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校专业课程中应融入思政元素,实现协同育人。但是如何在专业课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达到“如花在春”“润物无声”的效果,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本文以土力学专业课为例,在教学目标中增加了思政目标,从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在教学案例中有机融入。这样由面到点、层层深入地剖析了从传统专业课到课程思政的实现途径,并结合自身的课程思政教学经历,提出了修身、建库、研讨等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方法。
高校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时代重任。但是高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成熟,需要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对其精心引导和栽培,即做好大学生“拔节孕穗期
土力学以“土”这一“哲学的物质基础
目前,课程思政研究在各方面都已取得了探索性成效,但由于学界对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的时间还比较短,专业课教学实践中仍存在着课程和思政“两张皮”现
要想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思政教育不能仅在授课时根据教师个人的学识简单地“提一下
相对工科专业课程而言,传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
要想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寓价值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教师必须认真梳理土力学教学的知识点,围绕国家和地区发展需求,科学深入挖掘知识体系中所隐含思政元素,写入教案,做到既“教”又“育”,“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土力学各章节知识点对应的思政元素和类型如
章节 | 内容 | 知识点 | 思政元素 | 思政类型 |
---|---|---|---|---|
第一章 | 绪论 | 土及其特性 | 通过图片展示东北肥沃的黑土,南方鲜艳的红土,西北“孕育了独特的文化”的黄土,引导学生热爱美丽的大好河山,保护国家的每一寸土地 | 家国情怀、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
土力学发展简介与展望 | 土力学的故乡在欧洲,不在美国,也不在中国,我们国家在此期间(1773-1923)正处于从封建社会走向共和的时期,四处混乱,民不聊生,危屋之下安有完卵,更别提研究。引导学生珍惜当下和平繁荣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积极创新,报效国家 | 正视历史,开创未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
第二章 | 土的物理性质及工程分类 | 土的物理状态指标 | 由莫高窟黏土艺术雕塑不开裂,导入黏性土的物理状态指标。由莫高窟曾经屈辱辛酸的历史,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例,翻转课堂,逆向思维,同时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练就过硬本领,积极投身强国伟业,让青春之花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绚丽绽放 |
工匠精神、思维方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
第三章 | 土的渗透性及流量计算 | 渗透力与渗透稳定性控制 | 通过九八洪水,上海地铁四号线事故,引导学生实际工作中恪尽职守,臻于至善;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滴水不漏的原因及建造难题,引导学生自主创新 | 科学伦理、创新精神(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宪法法治教育) |
第四章 | 地基中的应力计算 | 有效应力原理 | 太沙基教授发现有效应力原理的故事,激励学生勇于探索、坚持不懈、厚积薄发,走向成功 | 创新精神(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
第五章 | 土的压缩性与地基沉降计算 | 地基最终沉降量的计算方法 | 通过日本关西机场的不断沉降的例子,引导学生要克服浮躁之气,静下来弄懂原理,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 科学伦理(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宪法法治教育) |
第六章 | 土的抗剪强度及参数确定 | 摩尔-库伦强度准则 | 让学生感受科学家们探索科学、追求真理的过程,引导学生追随科学家、学者、大师的奋斗的脚步 | 创新精神(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 |
第七章 | 土压力计算 | 关于土压力计算的几个问题 | 通过上海“楼倒倒”事件,引导学生静下心来刻苦学习,努力练好人生和事业的基本功,做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学生,做有担当、有作为的大学生,做有品质、有修养的大学生 | 科学伦理(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宪法法治教育) |
第八章 | 地基承载力计算 | 地基极限承载力 | 普朗特尔极限承载力与太沙基极限承载力对比,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要抓住主要矛盾 | 创新精神(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 |
第九章 | 土坡稳定性分析 | 水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通过12·20深圳山体滑坡,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引导学生把学习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宏大目标结合起来,为之而奋斗。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脊梁 | 科学伦理(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宪法法治教育) |
以土的物理状态指标为例,深入剖析具体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整个教学流程如

图1 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
这样以故事开头,从艺术到工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如盐在水般地融入了思政元素,教学效果反馈较好。但这需要专业课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挖掘思政元素、编排教案。
专业课教师有了接受、践行课程思政的理念,适应了课程思政的新要求,但要真正做到专业与思政有机融合,做到如春在花、如盐在水并非易事。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即便是教案中已经详细写入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的方式,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还是存在着一些突发性的、考验教师学识能力、德育能力和应变能力的事情。比如:笔者在讲到土力学第二章土的渗透性时,引入了伯努利方程,顺便介绍了伯努利家族在科学界的贡献,这时就有学生补充发言说,“伯努利家族还很富有”。这时教师若因为课下没准备,不回应学生的发言,那么学生讨论问题的激情将被老师的忽略而浇灭。为此,因势利导,给学生讲“金钱观”,引导他们做金钱的主人,富有了可以做很多自己想做且有意义的事情。比如:我们取消了流传数千年的古老税种——农业税,我们不但成功登月还进行了太空探索,我们建成了世界瞩目的港珠澳大桥,这些都充分说明我们国家提出的“大力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的国策是正确的,自然而然地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教师不仅要对专业知识融会贯通,而且还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应变能力和课程思政教学水平,把家国情怀自然渗入课程的方方面面,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如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意识,有“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有“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有“天人合一”的绿色发展思想,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吃苦耐劳精神,有“和而不同,兼容并蓄”地吸收世界各种优秀文化的融会贯通精神,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正气,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重气节和大公无私的人生价值观念,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精神,有“君子慎独”的律己观念,有“立己立人,达己达人”的处世原
