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加强卓越工程师自主培育在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赋能原始工程科技创新、建设工程教育强国等领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简述卓越工程师自主培育的战略意义基础上,从政策设计、改革实践、工程教育研究和质量保障论述卓越工程师自主培育的历史成效。进一步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教师评价和协同治理等角度指出卓越工程师培育面临的关键问题与挑战。最后,在协同育人治理共同体统筹下,从学生工程实践、工科教师激励、质量评价设计、注册工程师等方面指出新型举国体制下未来推进卓越工程师自主培育的革新路径。
当前全球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度社会与技术变革,以生成性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不断演化推进,对我国推进卓越工程师自主培育改革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卓越工程师自主培育工作。2010年6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正式启动,先后有超过200所高校参与其中。第二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于2017年启动,旨在通过全面推进新工科建设,深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几乎所有设工科专业学校参与其中。2018年9月,教育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将新工科建设作为卓越工程师培育的改革核心内容,致力于形塑建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卓越工程师培育体
推进卓越工程师自主培育改革是新工业革命下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新型举国体制下的国家战略亟须与新工科驱动下工程教育的自身发展等多元要素复杂交织而共同形塑的。
首先,从国际竞争层面看,推动卓越工程师自主培育改革是全球科技竞争加剧与新一轮工业革命复杂交织背景下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与前三次工业革命不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最终目标是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以信息技术和数字化为基础,旨在在快速技术创新的驱动下,显著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努力有效解决能源资源危机、生态环境危机等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多重问题,它将有效地推动各国工业生产模式的不断更新和升级,达到一个新的水平。面对新工业革命带来的势不可挡的变革,美国、欧盟、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大国相继提出新的工业发展战略或规划,努力保持工业实体经济的领先地位和技术竞争优
其次,从国家战略层面看,推动卓越工程师自主培育改革是新型举国体制下形塑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教育体系的必由路径。推动卓越工程师自主培育改革,强调的核心理念是以服务国家战略新需求和产业实际需求为导向的工程教育范式变革,旨在探索新时代工程教育新理念、新模式、新体系、新结构、新标准,为高水平工程人才培养提供跨界融通的知识体系和真实情景的实践培养体系。当前卓越工程师自主培育质量尚存在诸多未解决的难题,诸如工科理科化现象明显、学生实践能力匮乏、“破五唯”成效不明显、产教不同程度脱节,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卓越工程师人才培育质量与社会需求长期存在错位现象,亟须在新型举国体制下持续优化资源配置与组织方式。因此,在新型举国体制背景下,科学研判卓越工程师的培育机理,切实加强政府、高校与企业等多元利益主体的组织与资源协同,构建卓越工程师培育治理联合体,进而培养大批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卓越工程师,是新时代赋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须回应的重大时代命题。
最后,从工程教育发展层面,推动卓越工程师自主培育改革是工程教育体量急遽扩张的必然结果。自20世纪末期高校扩招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工程教育在规模、结构和形式均呈现出不断扩容的态势,已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卓越工程师人才供给体系。当前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驱动下的社会经济深化改革和升级换代的特殊时期,这必然需要大批卓越工程师提供有效人力资源支
年份 | 招生数/人 | 毕业生数/人 | 在校生数/人 | 在校生总数/人 | 占比/% |
---|---|---|---|---|---|
2003 | 595 398 | 351 537 | 2 424 903 | 6 292 089 | 38.5 |
2005 | 739 668 | 517 225 | 2 699 776 | 8 488 188 | 31.8 |
2007 | 890 510 | 633 744 | 3 205 516 | 10 243 030 | 31.3 |
2009 | 1 023 678 | 763 635 | 3 718 959 | 11 798 511 | 31.5 |
2011 | 1 134 270 | 884 542 | 4 275 808 | 13 496 577 | 31.7 |
2013 | 1 274 915 | 1 058 768 | 4 953 334 | 14 944 353 | 33.1 |
2015 | 1 180 508 | 1 324 652 | 5 247 875 | 15 766 848 | 33.3 |
2017 | 1 402 970 | 1 247 808 | 5 511 445 | 16 486 320 | 33.4 |
2019 | 1 485 293 | 1 295 015 | 5 879 763 | 17 508 204 | 33.6 |
2021 | 1 662 036 | 1 565 928 | 6 742 664 | 19 656 436 | 34.3 |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从历史发展看,卓越工程师自主培育成效显著,主要围绕政策设计、改革实践、工程教育研究和质量保障等方面进行简要阐述。
