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刊加载中。。。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课程思政研究述评与展望  PDF

  • 曾雪琴
  • 王利文
  • 李鹏波
  • 丁川
常州工学院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江苏 常州 213032

中图分类号: G641

最近更新:2024-01-15

DOI: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1.018

  • 全文
  • 图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
  • 出版信息
EN
目录contents

摘要

为探析国内课程思政领域的研究发展,以2017—2021年中国知网收录的课程思政相关文献为样本,借助计量学软件CiteSpace提供的知识图谱,对文献特征、热点主题和前沿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课程思政研究在国内起步较晚,跨机构合作程度低,跨学科对话不足,领域研究主要围绕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价值意蕴、建设路径、学科实践和评价体系5个主题。从发展趋势上看,智能时代课程思政特色化体系建设和学科应用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构建对标“一流课程”建设要求的课程思政设计理论与方法是该领域的研究重点。未来应在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的同时,促进课程思政与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铸就教育之魂的理念创新和实践创

1。全面把握新时代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趋势和困境,对于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2。自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以来,围绕课程思政的概念内涵、价值意蕴、实践路径和机制保障等问题,相关研究不断丰富并呈快速增长态势,课程思政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议题和实践举措。科学认知并总结课程思政相关研究成果的演化历程,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持续推动“三全育人”格局不断提升。

鉴于此,文章以中国知网2017—2021年收录的课程思政相关文献为样本,在系统梳理课程思政文献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知识图谱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和演化趋势。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 数据来源与处理

文章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知网(CNKI)的全文数据库,为保证原始数据的全面性和可靠性,在中国知网中选择高级检索,分别以“课程思政”为主题词、篇名和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条件为期刊检索,期刊来源选择“CSSCI”和“核心期刊”,检索到最早有关课程思政的研究成果由高德毅、宗爱东于2017年发表,因此,将检索区间设定为2017—2021年,检索条件为精确。共1 710篇文献满足检索条件(检索日期为2021年12月31日),进一步剔除书评、专栏介绍、会议通知等非学术文献,最终保留1 131篇文献作为研究数据。

(二) 研究方法与工具

CiteSpace是目前国际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款文献分析软件,运用计量学、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技术来对文献进行知识挖掘,并提供多维度、多元化、分时的动态展

3。文章将上述1 131篇文献导入CiteSpace软件后,从载文期刊、作者合作网络、关键词聚类以及突现词等多个维度展开分析,绘制国内课程思政研究发展的知识图谱,并以传统的文献计量方法作为补充,统计课程思政在各学科领域的应用情况,以期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系统地展示国内课程思政研究的前沿热点和演化趋势,从而更好地理解课程思政研究理论的体系构建与发展。

课程思政研究的时空分布

2017年,《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等一系列代表性文章的发表标志着学术界开始对课程思政展开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截至2021年底,国内关于课程思政研究的论文累计超过2.2万篇。

(一) 发文量年度分布

年度发文数量是衡量课程思政研究热度和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根据选定的1 131篇文献,按发表年份对其进行统计(图1)。从图中可以清楚看到,课程思政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年度发文数量增长迅速,由2017年的21篇快速增长到2021年的603篇,表明近年来课程思政研究受到学者们的高度关注。这与近年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的相继召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等文件的相继发布,各级部门及高校对课程思政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支持有着重要关系。而随着高校一流课程建设的深入推进,未来几年,课程思政仍将是高校改革与实践的重点,相关研究文献数量仍将呈现持续上升趋势。

图1  课程思政研究发文量年度分布图

(二) 载文期刊与学科分布

目前,国内关于课程思政研究的载文期刊分布较为集中,1 131篇文献共来自183种期刊,54%的期刊属于CSSCI期刊,超过55%的文献刊发在CSSCI期刊上,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课程思政研究的重要性。载文量排名前十的刊物见表1,其中,《中国高等教育》《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和《中国大学教学》的发文量分别是90篇、86篇和65篇,位居前三,占总发文量的21.3%。从期刊类型看,该选题载文期刊呈多样性,有教育类专业性期刊,也有学报等综合性期刊。

