少沛, 朱孟珏

      工程特色引导性课程体现了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相关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建筑工程概论作为代表课程之一,已在房管、公管等多个工程管理类专业开设,可为工程管理类学生提供必要的工程基本理论,但在其实践教学中也面临很多矛盾需要解决。在界定该课程定位和特色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建筑工程概论课程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必要性。基于工程管理类专业执业能力大纲的要求,制定了虚拟仿真实验的教学目标。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了“学科通识、专业提升、创新设计”三层次内容的虚拟仿真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并强化实践教学的过程考核,最后对实施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定量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较好地满足了工程管理类专业执业能力大纲的要求,可为相关院校开展工程特色引导性课程教学提供借鉴。

      • 1
    • 基于BOPPPS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以“工程经济与管理”课程为例

      周鹏飞, 刘宇航

      互联网+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了微课、慕课等线上教学的快速发展。线上教学具有内容丰富多样、教学安排柔性等优点;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具有交互性强、学情反馈及时、情感化施教等优点。如何将线上和线下教学优势有机结合,是新时期高校“金课”建设的重要课题。针对线上和线下教学有机互补衔接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基于改进BOPPPS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案,包括“课前知识自学—课堂知识内化--课后知识强化”三阶段;设计了适用的案例式和交互式教学方法;并以“工程经济与管理”课程为例开展教学改革实践。教改实践表明新教学方案和方法可满足学生多层次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了学习积极主动性和教学质量。研究成果可为混合式“金课”建设提供参考。

      • 1
    • 工程管理专业虚拟仿真教学建设意愿与阻碍因素研究

      徐晟, 孙峻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教育部提出建立虚拟仿真“金课”的要求,虚拟仿真教学为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提供了全面的信息汇总渠道和高质量的实践操作板块,拓展了实验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实现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但在全国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应用有待进一步开展。为深入了解新工科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建设虚拟仿真教学项目的建设情况,本研究面向全国工程管理专业教师开展问卷调查,收集了当前工程管理专业中虚拟仿真教学项目的建设情况,了解了工程管理专业虚拟仿真教学项目建设意愿,分析了建设虚拟仿真教学项目的阻碍因素,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结果显示,仅有22.54%的受访者申请或参与了虚拟仿真教学课程建设,超过90%的受访者认为虚拟仿真教学对工程管理与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来说很重要或比较重要,并认可其作用;主要的阻碍因素包括缺乏资金、技术支撑与相关资源支持。本研究通过收集现高校虚拟仿真教学项目的建设情况,分析存在的主要阻碍因素,为推动本专业虚拟仿真教学项目建设提供了建议与对策。

      • 1
    • 工程管理类专业“四体系一平台”的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设计及实现

      张扬, 宋素亚, 祖湘莎

      内容:鼓励企业参与高校育人,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适应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已经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但产学研用的育人模式还存在着培养方案缺乏协同、校企师资配合欠缺、企业参与动力不足和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滞后等问题,需要构建课程体系、师资体系、培养方式、评价体系与构建协同平台相统一的育人机制。政府加大对产学研用的支持力度,继续鼓励企业参与高校育人并给予财政税收方面的优惠,同时还要引导高校科学确定学校办学定位。

      • 1
    •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模式探索

      黄雪征, 朱新锋, 高宏斌, 何亚丽

      针对我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生产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的“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理念,从实习基地建设、实习管理强化、实习内容深化、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课程考核评价完善等方面对生产实习教学进行了改革。强化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利用实习仿真软件及生产实习影音资料库,线上线下相结合,加强实习管理,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深化实习教学内容,建立双导师制度,提高实习指导教师水平,深化拓展实习教学内容,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反馈制度,持续改进生产实习教学。探索了基于工程认证教育理念的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生产实习教学新模式并加以实践,提高了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达成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1
    • 建筑设计入门课程的分解式教学模式探索-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为例

      苏平, 张延彬

      本科二年级是建筑学五年制教学体系中正式进入建筑设计方法训练的入门课程,其培养目标主要包括引导学生理解基本的设计逻辑和掌握理性的设计方法。通过分析常规入门课程中存在的“可教性”、“导向性”不足等影响培养效果的教学方法问题,结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二年级教学组多年来的实践探索,文章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分解式”的入门教学理念,探讨其在“专题式”教学内容分解和“进阶式”指导过程分解这两方面的设计训练模式创新;并以该课程中的“行为与空间”专题作业为例,对“分解式”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方法进行总结。

      • 1
    • “城乡安全与综合防灾规划”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模式探索

      王威, 瞿孜诺, 费智涛, 郭小东

      “课程思政”具有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等时代价值,是教育结构变化的外在体现。文章以“城乡安全与综合防灾规划”课程为例,论述了本课程的思政改革可行且必要,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显性思政要素和隐性思政要素,进而针对性提出以讲授引导法为主、正反面案例法和任务驱动法为辅的思政要素切入模式,结合原教学章节构建本课程具体的思政教学整体框架,以实现建立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基因式”融合,丰富学科底蕴和理论内涵,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 1
    •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路径探究

      李维敦

      职业教育发展进入提升形象,提高质量的重要阶段,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水平成为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主要指标。产教融合办学模式下,为适应开放入学、分类招生、有教无类的职业教育特点。学生素养教育多元化需求和职业素养教育内涵建设不足的矛盾突出、行业岗位职业素养需求和校方教学模式对接性不高、校企联动育人不充分,职业素养教育效果评价和鉴定没有跟进等问题影响高等职业院校职业素养教育高质量发展,以分析文化、管理及评价三个主要影响因素为切入点,提出"三融双导"式职业素养教育构架,通过打造产教融合文化育人环境、构建完整的有效育人体系、反映个体成长的职业素养评价为举措探究高等职业院校职业素养教育路径。

      • 1
    • 高校教工党支部在“三全育人”过程中的思考与实践

      史晓霞, 师洪洪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要立足新时代,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提出的新需求,进一步做好对学生人格、素养、知识、能力、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三全育人”即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过程中,高校教工党支部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下,如何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高校学生存在的问题,即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抗挫折能力较弱,网络依赖性强。针对目前高校学生的特点,介绍了北京建筑大学自动化系教工党支部主要从党建引领,坚定理想信念;拓宽渠道,招培就全过程培养;结对帮扶,家校共育,师生共情和有效利用网络,创新教学四个方面着力,在“三全育人”过程中的党建实践。

      • 1
    • 对建筑学专业知识体系变革与研究性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

      卢峰

      跨学科的专业课程建设是当前我国专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建筑学专业课程改革为例,通过深入分析当代信息化背景下的知识传播特征和专业知识体系构成特征,提出面对专业知识由树状结构向网络化结构转变的趋势,应以问题为导向构建跨学科的研究性专业课程体系,从而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体的教学目标。

      • 1
    • 基于核心素养的智能建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赵兴祥

      摘要: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分析新工科人才的本质特征,准确把握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面向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建构新工科人才核心素养指标框架。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制定智能建造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从学习结果界定智能建造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树立素养本位的专业教学理念,探索行动与反思的工程教学方法,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新工科人才学业评价实施建议。体现了工程教学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对新工科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 1
    • 智慧交通基础设施交叉方向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董泽蛟, 高庆飞, 谭忆秋

      “交通强国”国家战略背景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迫切需要以“两新一重”为指导,适应新时代智慧交通的要求。高校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应根据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鼓励交通运输工程各二级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推进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靠拢,对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系统性改革。本文以现行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总结了交通基础设施方向研究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在此基础上,以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学科交叉为支撑,以管理办法、导师团队、实践平台为保障,提出了智慧交通基础设施交叉方向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构想。同时,指出了培养模式探索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为智慧交通基础设施交叉方向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完善可行的方案。

      • 1
    • 工科类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及融入途径探讨——以桥梁工程为例

      吴安杰, 张志俊, 刘振男, 徐桂弘, 何立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当前教育教学最基础、最根本也是最紧迫的工作。由于工学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内容有较大差别,如何开采与充分利用专业课中的隐性“思政宝藏”,从而达到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效果,是目前专业课教师面临的新挑战。工学类专业课程知识点往往立足于力学原理,从中蕴含的哲学思维和美学是易被忽视的重要“思政宝藏”。本文首先分析了工科类专业课程的特点,然后提出了专业课程的思政目标,并从哲学思维及美学、工程伦理、大国工匠精神、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方面梳理了课程思政元素,最后以“桥梁工程”课程为例,探索了有效融入途径,为类似课程起到借鉴作用。

      • 1
    • “领跑型”公路隧道工程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实践举隅

      陈建勋, 罗彦斌, 张久鹏, 贺宏斌

      针对交通强国建设对公路隧道专业人才培养“世界前列 ”的新要求,以公路隧道工程本科教育教改等方法举隅,提出并施行了以培养“领跑型”一流本科人才为目标的工程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构建并施行了“两阶段、三导师、四平台”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以实、新、强为特色的课程创新体系。创建了与领先工程建设结合的隧道课程“五阶段教学法”,搭建了重大工程实践基地和现场虚拟感知示范平台,建立了提升学生工程“领跑”意识和创新能力保障体系。解决了公路隧道工程教育中人才培养如何适应“世界前列”、学生发展渴求、用人单位需求,以及学生工程创新意识弱,工程教学的内容、方法、数字模拟、实习实践等滞后于日新月异的“世界前列”重大隧道工程等难题。培养的一批批“领跑型”一流专业人才,正在国内外重大隧道工程中发挥着中坚骨干作用。

      • 1
    • 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建筑技能大师工作室”模式初探

      周彝馨

      “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是国家新世纪的教育战略举措。德国包豪斯“工作坊”教学模式存在着3个主要问题,影响了其可持续发展,而高校的“建筑技能大师工作室”针对工作坊的不可持续性问题,提出了多方面的改进,成为了包豪斯“工作坊”的2.0模式。文章以华南农业大学“广府古建筑技能大师工作室”为案例,结合该工作室在“乡村振兴”领域的研究实践,探索“建筑技能大师工作室”与乡村振兴相互促进的特色之路。工作室在包豪斯“工作坊”体系的基础上改进,突出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贯彻“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运用“以行促学,学科融合,扎根乡建”的教学方法,与教学体系高度结合,促进建立特色教学体系;开拓本校建筑学专业多学科交叉的新研究领域;通过不断实践培养熟悉乡村振兴的创新型人才。教学达到了“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回馈社会三位一体”的教学效果,建立起高校学科与外部系统的联系,培养多学科交叉型人才,学院式研究与科普公益工作相结合。

      • 1
    • 建筑行业特色大学高质量发展:困境与路径

      白莽, 毕颖

      行业特色型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行业经济的发展的重要力量。建筑类高校是典型的行业特色型大学,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日趋深入以及传统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传统的建筑类大学发展面临诸多问题,新时期重新审视行业特色型大学的特征与内涵,分析建筑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发展困境,以及如何消解困境探索建筑行业特色型大学高质量发展之道,助力建筑行业高校向高水平特色型大学迈进,已成为我国高等建筑教育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 1
    • 基于CDIOF-BIM的土木工程联合毕业设计教学实践与思考

      秦卫红, 姚一鸣, 张志强, 徐照, 陆金钰

      针对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大多为各专业单独实施、缺乏多专业配合的现状,提出了基于CDIOF-BIM的联合毕业设计教学模式。该模式以CDIOF为指导思想,以实际工程项目为依托,以BIM技术为纽带和平台,并制定了相应的教学流程和方法。通过对CDIOF-BIM教学实践实例进行分析,验证了该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从实施的效果来看,该模式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认可,学生的工程设计、信息获取、协同创新等全方面能力提高。

      • 1
    • 建筑工业化与智能建造背景下 新型土木工程施工教学体系构建

      管东芝

      • 1
    •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中国建筑简史教学实践与思考

      彭鹏

      建筑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很难真切体验古代城市空间的真实状态。传统教学除了板书之外,主要依靠数字媒体的应用。但无论是照片还是视频,认知主体永远处于媒介之外,学生所接受的信息相对间接。虚拟仿真技术的运用,是以现存实物为骨架,虚拟出古代建筑格局原貌、改变及缺失之处,以沟通古今,沉浸式体验场景。将虚拟实验与传统课程相结合,做到教学的“虚实结合”,达到真正的“沟通古今”。本文以中国古代地方城市空间认知与解析虚拟仿真实验在中国建筑简史教学上所进行的探索性实践为例,阐述了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在建筑史专业课程中的重要价值,评估了它相对于传统教育手段的优越性, 并反思了在当前课程中使用虚拟仿真技术时出现的若干问题。

      • 1
    • 基于概念分析的钢结构连接教学研究

      刘占科, 杨文伟, 马亚维

      通过分析现行国标《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2017)中关于钢结构连接教学内容的特点, 基于“教学效果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提出了“基于概念分析”的教学方法,开展了钢结构焊缝连接概念分析和概念应用研究,以及基于概念分析的钢结构螺栓连接承载力公式的对比研究。教学实践表明,基于概念分析的钢结构连接教学方法揭示出了连接所蕴含的本质逻辑,便于学生扎实掌握连接公式的应用,进一步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规范中相关条文。

      • 1
    • 深部岩石力学与地下工程导师团队培养研究生探索与实践

      杨圣奇, 黄彦华, 陈小琴, 王建国, 王迎超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肩负着培养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崇高使命。然而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传统的单一导师培养模式已经很难适应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导师团队培养模式应运而生。本文首先分析了单一导师模式在研究生思政教育、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培养等方面的局限性;然后以中国矿业大学深部岩石力学与地下工程领域导师团队为例,就如何构建与管理导师团队提出切实可行的思路;最后,从厚植研究生的家国情怀,增强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开拓研究生的国际视野,营造研究生的和谐氛围等五个方面,探索了导师团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举措,可为同类院校导师团队模式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提供一定参考。

      • 1
    • 基于产出导向的“项目参与”式本科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张大利, 宁作君, 刘红梅, 宫厚杰

      基于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实例,以产出导向为目标,采用项目参与形式,探索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分析了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就业去向,结合课程知识点和教师科研项目工作,确定课程教学内容与项目实施相契合的关联点,以参与科研工作促进课堂理论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与吸收,增强本科生动手实践能力,提升科研与专业技术工作的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培养新时代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

      • 1
    • 新工科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跨学科能力培养探索

      贾玲利, 傅娅, 赵东平

      为了积极应对社会快速发展所产生的新领域、新行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我国近年来大力推进新工科教育。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跨学科知识迁移,从而实现跨学科创新的能力成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通过西南交通大学近年来进行的一系列教学改革实践,结合风景园林专业的实际情况,分析了跨学科迁移能力培养在专业特殊性、课程体系独特性和教学环境局限性等方面具有复杂性;论述了西南交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人才跨学科迁移能力培养中,近年来在教学理念更新、建构完善的“学生-平台-教师”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环境、完善知识体系、细化培养过程、建立多重的科学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的教学改革和相应的成效;探讨了风景园林专业人才跨学科能力培养在建立人居环境科学理念、突出学科优势和平台资源、强化关键培养环节等方面的发展趋势。

      • 1
    • 面向工程应用的“项目式+模块化”教学模式研究 ——以传统交通土建类施工技术课程为例

      王威, 肖键, 罗锟, 徐金辉

      施工技术课程作为交通土建类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强的必修课,在学生的整个培养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关于工程施工的工艺、方法和技术知识,还能培养对施工组织管理的认知能力和掌控能力。文章以交通土建类施工技术课程为例,基于“双一流”背景下应用型综合大学对实践能力强及团队合作意识高的人才培养需求,分析传统施工技术课程在教学上存在的不足,从教学的内容、方式、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提出在施工技术课程上开展“项目式+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学习施工技术课程的兴趣,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增强学生在学习上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高质量完成。

      • 1
    • 以问题为导向的工科设计类课程线上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

      张益峰

      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的肆虐导致广大高校无法正常展开线下教学,在党中央的组织领导下,各大高校纷纷展开线上教学实践。但由于传统工科设计类课程的特殊性,使得其线上教学无法适应要求。基于此,本文以我院城市设计课程教学为例,对其教学任务、目的进行剖析,认为线上教学存在基地现场调研难、线上教学深化难(方案信息损失大、师生线上交流浅)、线上答辩误差大等问题。继而提出 “云”调研的创新(线上“云”选题、线上“云”调研)、线上教学的改革(“VR”技术的运用、线上交流的优化)、线上答辩的纠偏等系统化改革创新思路,为未来设计类课程线上线下融合和线上教学改革深化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

      • 1
    •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桥梁工程多元产出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刘超, 孙子洲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课组群近年来结合桥梁智能建造的发展趋势,紧扣桥梁工程建造领域的最新发展和热点问题,对生产实习模式进行了大胆改革,通过2017到2021年五个学年的实践,逐步形成了“实习主题前沿化、管理程序精细化、成果产出高效化、教学手段多样化”的生产实习教学新模式。新模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成果多元产出为导向,探索精细化全程管控和考评方式,保障教学实习质量,促进学生收获多方面成果。自应用以来,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受到学生和实习单位的广泛好评。

