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刊加载中。。。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全国城乡规划专业城市设计课程作业竞赛的分析与思考  PDF

  • 谭文勇
  • 唐智莉
重庆大学 建筑城规学院; 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30

中图分类号: G642.3

最近更新:2024-01-15

DOI: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1.014

  • 全文
  • 图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
  • 出版信息
EN
目录contents

摘要

“城市设计课程作业评优”是全国城乡规划专业最高层次、最为规范、最受认可的一项设计竞赛。以2005年—2019年的竞赛获奖名单为样本,根据教学发展过程与城市设计发展的关键时间节点,将竞赛历程分为前期、中期、后期3个阶段,对竞赛的总体获奖情况、获奖院校的地域分布与院校类型特征、设计竞赛与获奖作品的主题特点进行了统计分析与交叉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其变化发展趋势。基于分析结果的思考,认为我国的城市设计课程教学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进一步的探索:坚持开放融合,共促共进的教学理念;构建“城市空间形态设计+”的教学内容;采用引入研究的设计教学方法;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成果评估方式。

① 2001年—2004年,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了全国城市规划院校本科生规划设计课程作业评优,这4年以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为题,获奖等级为优秀奖、佳作奖、鼓励奖三类,与2005年后的城市设计作业评优在题目、奖项等级上有较大差别。2020年后,为响应教育部号召,相对官方的城市设计作业评优被取消,而民间组织的设计竞赛奖项等级分为优秀奖和提名奖。为便于统计和对比分析,本文选择2005年—2019年间的评优作业作为研究对象。

“城市设计课程作业评优”是全国城乡规划专业最高层次、最为规范、最受认可的一项设计竞

1,具有广泛影响力。自2005年至2019年,共举办了15,参赛院校共计90余所,提交近3 000份作品。大部分院校的城市设计课程紧密围绕该设计竞赛展开,形成了以设计竞赛为导向的城市设计教学模式。基于此,本文旨在通过对竞赛获奖情况的系统分析与全面总结,把握竞赛发展的整体特征与变化趋势,进一步探讨当前我国城市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改革方向。

竞赛发展概况

自2005年起,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简称专指委)专门针对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开展“城市设计”竞赛,其目的在于通过“城市设计”作业的交流和评优,提升全国城乡规划专业“城市设计”课程的总体教学质量,强化培养学生运用空间设计手法,解决相应问题的能

2。2011年,城乡规划学升为一级学科,专指委对本科生的“城市设计”课程越来越重视,将“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学生规划设计作业评优”与“城市设计”挂钩,改为“城市设计课程作业交流与评优”,要求每所学校报送作品的数量上限由5份缩减至3份,同时需附上“城市设计”课程的教学大纲及设计任务书以备审1。2015年,《城市设计管理办法》和《城市设计技术导则》起草完成,标志着城市设计的法治化进程加快,成为国家建设发展的有力技术支撑,国家层面的决策自然会影响城市设计教学的方方面面。根据教学发展过程与城市设计发展历程的关键时间节点,本文将竞赛历程划分为前期(2005年—2010年)、中期(2011年—2015年)、后期(2016年—2019年)3个阶段展开研究。

获奖情况分析

(一) 数据来源与分析框架

研究以2005年—2019年的14份竞赛获奖名单为样本,共搜集获奖记录1 039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1)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官方网站发布的年会公告以及年度获奖信息;(2)《城市规划学刊》杂志发表的会议纪要以及其他相关的核心期刊论文;(3)部分高等院校出版的竞赛作品集与其官方网站发布的新闻。获奖记录主要包含获奖等级、作品名称、院校、学生、指导教师5项信息。研究首先对总体获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进而分别对获奖院校、竞赛与获奖主题进行统计分析与交叉分析,总结其整体变化特征与各阶段发展特点。

