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的出台是我国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新的政策机遇,推动了我国教育体系的发展、教师教育的提质和科学教育的优化,是进一步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有力举措。由于“国优计划”的突破性与创新性较强,政策实际施行过程中在研究生从教意愿、双学位多导师模式、“订单”培养教师地位和待遇方面仍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通过增强学生教师职业认同、调动合作院校协同育人、提升用人单位优师观念等路径进一步优化政策内容,有助于保障“国优计划”实施效能,实现高素质中小学科学类教师培养的政策使命,促进我国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强教必先强师,建设教育强国、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高质量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国优计划”的推行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该政策回应了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诉求,促进了我国现行教师教育提质,并且“国优计划”侧重高素质中小学科学教师的培育,这也将进一步落实我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科学教育的一体化建设与深层次发展。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打造高质量教师队伍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工作。此前,“优师计划
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应紧紧围绕“高质量”要求展开,培养高素质、高水平、高专业性的教师。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规模发展迅速,面对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需要将关注点从“量”向“质”转移。当前的教师队伍仍存在学历层次不高的问题。据统计,2022年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专任教师比例分别为13.08%、8.91%,初中及小学阶段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专任教师占比更
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完善一直处于进行时,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培养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
从中国教育基本情况出发,我国基础教育生源依旧庞大,并且随着人民群众“上好学”需求的不断提高,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仍是承担中小学教师培养的主力军。高水平非师范院校的参与则是激活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强心剂,综合性大学、理工类大学能够通过学科专业性优势化解师范院校在教师培养中专业性较为薄弱的问题,促进未来教师更加持续的专业化发展,助推我国教师教育提质。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中教师培养制度改革的主要趋势是建立开放的教师培养体系,实现专门化师范教育向专业化教师教育的转型发
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发展迅猛,科技创新人才已成为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优势的关键变量。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三者需做到有机结合、统筹推进。近年来,我国人才总体规模稳步扩增,虽然全国领先的科技创新基地数量仅次于美国,但是国际顶尖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仍较为匮
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的特点,基础教育阶段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时期。事实表明,“钱学森之问”不只聚焦于高等教育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的系统化孕育。中小学科学教师作为助力科学教育发展与赋能学生未来成长的“关键人物”,承担着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任务,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指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实践的能力,还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发展阶段特征和兴趣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多种教学模
“国优计划”是构建高质量教师队伍的一项创新举措,首批试点选择了3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其中包含部属师范大学、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和强势理工类大学。由于政策内容突破性较强,入选该计划的高校和学生均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及早发现并防范“国优计划”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难题,有益于政策的平稳推进,也能有效应对政策落实过程中的潜在困境。
“国优计划”旨在培养一批研究生层次的优秀中小学教师,“国优计划”的实施对优化现行的中小学教师学历结构、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国优计划”研究生在毕业后是否能够根据培养计划实际从教、长期从教还有待后续检验。研究生从教意愿是决定其是否加入教师行列的重要因素,“国优计划”研究生的从教意愿可从报考动机、对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政策激励三方面分析。
首先,“国优计划”研究生的报考动机是影响其毕业后就业去向的重要因素。“国优计划”的选拔方式有两种:一是在本科应届生中推免选拔,二是在在读研究生中二次遴选。近年来,经济结构调整,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继续“升学”是多数本科应届生的首要选择,但由于“考研”难度提升、本专业“保研”名额有限,部分学生可能并非出于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只是为了把握住“推免”升学的机会才选择报考,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其从事教师行业的决心。此外,在二次遴选的研究生中,如何确保筛选的理工科研究生不是因为“科研无望”、就业行情下行才选择师范教育也是一大难题。
其次,入选研究生对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与其毕业后是否愿意从教和能否长期从教紧密相关。对教师的职业认同是学生未来从教、乐教和增强职业幸福感的重要心理基
最后,从政策激励上看,“国优计划”给予了入选研究生较大的择业自主权,未设置过多的从业限制,但也因此存在学生毕业后改变就业意向的可能,政府仍需继续跟进从教激励政策的落实情况,确保培养人才的正确流向。
为进一步平衡培养过程中学生的师范性和专业性,“国优计划”采取了研究生双学位授予模式,这是我国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新突破,涉及多方培养单位,在现实实践中仍需不断调整,以期达到良好的合作效果。“国优计划”规定培养高校可通过自主培养或者与师范院校联合培养的方式为入选的研究生系统地开设教师教育模块课程。攻读非教育类研究生学位且在教师教育模块课程修完26学分的学生,在通过两方的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答辩后即可获得双学位学历证书。该模式的实践有三处难点。