      • 1
    • 导师作为视域下工程专业研究生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提升路径

      ——以土木水利专业为例王玉清, 郝贠洪, 石东升, 王尧鸿, 王萧萧

      分析了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导师在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通过导师积极作为提升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路径:努力进行自身建设,提升指导能力;对研究生培养过程进行系统规划,提高专业实践与其他环节的关联度;主动寻求校企合作,提升校内外导师育人协同度;将“五育”贯穿于专业实践全过程,提高专业实践育人的全面性;改革专业实践评价方法,提升评价对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促进作用;重视专业实践预案准备,做到突发事件下实践教学有序进行。

      • 1
    • 教学为经 行业作纬:土木工程课程群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初探与实践

      沈扬a, 丁小庆, 伍凯

      开展虚拟教研室建设是信息化时代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建设新型基层教学组织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土木工程课程群”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为例,从建设虚拟教研室的初心、思考和举措三个方面,阐释了本教研室如何将大土建行业需求和高校教学改革相浸润,以已建成的国家级一流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为资源基础,从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教学资源构建等层面,基于课程思政、分类培养、强化实践、资源共建、技能提升等维度开展建设与实践,实现教师校际间通过虚拟教研室平台开展教学交流互鉴的思路与举措。

      • 1
    • 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李耀庄, 易亮, 王卫东

      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已经取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许多高校教师也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身体力行,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存在一些普遍和共性的问题。本文首先就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思政中存在的普遍和共性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通过大量课程思政的教学案例,说明破解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存在问题的方法。最后,提出进行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措施和方法,以供广大高校专业课授课教师参考。

      • 1
    • 研究生国际化创新课程探索和实践--以国家全英文精品课程《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Wellbeing》为例

      杜晨秋, 姚润明, 刘红

      在新工科和世界双一流大学建设的背景下,高校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鉴于国际化英文课程建设是加快高校国际化进程的必然需求,也成为国内许多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但是,如何在国际化英文课程建设中探索适合我国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具有创新活力和较强研究能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重庆大学研究生国家全英文精品课程《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Wellbeing》为例,阐述了课程“教育性”与“研究性”一体化建设中,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评方式、师资队伍等方面的特色和经验。课程注重教育教学的整体设计,构建了从基础到拔高、到拓展的多层次课程内容体系,并注重教学内容与科研项目、实践创新紧密结合,在教材选用上推荐专业最新期刊论文或专题报告,拓展国际化教学的广度和深度。课程以系统思维和启发式教学模式引导“教”与“学”的互动互位,设置交流互动、课堂研讨、案例研究、专题汇报、论文综述等多个环节,实现教学方法的变革,并将跨学科领域的热点、难点和研究新动向等国际性话题作为课程研讨主题,重点培养和锻炼研究生的思维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程评估上引入研讨、汇报、写作等多元化考核方式,培养学生既掌握扎实专业知识,又具备国际学术交流创新能力。同时,除了单纯英文教学,课程更注重整合优质国际资源,建设国际化、多学科联合师资团队,通过引进国际知名院校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成果显著的资深教授和专家进行短期讲学、授课,以及与国内教师联合开设研究生课程等,通过跨学科教学促进建筑环境领域多学科交叉融合,拓宽研究生知识的广度,解决传统课程教学视野狭窄、知识结构单一等问题。 本课程建设克服了传统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和国际化进程中课程体系建设内容单一、不利于培养复合型工程能力、研究生跨文化理解与交际能力、适应性和发展能力欠缺、优质科技教育资源不足、本土教师国际化教学能力欠缺等问题,为国内高校建筑环境专业全英文课程建设提供了优秀示范,同时为推进国家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活力的高层次人才、推动学科发展等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与思考。

      • 1
    • 《海绵城市导论》课程建设与思政融合初探

      赵志宏, 刘沫, 刘晓丽, 郑克白, 陈思聪

      土木工程招生与培养向大类模式发展已成必然趋势,为适应大类培养的需要,亟需建设一批具有学科交叉性与综合性的专业课程。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浸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涉及水系统、建筑住宅区系统、道路广场系统、地下空间系统等,其设计与建造又需要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气候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共同支撑。因此,海绵城市相关课程满足大类模式“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多样化”的培养目标。然而,现有海绵城市相关课程面临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强、教学过程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各环节思政导入不够等问题。清华大学自2017年面向土木大类本科生开设了海绵城市导论课程,经过五年的教学实践与改革,充分考虑课程内容深度与广度的平衡,构建了具有大类培养特色的海绵城市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形成了由专业教师、校外专家、修缮校园管理中心教师组成的三位一体教学团队,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了思政内容的导入,基本建成了适合大类模式的海绵城市导论课程。

      • 1
    • 国内外顶尖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调研与对比

      郑俊, 吕庆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需求量巨大,我国超过20%的高校开设了土木工程专业。本文选取2021-2022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之土木与结构工程专业排名前50的国内外六所代表性高校,调研与对比它们的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为我国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土木工程专业提供参考。主要结论与建议如下:(1)六所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大体一致;(2)国内高校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本科毕业要求修读的课程门数明显多于国外四所高校;(3)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在人文、艺术课程方面弱于国外几所顶尖名校(南洋理工大学除外),而在可供选修的专业课程丰富程度方面优于国外顶尖名校;(4)建议国内顶尖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可以适量的减少总课程量,适量增加人文、艺术课程,给学生更多地课外学习与消化时间,从而最终达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三者的平衡协调培养。

      • 1
    • 高等教育新形势下地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重构思路探索

      宋腾蛟, 常虹, 张丽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出台了许多高教改革的政策文件,对课程体系提出了新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分析了地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①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不完善;②课程间层次、衔接关系不合理;③课程体系缺乏选择灵活性。确立了地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计的原则:①遵从地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基本框架;②课程思政与专创融合;③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提出了地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计的基本思路和实施路径:①“宽口径、厚基础”,夯实学生长期发展的理论基础,同时关注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创能力;②结合学校办学特色,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面向行业实际需求;③“以人为本,以能为本”,满足学生自身成长需求,结合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紧跟专业科学技术研究前沿。

      • 1
    • 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以钢结构课程为例

      孙涛, 何小涌, 姚未来, 成鑫磊, 杨秀明, 张蕾, 石少卿

      “教育信息化2.0”更加注重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强调创新教与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立足“互联网+教育”新教育生态,阐述SPOC和混合教学的基本内涵、优势及特征,分析混合教学模式的基础理论依据,构建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模式,包括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设计、考核评价设计三个环节,并以钢结构课程为例开展教学实践探索与反思。结果表明,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深度,促进了实践应用、分析决策和批判思维等高阶目标的实现,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获得感。同时,通过教学反思发现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模式对教育者和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有待多方共同努力去不断提高和完善。

      • 1
    • 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专业《工程地质》课程思政设计与教学实践

      杨 庆, 孔纲强, 杨 钢

      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工程地质》是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类本科专业基础课;结合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特点,分析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依托课程知识点挖掘并设计相关思政元素,开展实践教学,推进《工程地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研究成果将为土木水利海洋类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意义。

      • 1
    • 基于OBE的课程目标全过程达成情况评价方法与实践——以《科技与专业外语》为例

      陈鑫, 刘聪, 李启才, 凌志彬

      产出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 OBE)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论基础,建立OBE理念下的课程持续改进机制是现阶段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底线。因此,本文提出了全过程课程持续改进框架,建立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全过程评价方法,以《科技与专业外语》课程为例针对2016级和2017级本科生开展了全过程评价与持续改进实践。形成性评价的课程目标达成增长速率随着课程教学的推进逐渐增长,2017级终结性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相对于2016级平均提升13.1%,支撑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达成情况提升12.7%,全过程评价与持续改进同时促进了本轮和下一轮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服务了学生解决土木工程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研究可为我国工科专业课程建设和持续改进提供借鉴和参考。

      • 1
    • 面向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专业的基础工程教学改革

      陈炜昀, 黎学优, 林凯荣, 黄林冲

      为更好地服务海洋强国建设,支撑“一带一路”倡议,构建现代化强国基础设施,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新设了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本科专业。基础工程作为传统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已经广泛应用于海洋、水利、交通、能源、环保等领域。为了让基础工程课程内容更好地满足社会和行业的需求,结合中山大学基础工程课程的实际情况,吸纳国内外高校的先进教学理念,进行基础工程教学改革研究探索。教学内容方面,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的同时对核心内容进行必要的精简;教学方式方面,重视工程实践教学和虚拟仿真教学的有机结合;考核方式方面,在改进传统笔试考试的基础上,通过课程设计全面锻炼和考察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旨在为土木、水利、海洋工程培养创新型和复合型的优秀人才。

      • 1
    • 国土空间规划+OBE导向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教学优化研究

      白淑军, 黄梦石, 卞广萌

      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和国土空间规划完善的进程中,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处于国土空间规划五级三类体系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控规》作为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的必修课程,在新的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引入OBE的教学理念,对课程进行教学优化探索。自2020年以来,《控规》课程与时俱进,进行了大的调整和教学优化,由之前的纯设计课程调整为理论课程+设计教学两个阶段共同完成,课程运行过程中出现了理论课程与设计教学之间衔接不够通顺、教学与行业实践脱节的两个主要问题。以国家和地方出台的国土空间规划相关规范、标准、指南为总引领,主要优化更新了理论部分的教学内容与学时调整;引入OBE理念,从教师、学生两个角色出发,三个维度采取措施优化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分别是教师团队“1+1+1”的全过程把控和翻转引导、学生小组“1+1+1”全设计过程的参与协作和自主内化、学生小组+教学团队合作的自主反馈和全过程评价机制的完善。强调持续改进是OBE理念的又一重要内涵,《控规》课程的改革与优化将在新的机遇和挑战下持续进行,服务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和高质量的人居环境建设。

      • 1
    • 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元素隐性浸润式与显性强化式教育模式探讨

      王龙, 解晓光

      为了消除高年级工科专业的本科生对课程思政的逆反心理,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的,培养具有爱国主义情怀、怀揣中国文化和蕴含工匠精神的工科类人才,发挥课程思政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作用,在分析了现有课程思政教育的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结合《道路勘测设计》系列课程的特点,制定了课程思政“一种情怀、二种文化,三种精神”的目标;根据课程的思政目标,分别制定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思政目标达成的技术途径,对于理论教学,在各章节采用隐性浸润式教育模式,并结合指定题目的课堂翻转和与课程相关的影视观摩,实现“一种情怀、二种文化”的思政目的;对于实践教学环节,则采用显性强化式模式,达成 “一种情怀、三种精神”的思政目标;实践证明,因课制宜的隐性浸润和显性强化相结合模式的课程思政教育,不但有效地达成了该课程的思政目标,提高了课程成绩,还培养了学生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处事原则,同时,课程思政的双向性,使教师的思政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 1
    • “行”至课堂外,“知”于景境中——新工科背景下园林考察实习课程中情境式移动教学应用探讨

      桑晓磊, 黄志弘, 魏寒宾

      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新体系是风景园林专业新工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园林考察实习课程是重要的实践类必修课程,其教学过程存在时空异质、情境真实的特殊性。本研究在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情境式移动教学概念,对两步路户外助手、猫眼象限、花伴侣等移动信息技术在园林考察具体情境中的教学应用进行阐述,指出情境式教学模式的三个阶段、三个保障和三个目标,最终实现“行”至课堂外与“知”于景境中的有机结合、达到“知行合一”的应用创新,本研究的结论可以为园林专业教育管理者和实施者促进移动学习的有效开展提供思路,也可以其他专业的户外实践类课程的开展提供参考。

      • 1
    • 文化耦合: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家国情怀和知识能力融合培养

      马涛, 张娟秀

      新工科背景下,为了实现研究生家国情怀培育与知识能力提升的融合培养,提出了研究生“文化耦合”培养模式;依托东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实践,阐述了特色课程平台、多元研学实践平台和高水平资源平台等文化耦合平台的搭建以及学科文化建设;通过教学活动、学术活动和学术榜样这三个耦合点,分析了文化耦合机制、家国情怀养成以及实践成效,可为落实立德树人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借鉴和启发。

      • 1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劳动教育路径探索

      张立勇, 张铁坚, 乔孟涛, 魏燕群

      在分析新时代给排水专业劳动教育目标的基础上,提出贯穿“高校-企业-家庭-社会”多方协同的劳动育人模式及实施途径。通过高校专业劳动训练大学生从事专业劳动的技能,通过驻厂生产劳动教育大学生感受劳动创造的价值,通过家庭日常生活劳动锻炼大学生处理生活事务的能力,通过社会公益劳动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上述劳动教育模式在河北农业大学给排水及相关专业实践后,体现了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显著的实践性,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步促进了相应行业企业高质量发展。

      • 1
    • 信息素养教育嵌入专业课创新实践教学活动的研究*

      彭青青, 李玉兰

      借助信息素养教育创新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技能和创新意识,从而实现大学生专业知识和信息能力同步提升的目的。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嵌入信息素养创新实践教学活动,对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目标等进行深入探讨。实践表明,信息素养创新实践教学活动在提高大学生专业知识和信息能力的同时,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精神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 1
    • 以文化自觉为导向的城市建设与规划史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张虹

      本次城市建设与规划史课程教学以“文化自觉”为导向,构建认知-理解-反思-自立的课程思政教学框架,结合古今中外城市建设史、城乡规划思想史两大教学板块,从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工匠精神、家国情怀等方面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搭建主干-枝系的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路径,应用多元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和继承中国优秀城市规划传统,理解世界城市发展规律,践行行业职业精神,实现知识传授与育人同向同行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也为城乡规划专业相关理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参考。

      • 1
    • 美国研究型大学环境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借鉴

      王小铭, 岳东北, 阳春, 李宏, 何梅

      从“两山理论”到“双碳目标”,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及其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提升。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重要课题之一。以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为例,从研究生培养学制、目标、课程设置与要求等方面,对环境工程类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剖析,对比探讨中美研究生培养的异同。研究认为,科学的培养目标、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密切的产学结合是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环境工程类研究生培养的有效经验。研究结果对我国环境工程类研究生培养,促进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创造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 1
    • 融合工程实践项目的风工程类实验教学探索

      闫渤文, 周旭, 杨庆山, 刘猛, 谢强, 黄国庆, 韩军, 郑妮娜

      针对目前土木工程专业课实验教学中的不足,从重视程度、硬件条件、组织管理和考核方式几个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以解决实际工程项目问题为主线的实验教学方法,采用“学生为中心,小组为单位”的教学模式,优化成绩评定标准,引导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索的兴趣和动力,并以风荷载实验教学为例,细致地讨论了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情况,从课后反馈可以看出,该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团队协作能力,并明显提升了科研创新能力,教学效果较为显著。

      • 1
    •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课程思政研究述评与展望

      曾雪琴, 王利文, 李鹏波, 丁川

      为探析国内课程思政领域的研究发展,以2017~2021年中国知网收录的课程思政相关文献为样本,借助计量学软件CiteSpace提供的知识图谱,对文献特征、热点主题和前沿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表明:课程思政研究在国内起步较晚,跨机构合作程度低,跨学科对话不足;领域研究主要围绕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价值意蕴、建设路径、学科实践和评价体系5个主题。从发展趋势上看,智能时代课程思政特色化体系建设和学科应用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构建能够对标“一流课程”建设要求的课程思政设计理论与方法是该领域的研究重点。未来应在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的同时,促进课程思政与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

      • 1
    • 《钢桥》教材课程思政内容构建

      赵秋, 胡坤煊, 杨艳, 卢俊丽

      教材作为高校实施高等教育的重要载体,对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培养优秀专业人才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是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本文立足于《钢桥》先进的教学内容,着眼于恰当的、有促进作用的思政内容,从而使《钢桥》教材在原有教材基础上更具“高阶性”、“创新性”以及“挑战度”。本文首先对课程思政理念进行再理解,凝练思政元素并做分类;然后根据《钢桥》教材各章的知识点,结合七个教育方面的思政元素融合实现课程思政设计,建立起专业知识点与课程思政元素之间的关系;最后对教材中思政内容进行具体构建,实现课程思政类《钢桥》教材的特色教学内容。本文研究成果可为实现工科专业课程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的课程思政构建提供方式方法,使课程思政内容更具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

      • 1
    • 工科专业中课程思政的构建

      原 伟, 王 丹, 张 华

      在专业课程的授课中,教师如何有效解决课程思政教育中存在的“碎片化”“生硬感”等问题。是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内容间“潜移默化”和“润物无声”的根本。将思政内容与专业课程内容整合并教授给学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引领。文章通过分析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内涵、布卢姆(Bloom)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对课程思政内容层级构建的引导作用,探索从教育理论角度和课堂实施环节寻求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的一般性途径;通过分析城市设计课程中思政内容实施的途径,提出了系统化构建课程思政的措施与方法。最后提出专业教师应从课程思政定位、认知和实践三个层面来强化对课程思政的实施。