(二) 总体获奖情况

经统计发现,年参赛作品数量由2005年的80份至2019年的290份,增长超过3倍,并呈整体波动上升变化态势,而获奖作品的数量变化并非与之同步,表现为先波动后稳定的变化态势,各阶段分别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图 1)。两次波动均处于前期,其中,第一次波动出现在2006年,与前后两年相比,该年获奖作品数量占比最低;第二次波动发生于2009年,由图1可见,2007年—2009年获奖作品数量占比持续下降,至2009年获奖作品数量占比(16%)降至历年最低。中期的获奖数量占比呈先下降后回升的变化趋势,由2011年的最高值(60%)持续减少,至2015年逐渐回升,其背后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在城乡规划学学科升级的大背景下,专指委于2011年对竞赛要求做出调整,即不再指定设计空间类型,而改成由参赛院校自行选定规划基地及设计主题,构建有一定地域特色的城市空间;另一方面我国的城市设计自2007年进入冰冻期,持续到2014年后才开始回温,以2015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为标志,城市设计工作重新进

3。后期的获奖作品数量占比变化较小,基本稳定在38%左右,体现出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竞赛机制已逐渐完4

图 1  2005年—2019年参赛作品数量与获奖作品数量及占比

注:  2012年参赛作品总数的数据缺失

(三) 获奖院校分析

自2005年至2019年,参赛院校从20所增加至97所,数量增长近5倍,共有超过90所院校曾在竞赛中获奖。由于部分年份的佳作奖名单缺失,为保证研究数据的统一性,本次研究重点对各参赛院校的前三等奖获奖情况进行分析。

1 地域分布特征

经统计,曾获前三等奖的院校共计62所,分别来源于全国七个不同地区,可见竞赛具有广泛的参与度,但同时也存在较明显的地域差异(图 2)。总体来看,沿海地区院校的前三等奖获奖作品数量大于内陆地区。其中,华东地区院校的前三等奖获奖作品数量最多,占总量的36%,这与该地区城乡规划院校数量最多以及院校整体实力较强有关。据统计,华东地区曾获前三等奖的院校共计21所,以同济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为主力军,3所院校历年来前三等奖获奖作品数量均超过20份;其次是华北地区,占19%;华南地区数量最少,仅占6%,仅有华南理工大学一所院校的前三等奖获奖作品数量超过10份。

图 2  前三等奖获奖院校区位分布及获奖作品数量

注:  底图由自然资源部监制,审图号:GS(2019)1823号

分阶段来看,不同地区间院校的前三等奖获奖作品数量占比的变化也存在差异(图 3)。华东地区院校的前三等奖获奖作品数量占比始终位列第一;与之相反,华南地区的占比虽逐渐增加,但在三个时期均排名最后;由前期到中期,华北、华东地区院校的前三等奖获奖作品数量占比明显增加,主要归功于天津大学和同济大学的持续发力,苏州科技大学紧随其后,展示出较强实力;东北、华中、西南、西北地区的占比相对下降,西南地区前期在重庆大学的带领下,显示出强劲实力,随后有所下降;而进入后期后,除华南地区以外,其余各地区的院校基本呈反向变化趋势,即华东、华北地区院校的前三等奖获奖作品数量占比减少,其他地区的占比回升且大部分超过前阶段,显示出不同地区间院校的竞赛作品水平差距缩小。

图 3  不同地区院校前三等奖获奖作品数量占比

2 院校类型特征

基于ArcGIS软件平台,采用自然断点法对2005—2019年各院校的前三等奖获奖作品总数进行分段,得到(22,41]、(8,22],[1,8]三个区间(图 4)。第一区间内的院校前三等奖获奖作品数量均超过22份,共有6所院校,其中排名前4的均为老八校,天津大学位居榜首,是唯一一所前三等奖获奖作品数量超过40份的院校;第二区间内共有14所院校,其中包含3所老八校;其余42所院校的前三等奖获奖作品数量为1~8份,被划入第三区间,该区间内多数院校均为竞赛进入中期阶段后才陆续参赛并获奖,如昆明理工大学、贵州大学、湖南大学等。此外统计还发现,位于第一、二区间内的院校均已通过城乡规划专业评估,可见院校获奖率与其自身的专业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质量、教学过程和毕业生质量等密切相关。

