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刊加载中。。。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优化探索——以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为例  PDF

  • 姜乖妮
  • 董宏杰
  • 王苗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与艺术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中图分类号: G642TU984

最近更新:2024-04-08

DOI: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2.011

  • 全文
  • 图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
  • 出版信息
EN
目录contents

摘要

国土空间规划的推进对学科交叉融合与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城乡规划学科在新时代背景下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从国土空间规划切入,论述了城乡规划学科的重要性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剖析了城乡规划本科教育需要解决的四个主要矛盾——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教学方式、理论类课程与设计实践类课程、旧知识体系与新规划体系、单一学科框架与交叉学科知识,从而得出了城乡规划学科亟待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和课程体系优化的结论。根据新时代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及时调整培养方案,确定了兼具实践思维、理论思维、逻辑思维和运算思维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从理清课程体系脉络、增设学科交叉类课程、促进理论和实践的融合三个方面对专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学校依托新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进行了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升了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2018年2月,新组建的自然资源部提出“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推进多规合一。由此,规划领域迎来重大变革,我国正式进入新的规划阶段。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出台,基本框架为“五级三类四体系”,如图1。《意见》将国土空间规划界定为“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并对国土空间规划的主要工作目标和内容提出明确要求。

图 1  国土空间规划的“五级三类四体系”

回顾历史,我国规划体系自“一五”时期即存在“多规并存”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规划类型进一步增多,除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外,各部门也根据需要编制了不同类型的专项规划。按照规划涉及的领域,已有相关研究将其划分为8大类、68中类和96小

1。由于编制部门、侧重领域、数据来源和编制精度等诸多不同,这些规划各自为政,常常出现互相“打架”的局面,难以形成合力有效指导城市发展。为此,业界呼吁“多规合一”,相关的研究和探讨也持续了多年。《若干意见》明确了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地位,打破传统规划模式,以“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各类空间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引导并约束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监督等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开展,解决了以往规划体系杂、类型多、融合难等问题。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逐步从工业文明时代迈进生态文明新时代。新时代的规划体系要跳出工业文明的工程建设体系框架,转向建立生态文明的空间治理体系,思维方式也要从工具理性向生态理性转

2。不同于传统规划侧重研究城乡建设活动,国土空间规划以整个国土空间作为研究对象,以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滩、漠、海、岛、城、镇、村等作为其构成要3,关注整个国土空间中全部资源要素的统筹安排,强调国土空间的完整性。从传统城乡规划到新的国土空间规划,这一重大转变对城乡规划学科及其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为与国土空间规划关系最为密切的学科,以建筑学为传承的城乡规划专业(工学亟需顺应时代变化,适时转变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体系,培养更多符合国家发展需求的规划专业技术人才。为此,本文以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城乡规划专业(工学,五年制本科)为例,以适应新的国土空间规划要求为人才培养目标,探讨专业课程体系如何优化。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乡规划学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 机遇:城乡规划学科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城乡规划体系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其中城市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在新的规划体系中,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构成了国土空间规划的“三大类”。可以看到,相比于传统的城乡规划,国土空间规划虽然具有更高的权责,但是二者在体系构成上仍有一定的重合度。城乡规划的内核是对人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综合部署、安排和管理,国土空间规划则主要针对整个国土空间中的资源要素进行统

4。人类的各项活动均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国土空间的布局,国土空间规划对于人类的开发保护建设活动也具有一定的指导和约束作用。因此可以认为,国土空间规划与城乡规划在规划理念、理论研究、价值属性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重合度,城乡规划是与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理念最为契合的主体支撑学5

通过国土空间规划进行不同类型空间规划的有机融合,有助于打破不同类型规划之间的壁垒,进行信息交换和共享,对构建完善的编制审批、实施监督、法规政策、技术标准体系具有深远意义。未来的国土空间规划将更加注重各类空间规划的统一、综合。在这一规划体系中,城乡规划必然居于主导地位,其学科重要性不言而

6。因此,城乡规划学科应抓住此次发展契机,完成对理论体系、知识结构、课程框架的深化转型,发挥在国土空间规划领域的重要作用,培养更多优秀专业人才。

(二) 挑战:对人才的专业素质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传统城乡规划强调“调查—分析—规划”的过程,主要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依据基本事实推理得到方案,着重于结果。而生态文明时代的国土空间规划是站在传统规划上的又一次创新,要求规划思维由工具思维转向生态思