      • 1
    • 多元媒介背景下当代建筑教育发展研究——以《建筑设计5》课程教学为例

      俞天琦, 宋铭

      当今社会已步入媒介化社会,全部社会生活、社会事件和社会关系都可以在媒介上展露。多元媒介的发展为媒介化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打破了原有的时空界限。媒介与教育的互动进程中,教学主体、教学媒介、教学反馈等,都产生了全新变革。《建筑设计5》是建筑学本科四年级的专业设计类课程。笔者以此为例,通过教学团队开展的“抛锚式”、“情境化”、“数据化”的教学研究,阐释了在多元媒介背景下,建筑学专业“教-学”模式的转变。新时期,建筑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多元媒介的正向作用,探究适应媒介社会的教学方法和路径,突出建筑专业特色,实现“教-学”与媒介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双向新生。

      • 1
    • 构建“四个融合”助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以《硅酸盐水泥热工设备》课程为例

      赵蔚琳, 段广彬, 杨长红, 师瑞霞

      依据一流本科课程 “两性一度” 的建设标准,对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工科课程《硅酸盐水泥热工设备》的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过程进行了描述。构建了“专业知识点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教学内容深度与广度相融合”、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相融合”、“多维度考核机制相融合”的四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融思政元素于课堂教学内容中,强化了立德树人思想;建设智慧课堂,使课堂“动起来”。《 硅酸盐水泥热工设备》的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效果表明,对于强化学生正确世界观、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勇于创新能力和个性化探究学习能力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 1
    •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结构力学课程双语教学设计

      朱海清, 刘章军, 徐丰

      面向国家建设交通强国的发展目标,交通事业对人才的国际化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推广结构力学双语教学是高等教育培养高水平国际化人才的有力措施。首先论述了华中地区某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开展结构力学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其次,基于学习迁移理论,介绍了英语能力和专业基础能力的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再次,分析了结构力学课程内部知识点的纵向迁移;最后,以“叠加法作弯矩图”为例,说明了结构力学双语教学的设计。通过探索结构力学双语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方面的国际化水平。

      • 1
    • 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以重庆大学为例

      向鹏成, 雷哲

      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引入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以重庆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为例,探讨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与做法。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确立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根据毕业要求与专业课程间的映射关系实现课程体系的反向建立,最终形成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为我国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 1
    • 基于课程思政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设计与实践

      周扬

      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是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重要方向。以土建类专业基础课程土木工程材料为例,针对课程知识点多而琐碎、工程背景强、试验环节多等特点,通过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提出了相适应的课程思政设计方法,主要包括以大国工程引入激发学生专业热情、以实际工程事故教导学生工程伦理、以工程案例为教学单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作风、以第二课堂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等。同时,详细介绍了东南大学土木工程材料系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思政方法的实践路径与评价方式。结果表明,该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与爱国主义情怀,培育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工程伦理和工匠精神,落实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可为相似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 1
    • 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建筑学一年级教学模式探索

      李鹍, 姚柯吉, 李文雅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建筑学教育的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尤其是建筑学一年级的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的核心。如何培养好高素质的建筑学新生,为后续的建筑学教育奠定基础是低年级教学的重要思考方向。本文首先研究一些高校低年级建筑学专业教学的情况,提出该类教学存在的问题,然后以建筑学专业一年级教学为主要对象,并以武汉大学建筑学专业为例,探索由技术和艺术相结合并适用于一年级新生的建筑学教学模式,并对其中的体会进行了总结。

      • 1
    • 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同向同行”的铸魂育人路径探究 -以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为例

      郭丽丽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依托,将专业课中融入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为例,探讨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协同教育的实践路径。要育人找方向,抓重点,文中以授课目标为主线,以专业知识点为背景,找准五个切入点。通过切入点将教学目标与思政目标有机结合,深入挖掘蕴含在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构建完整的价值评价体系。紧抓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通过教学三方法、授课三步骤、评价一体系形成一套完整新型育人路径。强化学生专业知识,增强学生“四个自信”,提升学生家国情怀,真正达到教书与育人同行,专业与思政共建的课程教学效果,本研究可为同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提供借鉴。

      • 1
    • 成果导向教育模式的传热学教学改革及实践研究

      王义江, 冯伟, 高蓬辉, 周扬, 张东海

      传热学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类课程。根据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和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以传热学课程为研究对象,结合近几年课程教学效果及现状,研究了传热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目标达成度计算方法;从工程知识、问题分析和研究能力三个方面分别开展了相应的教学方法改革,注重理论教学联系工程实际,以及学生团队协作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对课程产出效果进行了分析,发现工程知识、问题分析和研究能力三个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分别为0.77、0.68和0.8;建立持续改进机制,确保教学改革始终与毕业要求密切结合。研究成果对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传热学课程教学改革和课程质量标准修订提供参考。

      • 1
    • 教师党支部建设促进高校基层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杨守鸿, 张馨月, 杨聪林

      教师党支部建设促进高校基层治理,既是落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集中体现,又是树立“一切工作到支部”鲜明导向的基本路径,也是发挥“领导基层治理”战斗堡垒作用的必然要求。以“三级联通”为目标完善高校基层治理工作机制,以“三重培训”为基础提升高校基层治理工作能力,以“三项工作”为重点提升高校基层治理工作水平,是解决当前党在高校基层治理结构“空心化”、教师党支部党务和业务工作“两张皮”的重要探索。

      • 1
    • 以“实”为旨的绿色建筑课程改革实践与思考-以贵州大学为例

      高明明, 王思成, 吴琳, 黄宗胜

      将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双碳”目标与方法落实到绿色建筑教育实践中,是当前建筑学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基于学生反馈与教学检视,剖析绿色建筑课程存在“时滞迟效、学用分离”等问题的根源,即课程定位模糊、教学过程单调、忽视学生诉求,结合OBE理念,提炼出“学扎实、讲实效、重实用”的教学目标,据此在教学方案中相应设计了知识模块和认知模块、实操模块、实践模块,并采用集成课前趣味导入、课中数字化互动、课后动态反馈的“全过程”教学方式,凝练成以“实”为旨的绿色建筑课程改革方案,形成课程实践融入“双碳”知识图谱的新路径。最后针对此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了控制课堂教学时间、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和融合设计与技术教学的改进建议。

      • 1
    • 红岩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蒋研川, 赵艺璇, 喻露悦

      大学生是未来兴国、强国的主力军,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就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红岩精神作为第一批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之一,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资源。因此,要立足新时代背景,弘扬红岩精神在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作用。要与时俱进解读红岩精神内涵、挖掘其时代价值,实现红岩精神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科学性、生动性和长效性。

      • 1
    • 道路与轨道工程类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与思考—以《路基路面工程》为例

      王超, 张金喜, 周波超

      在“新工科”、“课程思政”建设等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一带一路”、“交通强国”等国家行业新战略驱动对未来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路基路面工程》作为道路与轨道工程专业方向的核心学科基础课程,承担着“课程育人”探索实践的重要任务。近三年来,以课程思政元素(理想信念、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职业理想和道德)的深入挖掘为切入点,系统梳理、总结与凝练了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与运维管养中具有“思政”特色的题材素材,并通过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全过程“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研讨交流(教师端),形成了融入思政元素的专业知识点讲授方法与教学设计方案,同时注重随堂收集反映“课程思政”案例教学效果的问卷反馈(学生端),不断优化提升《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思政元素布局与教学质量,逐步推动实现“每周有思政元素、每章有思政案例”的课程思政建设总体目标。

      • 1
    • 岩土类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现状与“融研于教”教改思路初探

      王迎超, 程诚

      岩土类研究生专业课程具有内容繁杂、规范性强、理论与实践结合密切的特点,通过分析岩土类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进行“融研于教”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文中探讨了基于科研案例的岩土类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包括科学研究成果的搜集与筛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改革及实施等,研究成果对提升岩土类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具有指导与借鉴意义。

      • 1
    • 大学生创新创业感知价值、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的关系研究

      冶建明

      本文根据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调查问卷的304份数据,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模型。结果表明:学生满意度与文化体系、教育体系、实践体系成正相关关系;学生行为意向与文化体系、教育体系具有正相关关系;学生满意度对行为意向的正向影响显著。

      • 1
    • 土建类专业非技术能力培养的全过程场景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向鹏成, 李泓霖

      自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以来,各大院校积极投入到对学生非技术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当中。同时,随着我国从“工程大国”逐步迈向“工程强国”,建筑行业对土建类专业高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毕业生的非技术能力已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评价指标,但由于非技术能力实践性强、灵活性高等特点,各高校对学生非技术能力的培养缺乏适应的教学模式。为响应我国“工程强国”的复合型工程人才需求,在分析土建类专业非技术能力实践教学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重庆大学实践经验,对土建类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与研究,进而提出基于全过程场景的教学模式,以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建立学生的创新思维模 式,提高学生的非技术能力,培养复合型工程人才,满足“工程强国”的要求。

      • 1
    • 以学生为中心的材料力学教学创新改革

      杨晶

      材料力学作为大多数工科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力学知识、具备将基础力学知识与工程问题相结合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从而对掌握坚实力学基础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传统课堂吸引力不佳、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等问题仍普遍存在于当下材料力学课堂中。因此,开展材料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工程教育认证为目标及基于OBE理念的课程体系改革背景下,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通过对该专业材料力学课程的知识模块进行重组,将实际问题与工程案例引入材料力学的课堂教学中,探索了材料力学课程教学新模式。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和主体,实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突出的新型人才培养目的。

      • 1
    • 在桥梁工程生产实习中嵌入“BIM实训”的教学探索

      张迅, 张金瑞, 姚昌荣, 肖林, 何畏, 占玉林

      为解决当前桥梁工程生产实习中教学效果不佳、桥梁BIM人才缺乏等问题,西南交通大学尝试将“BIM实训”嵌入到桥梁工程生产实习中。通过对国内外BIM课程设置情况进行调研,提出了桥梁工程生产实习的教学改革目标。基于该目标,探索了桥梁工程生产实习改革的实施方案、题目设置和考核评价方式。通过分析近3年学生提交的BIM实训成果,总结了该教学改革的优点和不足。最后,通过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和开展问卷调查,综合评价了教学实践效果。实践表明:借助改革,学生的BIM应用水平大幅提高,同时提升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科创能力,具有较好的教学实践效果。

      • 1
    • 基于OBE理念的学科思政教育评价体系研究—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

      鲁正, 高士凯

      在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以成果为导向的理念运用于学科思政建设,通过针对不同类型的典型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发掘、思政教育手段发展,形成了以思政评价指标点支撑思政毕业要求的学科思政构建思路,达到了多课程间思政教育协同共进的目标;同时,通过“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定量评价方法,形成了可持续改进的闭合环节。旨在提高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思政教育质量,也为其他院校提供借鉴。

      • 1
    • 土木法学本研贯穿培养体系的探究与实践

      鲁正, 高士凯

      综合性大学本应凭借自身多学科优势,成为法学教育发展的重要平台,但长期以来的学科划分及管理机制成为了制约复合型法学教育发展的巨大阻碍。如何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为复合型法律人才提供外部支撑,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通过梳理工程法学人才培养现状,分析造成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困境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土木法学人才培养为例,梳理了“双路径”复合人才培养目标并建立了学习方向分流制度,并从课程体系、实务训练模式等方面优化改革,落实了“双路径”交叉学科试验区模式,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结合对 “宽口径”法律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完成了对土木法学本研贯穿培养体系的探究。

      • 1
    • 坚持立德树人,创建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王卫东

      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任务,结合中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办学历程和专业特色,从专业思政、平台思政和文化思政3个角度,整体推进具有土木工程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建设工作。通过课程思政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校企科教融合和专业协同交叉等4个方面拓展专业立德树人内涵,重构专业教学体系。以思政中心、教学课堂、科研平台、实践基地、网络空间和学生组织等6个育人平台,创建虚实融合的立德树人基地。以优良传统、教师风尚、校友足迹、名家风采、学子风尚和校园活动构建6维度学院文化,营造立德树人文化环境。

      • 1
    • 虚拟仿真实验在无障碍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以无障碍通用标识环境设计实验为例

      贾巍杨, 冯天仪, 赵伟, 曲翠萃, 张小弸

      国际上建筑学的无障碍设计理论已进化到通用设计等崭新人性化设计思潮,我国部分高校也建立了无障碍设计教学体系。专业课程中的实验教学能够让学生深刻体会无障碍设计的重要性,但传统无障碍模拟体验难以满足学生并发完成实验,开展综合性设计实践学习,适应课程建设要求。无障碍通用标识环境设计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引用“循证设计”的教学模型理念,将基本原理与实际操作体验互动结合,通过6大系统、3个层次,引导学生按层级进行深化学习。虚拟仿真实验手段的引入,延伸拓展了传统教学,实现了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从课堂教学和实验报告的反馈结果看,虚拟仿真实验融入无障碍设计教学能够提升学生专业素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综合能力和培养社会责任感,是促进无障碍设计建筑教育升级的有效路径。

      • 1
    • 后疫情时代下《桥梁美学》课程教学模式实践与探索

      杨国俊, 杜永峰, 李万润, 项长生, 李喜梅, 冯微, 王英

      桥梁美学课程建设对培养桥梁技术创造力和美学创新素养兼备的综合型人才至关重要。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探索后疫情时代下的桥梁美学课程教学模式,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BOPPPS教学设计方法,建立了以改革为导向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了以工程实践为指导的项目式教学,增加了以新技术为牵引的直播教学,在整个教学中贯穿了育人为目标的“浸入式”课程思政。通过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提升学生在课堂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培养学生对桥梁技术与艺术结合的综合思维创新能力,促进作品设计的丰富性和表现力。此外,从《桥梁美学》专业课衍生出《桥梁文化与美学》通识课,让更多的人掌握防桥梁文化和美学知识,增加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通过后疫情时代下《桥梁美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我校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培养更多的技术创新和美学素养综合创新人才提供了保证。

      • 1
    • 基于案例引导的可靠性理论教学模式探析

      吴兴征, 王瑞凯, 宋鹏彦

      常规可靠性理论教学存在重视公式推导而轻视案例分析的现状,这使得课程教学效果不佳。本文探讨如何采用案例教学法讲授该课程,着重强调案例教学理念与编程实践促学的重要性。结合四个典型工程案例,如悬臂梁、海堤、基桩、板桩墙等构筑物,说明可靠性理论教学实施的步骤与方法。每个案例对教学内容各有侧重,由浅入深地引出重要知识点,这让学生通过编程实践沉浸于实例求解之中。基于案例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易于激发学生探求可靠性理论的学习热情,并便于实现与自己关注的专业问题相互衔接。

      • 1
    • 土木类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陆莹, 李霞, 赵杰

      近年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在我国得到迅速普及,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为了响应教育部“金课”号召,在“新工科”背景下对土木类在线开放课程的顶层设计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基于AHP群决策方法,以专家问卷结果为数据来源,选用Excel软件进行辅助计算,构建了包括课程依托、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效果4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以及35个三级指标在内的面向土木类在线开放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结果表明,该体系逻辑严密,可行性强,可以有效评价土木类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为高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助力。

      • 1
    • 岩石力学公共实验课程教学项目的建设与思考

      王智德, 江俐敏, 司莹莹, 夏元友, 谢全敏

      岩石力学实验课是一门为了补充岩石力学理论而开设的实践性课程。该文结合本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计划,以岩石力学公共实验课程教学项目为例,从该课程开设背景和目的出发,阐述了实验课程教学体系、课程内容的建设过程,以及其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构建了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最后从实验课程教学建设模式进行了总结和思考,提出课程教学后期建设需完善的几个要点。结果表明该实验课程建设的实施方案可行,建设成果能较好地应用于研究生课程的具体实践,后期能深入发展对提升我院岩土工程专业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有较大利处,在某种程度上能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

      • 1
    • 建筑技术类课程教学现状调研与教学方法探讨——以河北工业大学为例

      姚 胜, 袁景玉, 李 美, 孙周寅

      针对我国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艺术轻技术以及学生学习建筑技术类课程动力不足等问题,开展建筑技术类课程现状调研与教学方法探讨工作。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分析定量研究和主观问卷调查定性研究,选择河北工业大学63名建筑学专业本科生在学期间所有建筑技术类课程和设计类课程的单门课程成绩和学年课程模块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结合问卷调查,探明了建筑技术类课程和设计类课程的相关性以及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的薄弱环节。基于教学现状分析,着重探讨了以技术类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建筑设计类课程各环节紧密结合的建筑技术类课程教学方法,提出要积极引进课程思政教育,人文化教学方法以及实践性教学模式,以期实现建筑学专业学生总体培养目标的达成。

