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面向国家建设交通强国的发展目标,交通事业对人才的国际化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广结构力学双语教学是高等教育培养高水平国际化交通人才的有力措施。首先,概述了华中地区某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开展结构力学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其次,基于学习迁移理论介绍了英语能力和专业基础能力的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再次,分析了结构力学课程内部知识点的纵向迁移;最后,以“叠加法作弯矩图”为例,说明了结构力学双语教学的设计。实践证明:通过采用结构力学双语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了学生专业能力方面的国际化水平。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下文简称《纲要》
工科专业的力学课程是现代工程技术与课程研究的经典理论源泉。研究表明,传统力学教学过程中存在内容陈旧、内容泛而不精、教师单向灌输现象多、学生探索精神不足等现
以武汉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为例,说明开展结构力学双语教学的可行性。武汉工程大学地处华中地区,生源主要来自湖北省及周边省份,少数学生来自西部地区,极少数学生来自东部及沿海地区。学生在大学之前形成的英语水平属于中等,在英语听、说方面相对逊色。高校对大一、大二学生开设大学英语、学术英语、人文英语等必修或选修课程,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能够借助工具完成阅读和翻译,为学术交流打下基础。调查显示,2019—2021年,土木工程专业大二学生大学英语课程平均分分别为71.57、69.46、70.24,英语四级通过率分别为41%、39%、44%,说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经过前3学期的学习,初步形成了服务专业领域发展,有一定国际化意识,能进行有限的跨文化交流的英语能力。
结构力学课程通常在第4学期开设,先修课程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等,后续课程有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桥梁工程和结构抗震等。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在前置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平面杆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并通过大量的公式、图表,计算分析平面杆系结构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结构力学的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决定了其能力获得的逻辑步骤:(1)根据题目归纳亟待解决的问题;(2)依据原理写出解题思路;(3)依据方法写出计算过程;(4)分析结果并得到有效结论。整个过程中,语言文字主要出现在题目、必要公式间的连接和结论部分;因此,英语教学的介入不会大幅度加深课程学习的难度,不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结构力学双语教学属于范例教学模式,教师讲授“范例”,学生学习范例,并依照范例练习,最终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因此,教师很容易按照传统教学框架设计教学内容。然而,双语教学属于互动式教学模式,需要教师与学生大量互动。这对教师的英语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学时应设计相应的对话、阅读和写作环节,增加互动,以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
《论语》中孔子道“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强调学习迁移的作用。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实质上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
长期以来,教育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学习迁移形成了共同要素说、经验类化说、关系转换说和学习定势说等理论,这些理论对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共同要素说认为,旧学习之所以能对新学习产生影响,是因为两者之间有共同要素。两者共同元素越多,学习迁移发生的可能性越大,相互影响的效果越明显。然而,只有共同要素,不足以确保学习迁移一定出现。比如:认识很多文字但不一定能完全理解文字的意思;阅读能力很好的学生,能取得优良的语文成绩,却无法理解数学题目的逻辑关系,甚至不能从数学题目的文字描述中抽象出题目的意图。经验类化说认为,学习迁移产生的关键是新旧学习之间存在共同原理,该学说强调知识的获得是学生对一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而不像共同元素说执行的教学方法是用一系列作业形成学生的条件反射。关系转换说认为,新知识不会主动或自动从旧知识中产生,必须是学习者发现了两种知识之间存在的关系才能发生学习迁移,肯定了共同要素是产生迁移的前提,并且把共同要素的意义扩展到原理、经验和情感等更深层次的关系。此外,先前学习向同等难度的后继学习迁移称为横向迁移,先前学习向更深难度的后继学习迁移称为纵向迁移。正确掌握学习迁移理论,能够帮助教师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和内容,大幅提升教学效果。
以英语能力和面向国际化的业务能力的学习迁移来说,学习的发展规律和相互关系如

图1 英语能力和面向国际化的业务能力之间的学习迁移
以获得土木工程专业的业务能力来说,核心课程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学习的纵向迁移,如

图2 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之间的学习迁移
结构力学课程内部各知识点具有非常明显的纵向迁移特点,
(1)内力分析。结构力学全面讲授了常见基本结构(包括简支梁、多跨梁、刚架、桁架、拱和组合结构等)的内力分析。如

图3 结构力学的基本原理(示例)
(2)结构位移计算。结构位移计算的一般公式是基于虚功原理使用单位荷载法推导。如果只考虑弯矩的影响,外力作用下某截面的位移计算公式如
(1) |
其中,为结构在虚拟单位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弯矩,为结构在实际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弯矩。如需要计算
(3)力法分析超静定结构。将
(2) |
其中,为单位荷载作用下结构产生的位移,其值可根据虚功原理或直接使用
(4)位移法分析上述结构。位移法的基本原理是增加多余约束(初学者可理解为夹子),夹子的第一个作用是:在夹子中施加这个力,阻止原结构在外荷载作用下的互相干扰,各杆件只发生自己的变形;夹子的第二个作用是:在夹子中施加这个力,使得杆件互相干扰的变形(这个变形值即)重新出现。由于真实结构没有夹子,即夹子中的力为0,因此写出位移法方程如
(3) |
其中,为结构产生单位位移所需要的力,即产生=1这个原因在这个位置处需要施加的力。可理解为外荷载这个原因在这个位置处产生的力。、的计算可根据
(5)力矩分配法分析上述结构。力矩分配法的基本原理是计算出结点处的多余弯矩,将多余弯矩按照分配系数分配给结点处的杆件近端,杆件近端再按照传递系数将弯矩传递给杆件远端。这里不再赘述分配系数和传递系数的求法,可直接查找教材相关章节。这里重在说明本节知识点与前文知识点的联系,比如结点处多余弯矩的求法,如
(6)矩阵位移法分析上述结构。矩阵位移法是进阶的位移法,其基本原理与位移法相同,但需要先形成整体刚度矩阵和等效结点荷载,再求解矩阵形式的位移法方程,得到杆端位移列向量,然后根据杆端位移求出杆端力,继而作出内力图。
(7)结构动力计算基础。固有频率是结构特性之一,只与结构的材料和尺寸有关,可用
(4) |
其中,为结构质点的质量;的物理意义是结构发生单位位移所需要的力;的物理意义是单位力作用下结构产生的位移;的物理意义是重力加速度;的物理意义是质点的重量;的物理意义是质点在重力作用下产生的最大静位移。计算简支梁的自振频率时,将梁的自重看成是跨中质点,如