要成为“大先生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优秀历史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专业课教师要具有历史视野,要学习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了解世界各国的发展简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把枯燥、单调的专业知识讲得风趣、生动、深入,才能把道理讲透彻、讲清楚。专业课教师还要了解中国共产党近100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的发展史,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
为系统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一些学者提出从宏观层面进行顶层设计,系统安排部署搭建课程思政资源共享平

图2 信息化教学平台
教学研讨能够碰撞思想火花,激发育人动力,深化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形成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研讨形式多样:一是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教研组每周定时集体备课、说课,集思广益,共享信息资源,强化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二是鼓励专业课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研讨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提高思政元素融入课堂的水平;三是引导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合作,开展教学研讨,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四是同一教研组教师内部定期举办课程思政研讨沙龙,每次就一个课程思政话题展开讨论,不强求统一的结论,旨在开阔思路,引导思考,加深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寻求更多的课程思政教学策略。在提出课程思政之初,一部分教师感觉无从下手。后来利用每周集体教研学习时间,组织课程思政研讨沙龙,一起对土力学中思政元素的科学挖掘、有机融入、教学手段等话题进行讨论,从而达到统一认识,积极响应的目的。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即专业课中有些知识点与家国情怀、爱国主义、创新精神等紧密相关,专业课教师在备课时要把这部分内容充分挖掘出来,把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有机地与专业知识融合,以达到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给学生以心灵滋养。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本文结合多年土力学教学实践,从教学目标、教案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到专业课中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再到专业课教师提升思政能力的方法途径,详细阐述了土力学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得出以下结论:(1)教学目标中除了知识、技能目标,还要详细列出思政目标;(2)教师备课时认真梳理专业课中的知识点,科学深入挖掘与知识点对应的思政元素,并详细写入教案;(3)教学过程中根据知识点、学生状态审时度势地有机融入思政元素;(4)专业课教师要加强理论和思政研讨,不断提升自己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EB/OL].(2020-08-31)[2022-04-25].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6529659358067694&wfr=spider&for=pc. [百度学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2020-05-28)[2022-04-25]. http: / /www. moe. gov. cn /srcsite /A08 /s7056 / 202006 /t20200603 462437.Html. [百度学术]
刘伯森,王刚,赵莉莉.高校课程思政的理论探源与教育实践[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2,43(1):133-136. [百度学术]
李广信.岩土工程50讲——岩坛漫话[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7. [百度学术]
张岩.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阻力与对策[J].高教学刊,2020(29):174-177. [百度学术]
张科,纳学梅.课程思政融入《土力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1(18):113-116. [百度学术]
张俊云,冯君.土力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的教学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21,30(6):61-66. [百度学术]
王立成,董伟.从我国工程建设新成就视角探讨课程思政教学[J].高等建筑教育,2020,29(4):169-173. [百度学术]
刘熙媛,岑夺丰,韩红霞.《土力学》课程思政教育融入方法探讨[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21,19(5):162-165. [百度学术]
卢黎,谢强,朱正伟,等.工科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方案设计探索与实践——以土力学课程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21,30(3):108-113. [百度学术]
沈扬,吴佳伟,芮笑曦.基于“金课”建设的河海大学土力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实践与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20,29(1):24-30. [百度学术]
牛婷婷.对理工科大学生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J].科教创新导刊,2009(26):227-229. [百度学术]
张应杭,蔡海榕.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 [百度学术]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百度学术]
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激励高校师生砥砺前行[EB/OL].(2021-04-05)[2022-04-27].http://edu.people.com.cn/n1/2021/0425/c1006-32086988.html. [百度学术]
习近平.以史为镜、以史明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EB/OL].(2021-06-15)[2022-04-27].http://cpc.people.com.cn/n1/2021/0615/c64094-32130924.html. [百度学术]
李光华.现代土力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 [百度学术]
卢黎歌,吴凯丽.课程思政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的三重逻辑[J].思想教育研究,2020,311(5):74-78. [百度学术]
胡丹,李芬,孙亮,等.“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思政建设方法研究[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21,23(4):118-121.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