图 4  前三等奖获奖院校的获奖作品数量分布(按获奖作品总量排序)

若以获奖等级优先进行排序,大体上也可分成三个区间(图 5)。第一区间为一等奖获奖作品数量在2份以上的院校,共6所,其中前四所均为老八校,天津大学仍排在首位,另外3所老八校的排序稍有变化;第二区间为一等奖获奖作品数量为1份的院校,共15所,内含2所老八校,排名靠前;其余41所院校位于第三区间,仅获得过二、三等奖。整体来看,老八校的数量虽仅占获奖院校数量的13%,但其一等奖获奖作品总数占比高达65%,获奖等级较高,竞赛实力毋庸置疑。

图 5  前三等奖获奖院校的获奖作品数量分布(以获奖作品等级优先排序)

分阶段来看,前期前三等奖获奖作品中超过一半来源于老八校,其中重庆大学占比最高,为12%;进入中期后,老八校的前三等奖获奖作品数量占比大幅减少,下降至25%,天津大学跃居榜首,占比为7%;至后期,老八校的前三等奖获奖作品数量仅占22%,天津大学仍保持其较强实力,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并列第一,占比均为5%,清华大学由于本科招生启动时间相对较晚且本科培养方式不同,仅于后期有1项获奖记录(图 6)。以上分析表明,随着竞赛机制的不断完善,各院校逐渐积累竞赛经验,师生重视,城市设计教学质量的提升,不同类型院校之间的作品水平差距日益缩小。

图 6  老八校前三等奖获奖作品数量占比

(四) 竞赛与获奖主题分析

1 竞赛主题特点

将2005年以来的竞赛设计主题与具体规定整理如表1,通过对主题所含关键词进行分析发现,“城市”作为高频词共出现了8次,“城乡”“智慧”“活力”“社会”均重复出现过2次。根据主题的变化可知,竞赛关注的对象从城市向城乡转变,覆盖面扩大,包容性增强,注重以人为本、富有活力的智慧生态城乡规划。从设计主题的具体规定看,前期(2005年—2010年)对设计空间类型统一做出了具体规定,涉及城市公共环境、城市局部地段建筑群与公共空间、城市步行街区、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等;中期(2011年—2015年)调整为各参赛院校根据竞赛主题,自行制定并提交《教学大纲》,自定规划基地及设计主题,此外,要求中还特别提到需“构建有一定地域特色的城市空间”;后期(2016年—2019年)则取消了该项要求,而其他要求仍与上一阶段保持一致。由此表明,从关注城市公共空间到强调城市空间的地域特色,再到鼓励自由开放的城市设计,竞赛设计主题的多元性与开放性不断提升,并紧跟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热点,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对学科和行业发展前沿性问题进行思

5

表1  2005年—2019年城市设计课程作业竞赛的设计主题及具体规定
年份设计主题具体规定
2005 城市公共环境 充分展现创作理念、规划思想、表现手法等以及对社会和城市公共环境问题的解决思路
2006 城市局部地段建筑群与公共空间规划设计 ——
2007 基于文化背景的城市规划设计——城市步行街区空间及行为设计 从多学科角度,立足空间规划的专业基础,引导“城市人”的合理行为,基于城市观察与社会体验,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方案,进而丰富文化,实现和谐发展
2008 “社会的需求、永续的城市” ——
2009 “城市的安全·规划的基点” ——
2010 城市滨水公共空间规划设计 基于规划基地及周边条件的分析,重点考虑城市与水的互动关系,构建功能复合的城市滨水公共空间
2011 “智慧传承,城市创新” 自行制定并提交《教学大纲》,自定规划基地及设计主题,构建有一定地域特色的城市空间
2012 “人文规划,创意转型”
2013 “美丽城乡,永续规划”
2014 “回归人本,溯源本土”
2015 “社会融合,多元共生”
2016 “地方营造,有机更新” 制定教学任务书和《教学大纲》,自行选定规划基地并确立设计作业主题,对基地和主题进行解读并开展课程设计
2017 “城乡修补,活力再塑”
2018 “智慧•包容•复兴”
2019 “共享与活力”

