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刊加载中。。。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城市设计一流本科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PDF

——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

  • 李敏稚
  • 刘奕宏
1.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2. (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与城市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 3.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市景观建筑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40

中图分类号: TU984

最近更新:2024-10-24

DOI: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5.014

  • 全文
  • 图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
  • 出版信息
EN
目录contents

摘要

国家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成为培养优质人才和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城市设计学科具有整合与协同的特点,在指导高品质人居环境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城市设计专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面临发展目标不清、体系混杂和标准不一等问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城市设计教学立足于传统建筑学科优势,坚持以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政素养、国际视野、专业知识、创新能力为目标,历经二十余年的建设和改革,创立了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体系。建筑设计(五-六)(城市设计专门化方向)作为其中的核心课程,以拓宽专业基础和深化实践研究为改革路径,构建了“高阶国际合作+多学科协同+学研产一体”的设计教学模式,在城市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取得良好成效。通过介绍华南理工大学城市设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目标、课程建设及应用情况、课程特色与创新、课程建设计划与建设效果等,以期为城市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大学本科课程质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课程建设作为大学建设重要一环和人才培养载体,却处于高校工作和高等教育研究的边

1。随着国家“双一流”高校和学科建设战略的稳步实施,课程建设与改革逐渐从研究边缘走向研究中心。2019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为如何高质量建设一流本科课程指明了方向: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和改革高等教育教学;二是建设适应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一流本科课程,实现不同类型高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全覆盖;三是实施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即用三年左右时间建设万门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万门左右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020年11月,教育部公布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共计5118门,包括1875门线上一流课程、728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463门线下一流课程、868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以及184门社会实践一流课程。通过“高质量”“多类型”“范围广”“强示范”的一流本科课程体系,营造改革创新的浓厚氛围,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带动教材建设和专业发展,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革命”,助力中国高等教育跃上新台阶。

随着“双一流”高校和学科建设工作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作为一流大学建设的核心要素,在课程理念上突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课程建设上注重反映学科前沿动态和社会发展需求;在课程建设方法上注重教学模式设计与改革,强调多元主体参与和教学互动。国内高校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如何为不同类型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创新课程模式?如何有效整合优势资源以培养学科和专业需要的优质人才?华南理工大学的建筑设计(五-六)(城市设计专门化方向)作为首批入选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积极持续地探索这一系列问题的创新性解决路径。

课程教学体系设计

华南理工大学的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均入选教育部2019年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名单,学科基础雄厚。建筑学院孙一民教授率先将城市设计作为建筑教学的重要内容,逐步建立城市设计教学的基本架构,2010年城市设计教学已进入建筑设计国家级精品课程,随后教学团队参照国际先进教学体系构建起城市设计专门化教学体系(见图1)。

图1  城市设计专门化教学体系

(一) 课程背景与定位

城市设计是对城市形态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是落实城市规划、指导建筑设计、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有效手段。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城市设计,不断提高城市设计水平。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转型中,随着《城市设计管理办法》《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指南》等文件颁布,城市设计在人居环境高质量建设过程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建筑老八校”先后在建筑学本科教学中加入城市设计专门化方向,主要内容为城市设计或城市更新,倾向于基础性调查研究或概念性设计训

2。同济大学于2020年2月,成为国内首个开设城市设计本科专业的院校,次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也成功开设该专业。目前两校的城市设计专业仅为四年制本科,虽然课程体系制定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但是整体教学架构仍处于持续探索阶段,培养计划未延伸至研究生层级,人才培养效果和专业建设水平有待检验。因此,高等教育中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够面对国际化竞争,具有全面综合专业能力和高学术水准的优质人才成为国内建筑学科的重要任3。构建面向国际化的城市设计与实践教学模式,对进一步深化发展学科教育水平和专业学术水准有着积极意义。

(二) 课程教学目标

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教学团队总结出城市设计教学应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政素养、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帮助其实现以下目标:(1)系统理解城市设计基本原理和方法,建立城市发展动态观和系统观,熟练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城市发展问题并进行综合评价;(2)系统掌握多维尺度下城市空间环境调查、分析、认知和设计能力,自主运用新方法和新技术解决复杂问题;(3)掌握城市公共空间研究方法,建构基本的城市空间形态设计逻辑,了解城市设计组织、操作、导控和管理方法;(4)培养团队意识、协同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全球化视野。

