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城市设计课程作业评优”是全国城乡规划专业最高层次、最为规范、最受认可的一项设计竞赛。以2005年—2019年的竞赛获奖名单为样本,根据教学发展过程与城市设计发展的关键时间节点,将竞赛历程分为前期、中期、后期3个阶段,对竞赛的总体获奖情况、获奖院校的地域分布与院校类型特征、设计竞赛与获奖作品的主题特点进行了统计分析与交叉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其变化发展趋势。基于分析结果的思考,认为我国的城市设计课程教学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进一步的探索:坚持开放融合,共促共进的教学理念;构建“城市空间形态设计+”的教学内容;采用引入研究的设计教学方法;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成果评估方式。
① 2001年—2004年,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了全国城市规划院校本科生规划设计课程作业评优,这4年以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为题,获奖等级为优秀奖、佳作奖、鼓励奖三类,与2005年后的城市设计作业评优在题目、奖项等级上有较大差别。2020年后,为响应教育部号召,相对官方的城市设计作业评优被取消,而民间组织的设计竞赛奖项等级分为优秀奖和提名奖。为便于统计和对比分析,本文选择2005年—2019年间的评优作业作为研究对象。
“城市设计课程作业评优”是全国城乡规划专业最高层次、最为规范、最受认可的一项设计竞
自2005年起,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简称专指委)专门针对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开展“城市设计”竞赛,其目的在于通过“城市设计”作业的交流和评优,提升全国城乡规划专业“城市设计”课程的总体教学质量,强化培养学生运用空间设计手法,解决相应问题的能
研究以2005年—2019年的14份竞赛获奖名单为样本,共搜集获奖记录1 039
经统计发现,年参赛作品数量由2005年的80份至2019年的290份,增长超过3倍,并呈整体波动上升变化态势,而获奖作品的数量变化并非与之同步,表现为先波动后稳定的变化态势,各阶段分别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

图 1 2005年—2019年参赛作品数量与获奖作品数量及占比
注: 2012年参赛作品总数的数据缺失
自2005年至2019年,参赛院校从20所增加至97所,数量增长近5倍,共有超过90所院校曾在竞赛中获奖。由于部分年份的佳作奖名单缺失,为保证研究数据的统一性,本次研究重点对各参赛院校的前三等奖获奖情况进行分析。
经统计,曾获前三等奖的院校共计62所,分别来源于全国七个不同地区,可见竞赛具有广泛的参与度,但同时也存在较明显的地域差异(

图 2 前三等奖获奖院校区位分布及获奖作品数量
注: 底图由自然资源部监制,审图号:GS(2019)1823号
分阶段来看,不同地区间院校的前三等奖获奖作品数量占比的变化也存在差异(

图 3 不同地区院校前三等奖获奖作品数量占比
基于ArcGIS软件平台,采用自然断点法对2005—2019年各院校的前三等奖获奖作品总数进行分段,得到(22,41]、(8,22],[1,8]三个区间(

图 4 前三等奖获奖院校的获奖作品数量分布(按获奖作品总量排序)
若以获奖等级优先进行排序,大体上也可分成三个区间(

图 5 前三等奖获奖院校的获奖作品数量分布(以获奖作品等级优先排序)
分阶段来看,前期前三等奖获奖作品中超过一半来源于老八校,其中重庆大学占比最高,为12%;进入中期后,老八校的前三等奖获奖作品数量占比大幅减少,下降至25%,天津大学跃居榜首,占比为7%;至后期,老八校的前三等奖获奖作品数量仅占22%,天津大学仍保持其较强实力,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并列第一,占比均为5%,清华大学由于本科招生启动时间相对较晚且本科培养方式不同,仅于后期有1项获奖记录(