注:  2006、2008、2009年的具体规定资料缺失

2 获奖作品主题特点

通过对历年获奖作品名称进行梳理发现,其主要反映了设计角度理念与设计空间类型两个方面的重要信息。以2019年一等奖作品《窑相辉映,共享无夕——基于共轭式有机更新理论的无锡清名桥艺术街区城市更新》为例,提取了“共享” “共轭式有机更新” “艺术街区” “城市更新”4个关键词,总结其主要设计理念为共享、共轭式有机更新理论,设计空间类型为城市街区空间。基于此,研究对获奖作品名称所含关键词进行提取与归类,从时间序列角度分别将设计角度理念、设计空间类型与获奖时间阶段进行交叉分析,归纳总结获奖作品主题的变化特征。

设计角度和理念方面,经提取得到534个关键

,并对其分类汇总,图 7为词频大于10的关键词排序结果。可以看到,历年竞赛作品对与文化相关的问题关注度最高,设计时主要从文化传承、文化复兴等视角切入,引入文化多样性、文化圈层等理论;其次,获奖作品较多从生态修复的角度出发,关注城市生态问题。除此之外,共享理念、触媒理论、共生理论等也较常被应用于获奖作品名称之中。

图 7  设计角度与理念关键词统计排序

从时间阶段上来看,前期从安全角度出发的设计作品获奖数量最多,占该阶段获奖作品总量的15%,这与2009年的竞赛设计主题“城市的安全·规划的基点”相关。自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城市安全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城市设计开始注重公共空间安全功能的提升,但不久后对其的关注度急剧下降。中期与后期有关安全主题的获奖作品几乎绝迹,一方面体现出竞赛设计主题具有重要的导向性,另一方面反映出学生实际上对城市安全问题的关注不足;中期的获奖作品主要围绕文化相关的问题展开,数量占比为9%,较前期而言比重明显上升,获奖作品选题角度以文化传承、文化复兴居多,部分作品基于文化与生态相融合的视角展开设计,可见参赛者在设计过程中,逐渐由关注城市空间形态设计转向注重更深层次的城市空间品质提升;后期对于文化问题仍保持较高的关注度,但其获奖作品主题更多体现出共享的设计理念,包括资源共享、共享经济、社群共享等(表2)。自2016年共享单车的兴起将共享概念带入人们的视野,经不断发展已渗透至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共享”的城市设计理应得到相应的关

6

表2  竞赛阶段与设计角度及理念的交叉分析(%)
文化生态共享触媒共生激活记忆有机多元安全活力智慧再生场所其他
前期 2 1 0 2 5 1 5 1 0 15 3 0 7 2 56
中期 9 8 2 4 4 6 3 2 5 0 2 2 1 1 51
后期 6 4 7 4 3 2 2 4 3 0 2 3 2 3 55

注:  表中灰色标记对应各阶段获奖作品名称涉及最多的前两类关键词,灰度深浅表示比重大小

结合段汉

7、彭建8、孟海9等学者提出的不同的城市设计分类方式,将城市设计竞赛的选题类型总结为12类,即公共空间塑造、旧城更新、社区再生、历史保护、中心区改造、工业遗产更新、节点激活、聚落重构、生态优化、智慧创建、边缘复兴、新区开发(表3)。