(三)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虽然城市设计专业开设院校不断增多,但是我国的城市设计教育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模式较为单一,缺乏与国际多样化教学的有效对

4;二是教学体系建设不完整,缺乏从理论到实践的整体训练架构,出现与社会现实需求脱节的情况;三是课程体系未能充分满足“两性一度”的人才培养要求。

(四) 课程改革优势资源及其应用情况

1 依托优势资源,构筑高水平的国际合作教育平台

(1)建立国际教学名师主导、梯队层次合理的联合教学团队。由教学名师孙一民教授和密歇根大学城市设计专业负责人Roy Strickland教授担任教学主持,Berkeley的Perter Bosselmann教授、TU delft的Vincent Natin教授等知名学者作为课程导师。(2)依托国际一流教育和科研机构的教学合作平台。例如,SCUT与TU delft联合成立的“城市系统与环境联合研究中心”、华南与都灵的“城市设计联合实验室”、亚热带建筑与城市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等。(3)依托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例如,2019年4月华南理工大学与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合办的建筑学(城市设计方向)专业硕士教育项目获教育部批准,成为全国第一个城市设计硕士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华南理工大学,该项目也为完善华南城市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强大支撑。

2 坚持创新导向,构建“拓宽专业基础”和“深化实践研究”并重的教学体系

(1)建立以国际化视野及复合型知识结构为目标的宽口径基础型教学体系。(2)优化以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阶研究型教学体系。

3 创建“开放协同+学研互动”的合作教学模式,推动双向平等的国际教育交流

(1)以城市设计专门化主干课、毕业设计(城市设计板块)为核心,以通识课程等为基础,以海外名师专题讲座、国际联合工作坊、国外访学交流等为补充,形成多专业协同的开放式课程架

5-6。(2)依托重大工程设计项目,在本科高年级及研究生教学中开展实践型研究和联合培养等,构建“学研产一体”的互动式教学模式。

(五) 课程教学组织实施情况

城市设计是建筑学专业核心方向之

7,涵盖了城市规划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心理学、交通市政工程等。通过四年级的建筑设计(五)和建筑设计(六)课程设置,从场地调研、专题研究到设计训练,从小尺度到中大尺度的题目,全流程精准化提升学生的城市设计能力与国际视野。

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一) 课程教学改革特色

在观摩和借鉴国际先进的城市设计课程教学基础上,总结多年教学经验,通过中外比较研究和设计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城市可持续发展观、爱国主义情怀、专业伦理价值观;通过系列城市设计教学和训练(小组合作完成)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协同合作能力。教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率先提出城市设计作为建筑教育的工具

在教学改革进程中,以城市设计理念与方法深化建筑教育改革,培养创新设计思维。开创性提出建筑学科城市设计教育体系改革整体思路,持续推动贯穿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城市设计专门化教学改革。在本科城市设计专门化课程中,以世界经典城市设计案例为例(见表1表2),从阅读、研究与城市相关的理论和现象入手,一是了解认知城市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为掌握城市设计方法奠定基础;二是通过现场考察、案例解读等方式对构成城市的各个系统及其要素进行认知和体验,强调行为参与和角色代入;三是理解城市空间形态中格网、街区、建筑、道路、景观等类型的研究意义和方法,解读其背后蕴含的复杂历史、地域、人文等因素;四是引领学生理解和阐述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城乡规划和风景园林的关系,让学生基本掌握城市设计调研方法和城市空间分析方法,强化城市设计概念教学,建立城市设计思维方式。在训练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城市设计价值观,关注城市公共价值和人的需求,认识城市设计形态成果及其与城市相关背景的内在关联。

表1  城市设计课程安排——形态设计
题目设置配套讲座

①认知城市训练——典型城市区域形态和肌理调研

②世界经典城市设计案例研究(如纽约、巴黎、巴塞罗那、东京、柏林等)