图 6 老八校前三等奖获奖作品数量占比
将2005年以来的竞赛设计主题与具体规定整理如
年份 | 设计主题 | 具体规定 |
---|---|---|
2005 | 城市公共环境 | 充分展现创作理念、规划思想、表现手法等以及对社会和城市公共环境问题的解决思路 |
2006 | 城市局部地段建筑群与公共空间规划设计 | —— |
2007 | 基于文化背景的城市规划设计——城市步行街区空间及行为设计 | 从多学科角度,立足空间规划的专业基础,引导“城市人”的合理行为,基于城市观察与社会体验,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方案,进而丰富文化,实现和谐发展 |
2008 | “社会的需求、永续的城市” | —— |
2009 | “城市的安全·规划的基点” | —— |
2010 | 城市滨水公共空间规划设计 | 基于规划基地及周边条件的分析,重点考虑城市与水的互动关系,构建功能复合的城市滨水公共空间 |
2011 | “智慧传承,城市创新” | 自行制定并提交《教学大纲》,自定规划基地及设计主题,构建有一定地域特色的城市空间 |
2012 | “人文规划,创意转型” | |
2013 | “美丽城乡,永续规划” | |
2014 | “回归人本,溯源本土” | |
2015 | “社会融合,多元共生” | |
2016 | “地方营造,有机更新” | 制定教学任务书和《教学大纲》,自行选定规划基地并确立设计作业主题,对基地和主题进行解读并开展课程设计 |
2017 | “城乡修补,活力再塑” | |
2018 | “智慧•包容•复兴” | |
2019 | “共享与活力” |
注: 2006、2008、2009年的具体规定资料缺失
通过对历年获奖作品名称进行梳理发现,其主要反映了设计角度理念与设计空间类型两个方面的重要信息。以2019年一等奖作品《窑相辉映,共享无夕——基于共轭式有机更新理论的无锡清名桥艺术街区城市更新》为例,提取了“共享” “共轭式有机更新” “艺术街区” “城市更新”4个关键词,总结其主要设计理念为共享、共轭式有机更新理论,设计空间类型为城市街区空间。基于此,研究对获奖作品名称所含关键词进行提取与归类,从时间序列角度分别将设计角度理念、设计空间类型与获奖时间阶段进行交叉分析,归纳总结获奖作品主题的变化特征。
设计角度和理念方面,经提取得到534个关键