自2010年起,国家相继实施一系列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大改革。2010年6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天津大学正式启动。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并发布《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2019年4月,《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其中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便是其改革的核心举措。2020年5月和7月,先后发布《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旨在从理论研究、实践应用两个层面推进不同类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组织变革。2022年9月,《关于支持部分高校和中央企业试点共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的通知》提出,培养具备宽广理论知识、系统深入专门知识,且具备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的高层次工程人才。总的来看,关于卓越工程师自主培育的政策改革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且注重不同层次和形式发挥政策的合力作用。
从具体实践看,自2017年教育部提出“新工科”建设以来,当前诸多高校依托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开展系列关于卓越工程师培育的相关实践改革。部分学者在解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组织和实施中,认为要着重探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成熟经验,推动建立政产学研等多主体协同育人模
以工程教育学二级学科为基础,积极探索卓越工程师自主培育改革的理论逻辑与行动机理,对于解决卓越工程师能力与工业界需求脱节的根本问题,进而赋能形塑卓越工程师培育良性的生态格局有显著正向作用,目前相关的研究基础体现在学科布局、研究机构、研究队伍和研究方向上。在学科布局上,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进工程教育研究和人才培养,促进工程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部和中国工程院支持设置工程教育学二级学科,并在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等10所院校中开展首批试点工作。以天津大学为例,天津大学在工程教育学方面具有扎实的前期积累和基础,在2022年6月已率先启动工程教育学目录外的二级学科增设工作,拟规划建设工程教育基本理论、工程教育政策与体系、工程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培养、学科工程教育研究5大方向,重点聚焦工程教育前沿问题及理论建构,积极引进和建设教师队伍,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工程教育博士生。在研究机构上,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工程教育研究所等诸多工科优势高校的工程教育专门研究机构已形成完善的组织机构与运行体系(
高校 | 组织名称 | 成立时间 | 主要职能 |
---|---|---|---|
清华大学 | 工程教育研究中心 | 2008 | 承担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教育部等部委重要课题,推动中国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新时期工程教育改革 |
工程教育研究所 | 2008 | 成为国家工程教育智库、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和顶级学术交流平台,持续提升国际影响力。致力于工程教育政策、工程领军人才培养、多方协同育人、价值伦理塑造、未来工程教育等方面的研究与工程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 |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教育中心 | 2015 | 围绕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工程教育质量与公平重大议题,坚持创新驱动和产学合作,成为智库型研究咨询中心、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和国际化交流平台 | |
国家工程教育多学科交叉创新引智基地 | 2019 | 通过与国际学术大师和学术骨干通力合作,聚焦工程教育多学科交叉创新,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致力于研究国际工程教育发展的前沿性、战略性重大问题,提升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话语权和世界影响力 | |
华中科技大学 | 工程教育研究所 | 2019 | 开展工程教育历史与理论研究、工程教育政策与国际比较研究、工程学科机制及系统研究、工程学生发展研究以及工程教育咨询研究 |
中国工程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心 | 2003 | 围绕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研究。承担中国工程院的有关教育研究课题,并参与工程教育研究成果的推广和改革实践 |
天津大学 | 全国新工科教育创新中心 | 2019 | 以世界一流标准深入开展国内外新工科建设的理论与政策研究、新工科人才培养标准研制、新工科师资力量培训、全国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实施推进、《华盛顿协议》及国际工程教育联盟其他相关协议发展的跟踪研究,以及新工科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等系列工作,构建新工科教育的“中国标准”“中国理论”“中国主张”和“中国范式” |
新工科教育中心 | 2018 | 聘请世界级教育专家作为中心负责人和高级顾问,以世界一流水平为标准开展新工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深入推动国际新工科建设及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和范式研究 | |
新工科教育研究所 | 2018 | 选拔和定向引进新工科教育战略研究力量,建立高水平理论研究队伍。基于学校新工科教育实践,开展新工科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国内外比较研究和战略研究等,不断丰富新工科教育理论体系,引领新工科教育发展 | |
华东理工大学 |
工程教育学系 (已停办) | 2009 | 专门从事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管理与实践,并聚焦“全面工程教育”理念,致力于为我国工程教育培育新型师资 |
工程教育研究中心 | 2015 | 利用学校工科发展特色与优势,发展工程教育理论,加强工程教育战略咨询与研究,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并开展工程教育认证专题研究 |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工程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 2019 | 依托学校以工为主的优势,积极开展国内工程教育研究合作,并参与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发展实践,探索培养创新工程技术人才的有效路径。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推介我国工程教育的特色道路,提高我国工程教育研究的国际影响力。总结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实践经验,努力探索工程教育的内在规律,不断提升工程教育理论研究的实力 |