      • 1
    • 新工科背景下融合信息技术的土木工程教学实践创新

      刘占省, 李安修, 杜修力, 张建伟

      基于国家战略要求以及现存土木工程专业教学问题,以面向新工科背景下人才能力培养要求为中心,依托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建设优势,进行了土木工程教学实践创新。根据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部土木工程专业的改造升级要求,建立了融合信息技术的土木工程教学课程体系,自主编写了多元立体化BIM技术系列教材,搭建了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多方协同育人平台,创新了实践“学生竞赛-科技创新-教师科研”的交互模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传统土木工程学科改造奠定了基础。

      • 1
    • 新工科背景下交通土建创新人才多主体多维度效能评价机制的革新探索

      邓开来, 杨文冲, 占玉林, 何畏, 赵坪锐, 张方

      新工科背景下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改革是高等工程教育的新方向和新要求。根据传统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存在的不足,以交通土建创新人才培养为研究背景,革新了创新能力评价方法。提出从“全过程、多主体、多维度”三方面出发,凸显创新能力培育过程,多维度优化创新实践活动,兼顾师生共同发展,固守培养质量标准,构建了围绕创新能力提升培育全过程的多主体多维度效能评价机制。通过实践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土木工程专业及相关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 1
    • 竞争环境下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培养探讨

      张根凤

      竞争环境需要有竞争性文化,而竞争性文化的培养关键在教育。基于当前国际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OBE和CDIO的标准对比,OBE与CDIO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不仅作为一种价值观培养,也作为能力来培养,兼具“技”、“才”的特点,剖析了古代的“德”、“才”观与用人观,提出应完整把握立德树人的完整之意。以价值观作为文化的核心,探讨了“内倾”、“外倾”文化的特点和中华文化的特点,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讨论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指出应“内倾”、“外倾”文化并重,特别是在竞争环境下,不仅要重道德,也应重技艺,人才培养应德才兼备。

      • 1
    • 美国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解读及启示——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

      牛玺荣, 孙延芳, 杨晶, 骆佐龙

      土木工程为最具代表性的工科传统专业之一,制定合理的土木工程培养方案对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推进“新工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比较分析方法,阐述了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IUC)土木工程本科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特别对课程体系的设置原则和规定做了详细解读。发现:专业理论课程占比达52.3%,特别注重其中工具课程(如工程数学和计算机语言等)的设置;专业核心课程中划分出十个领域的课程体系,规定在其中选择两个不同的领域作为主修领域和辅修领域;开设了科技写作课程,强调科技写作能力的培养;倡导教师顾问制度,提倡教师为学生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咨询和辅导。以上几方面举措对我国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具有显著借鉴作用。

      • 1
    • 大学数学公共基础重修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以线性代数课程教学为例

      张忠, 吴德银

      大学数学公共基础课程作为高校重要的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学生学习其它课程奠定良好基础。由于大学数学类课程概念抽象,逻辑性强,学生学习难度较大,补考率和重修率较高,从而产生重修课程。学生在重修课程学习过程中,往往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统课堂面对面的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满足重修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做好重修课程的教学组织和实施,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在各高校都是难点问题。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兼容性较高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的时间进行个性化学习,让学生学习更加灵活、主动,参与度更强,在重修课程中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较好地满足学生学习需要。为探讨翻转课堂具体实践效果,提升大学数学公共基础重修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在相关文献和自身教学经验基础上,分析重修学生、重修课程和翻转课堂的特点,探讨和设计了相对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大学数学公共基础重修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并以线性代数重修课程为例实践了这些模式和方法。结果表明,此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效果,学生满意度高。通过这些教学设计与实践,以期为相关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有所启发,对高校相关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 1
    • 规划企业在专业教育中的作用机制与优化策略

      于洋, 吴冰瑕, 周 睿, 范路平

      实践教育是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为适应行业发展需求、深化教育改革、破解当前实践教育困境,对企业参与专业教育的机制研究十分必要。通过分析我国规划企业参与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主要模式,并展开国内外对比研究后发现,中英美企业参与专业教育的路径与机制相似,但英美两国在成熟度和深入度方面更优。而我国在企业积极性、政府推动力、行业组织话语权、学校课程体系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针对这些问题,从整体层面提出了政府激励保障、行业组织引导、校企联合培养等优化策略与多主体协同的人才培养机制。

      • 1
    • 基于“五融合”育人机制的土木类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杨有莲, 吴启红, 谢飞鸿, 董建辉, 蔡萌琦

      遵循“以学生为中心,面向未来发展”,以成都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的土木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为例,回顾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历程;从国家战略层面,分析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提出土木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五融合”育人机制,分析了“五融合”育人机制的内涵及作用,通过构建“科研-教学-学习”的联合体、搭建“政产学研用创六位一体”的协同育人平台、健全“实践-实训-竞赛”相融合体系,在土木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人才培养体系汇集了机制创新、模式创新、举措创新等多种创新,展示了土木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应用成果,为建设土木工程省级一流专业提供参考。

      • 1
    • 新工科背景下岩土工程专业研究生创新实践教学平台构建

      姚未来, 刘元雪, 孙涛, 田镇华, 成鑫磊

      工科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型、创业型卓越工程人才的重要环节。针对当前实践教学工程性、实践性、探究性、启发性缺位的问题,以新工科建设为核心导向,立足学科交叉,以重大工程为牵引,打造岩土工程研究生培养的创新实践教学平台。突出学生的中心主体地位,开展多接口模块化实践教学,实现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重构与教学方法重构。创新实践教学改革以来,前沿交叉研究顺利起步,人才培养质量有力提升,助推了岩土工程专业学科的转型升级,逐步形成工程教育新范式。

      • 1
    • 工程哲学视角下土建类专业人才非技术能力体系构建—以重庆大学为例

      徐鹏鹏, 姚浩娜, 刘贵文

      科学构建工科学生非技术能力培养体系,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更关乎我国工程界未来的发展水平和方向。本文基于工程哲学视角,以土建类专业为例,深入分析了高校在本科学生非技术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保障四个维度构建土建类专业人才非技术能力培养体系,并系统介绍重庆大学土建类专业人才非技术能力体系的实践内容和经验,为推动工程教育的深化改革提供方向和指导。

      • 1
    • 《地下工程监测与检测》实验环节教学设计

      陈娟, 郑晓, 钟世英, 张慎河, 柴志刚, 韩健勇

      《地下工程监测与检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实验环节是该课程教学非常必要的部分。然而,真实的地下工程现场监测实验耗时耗力,开展难度大、风险系数高;而模型箱实验又与工程实际相差较远。本文给出一种模拟实验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大学校园空地和实验室现有实验设备,通过简化改进标准实验步骤,设计了超载下土压力测试和平板载荷现场模拟实验。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能据此完成实验基本操作,取得了符合规律的实验数据,教学效果良好。基于模拟实验步骤开展实验环节教学,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实验原理,了解地下工程现场监测的实况,又充分保障了师生安全,是开展该课程实验环节教学较好的设计思路。

      • 1
    • 面向新工科五维形态的城乡规划课程结构反向设计研究

      姜雪, 赵宏宇, 冯婧

      响应我国“新工科”建设新形势及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城乡规划教学“成果”如何匹配国土空间发展尤为重要。城乡规划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工科专业,课程成果是直接检验其授课效果成功与否的高效工具。针对目前理论课程设计中课程成果路径设置模糊、实践创新性不足、理论知识繁杂枯燥等问题,本研究面向新工科人文维度、规模维度、政治维度、产业维度与人文维度等新工科“五维”形态,将OBE理念分解为五个阶段运用到设计课程结构设计中,结合课程技术、规模、政治与人文成果形成知识模块、能力模块及素质模块制定结构反向设计路径,力求使提升城乡规划工科专业理论课教学效果,应对“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对学生能力和创新思维提出的更高要求。

      • 1
    • 城乡规划专业“三三三”育人新模式探索:东南大学的实践*

      兴平

      本文立足新时代“三全育人”的新要求,分析构建了全人教育、思政教育和科研育人层层递升的高校育人三层次“金字塔”体系,进一步对照城乡规划专业特点和需求,提出了基于三层次“金字塔”体系的城乡规划专业“三三三”育人模式,并结合东南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实践,明确了其具体内涵,总结了其实践做法和人才培养的实际成效。

      • 1
    • 以“VITAL”为核心理念的建筑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谢辉, 邓钊力, 尹倩诗, 刘玮璠

      摘要:培养高水平国际化人才、构建助推“双一流”建设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已成为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建筑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虽已取得长足发展,但站在大建筑学科发展前沿审视,仍然存在国际化知识结构单一、创新不足,与国家和行业发展需求关联不足、国际化教育与本土化教育未实现良性互动等问题。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围绕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坚持“立德树人”,秉承“高水平、高标准、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国际化能力、科研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构建与实施以“VITAL”为核心理念的国际化建筑类人才培养体系,从5个方面与国外一流建筑院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国际化知识与视野,培养了一批在建筑类学科领域具有宽广国际视野与浓郁本土情怀、强烈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的国际化人才。

      • 1
    • 新工科背景下关于智能建筑创新课的思考与实践

      丁研

      新工科是我国应对全球竞争、推动创建高等教育强国重要举措。为积极响应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天津大学紧紧抓住机遇,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电气自动化等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开设智能建筑专业。通过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融合的教学模式,培养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人才。由于天津大学智能建筑专业尚在起步阶段,没有得到其他专业学生的广泛了解,因此开设一门能够为多个学院学生提供课程选择的公共选修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课程组织模式、教学安排与课程评价等方面的阐述,提出了针对智能建筑创新课教学方法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多维交叉课体系的模块化构建和多学科融合的育人平台的建设以及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 1
    • 新生代教师工作绩效提升的双路径研究——来自民办高校教师的实证分析

      张慧

      新生代教师工作价值观是否会影响其工作绩效?本研究基于自我一致性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构建了工作价值观对工作绩效影响的双路径假设模型。通过两个阶段的问卷调查,获得253份新生代教师样本,采用回归分析等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工作价值观对工作绩效、职业认同、组织认同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职业认同和组织认同在工作价值观与工作绩效之间起着双重中介的作用,即工作价值观—职业认同—工作绩效,工作价值观—组织认同—工作绩效,总体来看,研究假设均得到了验证。研究结果丰富了工作价值观对工作绩效影响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如何提高新生代教师工作绩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指导。

      • 1
    • 设计分析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以重庆大学建筑学专业相关课程教学为例

      宫聪

      设计分析性思维的培养对建筑学专业课程的自主学习与批判思考具有非常重要的方法与应用意义。基于教学与政策因素导向的分析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概述了设计分析教学的重要历史节点,继而介绍了重庆大学建筑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组织与教学内容,并对三份学生作业进行评价。环境、功能、形体、空间、建构、图解等建筑分析体系可以辅助学生加深对建筑设计原理的理解,探究作品背后的成因,丰富建筑分析的固有认知,培养分析思维与批判意识。最后从丰富多样授课形式、加强分析课与设计课的联系、建立案例数据库等方面提出教学建议,希望对当下的建筑分析教学研究提供借鉴。

      • 1
    •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30年研究热点及趋势——基于CNKI(1991—2020)研究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马兆鹏, 柏灵

      采用CiteSpace软件对CNKI数据库中有关专业学位的CSSCI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本领域研究经历了借鉴探索期(1992年~1996年)、实践拓展期(1997年~2001年)、总结反思期(2002年~2009年)和内涵提升期(2010年~2020年)四个阶段的历史演进,形成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培养模式等为中心的研究热点和研究主题。未来研究中,宏观层面以战略导向为指引,加强国家发展战略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引导作用的研究;中观层面以目标导向为驱动,创新和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的研究;微观层面以问题导向为抓手,开展历史溯源、实践探索和国际比较与借鉴的研究。

      • 1
    • 近十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选题研究——以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为例

      戴秋思, 吴任清, 龙敏琦

      该论文选取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资助的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为研究对象,对近十年(2010——2019年)在该学科申报成功的基金项目进行搜集和梳理。通过对获得资助的项目数量与单位分布等多项指标做出统计、比较,聚焦于项目的选题内容,提取出关键词,从研究对象的时空分布、要素特征、研究类型与研究方法等方面加以量化统计,在此基础上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分析并揭示出获批项目的选题特点及其变化趋势,籍此为该领域的青年学者提供项目选题的借鉴和参考。

      • 1
    • “课上课下3+3”的《中国园林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

      徐瑾, 江本砚, 王雪霏, 邓小飞, 邱燕

      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已成为全国各大高校各大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中国园林史》是国内各大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的核心课程,担负着使学生形成正确史学观与哲学观的重要使命,理应成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前沿阵地。本文以广州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中国园林史》课程教学改革为例,提出通过“课上课下3+3”的建设路径,推进学生“学习、思考、实践、感悟”的认识过程,以实现“明历史发展之理,增园林艺术之信,崇爱国爱民之德,力专业报国之行”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其中,“课上”的3大举措是指:1)宏观架构,纵横兼顾;2)以点带面,详略突出;3)温故知新,举一反三。“课下”的3大举措是指:1)任务驱动,学生主导;2)必做选做,注重差异;3)过程评价,激励竞争。相关教学改革探索促进了课程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的全面实现,可以为风景园林专业《中国园林史》和相关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 1
    • 3+7+2: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企业实践模式初探

      吴晓, 江泓, 全雨霏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育,拥有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定位、特征和框架。因此,本文根据建筑类院校专业型研究生培育的特殊性,重点构建了研究生企业实践的“3+7+2”模式,并系统探讨了实践中“启动-强化-验收”各阶段的培育要点(包括其周期、地点、核心任务与培育要求等)及其相关保障措施,并最终延伸性地提出了一定的思考。

      • 1
    • 移动互联下城乡规划专业导论线上线下混合课程教学探索

      孙明, 孟庆祥, 刘萌萌

      万物互联时代,大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移动平台进行自主学习,线上线下混合课堂成为新的教学模式。专业导论是新生了解专业教学体系的基础性先导课程,在城乡规划教学中有着独特的窗口作用。如何在混合教学条件下,探索专业导论教学思路,优化教学方案,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热情,已经成为教师们日益关注的紧迫问题。论文回顾城规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特色,授课学时,课程组织等,分析线上线下混合课程教学存在的一般性问题与独特性问题,探索线上线下混合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改变传统教学的活动形式,阐明专业性质发展的概况,提出专业导论课程改革应更多介绍所在高校城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改善全周期教学环节和考核标准,优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式,提升课堂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大力促进城乡规划专业导论混合教学的发展。

      • 1
    • 智慧引领科技,新工科背景下的建环专业人才培养与实践

      李楠, 文一鸣, 谢李杰, 张凯旋, 陈金华, 高亚峰

      当前,我国智慧建筑飞速发展,建筑智能控制人才需求成爆发式增长,精通智能控制的建环专业人才匮乏已经成为阻碍智慧建筑发展的重要原因。针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中课程培养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厚基础、宽专业、强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为目标,本文探究了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新工科背景下建环专业智能控制教学体系,提出“校企共建实验室”、“校企联合授课”、“校外技能培训”三种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教学内容、实践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实现校企资源的有机结合和优化配置,打破了传统的学科深化型的“深桶式”课程体系,共同培养适应智慧引领科技导向下的建环新工科复合型创新人才。

      • 1
    • 高校智能建造人才培养中的信息技术伦理教育探析

      陈雯

      随着中国建筑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不断推进,建筑业从业者需以更高的信息素养参与智能建造实践,并积极构建和维护建筑业良好的伦理道德秩序。文章分析高校在智能建造人才培养中开展信息技术伦理教育的意义,包括培养学生信息技术伦理主体意识与主体能力、提升学生解决智能建造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积极应对全球化语境下的信息技术伦理问题等;提出高校智能建造人才培养中的信息技术伦理教育,需要引入课程思政的理念,并根据融合性与层次性的平衡、跨域性与教育性的平衡、适切性与灵活性的平衡等原则,妥善整合地设计课程,优化学生的知识体系与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终生所需能力;探索对智能建造人才培养中的信息技术伦理教学进行系统化的方案设计,包括明确信息技术伦理教学目标、构建信息技术伦理教学内容、实施信息技术伦理深度学习策略、提升智能建造师资的信息技术伦理教学水平等。

      • 1
    •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工程管理专业的卓越人才——重庆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

      张巍, 王森

      随着我国科技与创新发展的进一步推进,我国对工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在“新工科”与“大工程”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大工程”理念与“新工科”背景,提出了全新的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培养体系,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共享机制、校企合作与国际交流与研发平台等六个方面完善了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了全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体系。本文所提到的教学改革成果的内容已纳入到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对“新工科”与“大工程”背景下工科专业的教育教学创新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导向性支持。