2,通过规划手段实现自然资源的全域、全要素、全生命周期管控,建立“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构建全过程的数字化国土空间治理体系。与之前以工程建设为主的规划设计不同,国土空间规划提出了以下新的要求。首先,国土空间规划需要进行现状分析和评估,强调理性思维。其次,国土空间规划进行“双评价”(主要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具体见评价指南)和“三区三线”划定工作,其内核需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Python等数据分析工具完成,依靠运算思维。最后,国土空间规划通过现状推导得出规划结论的过程,运用到多学科的理论知识、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既需要逻辑思维又需要强大的知识储备,如图2。这些新的变化,既需要传统工科模式培养的以规划设计、成果编制为主的工程型人才,又需要具备逻辑思辨和理论推导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还需要掌握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理论的知识型人才,以及具有一定数据处理、计算和分析能力的技术型人才。目前,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正在全国范围如火如荼地开展,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因此,必须与时俱进,直面城乡规划学科的新挑战,尽快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

图 2  国土空间规划基本流程

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现状

(一) 传统人才培养难以适应新发展趋势

我国以建筑学为依托的传统城乡规划专业,以培养设计类人才为主,其专业主体课程分为理论类、设计类和实践类课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体而言,理论类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一般有明确的基本教学任务、规定的学时数和指定教材。对教学环节限制较多,要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充分有效互动难度很大。加之,在更新速度上,相关规范往往快于教材,这要求教师不断学习,适时更新授课内容。此外,目前理论类课程考核多以考试成绩或课程论文作为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依据,难以完全反映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的衔接需要强化。设计类课程在小班授课的情况下,多能实现一对一指导,教师可以针对性地解答学生的问题,但受课时的限制,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互动探讨不多。学生也将精力更多地放在了设计表达和图纸绘制方面,与课程所期望的提升创新设计思维的目标差距甚远。此外,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的个性和潜力挖掘不足,对规划思维、研究能力和设计能力训练不够,对逻辑推理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未充分到位。

(二) 理论类课程与设计实践类课程之间衔接不足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具有复杂性和规范性,认识到复杂性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教育实践,认识到规范性有助于引导教育实践的正确方

7。城乡规划专业的理论类、设计类和实践类课程,即处于这种兼具复杂性和规范性的关系之中。目前现状是,大部分理论课程教授均以课本的概念辨析、基本理论讲授为主,与实际项目案例的结合不够。与此同时,设计实践类课程对专业理论的主动对接也不够,导致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比较薄弱,更不能很好地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炼成相关课程内容。以城乡规划学科的核心理论课程城乡规划原理为例,绝大多数高校采用2010年出版的第四版教材,而当时的教材内容安排与现在的国土空间规划相比,在规划体系、规划内容、用地分类等诸多方面有较大差异,难以有效对接、指导国土空间规划下的规划设计实践。

(三) 旧知识体系与新规划体系不相适应

国土空间规划提出至今,其编制体系、规范、规章制度等均未形成完整、成熟的逻辑框架,理论体系也尚未完善,与城乡规划专业现行课程体系的融合存在不少困难。但就目前形势看,城乡规划专业大多仍沿用旧的知识框架,对国土空间规划的相关内容鲜少涉及,也未根据学科动态调整课程体

8。一方面,各大高校受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的限制,缺乏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有效衔9,课程设置陈旧;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对行业最新动态、新政策了解不及时,理解不到位,知识储备也未更新,仍按照固定思维和模式授课,教学内容陈旧。以国土空间规划框架中的“总体规划”为例,大部分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在四年级进行总体规划课程教学时,仍以讲授传统的总体规划编制方法为主,对空间规划尤其是国土空间规划内容的涉及偏少。

(四) 单一学科框难以有效实现学科交叉融合

国土空间规划是包容性很强的综合规划体系,不仅需要原城乡规划学科的知识,而且需要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遥感和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共同参与。在现有基础尚不具备形成国土空间规划专门学科的条件

10,城乡规划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最具统筹优势的学科,需要适时发挥其引领作用,根据时代发展更新专业知识框架,有效融入多学科知识,建构更加完善的知识网11。一方面,城乡规划学科首先应明确培养目标,在理清原有知识脉络的前提下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适当优化,增设更多的学科交叉类课程;另一方面,将学习的选择权给予学生,鼓励其阅读更多的专业类参考书籍,扩大专业知识视野。

综上,城乡规划学科必须及时做出相应调整,与国土空间规划相关政策和理论知识进行有效衔接,并与多学科知识做好对接,建立更加完善、更具现实意义的知识框架。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城乡规划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优化探索

城乡规划学科应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背景、新趋势,力求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城乡规划专业积极响应国家要求,总结专业本科教育现状问题,根据国土空间规划的新要求,结合社会需求,探索人才培养模式转型、优化本科课程体系,建立更具时代特色的学科体系。

(一) 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城乡规划专业创建于2000年,为五年制本科专业。学院对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进行了积极探索,在传统授课模式的基础上积极调整新的培养方案,主要思路如下。