浙江大学 | 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 | 2013 | 面向国际科技和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需求、面向学校改革与发展重大需求、面向发展战略研究发展前沿,搭建研究平台、组合研究力量、促进交叉合作,发挥战略研究的思想库作用,为科教兴国、科教兴校服务 |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 | 1991 | 以“打造工程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全球化、专业化、网络化服务平台”为发展愿景,致力于构建全球化工程教育网络平台、专业化服务平台、网络化教育培训平台,服务会员单位,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 |
资料来源:根据各机构官方网站资料整理。
在工程教育领域,专业认证制度是保障工程教育质量、提升卓越工程师培育水平的核心手段与有效方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专业认证制度历经理念萌芽、试点探索、接轨国际、深化改革四个阶
目前,卓越工程师教育人才培养供给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满足相关产业的需求,产学脱节问题比较突出,校企合作中的“壁炉现象”也普遍存在。我国制造业自2010年起已连续十多年保持世界第一,正在加速向制造强国迈进,还产生了90多个世界级隐形冠军。作为产教融合的有效载体,当前现代产业学院在实践过程中尚面临制度重构、组织创新、多方协同、保障机制等诸多问题与挑战,并不能满足当前制造业快速发展的人才需
当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对卓越工程师的理论基础、知识结构、实践运用、逻辑思维等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有研究显示,工科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发现问题与实施方案能力偏弱;与技术能力相比,非技术能力亟待提
工科教师是卓越工程师培育的第一责任人,能从多维度对其成长产生深远影响。国家提出以“破五唯”为核心的新评价体系改革,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但不可忽视,当前在相当部分高校,“五唯”反而成为考核评价教师的主要量化指标,这实际上是对“五唯”隐性升级和变相加码。有研究显示,工科教师参与各类专业发展活动的频率均较低,尤其是参加校企合作相关活动更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陆续实施面向21世纪工程教育改革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卓越工程师计划、新工科建设、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与国家现代化同频共振的同时取得历史性成就,现已拥有世界最大的工程教育供给体系,但仍处于大而不强、将强未强之处境,存在长期以来与工业界脱节、学生工程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工程法律法规不完善等痼疾。究其深层原因,当前在各类政策实践中,各主体尚未充分发挥协同作用,“自说自话”的现象还较为突出。高校未能广泛关注生产实践的现实诉求,行业企业未能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的核心作用,政府机构尚需在政策、资源供给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此外,在高等教育智库建设与战略咨询、专业认证体系、专业布局与调整、拔尖创新人才制度设计、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等方面也未实现制度设计上的多方协同,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卓越工程师培育良性治理生态的形成。
在新型举国体制背景下,卓越工程师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推动各利益相关方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和制度规范,不断推进工程教育范式转型和迭代,构建有效的卓越工程师培育治理共同体,以有效应对未来全球技术挑
强化工程实践,建立以产教融合为核心的多方协同机制是破解当前卓越工程师培育中忽视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手段。首先,以组织创新推动培养模式变革,持续推进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和特色专业学院建设,以及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积极引入传统行业头部企业、创新型企业、高端制造业深度参与工程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建立以高校为主体、企业深度参与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机
工科教师支持体系与激励是我国卓越工程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关系整个工程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首先,政府应充分发挥激励保障工科教师队伍建设的作用。政府应完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与支持措施,从政策、资金等对工科教师加以激励;发挥中间行政引导作用,通过优惠政策,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中间服务机构,联通各方人才;要从法律法规等方面确立企业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参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其次,促进工科教师评聘体系优化,构建灵活有弹性的工科教师人事管理制度。高校应制定相应的招聘、晋升、考核、评价、绩效等标准,建立完善工程师向工科教师流动的“旋转门”,并完善工科教师工程职称晋升路径,将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和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纳入职称考评体系。再次,企业要积极参与“双师型”队伍建设。企业在与高校共同明确双方需求的基础上,约定合作模式,组建产业学院,定制教学模式,打造教师第二课堂技能要求,遴选本企业的导师作为校企合作授课的互补。最后,要多方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素养。高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工作,增设技术转移类职称,并通过科技特派员等方式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设置必要的企业锻炼时长门槛,让教师深入工业实际;对于教师而言,必须具备自我提升的态度与理念,关注新兴前沿学科、交叉学科的动态,了解和掌握最新、最先进的工程技术,与产业界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