图4 结构自振频率的计算(示例)
综上所述,结构力学课程各章节内容联系紧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反复强调共同要素、共同原理或相似原理,通过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学习中产生积极的学习迁移。
结构力学基本内容如
学习新知识之前,通过
英文 | 中文 | 英文 | 中文 |
---|---|---|---|
Reaction | 约束反力 | Positive direction | 正方向 |
Internal force diagram | 内力图 | Negative direction | 反方向 |
Distributed force | 均布力 | Clockwise | 顺时针 |
Concentrated force | 集中力 | Anticlockwise | 逆时针 |
Axial force | 轴力 | statically determinate structure | 静定结构 |
Shear force | 剪力 | Superposition method | 叠加法 |
Bending moment | 弯矩 | Parabola | 抛物线 |
Free body | 隔离体 | Equilibrium equation | 平衡方程 |
Problem: Calculate the reactions and construct moment diagram of the frame shown in

图6 叠加法作刚架弯矩图
Analysis: The frame shown in
Solution 1:
(1) Applying the equilibrium equations of entire structure to find the reactions. The free body of entire structure is shown as
(5) |
(6) |
(7) |
(2) Disassembling the frame into segments, and drawing free body diagram of each segment, shown as
(3) Applying the equilibrium equations of each segment to find the moment at section ends. Taking node A as an example,
(8) |
(9) |
(10) |
Hence, the internal forces at section ends of other segments can be calculated in the same way, some moment values of key sections are listed below:
;
, the right side of local BA is in tension;
, the down side of local BC is in tension;
, the up side of local CB is in tension;
, the up side of local CD is in tension;
. |
(4) Constructing moment diagram by Superposition Method. Firstly, mark the values at the section ends, shown as red characters of segment AB in
Finally, after applying Superposition Method to all the segments, the moment diagram has been completed, which is shown in
Discussion: Can you construct the moment diagram without calculating the reactions?
Reminder: The sequence of segments to be analyzed will influence the efforts you paid to analyze the segments. In the above solution, node A is in the first order to b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equilibrium conditions of node A, it needs to find the reactions ahead, and then the internal forces can be calculated. How would it be if segment CD is in the first order to be analyzed?
Solution 2:
(1) Applying the equilibrium equations to segment CD. It is easy to obtain:
(11) |
(12) |
, upside is in tension. | (13) |
(2) Applying the equilibrium equations to the other segments, node C is in the second order, and segment BC, node B, segment AB are in sequence one after another. Finally, the moment diagram can be constructed by Superposition Method.
结构力学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比较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面对“基建全球化”“人才国际化”等新机遇和新挑战,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应进一步适应行业发展需求,以培养具有良好英语能力的专业人才为目标。本文基于学习迁移理论,阐明了结构力学开展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厘清了结构力学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并以“叠加法作弯矩图”为例,说明了双语教学的设计思路,以实现对土木工程专业国际化教学模式探索,以期在不提高学习难度的前提下达到结构力学的双语教学目标,为教师教学提供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EB/OL]. (2019-09-19) [2022-10-19].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5437132.htm. [百度学术]
陈春阳,王卫东,何旭辉,等. 面向“一带一路”的铁路工程国际化教育研究与实践[J]. 高等建筑教育, 2021, 30(4): 01-06. [百度学术]
王达诠,陈朝晖. 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结构力学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J]. 高等建筑教育, 2020, 29(1): 110-118. [百度学术]
梁小燕,祝瑛,毛军. 材料力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 高等建筑教育, 2014, 23(1): 91-93. [百度学术]
马新玲. 以《力学设计与操作》课程为例,浅谈力学创新实践型教学[J]. 力学季刊, 2021, 42(2): 405-412. [百度学术]
叶华文, 唐继舜,何畏. 基于极限状态设计的钢结构设计原理双语教学模式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15, 24(5): 98-102. [百度学术]
王焕定,陈再现. 开设试验结构力学课程的设想[J]. 力学与实践, 2017, 39(2): 196-198. [百度学术]
谭羽非. 运用迁移规律进行《工程热力学》教学改革的实践[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2 (6): 61-62. [百度学术]
朱维伟,冯国建,杜俊,等. 材料力学课程中内力求解的改进设正法及其教学实践[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4(6): 127-131. [百度学术]
张伟伟,田锦邦. 弹性力学的三段式教学方法[J]. 力学与实践, 2017, 39(2): 191-195. [百度学术]
潘晓良,郑莹,白连立,等. 高等教育心理学[M]. 武汉:长江出版社, 2014.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