图 7 设计角度与理念关键词统计排序
从时间阶段上来看,前期从安全角度出发的设计作品获奖数量最多,占该阶段获奖作品总量的15%,这与2009年的竞赛设计主题“城市的安全·规划的基点”相关。自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城市安全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城市设计开始注重公共空间安全功能的提升,但不久后对其的关注度急剧下降。中期与后期有关安全主题的获奖作品几乎绝迹,一方面体现出竞赛设计主题具有重要的导向性,另一方面反映出学生实际上对城市安全问题的关注不足;中期的获奖作品主要围绕文化相关的问题展开,数量占比为9%,较前期而言比重明显上升,获奖作品选题角度以文化传承、文化复兴居多,部分作品基于文化与生态相融合的视角展开设计,可见参赛者在设计过程中,逐渐由关注城市空间形态设计转向注重更深层次的城市空间品质提升;后期对于文化问题仍保持较高的关注度,但其获奖作品主题更多体现出共享的设计理念,包括资源共享、共享经济、社群共享等(
文化 | 生态 | 共享 | 触媒 | 共生 | 激活 | 记忆 | 有机 | 多元 | 安全 | 活力 | 智慧 | 再生 | 场所 | 其他 | |
---|---|---|---|---|---|---|---|---|---|---|---|---|---|---|---|
前期 | 2 | 1 | 0 | 2 | 5 | 1 | 5 | 1 | 0 | 15 | 3 | 0 | 7 | 2 | 56 |
中期 | 9 | 8 | 2 | 4 | 4 | 6 | 3 | 2 | 5 | 0 | 2 | 2 | 1 | 1 | 51 |
后期 | 6 | 4 | 7 | 4 | 3 | 2 | 2 | 4 | 3 | 0 | 2 | 3 | 2 | 3 | 55 |
注: 表中灰色标记对应各阶段获奖作品名称涉及最多的前两类关键词,灰度深浅表示比重大小
结合段汉
选题类型 | 空间类型 | 数量占比(%) |
---|---|---|
历史保护 | 历史文化街区 | 10 |
历史地段 | 7 | |
历史文化风貌区 | 1 | |
公共空间塑造 | 城市公共空间(步行街、公园、广场等) | 17 |
旧城更新 | 旧城镇(旧城区、古镇等) | 16 |
社区再生 | 社区(居住区、城中村、棚户区等) | 11 |
中心区改造 | 城市中心(商业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等) | 9 |
工业遗产更新 | 工业遗产(钢铁厂、机械厂、纱厂等) | 9 |
节点激活 | 城市交通枢纽节点(火车站、码头、港口等周边地区) | 5 |
聚落重构 | 传统村落 | 4 |
生态优化 | 滨水区 | 4 |
智慧创建 | 园区(产业园、校园等) | 2 |
边缘复兴 | 边缘区(城边村、城乡接合部等) | 2 |
新区开发 | 新城新区(高新区、新城区等) | 1 |
其他 | 城市特殊人群生活空间、特色小镇、灾后重建、建筑单体等 | 2 |
从获奖作品选题类型的数量分布情况看,以历史保护、公共空间塑造、旧城更新三种类型为主,合计超过获奖作品总数的一半。历史保护类数量最多,主要涉及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城市设计,而历史文化风貌区城市设计相对较少,仅占1%,可见在选题过程中,参赛者更倾向于小尺度的城市设计,一方面由于该尺度可供选择的课题类型较为丰富,一般具有较为复杂的城市环境要素,更易于指导教师设定明确的设计制约条
选题 类型 | 历史 保护 | 公共空间塑造 | 旧城 更新 | 社区 再生 | 中心区改造 | 工业遗产更新 | 节点 激活 | 聚落 重构 | 生态 优化 | 智慧 创建 | 边缘 复兴 | 新区 开发 | 其他 |
---|---|---|---|---|---|---|---|---|---|---|---|---|---|
前期 | 13 | 35 | 8 | 3 | 24 | 3 | 6 | 0 | 4 | 0 | 0 | 2 | 2 |
中期 | 20 | 13 | 12 | 14 | 5 | 9 | 5 | 5 | 5 | 5 | 3 | 0 | 4 |
后期 | 20 | 9 | 24 | 13 | 3 | 13 | 4 | 6 | 3 | 1 | 2 | 2 | 0 |
注: 表中灰色标记对应各阶段获奖作品名称涉及最多的前两类关键词,灰度深浅表示比重大小
分阶段看,前期的获奖作品选题以公共空间塑造类与中心区改造类居多,分别占获奖作品总数的35%和24%,空间类型上对步行街区、公园等城市公共空间,以及商业中心、文化中心等城市中心区予以较高关注,这与竞赛初期专指委明确指定设计对象的空间类型有关,几乎未涉及聚落重构、智慧创建、边缘复兴等选题。中期以历史保护类选题为主,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超过50%,历史空间在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更新改造中表现出文化价值丢失、城市记忆衰退等诸多矛
自2005年至2019年,城市设计课程作业竞赛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各院校的参赛积极性逐渐增强。随着竞赛机制的完善与参赛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院校间获奖作品数量差距逐渐缩小,作品水平日趋接
从竞赛过程上看,竞赛主题由单纯的物质空间形态设计向融入社会、经济、文化等理念的综合性城市设计转型,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导向。获奖作品所关注的热点也随之由强调城市空间的安全功能向重视城市文化内涵及生态品质转移,继而拓展为基于城市空间的社会经济共享,与城市设计学科发展进程及城市建设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紧密关联。获奖作品中引用的“文化圈层理论”“触媒理论”“共生理论”等不同设计理念,涉及人类学、化学、生物学等不同学科领域,表明了城市设计学科作为一门典型的交叉学