针对我国工程教育质量评价参与主体、标准、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应着重健全质量评价设计和保障机制。首先,坚持分层分类导向,精准设计多元评价标准体系。立足于高校的办学条件、优劣和特色,建立院校分类评价体系,每个学校的侧重点不同,工科院校分类很多,要注意实际操作性。依据本土特色构建覆盖面广、适用于不同类型高校及学科专业、贯通衔接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增强评价标准的弹性。其次,构建多元协同的评价共同体。政府为质量评价提供政策支持、为评价过程的客观公正提供保障;高校依据本校实际建立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工程实践的工程教育质量评价框架,并逐步构建评价问责机制;国际同行、企业专家和第三方组织积极参与工程教育质量评估,推动基层院系工程教育质量治理自觉文化的形成。再次,按照“持续改进”的质量提升理念,形成评价驱动的质量提升机制。在工程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评价方面较为重要的是科学的测量方法、评价方法和闭环管理,可以通过计划、执行、检查、改进,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政府要建设具有数据采集、分析、预警、反馈功能的高等教育质量检测数据平台,对多元主体提供各类分析报告,高校与企业、高校与行业协会相互合作,依据反馈的质量评价结果及时收集改进意见,并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改进。
当前我国工程师存在称谓随意模糊、责任义务缺少规范、国家法律制度独立分散、资格国际互认受阻等问题,亟待通过加强立法建设,构建与专业认证相衔接的注册工程师制度,推动释放卓越工程师人才红利。首先,维护工程师群体的合法地位。我国应以行业法规的形式赋予工程师合法地位,明确工程师的内在含义与身份价值,清晰界定工程师与工程服务,这将有利于拥有身份归属感的工程师的职业成长,营造全社会维护工程师群体的良好氛围。应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建立全国性的工程师协会,由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合作,切实维护工程师的利益。其次,以现有工程领域的相关制度为基础,统筹制定适用各工程领域的工程师法。通过工程师立法明确工程师应承担的一般责任与义务、伦理规范,以及因违法行为所需面临的法律制裁,为工程师设定一致的行动框架和行动基准;借鉴国际经验,通过工程师法统一规范工程师的培养与发展路径,为各领域制定职业资格授予条件和职称评定提供基准。再次,推动标准对接。建议由行业协会、企业联盟牵头制定可实施可推广的新工程师系列标准,推进企业已有标准与政府标准的合并与通行;促进高校将现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融入注册工程师标准体系,加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工程师注册考试之间的衔接,建立两者之间的融通机
参考文献
金东寒.深化拓展新工科建设 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J].中国高等教育,2022(12):12-14. [百度学术]
天津大学课题组.构建现代中国特色工程教育治理体系的系统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4(1):44-50,95. [百度学术]
胡德鑫.学科演进视域下新工科建设制度困境与行动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3):49-54. [百度学术]
胡德鑫.工程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动因、形成与推进——以天津大学为例[J].科教发展研究,2023,3(2):90-109. [百度学术]
林健.深入扎实推进新工科建设——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组织和实施[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5):18-31. [百度学术]
刘坤,代玉,张志金等.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达成度评价及未来发展研判[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1):31-38. [百度学术]
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百度学术]
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 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9. [百度学术]
顾佩华.新工科与新范式:实践探索和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4):1-19. [百度学术]
胡德鑫,纪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四十年回眸:演变、特征与革新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2(12):72-78,95. [百度学术]
胡德鑫.新工业革命背景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国际改革的比较与借鉴[J].高校教育管理,2019,13(5):72-81. [百度学术]
胡德鑫,逄丹丹,顾佩华.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现代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目标、策略与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23(12):16-23,78. [百度学术]
朱露,唐浩兴,胡德鑫等.工科本科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评价模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4):86-99. [百度学术]
王迪,王秀秀.工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3):89-95. [百度学术]
顾佩华.新工科与新范式:概念、框架和实施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6):1-13. [百度学术]
胡德鑫,逄丹丹.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百年发展史回眸:历史演进、变革逻辑与未来趋向[J].高校教育管理,2023,17(6):100-113. [百度学术]
施锦诚,孔寒冰,吴婧姗,王雨浩.数据赋能工程教育转型:欧洲数字化战略报告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1):17-23. [百度学术]
胡德鑫,徐文君,常乔丽等.国际注册工程师资质认证制度的建构逻辑与改革趋向——基于美、英、日、澳四国的范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2):87-95.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