一是随着非师范院校对教师教育培养的探索和师范院校的综合化转型,部分院校会选择自主培养“国优计划”研究生。非师范院校和师范院校的教育模式仍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双方对教师教育的侧重点不同,导致在单一教育体系内实现师范性与学术性的有机结合具有一定难度,难以达到政策的预期效
二是部分院校不具备自主培养的条件,只能通过与师范院校合作进行联合培养,这就需要不同院校之间做好协调分工。该模式下,“国优计划”研究生的学籍和档案管理工作主要是由原学校及学院负责,学生根据课程安排前往联合培养的师范院校进行教育教学课程学习。由于课业的交叉推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存在学习倦怠的现象,学院也可能难以管理和安排学生,使得联合培养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是为强化师范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和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国优计划”还提倡“双导师制”,由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教育实践。部分高校还为每个学生安排多导师共同指导。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采取“三导师制”,武汉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采取“四导师制”。虽然这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教育实践提供了全方位的指导,但是不同导师之间难免存在信息壁垒,该如何协调学生的课业分配,学生能否承受多导师的压力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商榷及观察,这也是推进“国优计划”时必须关注的难点问题。
为激励和保障“国优计划”研究生从教,“国优计划”探索建立了“双一流”建设高校和优质中小学的“订单”培养合作关系,切实提高了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为确保该批研究生愿意签订“订单”培养协议,保证其入职后的稳定性,还需考虑教师地位和待遇两方面的现实问题。“国优计划”研究生在学历和院校层次上都具备较强优势,他们的加入使中小学教育行业迸发出生机与活力,但公众难免会产生是否“大材小用”的质疑。一方面,“国优计划”的重心是为当前中小学培养高水平科学类教师,但从中小学课程安排上看,科学类教育并非主科,高水平科学类教师入职后的职业发展问题亟待重视。已有研究表明,当前小学科学教师存在课时量较大且兼任其他事务较多的问题,阻碍了科学教师队伍专业性的发
“国优计划”承载着教育强国建设的国家使命,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高质量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为确保政策的有效推进,应对“国优计划”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难题,进一步探讨政策的优化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国优计划”的初衷是吸引优秀人才从教,为中小学输送一批卓越的高质量教师。为推进政策的有效落实,确保培养人才毕业后的正确流向,试点高校应不断提高学生对教师的职业认同,涵养学生矢志从教的精神,动员“国优计划”研究生争做新时代的大国良师。教师职业认同可以理解为教师对其内化的职业角色的积极认知、体验和行为倾向,主要表现在教师的职业价值观、职业归属感、职业行为倾向等方
虽然“国优计划”属于教师职前培养阶段,但是深化学生对教师使命的认识、提高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仍尤为重要,可以从观念培养和实践锻炼两方面入手。在观念培养方面,用教育家精神引领“国优计划”研究生成长。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深刻阐述了当代教育家精神的科学内涵,这是对教育高质量发展阐发的新理念,也是对教师队伍高标准建设提出的新要
在实践锻炼方面,做好“国优计划”研究生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及衔接工作。教师职业认同是从职前到职后持续发展的一个过
由于“国优计划”推出的研究生双学位授予、联合培养模式涉及单位较多,调动合作学校协同育人的积极性是保障政策有效运行的关键举措。首先,选择联合培养的高校应注意细化院校之间的职权分配,根据政策实施的实际效果及时进行动态调整。联合培养意味着不同高校的不同院校需根据“国优计划”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达成一致的培养方案,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讨论、细化各单位的培养任务及权限。清晰的职权分配有助于院校在规定范围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国优计划”研究生提供最适宜的教学方案,避免学生课业压力太大、“两头忙”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协议、课程要求、学分要求等也需根据培养的实际效果和情况反馈及时调整和完
“国优计划”培养的高水平教师将主要流向我国优质中小学,实现“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的使命任务,而如何用才、留才是用人单位必须考虑的问题。中小学用人单位必须认识到这批高水平科学类教师加入的重要性,摒弃“大材小用”的观念,为其提供“大有可为”的发展空间。
首先,中小学用人单位要认识到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为科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提供条件。虽然中小学阶段的科学类教育不是主科,但是承担着奠定学生科学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发展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重要任务。自然科学多属于早慧学科,需要更专业的教师来引领学生发展,从而打通从中小学到大学的一体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中小学应落实从教激励政策,支持“国优计划”研究生创新开展教学,为其提供充足的教师培训、晋升的机会。
其次,中小学还应积极构建科学教师教研共同体。哈格里夫斯和富兰曾这样比喻:“优良的种子在贫瘠的土壤上也是难以生长发芽的。
最后,为确保这批高水平教师持续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还需要中小学用人单位提供“硬条件”,保障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一是逐步提高教师薪资福利待遇。“国优计划”选拔和培养的研究生在就业市场本身具备较强优势,中小学应高度重视这批人才,可通过绩效工资制度、优厚福利待遇等激励研究生教师长期任教。二是支持“国优计划”研究生参与管理岗位锻炼。“国优计划”研究生是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中小学要充分发挥其综合能力,给予一定的学校管理权限,帮助其成为基础教育领军人才。例如,提拔优秀的“国优计划”研究生为教研主任,授予其学校实验设施管理权
“国优计划”的出台无疑是我国教师教育发展新的转折点,虽然在政策实际施行中可能面临较多难题,但是从大趋势上看政策正稳步推进,“国优计划”将在探索中继续前进。只有将人才聚于教育,才能加快形成人才辈出的发展局面,实现“让优秀的人培养出更优秀的人”的目标。统而言之,“国优计划”是我国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机遇,未来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教,促进中小学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我国教育强国建设。
参考文献
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3-05-29)[2023-11-29].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5/content_6883632.html. [百度学术]
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EB/OL].(2023-07-25)[2023-11-29].https://www.gov.cn/gongbao/2023/issue_10726/202309/content_6906515.html. [百度学术]
