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刊加载中。。。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建筑技能大师工作室”赋能乡村振兴模式实践探索  PDF

  • 周彝馨
华南农业大学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中图分类号: G642

最近更新:2024-10-24

DOI:10.11835/j.issn.1005-2909.2024.05.015

  • 全文
  • 图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
  • 出版信息
EN
目录contents

摘要

“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之一。德国包豪斯工作坊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影响了其可持续发展,而高校的“建筑技能大师工作室”针对“工作坊”的不可持续性问题,提出了多方面的改进意见,成为包豪斯工作坊2.0模式。以华南农业大学“广府古建筑技能大师工作室”为案例,结合该工作室在乡村振兴领域的研究实践,探索“建筑技能大师工作室”与乡村振兴相互促进的特色之路。工作室在包豪斯“工作坊”体系的基础上改进,突出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贯彻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运用“以行促学,学科融合,扎根乡建”的教学方法,与教学体系高度结合,促进建立特色教学体系;开拓本校建筑学专业多学科交叉的新研究领域;通过不断实践培养熟悉乡村振兴的创新型人才。教学达到了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回馈社会的教学效果,建立起高校学科与外部系统的联系,培养多学科交叉型人才,学院式研究与科普公益工作相结合。

高校“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坊”2.0模式

进入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为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工作规划纲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紧抓“技能大师工作室”制度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成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作坊(Workshop)模式由德国包豪斯学院创造并倡导实施。包豪斯的工作坊模式在艺术设计中被广泛运用,而后在国内外高校应用型学科中普及,是向学生传授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之一。包豪斯工作坊是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即教学为研究和实践服务,研究为教学和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实践为教学和研究提供验证和物质支持,是良性的教育体系循环系统。工作坊由核心人物(导师)和数个小组成员组成,人数可多可少,通过共同探讨预设课题,进行分工合作寻求最优实施方案或多实施方案。包豪斯的工作坊模式使实践的重要性得到了空前的提升,最大化地发展了实践与理论的联系,适应了新的社会需

1

但单一的工作坊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其可持续发展:(1)时效性和目的性强,课题之间难以保持连贯性,缺乏持续的项目与资金支持,工作坊难以持久发展;(2)人员流动性大,对于高校来说,学生流动性大,承继性容易出现断层,人员的变化导致工作坊的不稳定和短期性;(3)资金来源不稳定,单靠教学支持,其运营经济来源不稳

2-4

高校“技能大师工作室”(Studio)模式针对以上工作坊的不可持续性原因,提出了多方面的改进措施:(1)创品牌型实体,以品牌方式运营,引导项目课题,以保证课题的方向性与持续性;(2)固定的组织架构,工作室的核心团队较为稳定,其他人员梯级分布,合理安排“核心教师—青年教师”“高年级学生—中低年级学生”的“传-帮-带”式稳定联系;(3)与政校企多方合作,以服务社会谋求发展,与社会、政府、企业、行业团体不断交换能量与资源,在资源和经济方面较为稳定。高校“技能大师工作室”模式可以认为是工作坊模式的2.0版

511

“广府古建筑技能大师工作室”概况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华南农业大学作为岭南地区重要的农业大学,顺应时代潮流,发挥优势特长,乘此契机开展乡村振兴领域研究和实践。学校学科门类齐全,98个本科专业涵盖农、工、文、理、经、管、法、艺,多学科融合发展,多方面支持乡村振兴事业。华南农业大学的建筑学专业探索学科与“技能大师工作室”共同发展、互相促进的新教学模式,引领华南地区的乡村振兴教育事业,拓展在乡村振兴的防灾减灾、合理规划、生态宜居方面的教学研究和实践。

“广府古建筑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于2016年,如图1所示。工作室由具备10余年广府历史村落、古建筑领域研究经验的专业教师主持,团队成员包括核心教师14人、在读学生34人。2016年获“专家工作室”“名师工作室”等称号,2018年获“传统建筑与历史村落保护研究基地”称号,2019年获“广东省技能大师工作室”称号。团队成立至今,获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5项省级科研课题、6项市区级项目。团队出版专著6部,其中3部为师生合作出版。师生获全国性竞赛金奖9项,银奖8项,铜奖23项,工作室的教师26人次获最佳指导教师奖。同时,工作室承担大量的社会公益工作。从2019年开始,“技能大师工作室”模式与建筑学科的教学、科研、实践深度结合,并且置于华南地区乡村振兴的前沿阵地进行探索试验。