③电影认知城市课程(一周,海外名师计划Roy Strickland教授主持)

④国际联合工作坊(华南理工大学—伯克利联合等)

⑤中小尺度地块城市设计与重点建筑概念设计(如滨水区、旧城更新、城市⑥中心区、街道设计等,主要针对单个地块或相连的若干个地块)

①城市设计认识——阅读、调研与分析

②凯文林奇“五要素”

③城市设计的定义与地段调研分析方法

④海外名师和国际联合工作坊导师专题演讲

表2  城市设计课程安排——综合训练
题目设置配套讲座

①中等尺度城市区域的城市设计(包括重点地段及重要节点的城市设计内容要求,高层建筑等复杂功能建筑单体的基本设计方法训练和规范性掌握)

②结合设计题目的城市形态专题研究

③城市设计导则和实施技术训练(针对单个或若干个地块,分为通则体系、地块导则两个部分)

④城市视频拍摄制作课程(一周,海外名师计划Roy Strickland教授主持)

⑤中大尺度城市区域的城市设计(应基本涉及城市最重要的功能区域,涵盖系统、分项、地块具体设计导控的完整内容体系训练)

⑥认知城市课程(由海外知名教授导学,亲身考察美国、欧洲、亚洲等经典城市案例,并撰写具有一定深度的研究报告)

①城市设计经典名著导读

②现代城市形态研究前沿理论及重要趋向(结合教学团队的研究方向)

③城市设计成果表达和导则编制方法简述(结合实践项目讲述)

④海外名师和国际联合工作坊导师专题演讲

2 领先践行基于城市发展前沿问题的实践和教学深度一体化

华南理工大学依托本土一系列重大城市设计实践项目展开长期教学,如国内领先的广州琶洲西区城市设计、广州历史城区更新、中荷英联合粤港澳大湾区韧性城市设计研究等,聚焦和解决城市发展的重要实际问题。课程题目分为城市设计题目和联合工作坊两大类(见表1表2),根据教学需求交叉进行。将课程教学内容引入实际场地设计训练,从形态认知到基于创新“设计能力”和团队协同能力培养的国际联合工作坊教学模式(见图2),循序渐进把控尺度变化,发扬立足于华南理工大学的“形态设计”教育特色与优势,使学生基本掌握城市设计目标下的空间形态设计方法,帮助学生辩证理解地区发展的驱动条件,理性判断城市形态演变背后的各种支撑机制。

图2  城市设计专门化教学内容

3 在国内创新设立城市设计专门化教学机制

依托现有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强化教学特色,以城市设计专门化主干课程为核心,推动教学组织、课程结构和成果考核模式改革。以建筑设计(六)课程为例,整体采取“思政课统领和渗透”“理论讲授+实践操作”“长短题结合”“个人专题研究+小组综合设计”“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基本能力+素质拓展”等结构严谨的教学组织方法,整合设计教学特性与实际从业需求,培养学生认知、规划、设计、评估等操作能力。

4 构建“高阶国际合作+多学科协同+学研产一体”设计教学模式

开展多层次、高水平国际教育与研究合作。优化国内外资源形成常态化的双向国际联合教学,极大提升学科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以专门化教学和多专业参与的毕业设计城市设计板块为主干,强化跨学科协同设计训练,培养具备团队精神和跨界能力的复合创新人才。系统整合建筑、规划、景观学科的设计教学体系,以课程组织机制创新为路径,构建多专业、复合学科的设计人才培养平台。持续优化“学研产一体”的设计教学模式。搭建涵盖国外多所知名高校城市设计专业的多方合作平台,每年引入1~2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外城市区域为跨学期或整学年的城市设计题目(项目),通过海外名师计划引进国际著名城市设计专家、教授讲学,实地调研国内外优秀城市空间,增加国际化城市设计体验,拓宽城市设计视野,逐步强化城市设计课程教学特色和优势。