      • 1
    • 面向重大复杂工程需求的研究生动态培养模式—以桥梁工程学科为例

      唐浩俊, 李永乐, 向活跃, 张明金, 汪斌, 陈微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桥梁的跨度和规模不断突破纪录。一系列重大复杂桥梁工程的建设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培养面向重大复杂工程需求的研究生,提高研究生创新和实践应用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质量和效率并重的能力等,建立了以研究生为中心的复合指导模式。由团队负责人对研究生培养的核心环节进行把关,由青年教师对具体的科研工作进行指导,充分发挥了导师团队的指导作用。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研究方法指导、综合能力培养、应用创新突破为主的“面-线-点”培养模式,逐步细化、动态调整培养方案。实践情况表明,以研究生为中心的复合指导结合“面-线-点”动态培养模式有利于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重大复杂工程的需求。

      • 1
    • 建筑构造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肖敏

      高校之根本在于“立德”与“树人”,立德的有效手段之一是进行思政教育。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当前大思政背景下对于高等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应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注重专业教育与价值引导之协同作用,在高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始终坚持思政教育。以建筑构造课程思政建设为例,分别从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两方面,对思政教育融入建筑构造课程的教学体系建设进行探索,构建融合与创新的建筑构造课程思政教学模式。通过案例教学法,运用建筑构造理论知识深度剖析建筑工程实践案例,并深度融合建筑构造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向学生传递工程实践案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培育学生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实现高等教育育人育德的根本目标。

      • 1
    •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优化探索——以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为例

      姜乖妮, 董宏杰, 王苗

      国土空间规划的推进对学科交叉融合与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城乡规划学科在新时代背景下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从国土空间规划切入,论述了城乡规划学科的重要性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并剖析了城乡规划本科教育需要解决的四个主要矛盾——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教学方式、理论类课程与设计实践类课程、旧知识体系与新规划体系、单一学科框架与交叉学科知识,从而得出了城乡规划学科亟待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和课程体系优化的结论。根据新时代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及时调整培养方案,确定了兼具实践思维、理论思维、逻辑思维和运算思维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从理清课程体系脉络、增设学科交叉类课程、促进理论和实践的融合三个方面对专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学校依托新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进行了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升了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 1
    • 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的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组织与资源建设——以《隧道工程》课程为例

      蒋雅君, 李帅, 方勇, 王士民

      在一流课程建设的背景下,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也应及时开展教学内容与资源的重构,为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奠定重要基础。以《隧道工程》课程为例,分析了目前课程教学中的困境,并介绍了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思路,包括纲领性的教学大纲编写、结构化的知识体系设计、模块化的教学内容组织、实践性的教学资源配置、系统性的思政元素体现等方面。通过完备的教学内容组织、丰富的教学资源配套和全面的思政元素体系,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助力一流课程建设目标的达成。

      • 1
    • 校企合作模式下理工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研究

      韩健勇, 赵悦, 陈阳, 贾鹏蛟

      在科技强国的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不断推动,校企合作模式成为高校与企业间构建的新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具有产教深化融合的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针对理工类高校中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点,阐述了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其次,以山东建筑大学第二课堂制度为例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特征与改进方向;并且,介绍了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多元主体创新创业教育培养路径。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教育培养方式改革,学校创新创业平台得到多元化发展,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提升,多元主体校企合作双创模式取得有益成效。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分析和实践探索将为理工类高校双创教育建设提供借鉴。

      • 1
    • 美国高校工程教育持续质量改进机制研究:程序优化、方法拓新与文化塑造

      李明

      在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提出了推动高等教育质量革命和建构质量文化的新要求,使得本科专业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美国高校工程教育探索专业教育质量持续改进的理念与实践,无疑可以为我国本科专业教育质量保障提供参考。在专业认证机构的引领下,持续质量改进理念内化为美国高校专业教育质量保障实践的核心理念;持续质量改进程序逐渐优化,涵盖界定工程专业教育目标、界定预期工程专业教育产出、确定能够证明教育产出的证据等环节;持续质量改进存在方法论困境,给工科教师造成了压力和挑战,推动工科教师不断拓新方法;持续质量改进理念引领并塑造了积极的评价、实证和质量文化。美国高校工程教育质量持续改进的理念与实践为我国提供了重要启示。

      • 1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建设与示范

      陈金华, 沈雪莲, 谭力, 秦子雄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空调冷热源系统、大型通风空调系统等成本高、危险性高、周期长的实验内容进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建设,共建设了空调冷热源系统、空调系统、热水供暖系统三个综合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实验建设紧密围绕建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展开,坚持“能实不虚、虚实互补”原则,并以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具有创新思维,高素质综合型工科人才为目标。实验内容设置综合性的多工况虚拟实验、事故工况实验及科研创新成果内容,支持完整的实验教学过程及双向的评价体系。实验采用Web端在线实验形式,提高实验的便捷性和共享性。2020年-2021年,虚拟仿真实验系统除服务本校本科实验教学外,向4个高校超300名学生提供实验教学服务,并获得校内外较高评价。

      • 1
    • 基于OBE的“分段融入式”工程图学课程探索

      王 娟, 赵均海, 孙珊珊, 周 媛

      分析现代工程图学课程特点,对高校引入三维建模、二维计算机绘图后所形成的三种教学模式的优缺点进行比较,进而以土木工程“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课程为载体,以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为牵引,提出基于三维建模软件Revit的“分段融入式”工程图学课程的实施原则,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对投影定理、手工绘图、二维计算机绘图和三维建模等内容进行细致整合,重点从平面图形、基本体、立体表面交线、组合体和建筑工程图几个方面对三维建模与工程图学融合的切入点和教学设计进行了论述,教学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以创新设计项目为牵引的协同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以110学时为例,详细介绍了采用“分段融入式”工程图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

      • 1
    • 大学生创新项目实践模式探索——以BIM技术为例

      石晓波, 刘婉莹, 乔亚宁, 鄢晓非, 王莉

      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21世纪我国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迫切要求。工程管理作为交叉学科,更应与时俱进,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BIM作为工程管理教学内容的新课程,现阶段教学存在教学形式单一、考核方式局限、未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新意识和未结合行业实际展现BIM技术优势的问题。文章将大学生创新项目与其他BIM教改方案进行了对比,对大学生创新项目实践的实际意义与动力因素进行探析,分析了大学生创新项目对于解决BIM技术教学问题的适用性和作用机理,探索得出大学生BIM创新项目实践模式可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即前期准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案例—BIM+VR在建筑设计方案可视化交互中的应用研究中,BIM技术的教学质量从而得到明显提高。

      • 1
    • 新冠疫情时期土木工程生产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

      陈志华

      针对2020年新冠疫情影响下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面临的教学困境,提出以“线下专题讲座+线上视频学习”方式在校内完成生产实习教学任务,与传统现场生产实习相比,教学内容全面、先进、详细,并取得了较好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为土木工程生产实习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思路。

      • 1
    • 双一流背景下建筑类研究生多元协同管理与培养模式研究

      樊禹江, 余滨杉, 郭子强, 侯全华, 熊二刚

      我国大多数院校在"双一流"背景下积极提升建筑类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以适应日趋严峻的就业压力,但传统培养模式仍存在诸如创新能力不足、实践欠缺等问题。本文针对现阶段双一流背景高校建筑类研究生现有培养与管理模式进行系统分析,结合多元协同管理方法,构建“优化型教学模式+纵向科研课题+学科竞赛+横向实践项目+产学研实战平台”“五位一体”的建筑类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 加强学校-学院-研究团队-指导教师四者的衔接,保证各项教学科研任务有序进行,保证对学生管理的有效性。以此培养建筑类研究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设计实践基础,最终达到自身的综合专业能力的提升。

      • 1
    • 加快推进硕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些思考与对策——以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为例

      杨圣奇, 黄彦华, 匡颖芝, 史丹, 李阳

      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越发凸显。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本文以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为例,基于该院“十三五”期间(即2016-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和培养成效数据,从硕士研究生生源、整体培养质量、专业学位教育水平、导师队伍以及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等五个方面分析了制约该院硕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问题,并从创新工作机制、强化过程控制、改革培养模式、加强队伍建设和优化管理模式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加快推进硕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些对策,可为同类院校加快推进硕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 1
    •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改革切入、教学资源建设支撑夯基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驱动实践

      郭汉丁, 马辉, 郭伟, 潘辉

      新时代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对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从课程改革入手,强化教学资源建设是提升工程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关键。基于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代工程项目管理实践能力需要,从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完整案例轮环式改革切入,从全方位教学资源建设着眼,架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驱动实践体系、运行机制与实施路径,以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导向,系统开展培养方案优化、职业规划引导,专业建设支撑、课程改革落实、实践体系训练、校企合作对接、真题真做提升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驱动实践过程,以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彰显教学改革实践效果。

      • 1
    • 学术素养课程改革路径探索 ——以我国两所科研机构为例

      张育新, 谢奕萱, 张霄菁, 孙涛

      高校的学术写作课程与学生发表国际期刊论文之间存在着供需矛盾。文章结合我国某航天科研院与某勤务学院研究生参与重庆大学开设的学术素养课程的具体实践和调研分析,深入解读其存在的基础能力、写作技巧、英语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待提升之处,以提高学生全方面的科研素养和能力为导向,从课程设计与课程内容两方面探讨学术素养课程改革的路径,提出应当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开展跨单位合作;重视学生多维能力的培养和时间管理等能力体系的建设;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大局观;并且做好学术道德的价值引领等,为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和高校学术英语写作课程改革提供借鉴,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行业创新人才培养。

      • 1
    • “两性一度”要求下传热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罗清海, 陈国杰, 涂敏, 熊军

      重塑课程教学,是一流课程建设亟需探讨的课题。结合教育部《意见》精神,分析了传热学课程特点,检讨了目前传热学实验教学的不足,提出了新形势下传热学综合性实验教学改革思路,针对对流换热的实验教学改革案例做了 “两性一度”分析。突破实验室课堂教学的时空约束,不拘一格改革实验教学,强化自主性、体验性、综合性的拓展训练,注重知识融通、技能锻炼、思维引导和思想引领融于一体,是落实三全育人、立德树人理念的有效路径。

      • 1
    • 《空气调节》教学改革及课程思政体系建设

      公绪金, 杨晓庄, 孙颖, 李伟光

      以哈尔滨商业大学能源动力类主干课程《空气调节》为代表,开展了新工科背景下多层面内涵式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主要包括理论知识体系的多维交叉融合与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创新性与探索性提升、全新版教材建设与大纲修订、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的改革等。同时开展了基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准思政融合”体系构建与创新,重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和专业素养。通过历经三年的教学改革与探索,《空气调节》课程的教学思想及知识体系的创新性与新时代特性获得显著提升,促进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 1
    • 双创理念下建筑实践教育的工作室模式研究与实践

      朱斯坦, 贺建新

      针对本科建筑学专业的建筑师业务实践教学重实践能力培养而轻创新创业、人际交往、管理等综合能力培养的现状,从当下建筑学学生能力与行业需求脱节、培养方式与职业规划多元化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出发,提出双创型工作室建筑实践教育模式。该模式以专业实践教育为核心,建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教育、综合能力培养三大模块,以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为保障,培养“专业实践型+”多元化建筑人才,从而达到推动高校建筑学科实践培养体系改革,提升建筑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

      • 1
    • 新工科背景下“五位一体”土木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李霄琳, 朱 珊, 王伯昕, 胡忠君, 于 莉, 周林聪

      土木工程专业是典型的传统工科专业,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普遍面临教育教学理念落后、课堂教学有效性差、创新培养方式单一、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吉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以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 “三位一体”教育理念为统领,以培养符合当前和未来科技发展和产业革命需求的土木工程创新人才为目标,系统设计 思政、课程、实践、竞赛、科研 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夯实基础、强化实践、激励创新”为原则构建新课程体系,以“注重基础,融合前沿,聚焦工程”为指导建设新课程内容,“以学生为中心” 探索新教与学方法,通过“多要素课堂教学改革”、“多方式协同创新能力培养”、“多课程育人”成功推进了土木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

      • 1
    • 面向思维训练的西方园林史视觉教学方法实践--以意大利台地园为例

      王南希, 陈微微, 陈甜甜

      随着新工科建设发展,培养工程人才综合思维也得到了风景园林学科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探索专业学习与批判性思考深度融合的教学方法成为关键问题。本文以《西方园林史》教学为媒介,突破原有教学中依赖教材的被动式授课教学模式,应用视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完成问题为导向的阶段性课程任务,进行思维训练与批判性思考。首先,对思维训练的内涵及其影响下的《西方园林史》教学改革目标进行探讨。其次,梳理了《西方园林史》学习的多元视角。接着,阐述了以“视觉”为切入的引导方式在阶段性任务框架中的作用。最后,以意大利台地园兰特庄园作为教学示范案例,说明视觉导向的教学任务在发现问题阶段、背景研究阶段、详细论证阶段、综合结论阶段的具体应用及其呈现方式。综合评析了“视觉”与“问题”引导下的《西方园林史》学习的方法与特点。

      • 1
    • 基于OBE理念的地方院校模块化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以山东建筑大学为例

      孔亚暐, 崔艳秋, 赵静, 王德东, 邵明辉

      新工业革命引发了新工程教育的范式变革,新工科建设体现出新知识生产模式的交叉融合特色,要求在“成果导向”新理念下升级办学路径。以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学为例,通过总结国内外新工程教育改革和新工科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现状,分析我国新工科建设的内涵逻辑,解析地方高校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建设路径,为此类搞笑专业的新工科建设明确理念目标,探索操作方案与实施路径。

      • 1
    • 课程思政视角下基于校企合作的土木水利硕士教学案例库建设研究[1]

      宋克志, 苑宏宪

      在新工科背景下,案例教学法是培养工程领域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土木水利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亟需建立完善的教学案例库。本文从课程思政视角下基于校企合作研究了土木水利硕士(土木工程领域)专业课程案例库建设,主要包括案例库的总体框架、案例库主题方向和素材来源、案例库共享机制等内容,旨在为土木水利硕士各专业领域相关课程案例库的建设提供理论思路和实践指导。

      • 1
    •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

      陈志华

      在深刻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工科专业课程思政要素及其实施途径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提出土木工程施工的5个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各类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点及其对应的知识或能力目标,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个目标融为一体;从教学团队建设、课程思政元素发掘、教学方式创新和课程学习评价体系改进四个方面为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落实提出了保障措施。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和实践达到了预期目标,为相关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借鉴。

      • 1
    • 批判地域主义视角下的建筑设计教学改革

      李春青, 司敏劼, 王韬, 段炼

      当前的建筑设计教育中设计课教学载体一直存在建筑类型单一化、设计内容固定化、建筑与地域脱节化的问题,本文通过梳理建筑设计教育发展的历程,结合建筑设计理论发展趋势,尝试在二年级建筑设计课教学中引入批判地域主义的设计理论和方法,通过教学载体“归园田居:乡村客厅”的设计,在教学过程的培养目标、教学途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成果五个方面展开改革和探索,对提升教学质量、教师能动性、学生创新性方面和探索具有非历史地域性、现代在地性的建筑设计方法具有推动作用。

      • 1
    • 基于精准识材和协同育才的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研究生因材施教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蒋冲, 陈陆杰, 刘敬

      本文立足于国家建设需求以及行业发展前景,针对新工科建设下的传统工学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加以分析和研究。以中南大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学科发展情况为例,针对每位研究生“精准识材”,做到合理“协同育才”的因材施教培养模式,并对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研究生在新形势下的培养措施,确保学生能够在新工科背景下对自身能力以及行业认的全面发展,形成了精准识材和协同育才的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研究生因材施教培养模式,为以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学科为标杆的各传统工学学科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发展及改革提供现实依据。

      • 1
    • 意大利建筑遗产保护课程及其教学模式在我国的适应性研究

      李汀珅, 张明皓

      意大利在建筑遗产保护教育方面有着优良传统和深厚底蕴,特别是对于建筑遗产病害甄别和具体保护措施上,有许多值得我国建筑院系学习的地方。本文选取笔者就读的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Architectural Preservation Studio作为案例,详细介绍了该门保护课程的教学目标、组织形式、课程安排、教学内容等;进而将该教学模式进行适应性凝练,并且运用于笔者任课的中国矿业大学《建筑历史与遗产保护课程》教学改革中,通过徐州徐海道署照壁的具体教学案例,论证意大利建筑遗产保护课程体系在我国建筑学专业中的适应性情况,旨在为我国同类院校的相关专业课程设置提供一些思考与思路。

      • 1
    • 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缘起、品质表征及进路

      彭泽平, 曾令斌

      本科教育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最重要基础,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既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又是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历史性跨越的核心关键与必然要求。一流本科教育的品质表征是政治性品质、时代性品质和价值性品质三位一体的集合,能否胜任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践行培养卓越拔尖时代新人作为核心使命、实现大学生全面终身发展的终极目标既是一流本科教育政治性品质、时代性品质和价值性品质的依次体现,同时也是判定中国本科教育是否真正“一流”的根本标准。推进中国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又赋予高校建设的自主性,各利益相关者协同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一是要落实“三个合格”“八个首先”要求,变革教育思想观念,确立本科教育的中心地位;二是要坚持“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理念遵循,全面推动大学课堂革命与一流课程、一流专业建设,着力构建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三是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 1
    • 疫情下澳大利亚土木工程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反思

