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课程思政具有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等时代价值,是教育结构变化的外在体现。文章以城乡安全与综合防灾规划课程为例,论述了课程思政改革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显性思政要素和隐性思政要素,进而针对性提出以讲授引导法为主、正反面案例法和任务驱动法为辅的思政要素切入模式,结合原教学章节构建本课程具体的思政教学整体框架,以实现建立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基因式”融合,丰富学科底蕴和理论内涵,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
教育强则国家强,人才兴则民族兴。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代中国的发展也迫切渴求卓越的专业人才。目前,高校教学重知识灌输,轻学科德育和工程思维的培养,导致思政教育缺乏系统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城乡安全与综合防灾规划是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的学科基础必修课,旨在为本专业的学生提供城乡防灾规划及其密切相关的知识,包括基础知识和综合防灾规划技术等方面内容。然而,理工科的思维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专业领域,也可应用于人文社科问题,理工科课堂应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方法,包括为人处世的能
历经苦难的中国人民逐渐凝聚起危难关头化险为夷的中国精神,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0年的玉树地震等危难面前展现出了“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抗震救灾精神,在2020年长江流域抗洪斗争中凝聚了“众志成城、守望相助”的抗洪精神,2020年以来暴发的新冠疫情也体现出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与此同时,大灾大难面前也涌现了无数值得传颂的英雄事迹。以此为例,城乡安全与综合防灾规划课程中可挖掘防灾减灾精神、抗洪抗疫精神、国家情怀、以人为本等思政知识的传授内容,达到知识体系中思政元素层层渗透、逐步递进的目的。传授思路明确、教育内容丰富,城市防灾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切实可行。
思政教学需要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做到与时俱进,促进知识结构和教学结构合理优化。针对课程知识体系特点,对思政元素的挖掘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作为城市安全主导方向的专业课程,结合专业知识传授我国灾害防治历程与经验是新时代背景下课程展开的基本要求,在课堂中向学生展现其详细内
习近平总书记在唐山考察时指出,国家的防灾、减灾和救灾能力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与稳
城乡防灾减灾规划关系到国土的开发与利用,如今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发展的主旋律,各项工作都应将保护生态环境、顺应自然走势作为基本要求。课程大纲中包含着大量思政切入点,例如,灾害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地质灾害以及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等内容均与生态建设息息相关,城市抗震防灾专题研究过程中少不了对地震环境的综合评价和城市土地利用的评价,特定的城市防灾规划也需要地质地貌等重要的环境勘查资料,从而进行用地适宜分析,城市基础设施的给排水网抗震防灾同样要重视排水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城市避难场所的选址更要考虑地质环境对避难安全的影响,这方面思政元素的融入,除了在知识点中对保护生态环境的着重强调,还可选择反面案例,介绍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公害类人为灾害的严重性和止损困难性。教导学生顺势而为,与自然共生发展。
我国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在历次特大灾害中不断优化灾害防治思路与策略,也表现出了高效的决策力和行动力,取得了无数救援胜
在新时代课程思政背景下,理工课程应注重意识形态和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不仅要培养渴求探索、具有创造力的科技人才,更要弘扬工匠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培养求真务实的学术研究态度和勇于拼搏的创新意识。助力城市防灾职业道德的行为落实,主要目的是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城乡规划师在提升城市综合防灾能力中应承担的责任,培养职业道德,增强使命感。对此思政内容的融入较为灵活,以潜在思想传授与感染为主,例如,在城市防洪规划章节中,通过“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洪精神的引入,展现中华民族面对挑战勇往直前、力挽狂澜的英雄气概,从而指引学生在科研道路上不怕吃苦、坚守信念。结合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的内容讲授和撰写过程的介绍,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生活中要脚踏实地、诚实守信,通过步步实践养成严谨认真的工作习惯。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拘泥于知识讲授,无法达到课程思政的预期目标,专业课思政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整体上的“直接灌输”而采取“滴灌”的方式因材施
如今的高校课堂上,教师更倾向于把课堂还给学生,单元化进行学术交流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以身作则,时刻以高标准严格要求,使学生耳濡目染。采取集体教学的研究讨论方式,交流思政课程的讲授技巧,课后可与思政教师交流与探讨如何更生动地讲授思政内容。
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不仅应注重理论知识教学,更要对思政元素的融入形式与技巧进行考虑,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城市安全与综合防灾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提高思政教育的互动性和主动性。对两类思政要素,提出以讲授引导法为主、正反面案例法和任务驱动法为辅的融入模式(

图1 思政要素的融入形式
将党中央最新的防灾减灾政策方针、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内化到防灾减灾课程知识体系里。例如,综合防灾规划章节,从内容层面,在以因地制宜、平灾结合为基本要求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内容讲授过程中,引出我国防灾减灾方针、生态建设理念以及总体国家安全观,引导学生逐渐养成对生态环境高度重视的设计习惯,在防灾规划工作中提升安全防范意识。
结合专业认知与理论知识的学习去思考和讨论热点问题,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基因式”融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