(二) 课程改革创新点

1 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创新

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设计人才培养需求呈现多元化、跨学科趋

8-9。(1)依托高水平国际合作平台和三个学科优势资源,结合城市设计发展的国际经验和现实需求,重新定位城市设计在国内建筑学科中的人才培养目标;(2)着眼于我国城市转型发展所面临的新困难和新机遇,促进学生应用学科前沿新技术和新方法解决城市复杂系统问题,培养真正具有全球化视野、跨学科整合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城市设计人才。

2 复合化的教学体系创新

创建和发展“专业基础”与“实践研究”并重的复合型城市设计教学体系。(1)以国际化教学团队为引擎,以学院教学体系为本体,将国际联合设计教学、设计工作坊、专题讨论、场地调查、访学交流等国际化教学模式与现有三个一级学科教学体系进行系统结合;(2)通过课程组织机制创新,为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搭建灵活的跨学科学习平台,构建城市设计教学体系与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科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融合的新途径。

3 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创新

借鉴国际学科发展经验,建立“开放协同+学研互动”的城市设计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1)整合不同学科教学资源,提供针对不同专业培养要求的开放式双语教学课程和国际交流形式;(2)采用师生双向选择的导师制模式,强调设计训练中教学互动,激励学习的自主动力和创新意识;(3)强化“学研产一体”优势,通过双向对等的国际教学交流和联合培养机制,有效提高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学院的国际影响力。

(三) 课程建设计划

1 改革方向

培养具有综合专业基础、核心设计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城市设计人才。构建具备先进教学理念、面向国际化的城市设计教学和课题研究模式,进一步提升学科教育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2 改革措施

(1)强化基于“新工科”理念和创新设计能力培养的城市设计教学模式,在教改中引入高阶性、具挑战性的教学理念与方法;(2)以城市设计教学为核心,深化多层次、高水平国际教育与研究合作,优化教学资源组合,建立常态化、双向对等的国际联合教学机制,不断提升华南理工大学城市设计教育品牌影响力;(3)继续完善国内首创的城市设计专门化教学机制,强化多学科融合与互鉴,凸显多专业协同教学特色;(4)拓展完善跨学科的城市设计板块教学模式,在毕业设计环节开展深入的学科协同与合作,培养复合型设计人才,强调基于工程项目真实环境的调查、分析和设计训练,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城市复杂性问题,培养具备团队精神与跨界整合能力的创新人才,强化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城市设计优秀职业人才培养导向;(5)优化“学研产一体”的设计教学模式,结合实践深入教学,依托优质的国际化科研平台和国家重点实验室资源,构筑双向交流、多元实践的创新人才培育平台。

课程建设效果及总结

(一) 培养质量获得国际性高度认可

课程教学改革已实施多年,效果和评价反馈良好,通过常态化组织“国际联合设计工作坊”“教育部海外名师计划课程”,开设“毕业设计城市设计板块”“城市设计专门化”

10,连续培养了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城市设计创新人才。建筑学科的城市设计专门化方向学生均以优异成绩毕业,获得专门化教育证书。结合POLITO、TU Delft、UCB、TUM等名校的本科生和博士生联合培养项目,已构建起高水平、强特色的城市设计“学研产”基地(见图3)。项目实施以来,专门化方向的毕业生累计有超过80人去往康奈尔、麻省理工、哈佛、香港大学等北美、欧洲和亚洲著名高校的城市设计专业(方向)继续学习深造,表现广获好评。

图3  外专理论讲授、国际工作坊、境外访学交流等

(二) 国际合作学生受益面广

课程体系面向建筑学院广大学生,以建筑学科为基本面,逐渐拓展至其他学科和专业的学生,鼓励学生开展多专业合作和跨领域研究。经过国际视野与本土创新两个维度训练,学生能够从系统、未来角度看待和理解场地;在复合模式下,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不同设计思潮影响下,引领同学对设计媒介表达的信息进行思考与应用。在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城市设计教学培养核心理念和价值不断明晰,教学培养方法和体系逐渐完善,在项目中受益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三) 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创新实践能力明显提升