图 1  工作室LOGO

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

“广府古建筑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第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以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和“学科融合”为教学理念。工作室聚焦于岭南传统建筑与历史村落,团队成员长期致力于历史村落、传统建筑的研究与保护,克服艰苦的环境开展实地调研,足迹遍布整个华南地区。长期努力与坚持,旨在探索一条岭南乡村振兴领域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相互促进的特色之路。

“以行促学,学科融合,扎根乡建”的教学方法

“建筑技能大师工作室”教学方法以“以行促学,学科融合,扎根乡建”为核心,以科研、实践促进教学,通过多学科教学方法相互作用,实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一) 以行促学:与教学体系高度结合,促进建立特色教学体系

华南农业大学作为华南地区的重要高校,建筑学专业的教学体系中有中国建筑史、岭南建筑与园林、岭南乡土建筑与文化、历史建筑调查与测绘等课程,“技能大师工作室”团队的研究方向与这部分课程高度相关。工作室的核心成员均为教师骨干,是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与执行者,因此工作室的研究方向和进度与教学体系高度配合,工作室学生引入、项目配合与课程的时间安排高度吻合,丰富和夯实了课程实践。

踏查与测绘工作是建筑学专业教学与实践的基础,是获得大量研究资料的前提。每年“技能大师工作室”组织师生踏查各地的历史村落和传统建筑。10余年间,团队从广东佛山本地历史村落开始,沿着西江流域逐渐溯源,走过广西的大部,直达云南东部和贵州南部。至2018年,已经完成了西江流域282个代表性历史村落的踏查工作。2019年开始,团队又开始了北江流域历史村落之旅,并溯源至湖南与江西。至今,工作室团队已完成北江流域43个代表性历史村落的踏查工作。踏查成果为工作室师生共有,可用于师生的教学与科研。部分成果收录于师生合作出版的《西江流域传统聚落防灾史研究》《佛山历史村落》等专著中,且即将出版《佛山传统村落与中国古代文明》《顺德古村落研究》等专著。

在古建筑踏查和测绘工作方面,经过多年坚持的课堂与业余测绘,已经踏查和测绘了数百个重要传统建筑,如图2图4所示。成果部分收录于《佛山传统建筑》《佛山祠庙建筑》《顺德古建筑研究》《岭南祠庙一阕》中。学生因在学习古建筑营造过程中的扎实工作态度,受到大量文保设计单位与古建筑设计单位的青睐,为部分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

图 2  湖南永州宝镜村调研

图 3  广东肇庆澄湖村调研

图 4  广东云浮水东村测绘

与The University of Newcastle(澳洲纽卡素大学)合作开展国际班教学,工作室与国际班合作乡村规划实践项目,并开设乡村田野调研、岭南乡土建筑实践等课程,已与当地政府合作定点田野调研与乡土实践的村落包括佛山三水岗头村、高明深水村、郎锦村,广西贺州东水村等。建筑学专业将继续与国际教育合作“国际联合课堂”和“开放式村落展览”活动,邀请专家进行联合教学,并展示合作乡村规划实践项目的成果。

在华南农业大学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修订中,团队主持新增了岭南乡土建筑营造课程,包括岭南乡土材料认知、场地营造、田野调查、建筑营造,重视实践、突出涉农专业的优势、突出地域性特点,锐意建设为一门农业院校的特色课程。

(二) 学科融合:开拓本校建筑学专业多学科交叉的新研究领域

当前,建筑学专业发展普遍遇到了一定的瓶颈,国内各高校集中力量寻求突破,其中一个重要方向是多学科交叉,引入新技术、新观念,以求突破建筑学专业部分陈旧的教学模

6

“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科研领域广泛,涵盖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防灾学、历史学、文化学等领域。核心教师成员的学缘构成与丰富经验互补,分别具备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国家注册造价师、高级景观设计师、高级古建筑项目经理等执业资格。当前团队汇聚了各学科的高端人才,包括新能源、大数据、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研究、BIM、VR虚拟现实等多个前沿学科。

