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当前我国课程思政建设主要集中在本科教育阶段,研究生思政教育起步相对较晚。作为更高层次的高等教育,研究生思政教育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一环。以南京大学建筑技术课程建筑体系整合为例,从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式四个方面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表明,结合社会需求重构课程体系,将立德树人精神贯穿于专业课程教育中,以潜移默化方式,多方位、多层次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强化执行《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我国高校正全面推动课程思政建
目前,我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主要集中在本科教育阶段,研究生思政教育起步较晚。尽管研究生教育仍属职业教育范畴,但与本科教育仍有较大区
建筑体系整合是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开设的研究生课程,涵盖了建筑体系整合理论(Building System Integration)、建筑使用后整体评价(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and Total Building Performance)及建筑技术理论研究方法三大知识模块。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建筑技术理论知识和使用后评估方法,让学生从整体建筑评估(Total Building Performance)角度发现和分析既有建筑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而引导学生重新审视和评判建筑设计的理念和价值系统,树立建筑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价值观。该课程为建筑技术方向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同时也对南京大学其他专业研究生开放选修。作为专业性较强的工科课程,建筑体系整合在实施课程思政教改上主要面临以下三方面的难题。
(1)教学内容上,建筑体系整合作为一门新课程,借鉴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的先进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涵盖了国外最前沿的建筑专业理论知识。目前国内仅有南京大学建筑学系开设此课程,其专业教材、讲义和阅读材料均以英文为主,少部分教学内容被翻译成了中文,因此在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上有一定难度。
(2)建筑体系整合课程不仅是建筑技术专业研究生的必修课程,而且是全校其他专业研究生的开放选修课。考虑到选修建筑体系整合课程的研究生来自不同院系,学生背景复杂,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为更好地让学生吸收知识,较多新型教学工具或模式被采用,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翻转课堂等。将课程思政教学应用在新型教学模式和工具上,相关研究和可借鉴的经验还较
(3)在课程时间和教学安排上,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开设的研究生课程较多,课时安排紧凑,如建筑体系整合课程被安排在学期的前8周,每次课堂时间为4小时。课程内容多、安排紧凑且每次课时较长,对教师和学生都是新的挑战。
课程思政建设是将德育贯穿于课程体系的各个环节,通过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
建筑专业教学的目标是培养优秀的建筑师,但目前我国建筑教育界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以建筑设计为主导的专业教学模式下,建筑学专业学生重艺术、轻技术,重形态分析、轻客观量化,理论与实际脱节,对我国国情、社情了解不够,设计出来的作品存在“贪大、媚洋、奇怪”等线象。解决上述问题,需打破建筑技术专业理论与建筑师价值观培养之间、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培养之间的壁垒。尝试将科学探索精神贯穿于专业课程教育之中,引导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将知识践行于日常生活。通过对建筑体系整合课程重新予以定位,即在借鉴西方先进知识的前提下,落实我国“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期建筑方针,在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延续中华文化文脉、展现时代精神的同时,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专业课程教学中,激发建筑学专业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文化自信及民族自豪感。
建筑体系整合(Building System Integration)专业理论知识包括建筑技术基础理论、建筑体系整合理论和建筑使用后整体评价。其中,建筑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为线上慕课。根据新课程定位,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重构,见
原教学内容 | 课时 | 思政课程教改后的教学内容 | 课时 |
---|---|---|---|
建筑体系中的美和艺术:工业革命后西方建筑技术发展史 | 4 | 增加我国历史发展中所涌现的优秀古建筑和古人在建造技术上的辉煌成就,以及当前我国建筑智能化水平的蓬勃发展现状 | 4 |
建筑体系整合理论 | 10 | 增加我国现行的建筑规范,以及我国建筑的发展趋势,从最新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城乡绿色发展意见到我国“十四五”发展规划等 | 10 |
建筑使用后整体评估理论 | 12 | 让学生学习从建筑使用者的角度、以人为本的认识建筑,让学生更多地从建筑的实际使用出发,从整体建筑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去考虑规划和建筑设计 | 10 |
实践认知 | 2 | 充分利用南京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将学生带到红色教育基地,在红色教育基地,进行了室内空间、声、光、热、室内空气质量等一系列测量,进行建筑使用后整体评估 | 6 |
学生汇报 | 4 | 将个人作业改成小组作业,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鼓励学生深入挖掘专业内容中的思政元素 | 2 |
为实现建筑体系整合课程本土化,在讲授建筑体系整合基础理论时,有意识地增加我国最新国情和社情内容介绍。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到“十四五”发展规划,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等理念。此外,学生学习使用后整体评估理论的同时,用生态和理性的眼光,重新审视我国建筑的发展现状,明晰我国传统民居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资源之间的关系,挖掘其中的生态建筑思想、人文意识及和谐理念,进而支持并形成健康、科学的现代建筑文化理念及实践。建筑体系整合课程将原本实践认知内容从2个课时增加到6个课时,使学生有充足时间实地参观。被缩短的前2个课时为建筑使用后整体评估,这部分内容被整合到实地参观环节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将原本个人作业改成团队作业,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且以组为单位缩短课堂汇报时间。
无论是建筑体系整合专业课内容,还是新增添的课程思政内容,其教学内核一致。多方位、多层面将专业知识传授和思想价值引领互相关联,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主线任务,贯穿在专业课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学习热情,将“教、学、思”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建筑体系整合课程采用了较多新型教学模式,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翻转课堂等。利用新型教学模式将课程思政内容中优秀文化传统和思想品德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需要教师结合当代学生的特点,探索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利用新工具积极开展了“走出去、领进来”的主动教学方式,尝试建构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兴趣为导向,以培养建筑师职业修养和正确价值观为目标,开放式、双向型的灵活教学模式。以建筑体系整合的实践认知教学内容为例,简述该教学实施过程。