表1  课程思政领域载文量排名前十的期刊
序号刊名载文量/篇发文比期刊级别
1 中国高等教育 90 7.96% CSSCI
2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86 7.60% 北大核心
3 中国大学教学 65 5.75% CSSCI
4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53 4.69% 北大核心
5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41 3.63% CSSCI
6 思想教育研究 29 2.56% CSSCI
7 思想理论教育 28 2.48% CSSCI
8 教育与职业 26 2.30% 北大核心
9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 1.77% 北大核心
10 中国外语 20 1.77% CSSCI

进一步统计刊物的学科分布,占比排名前三的学科有高等教育(占比51.33%)、职业教育(占比9.18%)和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占比6.81%),课程思政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领域,说明课程思政是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也从侧面揭示了课程思政研究缺乏其他学科的理论支撑,跨学科对话不足,不同学科之间尚未形成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局面。

(三) 核心作者与高被引文献

对作者合作网络进行分析,能获知该领域的代表学者和核心研究力量。据统计,1 131篇文献来自946位作者(按第一作者统计)。其中,独立作者发文558篇,占文献总量的49.3%;两人合作发文320篇,占文献总量的28.3%;三人及以上合作发文253篇,占文献总量的22.4%。从作者合作情况看,课程思政研究大多是学者独立研究。

1 核心作者分析

运行CiteSpace,把Node types设定为作者Author,时间跨度为2017—2021年,时间切片为1年,得到网络节点数171、连线数49、网络密度值0.003 4的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图2)。其中,节点字体大小代表发文量,连线代表合作关系。

图2  课程思政研究文献的作者合作网络图

图2可以看出,从事课程思政研究的高产作者主要有韩宪洲、赵富学、刘正光等,但整个图谱的网络较为零散,只形成了49条连线,说明该领域的作者之间合作较少,大多数作者为独立研究,两人及以上合作关系以校内合作为主,跨学校合作程度低,尚未形成全国范围内开放、合作的格局。如发文量最多的韩宪洲教授先后任职北京联合大学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2018—2021年间共发表7篇核心论文,皆为独立研究。

2 高被引文献统计

高被引频次论文的刊登,说明该领域的研究有新的突破。梳理课程思政领域排名前十的高被引文献可知,这些文献的发表时间大多在2017—2018年间,单篇文献的被引频次都超过了400。其中,高德毅、宗爱东是主要被引作者,他们合作发表的两篇文章被引频次位居前二,合计被引量高达3 589次,华东师范大学邱伟光的文章被引量也达到了1 229次。研读这些学者的论文可以发现,他们均较早进入了课程思政的研究领域,对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价值意蕴进行了阐释,建构了课程思政研究的基本框架。

课程思政研究的热点主题与前沿趋势分析

CiteSpace通过对高频关键词进行知识图谱与聚类分析来确定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并进一步通过突现词分析了解该领域研究的前沿热点和演变趋

4

(一) 热点主题分析

关键词凝练了一篇论文的核心与精髓,使用CiteSpace对1 131篇文献绘制关键词共现网络视图,选择频次≥3的132个重点关键词,对其进行可视化(图3)。其中,网络密度值=0.018 2,Network:N=334,E=1 012,即一共形成334个节点,1 012条连线。图中节点字体越大,说明该关键词在课程思政研究领域出现的频次越高,越能代表领域热点,研究热度也就越高。可以看出,“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思政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思政教育”等高频关键词构成了该领域研究的热点与重点。

图3  CiteSpace关键词共现网络视图

为了更加直观、有效地提炼领域研究主题,对关键词共现进行聚类分析,绘制可视化TimeLines视图(图4)。TimeLines视图将相同聚类的文献置于同一水平线之下,可以清晰显示各个聚类之间的关系和聚类中文献的时间跨度,网络模块化评价指标Modularity Q=0.418 6>0.3,说明得到的网络社团结构是显著的,可见课程思政研究领域的关键词网络社团结构显著。根据图4的聚类结果,结合专业知识,可以清晰折射出课程思政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包括课程思政、思政建设、立德树人、思政课程、高职院校、教学改革、高校及新工科8个聚类标签。

图4  CiteSpace关键词聚类TimeLines视图

进一步分析图4的关键词聚类,可将现阶段课程思政领域的研究内容大致归结为以下5个主题。

1 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

课程思政这一理念及其实践最早起源于2014年,其标志性成果是上海大学等高校相继推出大国方略、创新中国、中国道路等一批“中国系列”品牌课程。学界对课程思政内涵理解的观点主要有四类:一是“理念观”,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