表3  获奖作品选题类型与空间类型及数量占比
选题类型空间类型数量占比(%)
历史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 10
历史地段 7
历史文化风貌区 1
公共空间塑造 城市公共空间(步行街、公园、广场等) 17
旧城更新 旧城镇(旧城区、古镇等) 16
社区再生 社区(居住区、城中村、棚户区等) 11
中心区改造 城市中心(商业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等) 9
工业遗产更新 工业遗产(钢铁厂、机械厂、纱厂等) 9
节点激活 城市交通枢纽节点(火车站、码头、港口等周边地区) 5
聚落重构 传统村落 4
生态优化 滨水区 4
智慧创建 园区(产业园、校园等) 2
边缘复兴 边缘区(城边村、城乡接合部等) 2
新区开发 新城新区(高新区、新城区等) 1
其他 城市特殊人群生活空间、特色小镇、灾后重建、建筑单体等 2

从获奖作品选题类型的数量分布情况看,以历史保护、公共空间塑造、旧城更新三种类型为主,合计超过获奖作品总数的一半。历史保护类数量最多,主要涉及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城市设计,而历史文化风貌区城市设计相对较少,仅占1%,可见在选题过程中,参赛者更倾向于小尺度的城市设计,一方面由于该尺度可供选择的课题类型较为丰富,一般具有较为复杂的城市环境要素,更易于指导教师设定明确的设计制约条

9;另一方面,较小尺度的城市设计更有利于学生在设计表达层面发挥其优势,但也因此造成了重形式主义轻功能实际的问题普遍存在,专指委历年竞赛获奖点评也反复强调了这一2;新区开发类的获奖作品数量占比最少,仅为1%,主要包括高新区、新城区等城市设计;除此之外,有少量获奖作品关注城市特殊人群生活空间、乡村振兴、特色小镇、灾后重建、建筑单体等空间,但总占比不到2%(表4)。

表4  竞赛阶段与选题类型的交叉分析(%)

选题

类型

历史

保护

公共空间塑造

旧城

更新

社区

再生

中心区改造工业遗产更新

节点

激活

聚落

重构

生态

优化

智慧

创建

边缘

复兴

新区

开发

其他
前期 13 35 8 3 24 3 6 0 4 0 0 2 2
中期 20 13 12 14 5 9 5 5 5 5 3 0 4
后期 20 9 24 13 3 13 4 6 3 1 2 2 0

注:  表中灰色标记对应各阶段获奖作品名称涉及最多的前两类关键词,灰度深浅表示比重大小

分阶段看,前期的获奖作品选题以公共空间塑造类与中心区改造类居多,分别占获奖作品总数的35%和24%,空间类型上对步行街区、公园等城市公共空间,以及商业中心、文化中心等城市中心区予以较高关注,这与竞赛初期专指委明确指定设计对象的空间类型有关,几乎未涉及聚落重构、智慧创建、边缘复兴等选题。中期以历史保护类选题为主,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超过50%,历史空间在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更新改造中表现出文化价值丢失、城市记忆衰退等诸多矛

10,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强调“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的美丽城镇”,基于上述发展背景,较多获奖作品围绕历史保护展开城市设计。此外,社区再生类选题的数量占比相较上一阶段增加了近4倍,由此表明随着城镇化增速趋缓,物质形态型城市设计的需求开始下11,对社会公共生活的关注日益提升,城市设计重新回归以人为本。自进入中期后,获奖作品的设计空间类型明显变得丰富,说明竞赛改革促进了城市设计课程教学多元性的提升。后期旧城更新类选题的获奖作品数量最多,这与当时我国的城市设计实践随着城市空间扩张趋缓,由“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转变的城市发展动态相12。该阶段历史保护类选题的数量占比与上一阶段持平,仅次于旧城更新类,一定程度上表明旧城更新和历史保护作为当下城市设计所关注的重点,二者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城市设计课程教学的思考

(一) 坚持开放融合,共促共进的教学理念

自2005年至2019年,城市设计课程作业竞赛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各院校的参赛积极性逐渐增强。随着竞赛机制的完善与参赛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院校间获奖作品数量差距逐渐缩小,作品水平日趋接