专指委组织的城市设计课程作业竞赛作为最受认可的一项学生设计竞赛,参与学校多,竞争激烈。为了能从众多的作品中脱颖而出,各校的教学组使出浑身解数,虽然褒贬不一,但客观上促进了城市设计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发展。其中值得肯定的是,一些院校的教学组采取了“研究指导设计”的教学方法,将任课教师日常相关的研究成果融入课程设计中,突出了课程的前沿性与探索性。以此来审视城市设计的课程教学,应该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科研的专长,搭建理论研究与设计教学的桥梁,将科研活动、科研成果引入设计教学,以设计教学落实、检验科研成果,做足做实“研教互促”。一方面,将科研引入设计能化解课程设计前期学生寻找构思立意的窘境。日常教学中,学生在设计构思立意阶段常常苦于找不到切入点,陷入茫然与无助的境地。高校教师的科研往往具有前瞻性与探索性,利用这些前沿的探索成果,能够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找到设计的突破口和着眼点。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与交互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许多教师从事城乡规划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将这些技术方法的成果引入城市设计教学中,突破传统的规划技术与手段,在综合研判、直觉感悟的感性基础上,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与手段,采用科学、理性的方法,使城市设计在传统人文关怀的基础上更加科学。
城市设计课程作业竞赛在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重成果、轻过程、重形式、轻条
基于全国城乡规划专业城市设计课程作业竞赛获奖情况统计,分别对获奖院校、竞赛与获奖主题进行分析,总结其变化发展特征,并针对研究所反映的城市设计课程教学问题进行思考。总体来看,十多年来的城市设计竞赛促进了院校间的交流,提升了城市设计教学水平。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城市设计教学仍然还有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因此,还需要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等方面做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王劲,刘立欣,产斯友.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竞赛作品集萃.第三辑:城市设计(中山大学作品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9. [百度学术]
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2012-2015大学生城市设计课程优秀获奖作业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百度学术]
杨俊宴,徐苏宁,秦诗文,等.中国现代城市设计的回溯与思考——郭恩章先生访谈[J].城市规划,2021,45(6): 117-124. [百度学术]
向岚麟,邢子博,崔珩.2004—2016城乡社会调查报告获奖选题特点及趋势分析[J].规划师,2018,34(11):142-148. [百度学术]
唐慧超,洪泉.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ASLA)学生奖对国内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竞赛的启示[J].风景园林,2016(11): 114-120. [百度学术]
梁鹤年,沈迟,杨保军,等.共享城市:自存?共存?[J].城市规划,2019,43(1):25-30. [百度学术]
段汉明.城市设计概论[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百度学术]
彭建东,刘凌波,张光辉.城市设计思维与表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百度学术]
孟海宁,周骏,陈前虎.2006-2016浙江工业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城市设计优秀作品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百度学术]
王承华,张进帅,姜劲松.微更新视角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城市设计[J].城市规划学刊,2017(6):96-104. [百度学术]
王伟强,张颖.新世纪以来中美城市设计学科发展与社会进程关系比较——基于学术研究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分析[J].城市规划学刊,2021(4):18-25. [百度学术]
杨震.范式·困境·方向:迈向新常态的城市设计[J].建筑学报,2016(2):101-106. [百度学术]
吴唯佳,冷红,任云英,等.联合教学共促规划学科发展[J].城市规划,2020,44(3):43-56. [百度学术]
王轶,欧阳国辉.城市规划专业较弱院校发展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3):17-19. [百度学术]
金广君,林姚宇.论我国城市设计学科的独立化倾向[J].城市规划,2004(12):75-80. [百度学术]
周干峙.城市及其区域——一个开放的特殊复杂的巨系统[J].城市规划,1997(2):4-7. [百度学术]
谭文勇,冯雨飞.百年英美城市规划教育演变与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8,33(4):117-123. [百度学术]
杨俊宴,秦诗文,金探花,等.中国现代城市设计的漫忆——齐康院士访谈[J].城市规划,2021,45(5):115-118. [百度学术]
高源,马晓甦,孙世界.学生视角的东南大学本科四年级城市设计教学探讨[J].城市规划,2015,39(10):44-51. [百度学术]
运迎霞.天津大学学生城乡规划设计竞赛作品选集 2008—2015[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百度学术]
万展志,周铁军.融入社会学思维的社区老龄化设计教学探索——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和社工系联合教学[J].新建筑,2018(6):142-145.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