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实现教育教学服务乡村振兴的目标,贵州民族大学和西交利物浦大学成立了“贵州报京侗寨乡村振兴联合工作营”,在乡村实景中探索相关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和推进建筑类学科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实践中发现,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与多资源融合的教学平台是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有效方法。针对乡村振兴的教学改革核心应变“知识积累”为“思想价值引领”。“联合工作营”设计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型融合式教学模式,开展了在乡村学习、向乡村学习、为乡村学习、让乡村学习等多维度教学活动,为乡村振兴培养和储备人才。
实施乡村振兴战
教育部指出,要支持高校在乡村振兴拔尖创新、复合应用和实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深化改革,开设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政产学研通力配合的乡村振兴实验班,推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
乡村是有鲜明地缘特征的综合性系统,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功
真实的乡村振兴项目需要乡村建设人才具备解决跨学科复杂问题的综合能
乡村振兴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
在前期研讨会中,国内外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取得以下共识:一是乡村振兴是一个全新的综合性研究课题,需要构建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平台,辅助乡村建设学习共同体(包含学生、教师、村民、其他乡村建设责任方)开展相关的跨学科研习活
教改的重点在于永恒的启示而非教程的改
以贵州民族大学和西交利物浦大学共同组织的社会实践“贵州报京侗寨乡村振兴联合工作营”(以下简称“联合工作营”)为例,阐述对研究导向型融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与探索(

图1 通过联合教学促进东西部教育资源的互融互通
“联合工作营”的教学目标是探索乡村振兴的路径与方法,包括城乡融合发展与新乡土建造
基于跨学科视角,“联合工作营”招募了来自人居环境、环境科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领域的师生,通过“认知教学、导向教学、体验教学、融合教学、互动教学、参与教学”六阶

图2 研究导向型的教学实践过程
教学阶段 | 教学内容 |
---|---|
认知教学 | 邀请多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方法、传统村落保护、乡村生态保护、社区组织构建、民族文化保护、乡村产业激活等主题讲座和沙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夯实理论基础 |
导向教学 | 深入研究并系统梳理乡村在不同空间尺度(聚落、公共空间、建筑)的演化历程,引导学生基于演化历程思考乡村发展,启发学生批判性思维 |
体验教学 | 走访调研优秀乡村振兴案例,引导学生总结反思,分析比较不同乡村振兴路径的经验;访谈工匠大师和乡村实践者,传承工匠精神 |
融合教学 | 在前期三个空间尺度的研究基础上,对研究基地的物理空间、生产生活方式、历史文化、社会关系等展开深入调研 |
互动教学 | 依据调研结果,各小组从“自下而上村民营建、大型资本介入、中等规模资金投入”三种模式中任选其一完成设计,小组间探讨不同资本介入方式的差异化方案 |
参与教学 | 构建乡村振兴的学习共同体和交流平台。以设计方案作为媒介,邀请乡村发展相关责任方参与设计决策和交流研讨,引导学生反思并完善设计成果 |
教学团队围绕新时代乡村建设需求和乡村特征开展以乡村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从“在、向、为、让”乡村学
对乡村进行科学认知是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基础。教学团队秉承“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将乡村作为主要学习环境,通过沉浸式学习体验乡土景观、乡村生活,认知传统建成环境中所蕴含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通过参与式观察,深入理解当前城乡地域差异,提升学习者专业认知,即乡村是“不同于城市的社会群体和生活聚落
乡村研学是对于学习者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在开放性的乡村环境中,各类交互式学习活动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更为细微具体的设计或建造需求也促使设计团队融会贯通多学科专业知识,建立更为庞杂的知识结构和灵活的应变能力。通过与不同人群的交流,可提升学习者的沟通、协作等综合能力。“联合工作营”的教学目标不局限在“规划或设计教学”上,而是通过驻村体验农耕生活,让师生深入反思在项目的组织和后期运维中如何有效引导社会资本介入,进一步实现对地方资源的可持续保护、开发和利用。
融合式教学重视对“匠心”的传承和对价值观的塑造。“联合工作营”师生在贵阳夜郎谷、肇兴侗寨、堂安侗寨等地的参观考察中,深入访谈了当地的乡村工作者,师生们意识到作为乡村建设者扎根地方的重要性。沉浸式的乡土思政教育引导学习者对乡村和地缘生态怀有敬畏之心,也反思和重塑了乡土建造观念:一是解决复杂多变的乡村问题需要扎根乡土(中华文化的本源);二是新乡土建造是一个设计整合资源的过程,而非基于“他者立场”的精英式设计成果展示。
因为乡村建设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而非“产品
基于意识提升、科学认知、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等多纬度沉浸式教学体验,“联合工作营”探索了“传统文化与建造技术存续”“乡村公共生活及社会关系激活”“村民日常生活生产与文旅融合发展的关系”等研究课题,形成了三种报京侗寨振兴路径供当地政府参考(