2。竞赛作为衡量城市设计课程教学质量的一把重要标尺,能够帮助参赛院校客观评估自身实力,找准定位并认清差距,从而对自身教学水平加以改进。一年一度的专指委会议通过城市设计课程作业评优环节,为各校教师提供了互相学习与交流的重要平台;随后出版的获奖作品集成为各校学生互相参考与借鉴的重要资料。2020年后,专指委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取消了城市设计课程作业评优,但从十来年的竞赛经验来看,校际间的交流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十分重要;因此,在竞赛取消后,需要业界共同努力,搭建其他行之有效的校际间教学经验交流平台,通过线下线上、课内课外混合式等多种方式,促进各校教师之间在教学理念、方法和特色等方面的交流,使院校间能够相互了解教学改革的相关举措,取长补短,从而使整体教学质量得以提13,加快实现“以交流促共赢”的学科发展目14

(二) 构建“城市空间形态设计+”的教学内容

从竞赛过程上看,竞赛主题由单纯的物质空间形态设计向融入社会、经济、文化等理念的综合性城市设计转型,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导向。获奖作品所关注的热点也随之由强调城市空间的安全功能向重视城市文化内涵及生态品质转移,继而拓展为基于城市空间的社会经济共享,与城市设计学科发展进程及城市建设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紧密关联。获奖作品中引用的“文化圈层理论”“触媒理论”“共生理论”等不同设计理念,涉及人类学、化学、生物学等不同学科领域,表明了城市设计学科作为一门典型的交叉学

15,需要在多学科的支持下不断完善自身。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16,针对其复杂性与系统性,城市设计教学既需要把握住学科核心——空间性,同时应强化学科领域的宽泛性,与政治社会、历史文化、经济地理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以拓宽专业视野,提升设计技17。尤其是面对当前的气候变化、人口迁移、公平与韧性等诸多问18,在新型城镇化、碳达峰、碳中和等新时期和新任务下,城市设计课程教学更应该立足于新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实践,着眼于城市规划领域的热点问题,不断充实城市设计教学内容,建立以空间形态塑造为核心,融合多领域知识体系与价值判断的“城市空间形态设计+”的教学内容。

(三) 采用引入研究的设计教学方法

专指委组织的城市设计课程作业竞赛作为最受认可的一项学生设计竞赛,参与学校多,竞争激烈。为了能从众多的作品中脱颖而出,各校的教学组使出浑身解数,虽然褒贬不一,但客观上促进了城市设计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发展。其中值得肯定的是,一些院校的教学组采取了“研究指导设计”的教学方法,将任课教师日常相关的研究成果融入课程设计中,突出了课程的前沿性与探索性。以此来审视城市设计的课程教学,应该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科研的专长,搭建理论研究与设计教学的桥梁,将科研活动、科研成果引入设计教学,以设计教学落实、检验科研成果,做足做实“研教互促”。一方面,将科研引入设计能化解课程设计前期学生寻找构思立意的窘境。日常教学中,学生在设计构思立意阶段常常苦于找不到切入点,陷入茫然与无助的境地。高校教师的科研往往具有前瞻性与探索性,利用这些前沿的探索成果,能够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找到设计的突破口和着眼点。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与交互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许多教师从事城乡规划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将这些技术方法的成果引入城市设计教学中,突破传统的规划技术与手段,在综合研判、直觉感悟的感性基础上,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与手段,采用科学、理性的方法,使城市设计在传统人文关怀的基础上更加科学。