      杨柳依依, 杨晓华, 徐卓君

      面对蔓延的新冠疫情,陷入窘境的经济状况和锐减的国际学生给澳大利亚的土木工程专业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困境和挑战。本文通过描述疫情对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带来的影响,对疫情下澳大利亚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与反思,揭示了澳大利亚土木工程教育本科专业深度和精品化程度不高;疫情下课程特色难以体现,专业实践优势无处施展;科研进展缓慢,效率降低的现状,提出我国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要处理好教育通识性与专业性的关系,更加重视学生的积极体验,全面提高学生能力;并且提高课程精品化与专业化程度促进学科教育的全面发展,以形成高校核心竞争力,为我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 1
    • 高校专业课程思政化元素研究与应用

      栗蕾

      “课程思政”与思政教育是系统的育人工程,思政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抓手,是高等教育之根本。本文高度剖析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科学设计教学项目,以项目为载体,融入思政元素,科学甄选课程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元素,以专业课程为植入载体,探究专业课程思政化路径,全方位、多视角和系统地实现课程思政化,将专业课程思政元素诗歌化融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真正做到在专业知识和“德育”培养同向同行,培养有灵魂懂专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1
    • 微模块植入在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中的运用

      张东

      创新能力和过程控制能力是城乡规划专业设计课程中重点培养的两种能力,本文以郑州大学城乡规划专业设计基础阶段的最后一个建筑设计课程(311)为例进行课程实践,在设计课程中进行微模块的植入,对课程关键节点进行细微修正,通过增加方案互换、延伸专题研究、技术模拟支撑、课后自我评价等灵活微模块,对课程过程关键节点的效果进行提升,达到增强学生交流表达能力、过程控制能力以及设计创新能力的目的。

      • 1
    • “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水利类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蒋水华, 熊威, 章浩龙, 罗岚

      为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促进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迈进,本文结合地方高校水利类研究生培养实际,围绕国家“双一流”建设背景探索地方高校水利类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首先分析了地方高校水利类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包括受地理位置、社会发展水平、经费投入限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大,多学科交叉融合少等。进而以问题为导向,以“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培养拔尖人才和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为目标,提出了有利于地方高校水利类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改革途径,其中包括基于自我教育、自觉成才、自主创新和自我管理这“四自”教育的水利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最后以南昌大学为例,介绍了该校水利类研究生培养在践行新培养模式中取得的成果,有望为其他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提供参考。

      • 1
    • 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项目中的任务设置原则-以建筑学科为例

      周梅

      在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的当今社会,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原创成果的多寡和引用情况已经成为评判一所高校乃至整个国家科研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评判研究生学业水平的一个重要参数。提升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能力对于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提升我国学者的国际学术话语权都具有积极意义。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应以需为本,只有将语言学习和学生的专业学术研究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以建筑学科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教学为例,通过实例,从目的性、专业性、思辨性与合作性四个方面探讨了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项目中的任务设置原则,以期为项目驱动下的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教学带来启示,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学术英语写作能力,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

      • 1
    • 大跨结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探讨与实践.

      黄信, 齐麟, 陈宇, 闫晓荣

      新工科建设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传统工程专业的土木工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本文结合大跨结构课程开展新工科理念下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首先,课程教学中突出实际工程案例讲解和分析,增强学生对工程结构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分析和处理能力;利用线上教学资源开展调研,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并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和针对性的指导,同时结合线上教学资源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最后,在教学方法上开展项目式学习和科教融合教学,利用项目式学习提高学生的结构设计能力;利用科教融合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通过上述教学方法改革提高大跨结构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 1
    • 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程大纲的设计与实践

      管勇, 胡万玲, 张叶, 周文和, 胡定科, 张洪伟

      针对新时期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工作需要,在领悟工程教育认证体系的基础上进行课程大纲的顶层设计,以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程为例,从课程信息、课程简介、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及其指标点的对应关系、课程主要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教学方式方法、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以及课程推荐资料等方面详细阐述了课程大纲设计方法和撰写思路。通过2021年兰州交通大学建环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应用验证表明,该课程大纲设计方法符合工程教育认证要求,课程教学方法、课程考核评价合理,有利于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该研究可为工程教育认证专业课程大纲的修订提供参考。

      • 1
    • 注重整体思维培养的城乡规划专业建筑设计教学探索

      王卉, 梁玮男, 任雪冰

      建筑设计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教学的一项基础内容,是城乡规划学习的承上启下环节,城乡规划学成为国家一级学科后如何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适应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以北方工业大学城乡规划二年级设计课为例,通过多年实践经验梳理学生设计过程中出现的环境分析不够充分、整体设计观念欠缺、逻辑分析能力训练不足等问题,提出以整体思维培养为重点、加强过程教学的改革方向。教学建立以空间形态设计为核心、以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分析为出发点的整体设计观念,在此基础上细化教学主题,完善题目设置,围绕环境、行为、功能与空间设计等核心要素展开教学。同时,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分析能力,调整教学过程和组织方法,清晰教学主线,强化分阶段、分层次的教学组织形式,并将多种互动交流模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 1
    • 应用型高校建筑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左延红, 程桦, 王雅

      在应用型高校对建筑机电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实践教学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直接关系着建筑机电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学校的发展前途。本文通过对应用型高校建筑机电类专业的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分析,指出了当前应用型高校在建筑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中面临的困境,通过对一些应用型高校建筑机电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和社会对建筑机电类人才满意度的调查,指出了当前应用型高校在培养建筑机电类专业人才中存在的不足,结合应用型高校制定的建筑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出应用型高校在培养建筑机电类专业人才过程中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与方法,并在应用实践中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 1
    • 野外实践教学支撑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的探索—以《道路勘测设计》课程为例

      程建川, 于斌, 刘洪波, 郑玉冰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的重要途径,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和支撑。本文从东南大学《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野外实习的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开展,搭建以课程考核和面向参与学生的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体系。以历年参与《道路勘测设计》实践教学的学生为对象,分析结果表明,野外实践教学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出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使用现代工具、团队合作及沟通表达等能力有强支撑作用,可以更好地支撑工程类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并有对专业产生更多的认同感的作用。

      • 1
    • 项目驱动的建环专业生产实习课程沉浸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牛晓峰, 颜承初, 龚红卫, 刘慧芳, 王瑜

      针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中存在的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对校外实习资源依赖度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等问题,提出构建项目驱动的生产实习课程沉浸式教学模式,以建环专业现实工程情境为载体,充实施工管理、智能运维等知识,系统化串联暖通空调系统全要素知识点,学生进行生产环节各工种角色扮演,深度沉浸教学过程,成为主动实践和探索知识的主体。阐述了该教学模式的实施流程、教学内容,以及过程性、多元化成绩形成机制,阐明了该教学模式可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习的兴趣,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锻炼动手技能与强化理论知识双赢,同时有利于劳动精神培养。

      • 1
    • 思政元素融入《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方法初探

      赵金钢

      将思政元素融入高校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已成为当前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教学的新趋势。但是,如何更好地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的教学中,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是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教师面临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钢结构设计原理》为例,初步探索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方法和路径。首先,基于“四个自信”,并结合《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特点,确定了制度认同、文化自信、专业道德修养和科学精神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然后,围绕思政建设目标,总结各章节相应的思政教育点和实施路径,并通过4个教学案例,介绍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的方法。最后,提出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考核中的改革方法,达到对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成果全面评估的目的。

      • 1
    • 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全过程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体系探析

      闫杰, 郭瑞, 李根, 雍鹏, 杨涛

      培养符合社会和国家需求人才是高校育人首要目标,随着国家“新工科”建设项目实施和“三全育人”理念倡导,高校改革现有人才培养体系已显得尤为必要。基于对所在高校土木类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平台调研与分析,从全过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实践平台体系的顶层设计、交叉融合综合实践平台构建、持续稳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复合型实践教学团队组建及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设立等方面探讨与分析了应用型人才全过程培养实践平台体系的构建途径和方法,以为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 1
    •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学习效果评价——以工程经济学A课程为例

      陆莹, 袁竞峰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成为各高校大力推广的新型信息化教学模式。为了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高校中的应用效果,以促进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有效提升,选取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参与工程经济学A课程学习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以MOOC线上教学平台为数据来源,选用SPSS24.0统计分析软件,从观看视频个数、观看视频时长、出勤次数、课堂练习正确率四个指标进行本科生线上及线下学习情况分析,最后从线上成绩、课后作业成绩两个方面进行期末考试成绩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线上成绩及课后作业成绩与期末成绩存在显著正向相关,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探究实践的科学素养,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 1
    • 辅修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困难调研与对策—以混凝土结构课程为例

      张颖, 夏风敏, 薛慧中

      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工程方向)要求毕业生具备扎实的结构设计理论和一定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对于双学位辅修学生来说,存在着时间紧、任务重、学习难度大的天然难题。混凝土结构是其中典型的理论和实践并重型专业课程,以其为例对辅修专业课程教学困难进行学术调研,并提出改进对策与建议。调研发现目前存在辅修学生已修课程基础偏弱、不同专业学生可利用时间难统一、单次课时长易导致师生疲劳以及学生重修难度大等问题。因此教师在理论知识讲解时应注重生动性和可回顾性,可以结合网络课程以及相关试验和动画视频讲解。此外针对辅修学生的学习难点应更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合理安排理论授课和实践教学时间,同时加强工程应用实例和工程事故案例讲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职业责任感。

      • 1
    • “虚实结合”在土力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戴北冰, 赵红芬, 常丹, 刘建坤, 林凯荣

      土力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传统课堂理论教学存在知识点繁多、内容体系复杂、与实际脱节等问题,而实验教学也有课时、场地、设备等时间、空间和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和约束,导致整体教学效果欠佳。中山大学土力学教学团队,秉持“虚实结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开展土力学教学改革探索。一方面,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引入实体教学模型,强化学生对理论模型、抽象概念以及工程实际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建设仿真实验平台,克服传统实验教学的时空局限性和资源约束。基于“虚实结合”的教学手段,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土力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 1
    • 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性及达成评价研究

      孙国华, 蔡新江, 范存新, 陈鑫, 凌志彬, 陈建兵

      深度解析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性及达成评价两个概念易混淆的问题,有助于推动我国土木工程专业认证及专业建设。首先,本文简要回顾了土木工程专业认证的发展历史及现状,指出了开展以成果导向(OBE)为指导专业建设的意义。随后,剖析了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应具备的内涵和元素,分析了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与达成评价的区别,并给出了操作流程及案例。相关研究成果对推动土木工程专业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1
    • 以结构设计大赛为平台的?“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研究

      旺敏玲, 王化杰, 钱宏亮, 陈德珅, 范峰

      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是全国范围内土木工程领域参与度最广泛、含金量最高的赛事,为了丰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团队协同和工程实践能力,对土木工程专业的“以赛促学”教学模式进行研究,详细论述了“以赛促学”教学模式推广的可行性和优势,建立了清晰的“以赛促学”教学模式框架,并详细分析了各个教学环节的内容及要点,最后对以赛促学教学方法进行了小范围的实践尝试,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显示了“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的积极作用。其思路和成果也可为类似学科“以赛促学”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提供参考。

      • 1
    • 中华传统美德在高校德育中创造性转化的实证研究 ——以建设类院校为例

      艾红梅, 王伟宁

      通过对四所建设类高校中华传统美德融入高校德育的情况调查,认清高校在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中德育主体虚位与德育客体偏位之间的矛盾,传统美德的统整性与德育内容的零散性之间的矛盾,传统美德的实践性与考核模式的刻板性之间的矛盾。并且,剖析其成因,提出中华传统美德在高校德育中创造性转化的路径,旨在通过批判继承优良道德传统,优化高校德育过程,增进高校德育的实效。

      • 1
    • 视觉反馈范式对英语语音学习的有效性及概化性的实证研究

      陈毅萍, 张震宇

      由于语音学习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其研究相较于其他语言技能而言所受的关注一直较少。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的出现,使呈现在电脑上的语音可视化成为可能。然而相关研究表明,虽然可视化的视觉反馈对语音学习有积极影响,多数研究却只关注了语音的超音段特性,对语音系统中其他部分未有涉及。本研究基于Praat语音可视化分析软件的使用,在语音教学中使用视觉反馈范式(Visual Feedback Paradigm,简称VFP),以语音强度比为检测标准,对学习者语音学习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得出了以下结论:1)利用VFP进行语音教学可取得比传统听觉训练更好的效果,且取得的语音改善具有一定的持久性;2)利用 VFP所获得的单词层面上的语音提升能够扩展到相似的话语(句子)层面上,并且这种提升也具有持久性。3)学生对于VFP持积极的评价,他们认为视觉反馈所提供的明显图像差异能反映出单个音素的相对音长与音强,从而为发音提供指导。本研究证明了VFP对于语音学习的有效性和概化性,以及利用VFP在二语语音课堂中的潜在实用价值。

      • 1
    • “多主体协同、产学研融合”专业学位 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胡云进, 陈忠清, 吕越, 钟振, 何泽楠

      针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面临的问题,开展了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依托浙江省山体地质灾害防治协同创新中心,将协同创新中心的各类资源优势、学科优势及科研优势转化为研究生培养优势,构建了多主体协同、产学研融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并建立了校校(所)协同培养机制、校企协同培养机制与国际协同培养机制。以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及国际视野兼顾为培养理念,制定了相应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实践证明通过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国际学术组织等多主体协同及产学研融合培养,促进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就业竞争力及国际化视野的提升。

      • 1
    •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民族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王玉清

      为适应当前世界范围的工程教育改革和工程教育认证需求,提升民族生培养质量,以蒙古族学生为例,对土木工程专业民族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探索。在满足专业规范和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的基础上,从民族生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符合民族生特点的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并提出“实践创新”的新理念。在教学实施中,强调“在培养过程中体现培养特色”,面向培养目标,整合课程内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课程安排,强化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自行设计项目式习题,改革评价方式,在民族生培养的全过程和各环节进行改革与探索,实现了对民族生的特色培养,提升了民族生的培养质量。

      • 1
    • “3E+3E”工程化教学理念下的结构力学一流课程建设

      曹艳梅, 于桂兰, 向宏军, 徐艳秋, 贾影, 石志飞

      《结构力学》课程是土木工程、铁道工程、水利工程等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是连接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重要桥梁。北京交通大学《结构力学I》获批2020年首批国家线下一流本科课程,标志着我校结构力学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针对课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教学团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性卓越人才为目标,以提高课程的高阶性、突出课程的创新性、增加课程的挑战度为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提出了“感性入手、理性探究”的“3E+3E”工程化教学理念。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分别从课程思政的承载、教学目标的优化、教学方法的创新几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教学实践表明:“3E+3E”工程化教学理念不仅为“课程思政”和“两性一度”建设的融合提供了新思路,而且为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创造了条件,为“传授式”教学向“探究式”教学之培养模式的转变探索了一条有益途径。

      • 1
    • “洞”见未来——基于社区生活圈的华南理工大学东住宅小区边界探析

      萧蕾, 王一, 刘宇嘉, 陈少薇, 马一菲

      在存量规划背景下,我国的城市更新进入品质化提升、多方治理的新阶段,而高校老旧社区与周边社区之间的割裂状态则与之背道而驰。本文以广州市天河区华南理工大学东住宅小区与相邻的五山花园小区之间边界围栏上出现的“洞”为研究对象,通过测量、跟踪、问卷、访谈,从使用需求、管理模式、支持政策三个维度探究“洞”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理解管理机制、搭建共治平台、设定分期目标三条途径,推动两社区间多元共治、边界重构,完善社区生活圈,实现资源共享。该研究对高校单位老旧社区的管理模式更新与边界空间重构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 1
    • 分子动力学模拟在《胶凝材料与混凝土学》课程教学当中应用的探索

      杨军, 张高展, 王爱国, 侯东帅

      胶凝材料与混凝土学是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专业性。课程中包含一些深层理论知识,如水泥水化、纳米孔离子传输等,传统教学手段缺乏图片和视频媒体资源,无法形象展示过程模型,课程讲解乏味,造成学生理解难度增大。本文探索将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引入课程教学当中,通过模拟的可视化成果丰富教学内容,给予学生观察微观世界的视角,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分子动力学引入也带来了教学方式的变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取得良好教学效果。课程教学将科研融合到教学过程中,助力创新性人才培养。

      • 1
    • 智能建造专业教育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毛超, 严薇, 刘贵文, 向鹏成, 谢强

