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刊加载中。。。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批判地域主义视角下的建筑设计教学改革  PDF

  • 李春青 1
  • 司敏劼 2
  • 王韬 1
  • 段炼 1
1. 北京建筑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 100044; 2. 同济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 200092

中图分类号: TU24

最近更新:2024-04-08

DOI: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2.018

  • 全文
  • 图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
  • 出版信息
EN
目录contents

摘要

当前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存在建筑类型单一、设计内容固定、建筑与地域脱节等问题,通过梳理建筑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结合建筑设计理论发展趋势,尝试在本科二年级建筑设计课教学中引入批判地域主义的设计理论和方法,以教学载体设计为例,从教学培养目标、教学途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成果五个方面展开改革和探索,对提升教学质量、教师能动性、学生创新积极性以及探索具有非历史地域性、现代在地性的建筑设计方法有重要推动作用。

我国现代建筑设计起步较晚,最早从西方引进并渐进发展,经历了法国巴黎美术学院注重艺术和美学的布扎体系、德国注重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包豪斯体系、美国库伯联盟德州骑警的形式语言体系等过程,后又被后现代主义支持者所反对,后现代主义支持者强调应该回归到历史情境。批判地域主义理论(Critical Regionalism)强调在现代主义和历史主义间走出一条带有批判性和本质性的地域性传承之路,呼吁从地域的地形、气候和光线等方面出发,探索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给未来建筑设计理论和建筑设计教育发展指出了可以探索的方向。

相较国际发达国家,我国建筑设计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但自改革开放以来也陆续有了长足的进展。1992年,丁沃沃以现代设计理论为基础,研究课程设计教学原则及方法,确立了建筑设计教学框架,并在教学过程中分列了空间、环境、技术和理论分析4条训练渠道,使建筑设计教学更加系统化和理论化。2001年,鲍家声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教育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建筑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十大关系,并论述了21世纪我国建筑教育发展的方向性问题,包括培养目标、教学模式、知识结构、体制、人才素质、教学方法、教师队伍等,从教育学的角度系统梳理建筑设计教育的主要研究内容。2005年北京建筑大学开始探索建筑设计教学改革,经历了建筑设计教学改革的技术艺术结合、形式语言训练、文化觉醒支撑等过程,最终确立了注重文化自觉与技术支撑的综合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训练的教学载体,教学成果在全国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的作业竞赛中多次获奖,其中,最高奖为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建筑设计理论发展前沿给建筑设计教学带来方向性动力,因此,针对当前教学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尝试在本科二年级建筑设计教学中利用批判地域主义理论开展建筑设计教学改革,以期推动建筑设计方法和理论的更快发展。

问题分析与理论支撑

(一) 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高校设有建筑学专业的本科二年级设计教学多数侧重对学生的功能组织、流线和立面设计等的培养。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设计。首先,学生往往缺乏自觉意识和自我判断的能力,在设计中受教师的影响,甚至沦为优秀方案的抄绘者,偏离了教学专业培养目标。其次,教学途径单一,授课教师设定假设,确定具体建筑设计任务书,并规定好建筑类型、功能构成和面积要求等,教学研讨常停留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理论交流和探讨层面,缺乏与实际应用间的近距离交流与讨论,同时也缺乏对真实场地的理解和建筑与环境对应关系的思考。再次,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内容仅局限于总图设计、功能分区、结构设计、立面设计等,缺乏对实际建筑项目在地性的经济、社会和使用者生活的细致分析,不重视对场地的探访、体验、理解与回应。最后,学生在教学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其学习兴趣和动力难以被激发。该种模式没能发挥建筑设计课程本身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培养的作用。教学成果流于建筑形状或形式的差异,功能布局方面趋于雷同,建筑设计成果的设计深度和广度较有限,成果在联合教学和设计竞赛中缺乏竞争力,进而导致学生自信心和学习动力下降。最后,教学成果仅满足于资料室存档和符合教学评估基本要求,展示性不够,不能给师生带来教与学的参与感。

针对上述问题,首先调整了本科二年级设计课的教学目标与内容,设计了5个教学环节,基本空间概念设计-无中生有、材料营造与建构-建构空间、居住展示行为空间-物我空间、建筑策划与城市修补城乡、空间语言综合组织-集零为整。在教学环节中,根据设计训练的目标和内容形成了由简到繁、由单一到综合的设计。其中,在建筑策划与城市-修补城乡环节设计了“归园田居:乡村客厅设计”教学载体。通过以上五个环节的设计,从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途径、丰富教学内容、重视教学对象、凝练教学成果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见表1