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的通知[EB/OL].(2021-08-02)[2023-11-29].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2108/t20210803_548644.html. [百度学术]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通知[EB/OL].(2022-04-11)[2023-12-1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2204/t20220413_616644.html. [百度学术]
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EB/OL].(2023-03-23)[2023-12-11].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3/55167/sfcl/202303/t20230323_1052203.html. [百度学术]
桑标,陆璟,李伟涛,等.在教育强国建设中提升教师队伍学历水平[J].教育研究,2023,44(9):31-38. [百度学术]
顾明远,文东茅,陈时见.“国优计划”的政策导向与实施方略笔谈[J].教师教育学报,2023,10(5):1-10. [百度学术]
熊丙奇.“双一流”培养中小学教师将改变什么[N].光明日报,2023-08-02(2). [百度学术]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EB/OL].(2001-05-29)[2023-12-11].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412/t20141217_181775.html. [百度学术]
程建平,张志勇.高质量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任务和路径[J].教育研究,2022,43(4):132-136. [百度学术]
梅兵,唐玉光,荀渊.世界教师教育发展模式的演变及我国的选择[J].教师教育研究,2021,33(5):1-7. [百度学术]
卢晓中.教育强国建设:教师教育当何为——兼论“国优计划”对师范院校的影响[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107-118,243. [百度学术]
王素,张永军,方勇,等.科学教育:大国博弈的前沿阵地——国际科学教育战略与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2(10):25-31. [百度学术]
郑永和,张登博,王莹莹,等.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改革:需求、问题与对策[J].自然辩证法研究,2023,39(10):11-17. [百度学术]
王晓生.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建设:价值使命、现实羁绊与实践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3(6):91-95. [百度学术]
张军,朱旭东.重构科学教师教育体系[J].教育研究,2023,44(6):27-35. [百度学术]
王汭晴,曾天德,梁嘉欣.师范与非师范类小学初任教师职业认同感的比较[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3,31(5):678-682. [百度学术]
任永灿,郭元凯.教育实践满意度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影响——心理资本和心理契约的链式中介模型[J].教师教育研究,2022,34(1):86-93. [百度学术]
Lamote C, Engels 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J].Europe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10,33(1):3-18. [百度学术]
代蕊华,阙粤红.“国优计划”的战略意义、现实挑战及未来着力点[J].教师教育研究,2023,35(5):10-15,9. [百度学术]
孙慧芳,王钦忠,黄瑄,等.小学科学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现状及提升策略——基于对北京市2222名小学科学教师的调研分析[J].中小学管理,2023(6):34-37. [百度学术]
陈富,郝鹏翔.我国教师工资及其位序的时空特征:1988—2018[J].教师教育研究,2022,34(1):32-39. [百度学术]
Assen J, Koops H, Meijers F, et al. How can a dialogue support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development? Harmonising multiple teacher I-positions[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18(73):130-140. [百度学术]
燕连福.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10):46-52. [百度学术]
吴叶林,徐涵,高凌希.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教师教育:逻辑、功能与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41(4):1-7. [百度学术]
Kumar R, Hamer L. Preservice Teachers' Attitudes and Beliefs Toward Student Diversity and Proposed Instructional Practices: A Sequential Design Study[J].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13,64(2):162-177. [百度学术]
Ifanti Amalia A, Fotopoulou Vasiliki S.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nd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identity formation: a case study in Greece[J].KEDI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olicy,2010,7(1):157-174. [百度学术]
廖湘阳.双学位联合培养研究生:美国模式与中国思路[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5):177-183. [百度学术]
Cavanna J M, Molloy Elreda L, Youngs P, et al. How methods instructors and program administrators promote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 coherence[J].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21,72(1):27-41. [百度学术]
Fang W, Clarke A, Wei Y. Empty success or brilliant failure: an analysis of Chinese students’ study abroad experience in a collaborative master of education program[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16,20(2):140-163. [百度学术]
宋萑.新教师专业发展:从师徒带教走向专业学习社群[J].外国教育研究,2012,39(4):77-84. [百度学术]
Berry A, van Driel J H. Teaching about teaching science: aims, strategies, and backgrounds of science teacher educators[J].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13,64(2):117-128. [百度学术]
王晓燕.博士为何进中学——基于扎根理论的博士中学从教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2(11):89-95.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