经过各类国际联合教学、联合设计工作坊和海外名师计划课程等创新型教学,学生的国际视野、交流能力、专业素养、设计实践能力均得到大幅提升。2012年以来,开展国际联合设计教学和工作坊逾30项,学生作业在哈佛大学、东京工业大学等国际名校进行评图和展览。学生在各类重大国际和国内竞赛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见图4),包括2013年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综合奖)国际第二名和国内第一名、2016年亚洲弹性设计竞赛建筑优秀奖和评委推荐奖、2018年第六届TEAM20建筑与规划新人赛优等奖、2019年全国新型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设计竞赛一等奖、2022年中国环境艺术学年奖景观设计金奖、2021年亚洲设计学年奖城市设计金奖、2022年大湾区城市设计大奖学生组金奖等。

图4  部分设计课作业、竞赛获奖成果

(四) 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城市设计教学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的效应,体现了华南理工大学在教学模式创新和设计训练拓展等方面的先进性和示范性。2014年《中国教育报》刊出《华南理工:不问起点直插前沿》专栏文章,重点对建筑学科城市设计方向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平台进行了介绍。2021—2023年,教学团队主要成员获国家级教学奖励2项、省部级教学奖励10项、校级教学奖励3项(见图5)。例如:2018年《城市设计创新人才培育体系改革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0年《校企社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风景园林硕士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2022年城市设计课程虚拟教研室获批教育部首批全国性课程教学类虚拟教研室;2022年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二)课程——广州文冲船厂城市更新设计获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优秀教育成果奖;2023年建筑与城市设计(Ⅱ)入选了全国建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首批建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示范课程建设名单。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台湾淡江大学、逢甲大学等数十所高校前来交流考察课程教学,也扩大了华南城市设计教育的影响力。

图5  部分一流本科课程、教学成果奖证书

当代城市设计教育已转向以培养学生的多学科综合素养和设计整合能力为目标,以创新性教学理念和方法为支撑的新模式,这也有效回应了城市设计学科和专业向“技术理性”“多元思维”“显隐同构”“虚实孪生”

11内涵转型的需求,尤其在国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已成为国内高校培养优质人才和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城市设计专门化教学历经二十余年建设,已具备较为成熟的教学目标、理念、方法、手段、平台、体系,在拓展国际视野和整合优势资源等方面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基于地方性设计实践项目和“学研产一体化”平台的教学研究成果也持续得到业界及同行的肯定,产生了一定影响力,其中建筑设计(五)和建筑设计(六)(城市设计专门化方向)作为核心课程,进行了主要的日常教学改革实践,承担了组织教学资源及平台的任务,对探索一流本科课程的高质量建设道路至关重要。目前,教学改革仍然面临着如何进一步提高资源整合效率和提升联合教学特色等难题。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紧抓机遇,守正创新,才是城市设计教育健康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施佳欢蔡颖蔚郑昱.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以南京大学优质课程建设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214):49-53. [百度学术] 

2

李敏稚赵晓莺.传承·融合·创新——东工大国际联合城市设计工作坊评析[J].高等建筑教育2020292):139-151. [百度学术] 

3

李敏稚尉文婕.基于城市设计视野的风景园林研究生规划与设计教学探究[J].中国建筑教育20192):60-68. [百度学术] 

4

金广君.城市设计教育:北美经验解析及中国的路径选择[J].建筑师20181):24-30. [百度学术] 

5

李敏稚.基于景观都市主义视野的城市设计教学研究——以城市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为例[J].中国建筑教育20164):46-53. [百度学术] 

6

孙一民肖毅强冯江.厚基础 深发展 国际化——华南建筑学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城市建筑201516):53-59. [百度学术] 

7

孙一民.近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城市设计教育[J].建筑学报19995):50-52. [百度学术] 

8

金广君.建筑教育中城市设计教学的定位[J].华中建筑2001192):18-20. [百度学术] 

9

金广君.对城市设计专业教育的思考[J].城市设计20183):36-45. [百度学术] 

10

李敏稚王亭亭尹亚森.整合与协同视野的风景园林研究生城市设计教学研究——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J].广东园林2022443):25-30. [百度学术] 

11

王建国.从理性规划的视角看城市设计发展的四代范型[J].城市规划2018421):9-19,73.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