图3 工作营前期设计成果海报

图4 乡村振兴相关责任方共同讨论真实乡村问题
教学活动构建了一个融合“学、研、用、政、产、媒”的多元交流平台(
后续访谈显示,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联合工作营”取得了更好的学习体验和社会影响。学生不仅有效增加了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储备,而且提高了学习能力、拓宽了文化视野、培养了思辨精神等。更重要的是学生被“联合工作营”的经历所“唤醒”,立志传承工匠精神。学生的研究和设计成果参加国内外学科竞赛及研讨会,广获好评。相关成果被收录于2019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国西南乡村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联盟作品集等。研究导向型融合式教学,不仅实现了社会实践的教学目标,进一步强化了高等教育的服务导向,而且通过科教结合、产教融合等协同育人方式,有效开创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的新局
乡村振兴教育面向社会、面向乡村村民才能激发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而研究导向型融合式教育,一方面,在拔尖创新、复合应用和实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深化改革,有效促进了相关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另一方面,强调了乡村振兴中的全民参与,整合了优质社会资源。通过共建共享将社区营造的意识和知识技术带入乡村,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契机,与传统村落展开校地合作,深度推进了教学、实践、服务的进一步融合。教育引导的乡村振兴通过一系列在地教学活动刺激了原本相对封闭的村落,引导乡村获取外界信息和新知识,并通过自下而上的主动学习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从“联合工作营”的实践开始,教学活动的范围已从传统村落拓展到普通乡村,实践内容也从策划规划逐步深入到对乡村关键节点的设计与建
乡村振兴需要有志于深耕乡土,能立足乡村实际,回归传统“匠心匠情”的建设参与者。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与多资源融合的教学平台是培养相关人才的有效方法;东西部教育的互补互促是推进教学改革、保证教育公平和落实国家战略的有效途
参考文献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百度学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EB/OL].(2018-12-29)[2022-08-1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moe_784/201901/t20190103_365858.html. [百度学术]
卢健松,张月霜,苏妍,等.当代建筑教育的乡村应答[J].新建筑,2020(4):103-107. [百度学术]
李自若,高伟,鲍戈平.短期联合设计教学与乡土教育的结合——广西旧县村工作坊实践总结[J].中国园林,2016,32(11):39-43. [百度学术]
张小林.乡村概念辨析[J].地理学报,1998(4):79-85. [百度学术]
王竹,周凌,陈剑飞,等.“乡建的视角”主题沙龙[J].城市建筑,2017(10):6-13. [百度学术]
翟辉.云南地域特色建筑的批判[J].世界建筑,2021(6):36-39,127. [百度学术]
王轶.乡村振兴——规划人才[J].中外建筑,2018,(9):1. [百度学术]
尚丽丽.“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行业特色型高校学科群建设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9,13(5):36-43,51. [百度学术]
魏广君.中国乡村规划浪潮——特征、困境和思考[J].国际城市规划,2022,37(5):131-137. [百度学术]
叶露,黄一如.资本动力视角下当代乡村营建中的设计介入研究[J].新建筑,2016(4):7-10. [百度学术]
习近平.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 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N].人民日报,2018-07-06(1). [百度学术]
陈冰,姚臻,张华,等.景观引导的乡村振兴规划设计研究[J].中国园林,2020,36(8):58-62. [百度学术]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百度学术]
谢辉,刘玮璠.关联·介入——以研究方法为媒介的建筑教育实践[J].新建筑,2018(6):138-141. [百度学术]
陈冰.“研究导向+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8(12):85-89. [百度学术]
熊媛,何璘.城市设计课程群融合性教学改革初探——基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城市设计课程设置的思考[C]//新时代、新规划、新教育——2018年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教育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375-380. [百度学术]
本刊编辑部.“城乡规划教育如何适应乡村规划建设人才培养需求”学术笔谈会[J].城市规划学刊,2017(5):1-13. [百度学术]
陈冰,康健.可持续建筑教育: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的培养[J].建筑学报,2011(11):90-94. [百度学术]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国际美术教育大会丨建筑论坛聚焦“挑战:反观建筑思想、教育与实践”(二)[EB/OL].(2018-11-12)[2022-08-11].https://www.sohu.com/a/274792157_407290. [百度学术]
西交利物浦大学.融合式教育[EB/OL].(2021-07-28)[2022-08-11].https://www.xjtlu.edu.cn/zh/study/departments/entrepreneur-college-taicang/syntegritive-education. [百度学术]
陈冰,丁洋洋,刘子萱.复合生态引导的全周期乡村规划设计研究——以贵阳市麦翁布依古寨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22,37(2):134-140. [百度学术]
贺勇.乡村建造,作为一种观照[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5,30(3):6-11. [百度学术]
熊媛,陈冰,何璘.基于乡村振兴的城乡规划专业融合型教学探索[J].建材与装饰,2023,19(27):79-81. [百度学术]
蔡忠原,黄梅,段德罡.乡村规划教学的传承与实践[J].中国建筑教育,2016(2):67-72. [百度学术]
沈费伟,刘祖云.精英培育、秩序重构与乡村复兴[J].人文杂志,2017(3):120-128. [百度学术]
Pernice R, Chen B. Australia and China Perspectives on Urban Regener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M].London:Routledge,2024. [百度学术]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2019-02-23)[2022-08-11].https://www.gov.cn/xinwen/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