(四) 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成果评估方式

城市设计课程作业竞赛在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重成果、轻过程、重形式、轻条

13。一方面,竞赛评选方式的局限性使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过程难以得到量化的客观评价,部分学生过于急功近利,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迎合设定主题与强化后期表19,忽视了对城市设计目标层次的思考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过程的探寻。不少作品试图以新、奇、酷、炫的图面效果来掩饰设计方案本身在合理性、规范性等方面的不足,这显然违背了城市设计训练的初20;另一方面,许多竞赛作品虽从选题来看颇具特色与新意,但其实际设计思路较多受到过去获奖作品的影响,使最终方案趋于模式化、套路化,学生无意识地陷入“为了设计而设计”的怪圈,传统城市设计教学的作用与意义被淡21。从这一角度对城市设计课程教学进行思考,应该避免以结果论英雄,建立“设计过程-设计成果-沟通交流-价值判断”全过程、多元化教学成果评估方式,避免功利性的成果评估对教学实践与人才培养过程造成负面影响。为此,需重视教学的过程环节,将城市设计课程教学的重点转移到方案的理性思考、设计逻辑能力、价值观塑造的培养上来,促进学生的理论知识集成与实践技能巩固,以适应日趋灵活、复合的城乡规划人才需求。

结语

基于全国城乡规划专业城市设计课程作业竞赛获奖情况统计,分别对获奖院校、竞赛与获奖主题进行分析,总结其变化发展特征,并针对研究所反映的城市设计课程教学问题进行思考。总体来看,十多年来的城市设计竞赛促进了院校间的交流,提升了城市设计教学水平。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城市设计教学仍然还有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因此,还需要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等方面做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王劲刘立欣产斯友.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竞赛作品集萃.第三辑:城市设计(中山大学作品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9. [百度学术] 

2

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2012-2015大学生城市设计课程优秀获奖作业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百度学术] 

3

杨俊宴徐苏宁秦诗文.中国现代城市设计的回溯与思考——郭恩章先生访谈[J].城市规划2021456): 117-124. [百度学术] 

4

向岚麟邢子博崔珩.2004—2016城乡社会调查报告获奖选题特点及趋势分析[J].规划师20183411):142-148. [百度学术] 

5

唐慧超洪泉.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ASLA)学生奖对国内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竞赛的启示[J].风景园林201611): 114-120. [百度学术] 

6

梁鹤年沈迟杨保军.共享城市:自存?共存?[J].城市规划2019431):25-30. [百度学术] 

7

段汉明.城市设计概论[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百度学术] 

8

彭建东刘凌波张光辉.城市设计思维与表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百度学术] 

9

孟海宁周骏陈前虎.2006-2016浙江工业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城市设计优秀作品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百度学术] 

10

王承华张进帅姜劲松.微更新视角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城市设计[J].城市规划学刊20176):96-104. [百度学术] 

11

王伟强张颖.新世纪以来中美城市设计学科发展与社会进程关系比较——基于学术研究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分析[J].城市规划学刊20214):18-25. [百度学术] 

12

杨震.范式·困境·方向:迈向新常态的城市设计[J].建筑学报20162):101-106. [百度学术] 

13

吴唯佳冷红任云英.联合教学共促规划学科发展[J].城市规划2020443):43-56. [百度学术] 

14

王轶欧阳国辉.城市规划专业较弱院校发展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3):17-19. [百度学术] 

15

金广君林姚宇.论我国城市设计学科的独立化倾向[J].城市规划200412):75-80. [百度学术] 

16

周干峙.城市及其区域——一个开放的特殊复杂的巨系统[J].城市规划19972):4-7. [百度学术] 

17

谭文勇冯雨飞.百年英美城市规划教育演变与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8334):117-123. [百度学术] 

18

杨俊宴秦诗文金探花.中国现代城市设计的漫忆——齐康院士访谈[J].城市规划2021455):115-118. [百度学术] 

19

高源马晓甦孙世界.学生视角的东南大学本科四年级城市设计教学探讨[J].城市规划20153910):44-51. [百度学术] 

20

运迎霞.天津大学学生城乡规划设计竞赛作品选集 2008—2015[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百度学术] 

21

万展志周铁军.融入社会学思维的社区老龄化设计教学探索——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和社工系联合教学[J].新建筑20186):142-145.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