表1  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的整体内容架构表
教学载体教学环节内容
1

基本空间概念设计

——无中生有

培养本源性思维;打破常规,塑造自我;

发散思维,演绎可能训练创新思维,建立设计价值观;

在一年级初步建立起的以空间为主线设计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空间词汇的思辨设计练习

2 材料营造与建构——建构空间

探讨以营造逻辑和构造美学为基础的空间设计;

培养以材料作为起点与思考能力;探讨材料组件组合方式与空间设计的关联;

初步构建居住行为与游憩行为与空间设计的关联

3 居住展示行为空间——物我空间

构建行为-空间的关联思维:人体工学;文化与个性;量化尺度等;

人、物与空间关系设计,即空间与物、空间与人、展示空间之间的关系设计训练;

“诗意栖居”的理解与实现;

叙事性空间设计,展示空间序列设计

4 建筑策划与城市——修补城乡

基于复杂城乡环境的策划性、综合性的空间概念设计;

构建立足于环境分析、场地分析、社会状况分析基础上的项目策划基本思维;

建立文脉与地域的观念基础;建立市场与开发的观念基础

5 空间语言综合组织——集零为整

基于单个模式空间的整合设计的策划性空间语言组织设计;

体会空间模式语言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掌握行为生活与模式空间存在互塑互成之关系

(二) 理论支撑

批判地域性主义是指一种利用建筑物所在的地理文脉信息反对现代建筑中出现的没有归属性和无位置感的理论态度。这一理论最早由亚历山大·佐尼斯提出并使用,他强调在现代主义的理性与后现代主义的怀旧两种逻辑中找到中间途径,强调当下在地的独特性。著名的建筑批评家肯尼斯·弗兰普顿进行了深入的概念界定与分析,他认为,批判地域性主义应该批判地吸取现代建筑的优点,即吸收其普适的富有进取性的设计质量,同时应注重价值观在当前地理信息下建筑物中的呈现。针对标准化的方盒子式的现代主义建筑,批判地域性主义提出要基于传统材料和技术,根植于地区社会的生产系统来进行现代建筑语言要素的转译,而不是去地域性或是直接拼贴地域符号。建筑应该关注当地的气候、地形、光线、文化和建造条件,并不排斥用当下进步的技术进行现代化的全新设计。这一理论对重新认识建筑设计的教学内容、方向,以及方法具有启发意义。

(三) 载体设计

课程载体以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大台乡老路渠村为基地,其东与曲阳、唐县交界,西与山西省五台县相接,东北方向与涞源为邻。老路渠村位于恒山浅山区的沟谷之中,紧邻国家地质公园白石山景区,村庄位于国道西侧。其海拔560~580 m,村落整体高差约20 m,依山傍水而建,形成垂直村落格局。当前,主村有97户人家,经济来源以中药、香菇、核桃种植为主,辅以手工纺织及黄牛养殖。村内有少数石匠、木匠等传统手工艺人。村内现有戏台、小卖部等公共服务设施,已不能满足村民的日常生活所需,更无法适应乡村旅游发展需求。村内已无富余的建设用地指标,激活乡村闲置空间,原址上新建或选用已有建筑进行改建成为改善老路渠村公共服务设施的重要设计任务。

根据老路渠村民意愿和现有公共服务设施情况,选出村中三处场地用于建设“乡村客厅”的综合设施,学生可任选一处设计,供旅游接待和村民公共使用,总建筑面积不超过750 m

2,如图1所示。场地一为杂院广场场地(利用效率低下的非农地),重视村民和游客的公共空间、综合体功能及流线设计;场地二为垂直院落场地(无人居住的老房子),重视对地形的利用和处理,以及第五立面屋顶和剖面的设计;场地三为拼贴聚落场地(接近坍塌的破房子),重视空间重组和老旧建筑利用,注意利用新老复合结构设计。

图1  老路渠村设计用地分布图(图片来源:司敏劼绘)

改革思路与实践探索

(一) 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设计教学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自主策划等综合素质为目标,因此在题目的设计上没有强调完全类型化的建筑设计要求。任务书的制作也不固定,仅仅规定了部分功能和面积要求,其他功能可以根据现场调研和居民访谈进行自主策划和确定。因此,在教学载体的内容设计上保留了较多需要学生进行自我解读和判断的内容。