城市安全与综合防灾规划课程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政切入点,在教材和指导用书的编制或选用、在制定学期教学计划、编制教学计划、课堂授课过程、实验培训、课后作业等教学过程中,都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现“基因式”融
知识章节 | 课程设计 | 可融入的思政要素 | 思政融入形式 | 思政元素对标切入点 |
---|---|---|---|---|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绪论 | 总课时的6%,理论授课为主 |
显性要素: 灾害防治历程与经验、有关灾害管理的政治理论知识 隐性要素: 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讲授引导法 任务驱动法 |
1.在知识体系中加入我国防灾减灾历程的讲授内容 2.认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引入绿色发展理念 3.通过人为灾害案例,强调防灾规划的重要性,激发城乡规划师的责任感、使命感 4.介绍城市防灾规划的作用,强调规划师的职业道德 |
城市灾害风险评估基本理论与方法 | 总课时的25%(理论授课,内含1/2课时讨论) |
隐性要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安全理念 |
讲授引导法 任务驱动法 |
1.发扬科学家精神,弘扬服务人民、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2.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减缓”的风险管理流程,传授安全意识 |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 | 总课时的12%,授课为主,1/3课时进行讨论 |
隐性要素: 抗震救灾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精神、生态文明建设 |
讲授引导法 正反案例法 任务驱动法 |
1.在抗震防灾规划内容讲授中引出抗震救灾精神,弘扬民族凝聚力 2.向学生传授地震逃生技能、救灾知识,引入安全意识 3.通过救灾抗灾图片视频等介绍,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4.以防为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防灾抗灾救灾相结合,全面提升综合防灾能力,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
城市典型灾害(地质、洪涝、火灾、人防)防灾规划 | 总课时的25%,授课为主 |
隐性要素: 防灾减灾精神、抗洪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讲授引导法 任务驱动法 正反案例法 |
1.在讲授城市防洪规划中引导学生学习党的抗洪精神,学习防汛防洪救灾的坚守意志,发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精神 2.弘扬集体主义、团结主义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一心,守望相助” |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 总课时的12%,授课为主,1/3课时讨论 |
隐性要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讲授引导法 任务驱动法 |
1.坚持目标导向。通过综合防灾知识体系,教导学生坚持目标导向和正确的前进道路 2.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借助综合防灾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统筹模式,倡导大局意识,自觉从大局看问题,整体思考、定位、解决问题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工程案例的介绍,掌握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工作内容,引出理论结合实际的学习方法 |
应急场所设计与建设 | 总课时的20%,以实践为主,进行小型避难场所简要规划设计 |
显性要素: 考虑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防灾、避难规划实践技术 隐性要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态文明建设 |
讲授引导法 任务驱动法 |
1.科技创新的宗旨在于为人民服务,通过避难场所案例介绍倡导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任何时候都要将人民的生命健康放在首位 2.在应急场所设计指导过程中,引导学生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设计过程 |
在新工科和课程思政的背景下,面对新时代新挑战,城乡安全与综合防灾规划课程在教学模式的设计上,不仅要传授专业内容相关思政理论知识,更要注重体系教学,采用讲授引导法为主、正反面案例法和任务驱动法为辅的思政融入模式,在课程教学中以适当的形式切入爱国主义、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抗震精神、防洪精神、安全理念、工匠精神、生态理念、使命感和科学家精神等相关思政元素。同时顺应新时代科技发展的契机,注重教学形式的创新,以多种方式在专业课程中自然展开思政教育,通过资源途径的拓展和教师思政教育素质及能力的提高,不断优化教学效果,潜移默化地培养专业知识掌握牢固,又具有良好专业素质和创新才干的复合型人才,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培育未来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张烁,鞠鹏.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百度学术]
伍醒,顾建民.“课程思政”理念的历史逻辑、制度诉求与行动路向[J].大学教育科学,2019(3):54-60. [百度学术]
王玉娥,陈虹燕,徐昕,等.“课程思政”在《消防及防灾工程技术》中的应用[J].消防界(电子版),2019(22):64-65. [百度学术]
余江涛,王文起,徐晏清.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4-66. [百度学术]
方文清,包有或.中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5):55-60. [百度学术]
徐璨.学习领悟党的防灾减灾救灾史——基于领导力视角[J].中国减灾,2021(13):30-33. [百度学术]
阎秦.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新理念[J].中国减灾,2018(11):40-43. [百度学术]
林毓铭,李瑾.中国防灾减灾70年:回顾与诠释[J].社会保障研究,2019(6):37-43. [百度学术]
韦莉莉.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青年与社会,2019(10):70-71. [百度学术]
安秀梅.《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功能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11):84-85. [百度学术]
田鸿芬,付洪.课程思政:高校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未来与发展,2018,42(4):99-103. [百度学术]
刘宗瑶,石琼,陈文明.基于课程思政视角下的教学改革有效途径研究——以《风力发电技术》课程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45):46-48.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