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伟大建党精神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源泉和宝贵资源。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有利于推动高校思政课的理论体系创新与实践创新。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时代的应然要求:二者在理论上有融合性、在内容上有延展性、在价值上有契合性。将伟大建党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应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网络思政教育三条路径全面展开,实现思政教育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检验相统一、课堂思政教学与网络思政教育相统一、个体道德修养与和谐社会建设相统一。这个过程有利于涵养新时代中国大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帮助新时代中国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并不是机械地将其纳入思政课的教学大纲之中,而是要体现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政课在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等方面高度的统一性。通过思政课教学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和历史生成的分析讲解,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本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将红色文化、革命精神和百年党史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这是“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我国大中小一体化的思政课教学承担着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重任。思政课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的设定以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普遍要求为依据,基本遵循学习阶段性与人生整体性相统一的教育原则。具体而言,小学阶段的思政课理论教学以“讲故事”的形式为主,图文并茂,生动讲解中国共产党人的英雄事迹,激发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榜样学习的心理;中学阶段的思政课理论教学以“传知识”的形式为主,目的在于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与知识框架,确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方法论;大学阶段的思政课理论教学以“立价值”的形式为主,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思想的体系化学习,提升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水平。总的来说,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
习近平总书记将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概括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伟大建党精神正是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而成立、中国共产党为了谁而奋斗、中国共产党怎样奋斗的重大现实问题的时代回答。这也是对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侧面论证。具体来讲,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教学内容中得到了延展性解释。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各门课程的任课教师要根据所教课程特点与课程内容将伟大建党精神创造性地融入教学之中,在各有侧重的同时全面展开。伟大建党精神中蕴含的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应得到确证,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源泉和时代背景应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得到详解,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发展阶段和生成逻辑应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得到剖析,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地位与理论创新应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中得到解答,伟大建党精神的教育意义与精神动力作用应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得到实践。因此,将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可以高度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还可以提升高校思政课内容的开放性与延展性,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时代化创新,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历史底蕴。
高校思政课设立的初衷与目标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坚定大学生的共产主义信仰,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初心与目标离不开红色文化基因和革命精神的滋养。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不懈动力。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政课共同指向了人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主要路径为理论创新、实践教育、网络空间教育。通过理论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统一,通过实践教育活动推动大学生理想信念与人生奋斗目标的内在融合,通过网络空间思政教育实现高校思政课线下课堂与线上教育的良性互动。
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并不是教条式、一成不变的,相反,伴随着国家历史条件的变迁和社会生活的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地创新发展与拓展深化。一直以来,我国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以马克思主义及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为核心,但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
从理论创新上来讲,要准确地在高校思政课的教案设计与教材修订中加入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容。具体而言,教师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要讲清楚伟大建党精神生成的历史背景和具体社会条件,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紧迫性与现实性等前提性问题。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要着重提升大学生对革命榜样和“时代楷模”的学习兴趣,深化对中国共产党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认同。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教师要将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统一讲解,讲清楚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内涵与时代特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教师要立足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结合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等基本原理,分析伟大建党精神的物质基础、理论渊源、实践路径。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应根据课程特色与重难点创造性地转化融入,使之与具体课程内容协调一致。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既包括理论层面的知识教育也包括实践层面的教育活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网络空间已然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场域。2023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我国互联网上网人数为10.67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75.6%。网络空间已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场域和意识形态阵地,在网络空间中“人们的交往关系、生产方式、认知模式和精神信念的原初样式被改变。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在理论创新、实践教育、网络空间中全面展开,既实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教育的统一,也实现了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思政教育的结合,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学生个人思想道德提升、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的良性循环。
青年是党和国家的未来,青年的信仰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发展方向,大学生群体的理想信念需要通过思政教育来引导,因此,在思政教学中融入伟大建党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共产主义信仰和集体主义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奋斗史,由此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为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奠定了价值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与理想就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形态,它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这个真实的共同体中,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全面的解放与发展。但是,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拥有了相对自由的闲暇时间和多样化的移动设备,在时空压缩中受到大量信息的冲击,无法进行信息辨别之时就会陷入理想信念动摇的迷茫困境之中。不忘初心的关键是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信仰、信念、信心是最好的防腐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是指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就确立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是社会中的人,总是处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因此,大学生必须将个体的人生观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趋势相适应,在国家发展战略中找准身份的定位,在自我价值的实现中为社会和国家作出一定的贡献。伟大建党精神强调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在革命时期以武装斗争为中心任务,在建设与发展时期以经济生产为中心任务,在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现代化发展为任务。因此,在新时代,伟大建党精神中所包含的牺牲与斗争精神更侧重于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勇往直前。新时代大学生的物质生活条件优越,但相对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遇到一些挫折很容易产生消极的人生观。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人吃苦耐劳、永不放弃的精神,为大学生树立起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理念、人生榜样、学习楷模和实践目标。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应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在百年历史的伟大实践中总结、升华出了具有中国特色与时代价值的伟大建党精神。用伟大建党精神指导国家发展、社会建设和个人成长的实践,就是在“长时段与大空间对理想信念教育的创新性建构。
参考文献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百度学术]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百度学术]
何虎生,张林.论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内在逻辑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2):64-73. [百度学术]
习近平.学史明理 学史增信 学史崇德 学史力行[J].求是,2021(13):4-15. [百度学术]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王沪宁陪同考察[N].人民日报,2022-04-26(1). [百度学术]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报,2017-10-28(1). [百度学术]
杨昌华.试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四域”转换[J].思想教育研究,2021(4):25-29. [百度学术]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百度学术]
刘建军.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解读[J].思想理论教育,2021(8):12-17. [百度学术]
董慧,李家丽.新时代网络治理的路径选择: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J].学习与实践,2017(12):37-44. [百度学术]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百度学术]
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百度学术]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百度学术]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百度学术]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百度学术]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百度学术]
任秋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进路[J].中国高等教育,2022(23):26-28.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