5,即“课程承载思政”与“思政寓于课程”,强调“在传播知识过程中突显价值的导向作用6,如高德毅、邱伟光;二是“课程观”,认为课程思政是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综合素养7,两者应形成系统育人的合力,共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8,如邱仁富、杨德广;三是“德育元素观”,认为课程思政是充分挖掘各类课程的德育因素和资源,遵循课程教育教学规律对其加以开发运用的社会实践活9,全面认识和把握课程中的德育元素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所10,如卢黎歌、许家烨;四是“系统观”,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11,是理念、方法、实践等多重概念的综12,如刘鹤、陆道坤。

2 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

价值引领是课程思政改革的目标追求和原动

13。现有研究对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进行了多维剖析:一是从宏观层面加以解读,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从国家战略高度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新体系,实现教书育人理论逻辑与教育实践相统一的战略选择和现实途14,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15,如章忠民、徐蓉。二是从微观层面加以解读,认为课程思政的本质和要旨在于发挥各学科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16,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17,如杨威、毛静。三是从“大思政”层面加以解读,强调课程思政是“大思政”理念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课程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逻辑的回归,是因时而进的思政体系重18,应基于知识和价值融合的思路来建构“大思政”格局,建立起协同育人理念和工作机制,促进人的全面发19,如董勇、胡术恒。

3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

当前,我国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的前瞻性探索已在全国形成一定的示范效应。学界有关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的观点主要有四类:一是“整体协同观”,认为课程思政建设要明确协作育人的理念,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应严格贯彻教学与教育的一体化,确保各门课程共同发挥作

20。倪淑萍指出实现课程思政内生式发展,须加强顶层设计,坚持整体推进,打造先行课程,以点带面构建课程思政体21。二是“教师队伍观”,即教师是做好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22,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意识深刻影响着课程思政的育人实23。罗仲尤等提出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与实践程度,直接关系着课程思政的实施成效,应强化教师育人意识与责任担24。三是“制度保障观”,即课程思政建设要健全党委领导下的分工责任制,合力打造“育人联动共同体25。王学俭构建了助力课程思政建设有效落地的“国家—学校—学院”三级联动保障机26。四是“关键环节观”,即突出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认为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是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与效果的3个关键环27。任鹏等指出回归学生需求基点和课程内容本质,精心打造课程思政教学方案,是顺利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关28。当然,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实践推进中还存在诸多阻滞因素,高校唯有完善理念引导制度和协同配合制度,才能确保课程思政在规范实施中长远发29

4 多学科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

《纲要》强调“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目前,学界面向具体学科展开了丰富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文史哲类课程思政方面,陈雪贞以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为指导,探索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现路

30。经管法类课程思政方面,赵海月立足“大管理”教育,阐释了管理学门类课程思政的建构路向和价31。教育类课程思政方面,谢幼如等以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课程为例,构建智能时代课程思政的设计理论,并提出了智能时代课程思政的设计方32。理工科类课程思政方面,于歆杰以清华大学电路原理课程为例,探讨了从课程到专业、从教师到课组的由点及面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模33。医学类课程思政方面,杜世正等以护理研究课程为例,详述了线上线下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过34。艺术类课程思政方面,黄茜等探究了课程思政视域下音乐院校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改革的路35。总的来说,现有研究从丰富教学形式、优化教学设计和增强课程思政实效方面做出了示范,未来应促进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与一流课程建设的紧密融合,提升课程的“两性一度36

5 课程思政教学评价

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可挖掘和彰显课程育人功能,检验和印证课程育人目标,反思和引领课程育人价

37。学界有关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评价方法。蒲清平等认为基于增进学生学习体验、提升学生“获得感”,开展评教、评学是课程思政的重点问27。陆道坤强调要围绕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增值”,分别从学生、教学和课程视角,建立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合一的学生思想政治素养评价框38;二是评价体系。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是全面实施课程思政的保障措施、衡量标准和反馈机39。王荣等凝练了涵盖9项一级指标的大学立德树人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学校领导、师资队伍、课程建设是立德树人评价体系的核心指40。孙跃东等构建了包含同行评价、学生评教、教师自评的理工科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41。当然,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应基于“评价—反思—改进”路线,强调教师教化的效率和学生内化、外化的效27