(1)继续沿用传统的工科培养模式,增加工程实践类课程比例,培养学生进行专业知识转化和应用能力。

(2)对接最新政策文件与研究成果,丰富学科理论框架,提升学生理论知识体系的广度和深度。

(3)融入地理学、社会学、遥感、信息科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处理问题的能力。

(4)增加数据分析类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运算思维。

学院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国家城乡建设发展需要,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集实践思维、理论思维、逻辑思维、运算思维于一体,在城乡规划领域具备扎实的应用实践能力、理论研究能力、逻辑推导能力和运算分析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根据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学院按照新的培养要求适时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

(二) 课程体系优化

结合新目标、新要求,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梳理城乡规划学科知识脉络,优化培养方案,形成了兼具专业性和创新性的课程体系。优化后的本科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教育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四大板块,如图3。学校根据城乡专业的培养重点和要求,调整了不同模块的构成课程和最低学分要求,如表1图4。其中,通识教育课程板块包括思想、政治、安全教育、军事类、体育类、文化素质类,以及创新创业、第二课堂、劳动教育等课程,至少完成39学分,其中必修课33学分;学科教育基础课程板块包括理工基础类、信息技术类、学科基础类和集中实践类课程,至少完成50学分,其中必修课42学分;专业教育课程板块包括专业基础类、专业核心类和集中实践类课程,至少完成59学分,其中必修课49学分;实践教学环节板块包括军事训练、认识实习、测量实习、美术实习、古建筑测绘实习、生产实习、参观实习、规划师业务实践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学生最低毕业学分应达到212学分,其中理论课程148学分(含选修课22学分),实践教学环节64学分。

图 3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城乡规划专业本科课程体系

表1  城乡规划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构成及最低学时、学分分配比例表
通识教育课程课程类别总学时学分比例/%
通识教育课程 思想、政治、安全教育、军事类 308 21 9.91
体育类 144 4 1.89
外语类 128 8 3.77
文化素质类 96 6 2.83
创新创业、第二课堂、劳动教育课程 32 5 2.36
学科教育基础课程 理工基础类 64 4 1.89
信息技术类 24 1.5 0.71
学科基础类必修 584 36.5 17.22
学科基础类选修 128 8 3.77
学科基础类集中实践 - 8 3.77
专业教育课程 专业基础类必修 344 21.5 10.14
专业基础类选修 40 2.5 1.18
专业核心类必修 440 27.5 12.97
专业核心类选修 120 7.5 3.54
专业核心类集中实践 - 51 24.05
总计 - 2452 212 100

表中加粗的项目为实践教学环节。

图 4  城乡规划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构成及最低学时、学分分配比例图

(三) 专业教育课程体系重构

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课程主要集中在三、四年级开设,形成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导向的综合性课程体系,如图5。具体包括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城乡规划设计等设计类课程,城乡规划概论、城乡规划原理、中外城市建设史、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等理论类课程,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地质学基础等学科类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城乡规划数字化设计方法等技术类课程,以及设计周等实践类课程。最终,以理论类课程为基础、技术类课程为工具、设计类课程为手段,共同服务于实践,构成较为完备的知识网络(图6)。

图 5  城乡规划本科专业教育课程体系

图 6  国土空间规划导向下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

1 理清课程体系脉络

考虑到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新要求,除通识课程外,将国土空间规划作为骨架串联所有专业相关课程。首先,完善核心课程知识结构,在城乡规划概论、城乡规划原理、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等课程中逐步渗透国土空间规划相关内容,为学生建构起完善的知识语境。其次,优化主干课程授课方式,在专业必修课程规划设计A、B、C、D中融入实际工程项目,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最后,增设国土空间规划配套课程,配合国土空间规划最新要求,调整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教学大纲,开设遥感概论等技术类课程和土地评价与管理、地质学基础等管理类课程。

2 增设学科交叉类课程

针对教育部对新工科建设的要求,需适当增加学科之间的交叉融

5。国土空间规划明确提出将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技术平台,从现状分析评估、“双评价”、三区三线划定、规划编制到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监督实施,都离不开地理信息系统的支12。不同于传统规划专业更重视CAD、Sketchup和Photoshop等软件的应用,当前的规划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体系,具有更加开放、包容的特点。因此,一方面,注重在课程体系优化过程中增设一些学科交叉类课程和相近专业课程,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譬如吸收人工智能、智慧城市、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开设了城乡规划数字化设计方法、城市系统分析方法等新兴技术类课程,开阔学生视野;另一方面,引入了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概论、城市环境色彩规划与设计、建筑材料等相近专业课程作为选修课,形成综合性、复合性的课程体系。