      智能建造是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它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高度融合下,利用新技术利用新技术对工程建造过程赋能,推动工程建造活动的生产要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升级。智能建造的出现从设计、生产、施工、运维全链条的重构了产品形态、技术方法和管理模式,对应的对支撑行业升级的人才需求也产生了变化。面向智能建造专业人才所需知识和能力的新需求,本文系统的搭建了具有特色的跨学科融合培养体系,介绍了重庆大学智能建造专业建设方案,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方面介绍了该专业的创新探索和思考,为我国智能建造专业的人才培养和相关专业建设提供了参考借鉴。

      • 1
    •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吴发红, 于小娟, 殷勇, 陆勇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对高校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是高校土木工程教育的必然目标。针对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薄弱现状,按照土建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职业伦理、道德要求,本文深入挖掘了土木工程专业思政元素,明晰了“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思政培养目标;构建了“立体化、分层次、全过程”土木工程专业思政教学体系,从而使土木工程专业思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出了新颖多样、有趣灵活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弥补了现有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单一化的不足;并以国家在线课程《土力学与基础工程》为例,从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课程考核等三个维度,对思政元素融入此专业核心课程思政教学路径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从而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的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 1
    • “强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城乡规划专业GIS课程教学思考

      鲁仕维, 黄亚平

      国土空间规划是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全过程全面融合GIS基础平台,表现在技术标准、基础研究、规划编制、信息平台建设等多个环节均需要大量的GIS理论和技术作为有力支撑。由此,我国构建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面对城乡规划GIS课程教学的“旧疾”与“新题”,“强基”是发挥GIS课程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支撑作用的有效途径。城乡规划专业GIS课程必须进一步强化其在规划中的基础支撑作用,强化GIS基础理论与方法的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需主动革新、与时俱进,寻求与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相衔接的教学应变途径,不断强化学生的技术实操能力和基础创新思维,以期培养符合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需求的实用创新人才。

      • 1
    •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研究生培养探索与实践

      梁爽, 陈艺丹, 王贵学

      新工科产业建设是基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本文基于新工科背景下深入分析了工科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为例,以思政铸魂育人为初心,以多学科融合导师团为主要介质,以研究生双创双实一体化教学为主要载体,以生教协同平台、医企合作平台、科企共双创平台、教科研平台为依托,以“律、查、讲、谈、评、督”六位一体督查教学监察体系为保证,对工科研究生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教学反馈,实现了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思维模式等方面进行全覆盖和全融入,形成了充满生机活力、多层次、可选择、具有专业特色的新工科研究生培养体系。

      • 1
    • 直接分析法在钢结构系列课程及实践环节中的探索与实践

      李会军, 王正中, 李宗利, 李宝辉

      目前国内外多本钢结构设计规范将直接分析法推荐为首选方法,但钢结构系列课程教材及教学内容相对陈旧,与现行规范及学科前沿发展脱节。基于此,围绕直接分析法,对钢结构系列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探索与实践。在理论教学环节,依据钢结构设计标准,采用由简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讲授直接分析法的原理与思路,突出该法中结构整体缺陷、构件缺陷、残余应力、节点刚度与杆件偏心等要点的基本概念及其实现方法;在实践教学环节,比如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及大学生科创项目,精选与直接分析法相关的题目,通过实践锻炼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该法的核心思想与设计思路。通过探索与实践,学生已掌握了直接分析法的设计思路,相关钢结构软件的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学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结果,其科学研究水平与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

      • 1
    • 研究生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谭红梅, 曾勇, 王小松, 冯亮波

      随着高等教育中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融合了线下课堂教学和线上优质的教育资源,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以研究生课程《桥梁结构体系》为例,结合超星学习通及在线学习中心教育平台,提出了课前预习、课堂重点难点解析加讨论、课后拓展的PIP混合式教学模式。同时,教学过程中既突出“问题视角”,又加强培养研究生文献阅读的能力,探索包括生生互评等基于六个量化指标的多元化考核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 1
    • 新时期工程类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

      陈健夫, 王薇, 钟杰, 孙海玲

      为了顺应国家对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新形式,满足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人才需求,笔者依次梳理了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培养历程的演变:即工程硕士——工程类专业型硕士——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研究生统一招生的历程,并通过比较分析、文献研究、归纳分析、调查等研究方法,比较国内外工程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结合市场对工程类研究生的需求特征,探讨适应于新时期我国工程类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以期对工程类非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改革提供借鉴,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

      • 1
    • 问题导向与成果导向相融合的教案设计——以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为例

      刘月飞, 樊学平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章节和学习内容较多,如何进行合理的课程教案设计已成为教好这门课的主要问题之一。首先基于问题导向,总结各章节教学内容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然后基于成果导向,以问题导向中的各个关键问题为教学成果,展开各个章节合理的教案设计;最后将《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中的主要章节内容整理成易于教学的教案,预计将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本文所提的问题导向与成果导向相融合的教案设计方法将为土木工程专业其它相关课程的教案设计提供参考。

      • 1
    • 基于“讲授、研讨、上机、制作”四位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张营营, 叶继红, 李庆涛, 贾福萍, 范力, 杜健民, 李贤

      模型制作是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也是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途径,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将“平面设计”思维转化为“三维立体”设计思维的过程。模型制作课程教学模式,秉承“四位一体”的教学原则,将课堂教学、团队研讨,上机操作和模型制作这四方面进行有机结合。本文针对当前建筑模型制作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进行应对策略的探索,旨在为土木类专业实践教学和复合型土木人才培养进行有益尝试。

      • 1
    • 基于非标准答案考核方式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以“结构类模型创构与实现”课程为例

      张营营, 叶继红, 喻秋, 贾福萍, 范力, 杜健民, 李贤

      在工科教育专业认证背景和信息化、变革、强调个性的时代背景双重条件下,结构类模型设计课程的改革面临许多新挑战。通过对非标准化答案、实战化考核方式与传统考核方式对比分析和探讨可以发现:非标准答案考核方式具有全程评价、全面训练、动态改进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综合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课程学习质量。而课程适用性、教与学思想的转变以及相关制度保障是实施非标准答案、实战化课程考核方式的重点。通过问卷调查分析课程学生满意度评价,统计分析发现本课程学生满意度高达94.73%,这也表明学生对于课程教学改革的高度认可。

      • 1
    •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工程造价专业人才需求及目标薪酬实证研究

      郑丽琳, 温茵茵

      伴随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有序推进,建筑行业发展前景巨大,市场对工程类人才需求持续增长。借助聚焦爬虫定向抓取前程无忧互联网招聘平台中涉及工程造价专业的9443条招聘信息,分析工程造价专业人才需求特征,并延伸构建了有序选择模型定量探究本专业人才目标薪酬影响因素。研究显示工程造价专业人才需求特征呈现区域非均衡性、学历普通化、工作经验具体化,岗位需求及业务偏重工程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六类能力需求差异度大。目标薪酬对专业资格认证需求正效应显著;薪酬越高工作经验要求较高、学历要求较高;薪酬等级与城市等级有一定联系,超一线城市与其他级别城市薪酬差异明显。大数据分析为各类高校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

      • 1
    • 市政工程领域工程伦理案例库建设与教学实践

      王朝朝, 马骏, 李思敏, 张胜, 张炜, 张娟, 唐锋兵

      首先,通过对工科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伦理”课程教学目标及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案例库建设的必要性;其次,基于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给排水工程、给排水管网及水环境生态修复等五个子领域构建市政工程领域工程伦理案例库;最后,通过案例库的教学实践与教学反馈,探讨案例库建设的价值所在。结果表明,市政工程领域工程伦理案例库的建设推动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师生双向互动频率,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并将其灵活应用于工程实践中,有效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综合能力。因此,这对提高市政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伦理意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具有重要意义,且可为其他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库建设与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 1
    • 基于需求导向理念的研究生教学改革探索-以高等岩石力学课程为例

      薛亚东, 黄宏伟, 李元白, 张森

      研究生专业课教学是研究生阶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如何提升教学质量,特别是如何满足快速发展的社会用人需求,是需要探索解决的重要课题。随着隧道工程、桥梁工程、港口水利工程和地质工程等行业的飞速发展,相关工程建设愈发趋向于深地层与大规模,对于从业者的岩石力学相关知识的需求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同时对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高等岩石力学课程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基础课程,在研究生专业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基于此,本文分析了高等岩石力学课程教学的主要特点与现存的主要问题,并考虑到工程实践、研究生培养以及国家教育改革等实际需求,提出了针对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路与实际举措。同时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高等岩石力学课程中进行了教改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也为今后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提供良好的借鉴。

      • 1
    • 构建“四结合”教学模式 强化工程能力培养——以《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程建设为例

      苗峰, 关萍, 夏国平, 牟瑛娜, 张征

      中文:对标一流课程建设标准,从教师团队、教学方法、考核评价、质量管理等四个维度出发,秉持以学生为中心、OBE和持续改进“三位一体”的工程教育理念,突出强化学生工程能力培养。通过在《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程中构建和精准实施“校内外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任务与指导结合的引导模式、考核与评价结合的质量监控与反馈机制”的“四结合”教学模式,在2017和2018级本课程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效,课程目标达成度均超过0.7,为相关课程的建设与持续改革提供了依据。

      • 1
    • 多元混合理念下建筑设计在线教学探索与实践——以校园建筑设计课程为例

      刘旭红, 龚艳芬, 邓业颖

      “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依托信息技术开展的在线教学正向新常态转变。以建筑学专业主干课程《校园建筑设计》课题为实证研究对象,基于混合式学习相关理论,综合建筑设计教学特点与线上线下教学优势,依托优质网络教学平台从课程目标、教学任务、教学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五个方面,开展了在线多元混合建筑设计教学探索与实践。实践成效分析表明,多元混合理念下的在线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系统性建筑知识建构和创新设计思维能力提升,可为后疫情时代建筑设计乃至其他设计类学科在线教学设计提供实践经验,同时对建筑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 1
    • 《工程制图》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

      黄莉

      为实现在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潜移默化地立德树人,《工程制图》课程思政建设在实践中利用具体、生动的先进人物事迹和工程建设实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思想观、人生观。从提升德育的实际效能和实践效果出发,课程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将其整体、科学、有序地融合进各知识章节和各训练版块,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四个核心模块有机注入课程知识点和学科内容体系构架,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和实践,提高课堂效率,探索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教育指向的思政课堂教学体系和高效能实践操作模式。

      • 1
    • 基于“四轮驱动模式”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张营营, 叶继红, 喻秋, 贾福萍, 范力, 杜健民, 李贤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使命。本科阶段是科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时期,而学科竞赛是提高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基于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的多年实践经验,论文提出了以“学科竞赛+课程建设+大创项目+制度保障”四轮驱动模式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这能够多层次、递进式地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也能够有效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促使人才培养质量从“单一型、封闭型、知识灌输型”向“复合型、开放型、能力创新型”转化。真正树立起开拓创新的科学理念,最终达到“知识和技能传授”与“科研创新素质培养”并重的教学目的。

      • 1
    •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以《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为例

      蒋雅君, 郭春, 金虎, 孙吉祥, 马龙祥

      在工程教育认证的背景下,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也应及时转变理念和改变模式,开展符合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的课程建设工作。以《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课程为例,介绍了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作法。首先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该课程的定位和任务;之后根据行业发展的需求,构建了相应的课程知识体系;最后采用面向产出的模式,对课程进行了教学设计。论文所做的探索和实践工作,为工科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 1
    • 基于计算可视化的土木工程可靠度课程教学方法

      张洁, 黄宏伟

      随着基于可靠度理论的结构设计方法的快速发展,可靠度理论已经成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由于可靠度理论较为抽象、常涉及复杂的数值计算,学生常无法完成学习流程,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匮乏,学习效果有待提高。针对上述难点,提出了一种基于计算可视化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基于EXCEL这一通用工具,可将各种可靠度算法的中间过程和结果进行直观分析和展示,消除可靠度理论学习中涉及的数值分析要求,由此精简学习流程。该方法可帮助学生从复杂的数值计算中解脱出来,将精力聚焦在可靠度分析原理上,方便和快速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并将所学知识其灵活应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基于计算可视化的教学方法可大幅提高可靠度课程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获得感,为土木工程可靠度理论的教学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 1
    • 工程建造人才的工程社会意识培养路径探索

      钟波涛, 孙峻, 邢雪娇, 焦丽, 潘杏

      新时代工程建造高质量发展对工程建造人才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工程建造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要基于高等教育的工程范式,从注重工程科学与技术知识的讲授,拓展到包括工程社会意识和社会思维的全方面素质培养。本文分析了工程社会意识的内涵及构成,指出工程社会意识的培养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工程多维度的社会属性。在此基础上,本文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对工程建造人才的社会意识培养路径进行了探讨。

      • 1
    • 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BIM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王初生, 王子娟

      财经类高校缺乏工程技术专业背景支撑、实践教学环节不扎实,迫切需要将BIM技术融人到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中,而BIM课程体系如何构建成为难点。国内外大学BIM课程开设情况、财经类高校专业教学优缺点及文献研究表明,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BIM课程体系应以有效提高工程技术理论课程教学效果、与工程经济管理核心课程充分融合、用课赛实训夯实实践教学环节为主要目标,设置BIM基础理论与软件操作课程群、工程技术理论辅助课程群、工程经济管理融合课程群、综合实践应用提高课程群,形成将理论和实训融为一体的“1+3”BIM课程体系,为财经类以至师范农林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BIM教学课程体系构建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思路和方法。

      • 1
    • 高校本科教育小班研讨课推行障碍因素与策略研究

      鲁圣鹏

      实施小班研讨课,是提升高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创建一流大学的重要举措。采用文献研究法、专家咨询法,本文系统分析影响高校小班研讨课实施的障碍因素;运用解释结构模型(ISM),确定阻碍其实施的核心问题与主要障碍因素。研究认为,中国推进小班研讨课,尤为重要的是进一步转变本科教育发展理念,加大政策与资金支持力度;进而促进高校各层面的重视与全方位变革。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小班研讨课的对策,为政府、高校推行小班研讨课找到切入点。

      • 1
    • 智能建造专业新型数字化教学模式研究

      刘占省, 白文燕, 杜修力

      推动建筑产业改革、发展、升级,需要大力推进“新工科”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北京工业大学率先开展智能建造专业建设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智能建造专业的基于新型教学平台的综合性数字化教学模式。学校确定了智能建造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对课程集群建设进行了探究,打造了智能建造专业集群课程体系。依托学校学科优势和科研实力,立足于学习过程,以“面向完整任务”为教学核心,筹建了新型教学平台。依托于新型教学平台,分别从技术层面、软件层面和硬件层面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完善了学生的知识架构,提高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其培养出一批符合新的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了支持。

      • 1
    • 基于职业性与学术性统一的专业硕士学位职业性教育研究——以重庆大学全日制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点为例

      罗云菊, 谢强, 刘丽娟

      当前,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还存在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培养没有显著区分、导师职业性素养缺失、重学术性培养轻实践性培养、缺乏有效评价体系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为适应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基于职业性与学术性统一的原则,通过培养管理实践,搭建校企协同育人的研究生联合实践基地,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提供平台;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打造高水平、稳定的校外企事业单位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导师团队,为研究生的职业性培养提供基本条件;拓展学生专业实践训练平台,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能力;构建职业性与学术性统一的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性教育落到实处,以期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性培养,进而推动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有效发展。

      • 1
    • 以智慧建造为引领的地方院校传统 土木工程专业改造升级探索与思考

      李万润, 韩建平, 杜永峰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建筑行业的形态、分工及组织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地方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作为为地方、国家建筑行业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如何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对传统土木工程专业进行改造升级,培养适应新时代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是亟需思考并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呈现本专业在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院校传统土木工程专业改造升级过程中的一些探索与思考,以期在不断提升本专业建设水平以及我省建筑行业的技术水平和影响力的同时,能为其他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改造升级提供参考。

      • 1
    • 面向“职业素养”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思路与实践路径研究

      史靖塬, 董莉莉

      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并强化综合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本文以重庆交通大学建筑类专业《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为研究对象,在职业素养视域下梳理现状并反思问题。明确教学目标,树立教改思维。重新整合更新以素质培育和能力锻炼为导向的教学路径,并进一步建构集系统性、公平性、合理性、激励性为一体的评价体系。形成具有一定针对性和前瞻性的本科建筑学基础设计课程体系。

      • 1
    • 道桥专业开放实验平台构建模式探索

      周飞, 杜静, 成羽, 薛金顺

      实验教学作为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地方应用型高校而言,其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正确思维方法的锤炼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大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途径。以湖北文理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道桥实验室为例,指出了当前本科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开发了集试验项目选定、在线课程云共享和实验仪器预约于一体的开放实验智能综合管理平台,构建了鼓励师生工作热情的双选末尾淘汰体系,完善了侧重学生动手能力表现的课程评价机制,建立了师-生全覆盖的专项安全管理制度,激发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潜质,提高了实验设备和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为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 1
    • 基于本体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教学内容的贝叶斯拓展