(二) 前沿趋势分析

研究前沿的识别与追踪能为研究者提供学科研究的最新演化动态,预测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并识别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文章基于CiteSpace中的关键词突现检测功能,分析样本文献的关键词及其学术术语的突现情况,共获得15个突现词(表2),其中突现强度最高的关键词是“协同育人”(strength=3.6),强度越高代表短时间内出现的频次越高,越能代表该时段内的最新研究动态及其发展趋势。

表2  课程思政研究的突现词及其演变
关键词强度起始年份结束年份2017—2021
协同育人 3.6 2017 2019 ▃▃▃▂▂ 起步期
教书育人 2.2 2017 2018 ▃▃▂▂▂
育人功能 1.54 2017 2019 ▃▃▃▂▂
以人为本 1.24 2017 2018 ▃▃▂▂▂
同向同行 2.77 2018 2019 ▃▃▂▂ 发展期
新时代 2.76 2018 2019 ▃▃▂▂
生态文明 2.15 2018 2019 ▃▃▂▂
亲和力 1.07 2018 2019 ▃▃▂▂
专业教师 1.07 2018 2019 ▃▃▂▂
医学免疫学 0.95 2018 2021 ▃▃▃▃
课程建设 1.31 2019 2021 ▂▂▃▃▃ 深化期
传统文化 0.9 2019 2021 ▂▂▃▃▃
慕课 0.85 2019 2021 ▂▂▃▃▃
在线教学 2.79 2020 2021 ▂▂▂▃▃
思政教学 1.95 2020 2021 ▂▂▂▃▃

根据表2突现词的时间分布情况可以发现,我国课程思政研究大致经历了3个研究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起步期(2017—2018年),该阶段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基础性问题探讨,阐释了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价值、原则等理论性问题,包括课程思政的概念内涵、价值意蕴、协同育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要求等。第二阶段是发展期(2019—2020年),该阶段围绕具体课程或具体学科对课程思政的实践效力、应用情况等展开探讨,课程思政研究呈现丰富多元的局面。首先,总结各大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经验与成效,包括同向同行、三全育人、专业教师、教学评价、价值引领等;其次,关注各学科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应用研究,涉及的学科领域以理工科、医学、外语类为主,包括教学改革、教学设计、德育元素挖掘、隐性融入、工匠精神、生态文明等。第三阶段是深化期(2020—2021年),该阶段主要围绕创新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和协同机制展开研究。其一,以新冠疫情特殊时期的在线教学为契机,全国高校陆续开启了线上教学模式,对高校的课程思政赋予了新的使命并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堂形式也逐渐变得更加智慧化,包括在线教学、微电影、虚拟现实技术、慕课、数据画像以及各种智慧教学工具应用等;其二,面对疫情的挑战和检验,后疫情时代的抗疫精神成为课程思政的核心元素,包括责任意识、家国情怀、理想信念、生命教育和奋斗精神等;其三,作为一项群体性的工作和系统性的工程,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汇聚教育合力来完成课程建设,积极树立协同育人的教育新局面。针对这种情况,谢幼如团队主张智能技术赋能教学创新,加强理论与现实的互动,形成智能时代课程思政的设计理论和方

33。可见,“信息技术+课程思政”是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此外,结合现有的基础性研究成果,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的同时,围绕不同高校的特点进行特色化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着力解决思政建设与学科专业有机融合的难题是未来面临的重要挑战。

结语

课程思政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和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应然,是我国高等教育现状的实

42。文章以CNKI收录的2017—2021年的1 131篇课程思政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借助CiteSpace软件,系统回顾了国内课程思政的研究成果。总体来看,课程思政研究成果呈稳定增长趋势,研究热度及受关注度在不断增加,载文期刊高度集中于高等教育领域,其他学科还有较大挖掘潜力。领域内多数学者为独立研究,跨机构合作程度低,尚未形成具有较强合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机制。相关研究主要聚焦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价值意蕴、建设路径、学科实践和评价体系5个主题,其研究重心逐渐由课程思政基本理论的分析与阐释转向具体问题的解析与论证。结合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前沿及演进路径,对课程思政未来的研究发展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深化课程思政特色化体系建设,凸显时代发展的变化与需求。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是对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新要求、新论断的落实,课程思政以专业课程为载体,不同学科专业有不同的特色和优势,育人目标也不尽相同,深化课程思政特色化体系建设,应立足于学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发展需求,制定个性化、有特色的专业思政建设方案,一体化推进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建设,着力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由泛在化向品质化特色化发展,提升立德树人成效。第二,丰富智能时代课程思政设计理论与方法,拓展课程思政研究的多学科视域。“互联网+”为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带来了新思路、新变革,扎实的理论研究是持续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有效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加强理论与现实的互动,融入智能技术持续促进教学创新,构建对标“一流课程”建设要求的课程思政设计理论与方法。同时,引入跨学科理论和知识资源,拓展课程思政研究视域,形成协同育人合力,着力解决思政建设与学科专业有机融合的难题。