3 促进理论与实践融合

为有效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建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必要联系,完成专业理论到工程实践的转化。学院优化区域规划概论、村镇规划、城市防灾、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专业必修课程教学大纲,融入更多实践内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参与性和互动性;增设专业公文写作课程,提升学生的专业文本写作能力,为更好地步入社会开展相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四) 优化后的教学反馈

依托国土空间规划,新版培养方案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且根据每个学期设计课程的教学要求建立起了更为完善的课程组织框架,如图6。以本科四年级的学生为例,经过前三年城乡规划概论、城乡规划原理、城市道路与交通等理论课程和规划设计A、B设计课程的学习,已经形成了最基本的规划思维。四年级上学期的规划设计C课程主要开展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下学期的规划设计D课程主要进行城市设计的学习,并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为与设计课程的教学要求相互配合,四年级开展的理论课程为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城市经济学、城市设计原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等,主要目的是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学习进行补充,并与城市设计的学习做好衔接;实践课程为生产实习、城市设计参观实习等,主要目的是希望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检验。

基于此,河北建筑工程学院进行了两年的教学试验,反响良好。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除了讲解城乡规划的相关法规外,开始逐步渗透国土空间规划相关内容,使得学生对于规划管理的各个环节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和了解,明确了总体规划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并建立了基本的法制观念。通过学习城乡规划学科相关的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地理学等课程,学生了解并掌握了相应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并开始尝试在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中运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课程改变以往理论性内容过多的授课方式,增加上机实践的学时;加强了师生互动环节,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运用GIS进行空间数据的分析,由教师进行实时讲解。经过GIS课程的训练,学生已经可以在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进行基本的“双评价”工作,数据分析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与规划设计C课程做到了有效衔接。通过城市设计原理课程的学习,学生在掌握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可以更好地应对规划设计D的课程要求,设计能力和水平提升明显。图7为四年级部分优秀作业的展示。相关授课教师普遍反映,在新的课程框架下,学生学习兴趣大幅提升,逻辑推理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得到有效训练和增强,教学效果良好。

图 7  大学四年级学生部分优秀作业展示

结语

国土空间规划的提出开启了新的规划阶段,标志着中国逐渐由工业文明的工程建设体系向生态文明的空间治理体系转变,也引发了学界对规划学科发展方向的热烈探

13-15。国土空间规划最终的目标是能够对我国的国土空间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引导各级各类规划有序实施。目前,各级国土空间规划正在紧锣密鼓地编制,城乡规划学科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随着华为宣布正式进军国土空间规划行业,规划领域正式与数字世界接轨,即将迎来更加深远的技术革新,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的美好构想也不再是空中楼阁。受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影响,城乡规划学科跨学科、跨领域的交流将越来越多,逐步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发16。高校应自觉转变“象牙塔”式的思维,积极配合国家的战略部署,根据实际需求及时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专业化人才。

图片来源:

图1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绘制。

图2根据《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南(试行)》总结绘制。

③ 图3~7为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1

周宜笑张嘉良谭纵波.我国规划体系的形成、冲突与展望——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的视角[J].城市规划学刊20206):27-34 [百度学术] 

2

庄少勤赵星烁李晨源.国土空间规划的维度和温度[J].城市规划20201):9-13 [百度学术] 

3

孙施文.国土空间规划的知识基础及其结构[J].城市规划学刊20206):11-18 [百度学术] 

4

吴次芳.国土空间规划[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9 [百度学术] 

5

周庆华杨晓丹.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城乡规划教育思考[J].规划师20207):27-32 [百度学术] 

6

武廷海.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城市规划初论[J].城市规划20198):9-17 [百度学术] 

7

杨汉洲黄国辅.复杂性与规范性: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探析——“一个煮不烂的老问题”重新审视[J].现代大学教育.20214):17-24 [百度学术] 

8

陈宏胜陈浩肖扬.国土空间规划时代城乡规划学科建设的思考[J].规划师20207):22-26 [百度学术] 

9

文博.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城乡规划人才培养创新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1):287-288 [百度学术] 

10

黄贤金.构建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学科体系[J].中国土地科学202012):105-110 [百度学术] 

11

杨辉王阳.“旧疾”与“新题”: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乡规划教育探讨[J].规划师20207):16-21 [百度学术] 

12

杨欢魏晓宇.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我国城乡规划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供给侧”改革思路探讨[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3):18-19 [百度学术] 

13

苗倩雯.借鉴国外经验的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设[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94):17-18 [百度学术] 

14

张和强王欢李晨.从改革到构建:二战后台湾地区的空间规划体系发展[J].国际城市规划20202):104-110 [百度学术] 

15

黄贤金张晓玲于涛方.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笔谈[J].中国土地科学20208):107-114 [百度学术] 

16

吴志强.国土空间规划的五个哲学问题[J].城市规划学刊20206):7-10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