以“乡村客厅”为题的设计方案,仅表明了建筑与空间的公共性和重要性,村民和游客可以自由交流,但针对“乡村客厅”中的菜场、读书社、酒窖、浴室、创作室等特定内容需要再次策划。考虑到三个地块功能的互补性,要求小组成员讨论地块间的关联性,如图2图4所示,进而强化学生对地域信息解读,提高设计方案的综合能力。同时,这也是师生对建筑功能形成本质性认识的重要途径。

  

图2  杂院广场场地系列方案

(图片来源:王江拍摄)

(二) 教学途径:产学研相结合

传统的低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主要借助虚拟、单一类型的建筑设计题目,对学生进行场地、功能、立面、流线、结构等综合训练。以别墅、幼儿园、旅馆等小型建筑为主,教学过程脱离真实环境,教学效果较差。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学载体的地域性与实战性,探索不同的教师与学生在场地上感知与体验的差异性,可促进师生之间、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工程实践性和概念未来性之间的对话。在教学讨论中直面工程本质与核心问题,进而促进学生对建筑设计方法和走向的思考。

在教学中聘任设计一线建筑师参与建筑设计教学,把行业最新实践环境和村落发展趋势引入教学,使学生较早了解行业需求。同时,促进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加强校内外教师对话和交流,对学生的设计价值观和判断力的形成大有裨益。

(三) 教学内容:综合扩展性

传统教学内容一般限定在有限的地块范围,研究内容常囿于功能分区布局,导致教学效果差强人意,难以真正满足社会需求。因此,教学内容应从宏观上对基地自然、社会和经济环境进行分析,明晰村落坡形山水格局、鱼骨式村落肌理,以及村民需求、乡村旅游文创发展需求等,强调邻里环境适宜与社会公平目标,增加乡村社区自主发展机会,调整乡村产业结构,激发经济活性,以重新焕发乡村活力。

在教学中还应加强对场地历史要素的认识与利用,从建筑更新的角度探讨建筑设计的方法与途径。例如,老房及其墙柱结构价值的再认识。尽管不是文物建筑,但其所反映的情感性与材料美、建构美,值得学生认识与思考。如探讨新老建筑关系,可以“老房加建生长”设计作业为例;将保留的乱石墙和木柱作为景观要素综合设计,可以“老墙空间组织”设计作业为例,以实现建筑设计新老基因的融合,符合批判地域主义的目标和要求,见表2

表2  学生作业分析(来源:李春青绘)

(四) 教学对象:主客翻转性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引导作用,促进学生与教师形成平等交流商讨、启发共创的关系。通过建筑设计理论研究,在教学载体设计过程中明确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关注与建筑设计相关的地理信息要素,如建筑设计契合地形面貌、建筑场地中老树的景观价值和情感价值利用、倒塌房的虎皮石墙肌理影响建筑设计等,让学生提出多样化的设计目标与方向。教师应就设计深度和逻辑进行引导,对学生的设计结果给予鼓励,从而产生进多样化设计成果。师生共同探讨不同结果之间的内在逻辑及其合理性,以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如图5所示。

图5  多样化的设计结果:应对地形和老墙(图片来源:王江拍摄)

(五) 教学成果:多样展示性

多样化的教学成果展示,既是师生展示教学成果的要求,也是班级学生之间设计理念碰撞交流的机会。批判地域主义重在批判,意味着建筑设计结果需进行多方讨论与自我评判。基于设计场地信息,可从场地资源、居民需求、经济发展、社会结构、材料建构等方面对设计方法、过程、逻辑和结果进行批判性讨论和反思。

结语

此次教学改革,加深了师生对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认识和对批判地域主义建筑设计理论的理解,对学生科学建筑设计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意义,如图6图7所示。建筑设计教学改革应适应大学生群体个性化特征,遵循新时代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坚持开放包容态度,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增强学生发现问题意识,注重设计的在地性和文化性,强化教学成果的多样化和展示的宣传性,推进建筑设计方法研究,回应当下问题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对话”。

  

图6  吴晶璐同学作业 (图片来源:李春青拍摄)

参考文献

1

丁沃沃.建筑设计教学的新模式——二年级教学改革初探[J].时代建筑19924):15-17,40. [百度学术] 

2

鲍家声.建筑教育发展与改革[J].新建筑20001):8-11. [百度学术] 

3

李婷婷.从批判的地域主义到自反性地域主义——比较上海新天地和田子坊[J].世界建筑201012):122-127. [百度学术] 

4

朱亦民.现代性与地域主义——解读《走向批判的地域主义——抵抗建筑学的六要点》[J].新建筑20133):28-34.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