      刘月飞, 樊学平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具有概念多、内容多、符号多以及公式多的特点,因而如何对这门课程进行有效的学习、教学以及拓展就成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引入本体论的哲学概念和本体模型的建模步骤,将《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与本体论融合起来,通过建立《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各主要教学内容的精细化本体模型。考虑到贝叶斯思维可以更新和提高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结合《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主要教学内容的本体模型,结合服役钢筋混凝土构件的相关信息,采用贝叶斯方法,实现本体模型的拓展,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拓展了解,达到学生专业认识能力和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为土木工程专业的相关课程提供一种新的可供参考的教学方法。

      • 1
    • 交通特色型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路径

      严健, 陈嵘, 杜海忠, 樊敏

      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路径是回答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关键。作为国内最早开办工程造价专业(方向)的“双一流”高校之一,西南交通大学基于自身鲜明的交通特色,遵循“双一流”与“新工科”下的学科和专业一体化建设要求,顺应工程造价专业发展趋势,确立了“卓越应用+科研创新”复合型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同时构建目标实现矩阵,提出了工程全周期造价全过程四级能力进阶、四维实践模式、师资结构复合、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持续改进机制的实现路径,为工程造价专业建设特色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改革方向与实践经验。

      • 1
    • 《城乡生态与环境规划》课程考评体系研究

      曹阳, 刘晨宇

      中文:基于《城乡生态与环境规划》课程和主干设计课程对比的视角,结合目前课程考核评价的弊端提出构建具有课程自身特征的综合考评体系,旨在突破设计思维的惯性,以考评为途径探索实现多元能力培养的新教学模式。首先,梳理课程区别于设计课程的教学重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思路;其次,以促进考评过程明晰化和评价结果科学化为方向构建考评体系;最后,从教学资源结构、教学环节组织、课程成果要求和教学进度控制四个方面提出保障考评体系实施的教学路径。

      • 1
    • 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施工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

      姜毅

      “课程思政”建设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需要,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立足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土木工程专业施工课程为例,在分析其“课程思政”建设必要性的基础上,从施工课程教师的思政修养建设、施工课程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挖掘和融入“课程思政”的施工课程教学设计与组织三个方面探索“课程思政”的建设。

      • 1
    • 信息技术支持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以《工程地质》为例

      李晓乐

      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现阶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从教学过程、教学形式及教学评价三个方面进行了策略分析,具体从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相应教学改革建议,提出一种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基于信息化视角下的智慧课堂,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结合现代信息化手段,使课堂与智慧工具有机结合,构建出数字化、智能化的现代化课堂环境。将其应用于《工程地质》课程中,实施对象为城市地下空间专业学生,同时施行“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过程。该教学模式借助超星学习通平台实施,在具体课程完成后调查分析其应用效果,结果显示,该模式在充分体现了智慧课堂先进性的同时取得了优秀的教学成果,且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助于培养“智慧型”学生。

      • 1
    • 导师视角下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于斌, 杨倩, 周雯, 程建川, 顾兴宇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地不断推进,我国吸引了大批海外留学生来华学习专业知识。为保障来华留学培养质量,探索来华留学生的培养模式意义重大。以东南大学土建交方向为例,通过问卷调研从留学生导师视角分析了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入学形式、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趋同化”理解不正确、导师作用被忽略、缺乏沟通机制、入学标准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方式落后等,并提出应当坚持“适度趋同”,提高留学生导师参与度,构建合理有效的沟通机制,严格把控入学关、改革课程教学体系,以推动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 1
    •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多校联合毕业设计实践与研究

      许馨尹, 吴征天, 付保川

      毕业设计对培养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联合毕业设计不仅能促进不同高校之间的交流,同时也能夯实本专业的建设,扩大专业影响力。论文通过分析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联合毕业设计实践7年的教学模式,探讨高校-高校、高校和企业等主体与各协同体互动式教学实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以实现多方机构互惠共赢,推动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落实教育资源共享共用理念,推进协同育人多维度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

      • 1
    • 基于OBE理念高校设计类实验课程创新性改革——以建筑模型实验课程改革为例

      杨黎黎, 华观庆, 黄海静

      面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的历史使命,当前高校正面临着教育改革的全新挑战。在OBE理念的指导下,重庆大学对建筑模型实验课程进行了整体架构和改进。以学生能力提升为目标,以成果产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增加实验项目、拓展实验内容、优化课程形式,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自主创新能力,促进高校创新实践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为高校设计类实验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 1
    • 实践育人的新时代意涵、现实际遇及实现路径*

      丁海奎, 何云峰, 公香凝

      学校实践育人是新时代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理解实践育人的核心内涵,明确新时代学校需要传承实践育人的哲学智慧,掌握实践育人的教育规律,依托实践育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前学校实践育人存在着目标定位不清,重视程度不够,机制体制不顺,内容形式单一等现实境遇。提出学校要紧紧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大命题,科学的做好实践育人的顶层设计,构建多维联动的协同育人机制,高度重视实践育人的内涵发展,为学生开出丰富的实践菜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1
    • 协同论视角下《中国风景园林史》教学体系优化

      李奕成, 祝赛男, 周建华

      《中国风景园林史》作为风景园林专业核心课程,具有探讨赓续本相,以启未来的重要价值。而在专业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的学科背景与历史作为思维方式的实践需求下,其教学体系有待不断优化。通过调研分析归纳当前该课程教学存在大纲框架“揣小失大”、案例解析“情理两分”、授课方式“重讲轻践”现实问题。基于协同论视角提出了以三系交织优化知识结构、情理相融深化认知模式、关联实践形成历史思维为途径来优化教学体系。通过教学实践成果反馈,认为学生能够突破传统视角对整体环境关注,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得到根本改变,递进式实践体系的建构与实施促使其风景园林历史思维的养成。

      • 1
    • 组合结构课程教学改革与思辨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

      黄振宇, 吴瀛, 隋莉莉, 熊琛

      思辨能力是工程类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过去以知识传递为中心的传统组合结构课程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局限于“生搬硬套”、“死记硬背”式的被动学习,这一教学现状与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工程教育认证的培养理念背道而驰。以《组合结构》课程的实际教学内容为依托,对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机制从教学设计、教学法和学习绩效评价做行动研究。教学内容选自《组合结构》教学课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共同体的方式,对遇到的工程问题进行分析、推理、判断、评价和反思。学习绩效评价从模拟实际工程应用的角度,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对比教学法,引导培养学生对工程问题的综合识别、分析、判断、评价,作为提升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 1
    • 基于OBE理念的海洋工程地质虚实结合实训教学探索

      杨 庆, 孔纲强, 高凌霞, 王忠昶, 冯晓静

      海洋工程地质是土木工程、地质工程等本科专业基础课,探索课程的实训与实践教学体系是新工科建设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内涵之一。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开展“学生为本、目标导向”的教学思想转变,“反向设计、正向实施”以及虚拟仿真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虚实结合”等教学形式的改革与创新;以工程单位对该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为目标导向,重新设计海洋工程地质的课程目标与内容设置、教学形式与方法、以及多元化能力考核与评价等环节,并初步探索校企合作、协同发展,共建海洋工程地质实践基地的新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 1
    • “课程思政”背景下工程伦理教育问题与对策探究-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

      金焕, 赵颖, 于松, 薛志成

      基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从工程伦理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出发,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专业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导向,从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四个方面提出工程伦理教育融入策略,并在《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课程中进行实践。实践表明,工程伦理教育和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协同促进,有效达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育人目标,育人质量显著提升。

      • 1
    • 从三螺旋到三链协同的产教融合机制与实践

      曾德珩, 谢雨霏, 周滔

      在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改革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学校热、企业冷”等现象。为此,重庆大学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构建了基于三螺旋理论的“三链协同”人才培养体系,以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系统整合课程链、人才链和产业链,以“产业链”引导“课程链”,以“人才链”匹配“产业链”,以“课程链”关联“人才链”。在“一流专业”建设过程中,逐步探索并实践了“全程、深度、共赢”的校企合作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企业全程深入参与人才培养的“四大通道”,构建了“七维一体”的企业全程深度参与路径,通过校企共建优质教学平台,优质资源导入与共享,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等途径具体实施,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

      • 1
    •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与实践研究——以工程力学课程为例

      郑训臻

      信息技术给高等教育教学带来巨大的冲击。培养德才兼备的高质量工程类人才,探究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厘清课程思政的概念和实践意义,经过四年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总结出工程力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存在学生的参与感相对较低、课程思政运用的教学手段相对传统、课程思政开展的教学环节相对单一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明确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内容各模块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与育人目标,并提出多媒体的利用和微课的制作以提高课程思政学生参与感、桥梁模型的加载比拼与有限元软件的模拟分析以创新课程思政展现形式、学习通的加入和新媒体平台的融合以丰富课程思政实施手段等对策。最后,以梁的合理设计这节课为例,通过教学设计详细说明基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工程力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 1
    •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实践探索 ———以土力学课程为例

      靳雪梅

      统筹推进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相互融合,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是近年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举措、新尝试,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以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土力学为例,在全面厘清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学院土木工程专业育人目标定位和土力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目标,确定土力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深入挖掘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思政元素,凝练本土化的典型工程案例,将其有机融入到日常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感染和熏陶,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融合,形成土力学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效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有效补充和辅助力量。

      • 1
    • 建筑结构技术发展史概述及其教学框架探索

      淳庆, 贾肖虎

      建筑结构作为建筑学、土木工程学等专业教学体系的一部分,一直以来侧重以工科思维向学生传授结构概念及原理;而建筑结构技术发展史则是结合历史学,展示其动态发展的全过程,不仅涵盖了不同类型结构基本原理的讲解,同时涉及材料选用、发明创造、历史人物、体系构建、地域文化等多重视角的深入解读。以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技术与科学研究所近年来为硕士研究生开设的建筑技术发展史课程为契机,以其中“建筑结构技术发展史”课程相关教学探索成果为基础、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与学科知识,整合并串联起建筑结构技术发展史的脉络。一方面,为高等建筑院校建筑学专业学生的结构课程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视角;另一方面,为建筑技术发展史系列教学体系添砖加瓦并注入新时代的活力。

      • 1
    • 新工科背景下港航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思政教育探究

      付小莉, 蓝鑫, 蒋余芸, 许多, 李君菡

      新工科是在新经济、新产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教育新模式,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交叉螺旋进行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育渗透到高校工科教育的每个角落,坚持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作为工科教育“半壁江山”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一样承担着思政育人的责任和义务。在高校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针对港航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课程思政的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同济大学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在新工科建设要求指导下,对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基础必修类和进阶类的课程进行思政总体设计,提炼思政元素,构建实践教学中的思政教学体系,建立育人效果评价体系,并结合培养计划和新工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展开案例分析与讨论。

      • 1
    • 工科课程论文参考文献引用情况分析

      刘展, 刘元亮

      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需要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开展,前人的研究工作对工科大学生渐进式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矿业大学建环专业《学科前沿》课程为例,介绍了课程的基本情况以及学生在完成课程论文时文献引用情况;基于对近3~5年文献的引用数据,揭示学生对新文献的重视程度;通过对比中外文文献引用情况,指出国内学生在整理论文时不注重搜集国际前沿研究发展的事实,并给出了可能的原因。最后,对工科大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参考文献引用情况进行了总结,并给出了部分建议。

      • 1
    • [1]理工科院校通识教育困境的思考及教学模式探索

      申玉生, 杨成, 富海鹰, 蒋雅君, 金虎

      当前全国各高校正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而通识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载体,具有鲜明的价值观塑造功能。通识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可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道德情操、社会责任等综合素质。理工科院校在推进通识教学的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在通识课程教学管理体制与激励机制、课程内容架构、教师团队建设、通识与专业教育矛盾、教学方法等方面。理工类院校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通识教育教学改革克服困境,健全管理制度,加强通识课程的顶层设计、师资培训、通专结合以及教学模式探索,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提高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提升通识教育教学质量。以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核心通识课--地铁文化漫谈为例,探讨了克服通识课程教学困境的教学思路,分享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方法,探索了理工科院校通识课程的教学模式,为推动理工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指导和参考。

      • 1
    • 后疫情时期混凝土结构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曹健, 刘靓芳

      《混凝土结构》是一门具有较强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以“互联网+教育”深度融合的后疫情时期为背景,在已有研究成果和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教学现状,分别从混合式教学目标的明确、线上和线下教学内容的重构、教学方法的创新、考核方式的改进、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持续改进机制的构建等方面,开展《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研究,为后疫情时期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常态化开展与持续改进提供参考。

      • 1
    • “双基地协同驱动”的乡村实践教学改革与人才培育思考

      王磊, 安蕾

      面对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先行、设计服务下乡的要求,在这一新形势下城乡规划专业亟待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围绕加强乡村规划教育的发展需求,在分析西安工业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乡村实践教学现状与问题后,搭建了乡村实践教学基地与设计服务下乡基地(简称“双基地”),探索在“双基地协同驱动”下如何更好的推进乡村实践教学与人才培育的基本思路和做法。在乡村实践教学改革上,形成了“一个转变+一个联动”,一个转变为传统教学基地模式向双基地协同模式转变,一个联动为专业乡村实践教学改革与人才培育探索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政策实现有效联动;在专业人才乡村规划教育培育改革上,尝试形成了“三结合+一条线”培育模式,三结合为“实践教学+社会服务”相结合、“专业教师+专业导师”双师协作结合、“城乡规划专业学生+乡村志愿规划师”双角色实践结合,一条线为认识一个乡村、了解一个乡村,规划设计一个乡村、服务一个乡村等不同能力培育阶段的有效衔接和整合,以期对规划专业乡村实践教学改革有所启发。

      • 1
    • 基于多目标的未来桥梁工程师培养与课程体系建设

      杨孟刚

      课程体系是大学人才培养和实现既定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在总结美国、德国、前苏联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我国工程教育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教育国情以及目前的交通行业发展需求,提出了未来桥梁工程师纵向三级人才培养和横向不同桥梁专业人才培养的“多目标”培养思路,并分析了其与我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国际CDIO工程教育理念、行业人才培养需求的一致性;最后,建立了基于中南大学“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培养”这个纵向链条的桥梁工程本科教学课程体系,并制定了桥梁工程专业横向课程群,完整构建了三级人才和不同桥梁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从而可实现基于多目标的未来桥梁工程师培养。

      • 1
    • 新工科背景下力学创新实验教学体系探索

      张志镇, 高峰, 赵玉成, 赵慧明, 钟卫平

      力学是工科的重要科学基础,力学创新实验是深化认识力学理论、有效联结工程技术的重要载体,新工科建设迫切要求力学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革新。从力学创新实验教学的现状和不足出发,立足国家战略技术与产业需求,突出行业特色,注重跨学科交叉融合,将基础力学知识与专业核心课程相结合,构建了“工程技术前沿-创新实验项目-创新成果产出”逐级提升的研究型实验教学体系,设计了力学创新实验教学的总体实施方案,显著提升了工科学生“创意-创新-创业”一体化的意识与能力。

      • 1
    • BIM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王蒙蒙, 周小平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是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的关键技术,其人才缺失严重制约了建筑业转型升级与智慧城市建设。而现有的BIM课程及教学体系主要面向建筑设计与施工管理,已无法满足国家、行业和市场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建筑+城市”BIM复合型人才需要。为此,本文构建了面向BIM技术的教学平台,设计了面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BIM应用的综合教学方案,在国家级一流专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进行了教学实践,学生课程体验值较高,达到了提升BIM教学水平的目的,为同类专业在BIM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提供参考。

      • 1
    • 高等工程热力学“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探讨

      曹晓东, 庞丽萍, 柏立战, 林贵平

      “新工科”建设大力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是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高校应从培养目标、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全方位深化教学改革,而加强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工程热力学是一门工程应用性强的基础理论课程,将其作为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贯穿“新工科”人才的培养理念,探讨了前沿教学拓展、工程案例设计、专题项目探究、综合能力考核“四位一体”的高等工程热力学教学模式。这种“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形成了师生交流融合的学习研究共同体,建立了教学相长、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的研究生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平台,提升了学生工程应用和创新能力。

      • 1
    •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

      严小丽

      《土木工程概论》是讲述土木工程发展历史、各类土木工程对象、土木工程基本活动、土木工程师职业等知识的基础课程,课程内容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思维、专业伦理、建设强国、工匠精神等相关德育元素特别适合于贯穿于课程的讲授中。论文论述了课程思政的目标,针对具体内容进行了课程思政映射点的教学设计,并从在“诗情画意”中进行课程思政、在“间接实践”中进行课程思政、在“人文情怀”浸润中进行课程思政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案。

      • 1
    • 土木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现状研究

      卢谅, 何兵

      为推动土木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深化改革,以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硕士为研究对象,调查了目前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现状;从课程设置、导师制、专业实践等方面,总结了目前土木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现状;并对相关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土木工程专业硕士培养助力。

      • 1
    • 建筑冷热源课程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与建设

      宋翀芳;雷勇刚;景胜蓝;杜保存;杜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