参考文献

1

韩宪洲.课程思政方法论探析——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82):1-6. [百度学术] 

2

蒲清平何丽玲.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堵点、痛点、难点与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5):105-114. [百度学术] 

3

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2版.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7. [百度学术] 

4

陈悦陈超美刘则渊.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253. [百度学术] 

5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百度学术] 

6

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百度学术] 

7

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4):109-113. [百度学术] 

8

杨德广.课程思政是教育规律和教育本质决定的[J].江苏高教20216):1-8. [百度学术] 

9

卢黎歌吴凯丽.课程思政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的三重逻辑[J].思想教育研究20205):74-78. [百度学术] 

10

许家烨.论课程思政实施中德育元素的挖掘[J].思想理论教育20211):70-74. [百度学术] 

11

刘鹤石瑛金祥雷.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内涵与实施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93):59-62. [百度学术] 

12

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百度学术] 

13

王新华王娜.论课程思政改革的价值引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52-54. [百度学术] 

14

章忠民李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拓展的内在意涵与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2011):62-67. [百度学术] 

15

徐蓉.深刻认识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目标[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5):176-182. [百度学术] 

16

杨威汪萍.课程思政的“形”与“质”[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12):195-202. [百度学术] 

17

毛静李瑞琴.“三全育人”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与实践方式探索——以《国际贸易学》课程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7):78-84. [百度学术] 

18

董勇.论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5):90-92. [百度学术] 

19

胡术恒.论课程思政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融合——基于罗素教育目的观的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2):117-122. [百度学术] 

20

何玉海于志新.新时代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2):132-136. [百度学术] 

21

倪淑萍.内生式发展: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索[J].江苏高教20218):105-109. [百度学术] 

22

顾晓英.教师是做好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J].中国高等教育20206):19-21. [百度学术] 

23

张驰.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及其培育[J].思想理论教育20209):71-76. [百度学术] 

24

罗仲尤段丽陈辉.高校专业课教师推进课程思政的实践逻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1):138-143. [百度学术] 

25

杨守金夏家春.“课程思政”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5):98-101. [百度学术] 

26

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2):50-58. [百度学术] 

27

蒲清平何丽玲.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提质增效的实践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21):109-114. [百度学术] 

28

任鹏李毅.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变量、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8):115-121. [百度学术] 

29

胡洪彬.课程思政:从理论基础到制度构建[J].重庆高教研究201971):112-120. [百度学术] 

30

陈雪贞.最优化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实现[J].中国大学教学201910):45-48. [百度学术] 

31

赵海月.“大思政”育人为本意涵研究——以管理学门类“课程思政”的建构为例[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1402):47-53. [百度学术] 

32

谢幼如邱艺黄瑜玲.智能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设计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21424):76-84. [百度学术] 

33

于歆杰朱桂萍.从课程到专业,从教师到课组——由点及面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3):92-98. [百度学术] 

34

杜世正金胜姬张姮.护理研究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效果[J].中华护理教育20211812):1118-1122. [百度学术] 

35

黄茜刘旭光.音乐艺术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运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4):73-74. [百度学术] 

36

王骞邓志勇.论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策略[J].江苏高教20215):94-98. [百度学术] 

37

张瑞覃千钟.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内涵、阻力及化解[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36):49-52. [百度学术] 

38

陆道坤.课程思政评价的设计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213):25-31. [百度学术] 

39

王岳喜.论高校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10):125-130. [百度学术] 

40

王荣李联明.立德的高度决定大学的高度——健全立德树人专项评价指标体系势在必行[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1426):102-110. [百度学术] 

41

孙跃东曹海艳袁馨怡.理工科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6):77-88,112. [百度学术] 

42

龚一鸣.课程思政的知与行[J].中国大学教学20215):77-84.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