(1)选择南京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到南京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参观学习。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园区不同时代的工业建筑,认识不同时代建造技术和材料使用情况,了解建筑物的结构与构造、保温与隔热、采光等物理环境的差异,探讨体系整合理论与建筑实践的关系。
(2)引导学生选择金陵兵工展览馆,并以清代光绪年间建造的老厂房为研究对象,进行室内空间、声、光、热、空气质量等指标测量,对其进行建筑使用后整体评估。在进行建筑物理环境实地测量和评估时,金陵兵工展览馆中有革命意义和历史传承的图片和实物给学生都下了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学习掌握使用后整体评价理论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3)聘请原晨光厂的退休老党员宋建中先生作为实践导师,从不同角度介绍中国军事工业和兵器工业的摇篮——金陵兵工厂,介绍其发展历程,了解其以国为重、以军为本的宗旨,以及晨光集团为国防建设和航天事业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课程体系整合课程有意识地增加综合实践内容,利用南京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带领学生走出教室,通过红色教育基地学习建筑技术理论知识,在实地开展使用后建筑整体评估,让学生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充分了解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和现状。聘请老党员进行现场思政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建筑体系整合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刻了解当地的历史和文化,进而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政教育。
学生思政水平考核不同于专业知识考核,体现在学生日常的精神风貌、言行举止上,如果简单地将思政课题指标化,在课业考试中加入思政试题,违背了课程思政教学的初衷和目标,效果也不尽人意。为配合课程思政教改需要,学生考核方式左虎相应调整,取消了传统应试考试,转向以平时表现和课程报告为考核内容。其中,平时表现成绩占比提高到40%,包括学生出勤率、线上线下课堂讨论参与度等;课程报告占60%,采用实地建筑评估报告方式,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在建筑实践中,以小组作业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尊重对手、尊重规则、不惧失败等品性。
在考核评分中,平时表现和最终的课程报告适当加入思政内容的权重评分项,让学生有意识地学习课程思政内容,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从学生递交的课程报告看出,添加权重评分项的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思政学习的积极性,如最终的课程报告和课堂汇报,学习小组都添加了相关思政内容,除去专业知识,学生都或多或少地介绍了实地参观的历史背景。
总体而言,建筑体系整合课程的思政改革实践较为成功,该课程已被南京大学研究生院评为研究生课程思政标案课程,并被推荐为南京大学研究生思政课程推荐案例。较多学生认为思政内容添加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国情和社情,对其培养爱国情操有较大帮助。在对学生的回访中,在与学生的回访交流中可知,大部分学生表示实地参观学习的机会非常难得,不仅学到较多的专业知识,也了解了当地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文脉,认识到一个建筑从设计、施工到使用,不仅面临着一系列综合、复杂的技术问题,也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
建筑体系整合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研究生课程,其教学内容主要教授国外先进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如果简单地将课程思政内容添加在专业知识里,不仅会影响到课程本身的完整性和连贯性,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教师从多年的教学经验出发,在重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特别是研究生在心理、生理上都趋于成熟,且形成了较稳定的价值观,不会简单的认同或不认同某个观点,而是把价值取向放在义利并重的考量
客观而言,不同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难易程度有较大差别,文科课程资源丰富,相对容易融合,理工科课程的设计难度相对加
与以往重视专业教育不同,大学思政教学属于德育教育,需在长期潜移默化过程中实现。因此,高校首先应在硬件上支持和建设覆盖专业的课程思政平台和交流平台,如与大学接轨的红色教育基地。其次,需要学校在政策和教学资源上支持。课程思政建设对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要求较高,教师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和增添新的课程内容,学校在政策和教学资源上大力支持,如配备助教、对教师绩效考核的倾向等。最后,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建立和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制定和落实院系领导专项负责制度。建筑体系整合课程开设在春季,开课时间是1—8周,而研究生院的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则从第8周才正式启动,导致教学资源无法有效联动。由此可见,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学校、领导、教师等多方联动,积极配合。
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紧扣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中,是每一位高校教师的应尽之则。依托研究生专业教育,促进专业教育与思政内容有机融合,让学生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有效弥补传统建筑学专业教育的薄弱之处,培养德才兼备合格建筑师。建筑体系整合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在重构课程体系基础上,重新定位课程,从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出发,结合学生实际需要,让研究生从复杂多变的客观实际中,明确发展目标,提高运用中国理论分析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作为学生能力培养的指路人,需把握高校教书育人工作中价值、知识、能力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促进学生更深层次、更多维度地理解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王宇辉.建筑材料课程思政教育实践与探索[J].山西建筑,2021,47(16):191-192. [百度学术]
卢黎,谢强,朱正伟等.工科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方案设计探索与实践——以土力学课程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21,30(3):108-113. [百度学术]
武震林,潘路军,韩秀友.本科基础课“光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 2020,496(50):34-35. [百度学术]
邱开金.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路该怎样走[N].中国教育报,2017-03-21. [百度学术]
吴蔚.研究生建筑技术教学之“翻转课堂”[J].高等建筑教育,2017,26(2):36-39. [百度学术]
王茜.“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课程体系初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4):64-68,75. [百度学术]
陆道坤.新时代课程思政的研究进展、难点焦点及未来走向[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3):43-58. [百度学术]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百度学术]
顾晓英.创新思政课程 培育合格人才[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7(1):23-24. [百度学术]
杨涵.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论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切入点[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22(2):98-104.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