“技能大师工作室”开拓了建筑学专业多学科交叉的新研究领域,主要包括:水利工程学与建筑学交叉融合——堤围格局与聚落形态的关系研究;防灾学与建筑学交叉融合——传统村落防灾形态的研究;社会学与建筑学交叉融合——传统村落的社会适应性研究;景观学与建筑学交叉融合——聚落景观研究。这几个领域的课题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和广东省人文社科基金的立项支持。

(三) 扎根乡建:通过不断实践培养熟悉乡村振兴的创新型人才

“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科研内容深刻影响了专业学生,经过了长期持续实践,他们对乡村的观察和研究有了一定的认知,设计选题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回归生活本源,关注周边需要振兴的村镇,拓宽了建筑学专业的设计领域。

工作室核心团队在研究村落的同时,不断敦促师生结合专业思考村落振兴的未来方向。数年来,师生利用深厚的村落调查和研究基础,参加了多个国家级设计大赛,选题以历史村落活化为主,获得多个全国性大奖。在本土的设计竞赛中,团队更具优势。2021年,第五届“泛北部湾高校建筑设计课程联合教学及竞赛”和第十二届“博意设计·众图·筑觉杯”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中,团队学生获一等奖;2020年第一届东方创意之星设计大赛获最佳学术奖金奖;2019年“佛山首届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创意设计大赛”中,团队学生同时获得一等奖与“最佳人气奖”,如图5所示;2019(第三届)广东省“学院奖”青年师生设计艺术大赛获得一等奖。他们的作品立足地方,将研究成果与设计项目深度结合,虽不成熟,但自有见地,带来了一股清新的创作风气。团队科研成果不仅丰富和更新了教学内容,而且增加了科研的深度和厚度。

图 5  工作室的学生参加“佛山首届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创意设计大赛”路演决赛并获得一等奖与“最佳人气奖”

工作室培养出一批为乡村振兴服务的栋梁之材,学生的创新和设计能力受到社会的肯定,对乡村振兴的理解程度亦高于较多专业设计师,大批学生进入了乡村振兴、文物建筑保护等方向的设计机构。

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回馈社会的教学效果

“广府古建筑技能大师工作室”在追求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回馈社会的教学效果方面做出多方面的努力与尝试。

(一) 学科发展:建立高校学科与外部系统的联系

学科自诞生之日起就与知识生产演化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从历史演变看,学科的发展离不开系统化的实践组织工

7。自“教研合一”理念提出以来,科学研究的知识生产创新在高等教育职能体系中的地位愈来愈高,推动了研究型高校的发8。20世纪初,受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主张打破传统高校的封闭状态,走出“象牙塔”,关注学科知识实践,以更好地与社会发展接轨。通过知识实践可以建立起高校与其外部系统的联系,形成更加开放的学科专业生态系9

(二) 人才培养:培养多学科交叉型人才

(1)培养创新思维人才。“广府古建筑技能大师工作室”倡导的多学科交叉研究,融合建筑学、防灾学、地理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学科,项目与团队注重吸收多领域的人才,建设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环境,以项目合作研究方式培养多学科交叉型人才,以推动研究的突破。核心教师成员学缘构成与经验互补,团队汇聚了各学科的高端人才,涵盖多个前沿学科。学生在工作室接触到不同专业理念的碰撞,迸发创新思维,这是创新的动力源泉。

(2)培养系统型思维人才。工作室立足于系统研究课题,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深挖研究方向,形成了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把研究对象(乡村振兴)与研究者(师生)看作一个系统,从整体出发,达到最优目标。在此研究逻辑引领下,培养出大量具有系统性思维的人才,有大局观,注重整体系统,有利于搭建乡村振兴的整体框架,形成新的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这是创新的坚实基

10

(3)培养具有总结历史、推演未来能力的人才。工作室锐意研究乡村形态的过去与现状,研究乡村形态演变的动因,推演乡村未来的发展。工作室培养的人才可以获得总结历史、推演未来的能力。

(三) 回馈社会:学院式研究与科普公益工作相结合

“技能大师工作室”配有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向全社会公开的公益性广府建筑知识宝库,当前微信公众号由传统建筑和历史村落两大板块组成,共22个专栏,涵盖了广府建筑和广府村落的各个方面,其中VR虚拟现实全景动画展示和掌上课程、掌上书籍等最有特色,如图6所示。

图 6  广府古建筑技能大师工作室公众号

利用VR虚拟现实全景动画技术,让学生和观众实时、实景、互动式观察和体验设计成果,观众 可以在体验的同时和作者互动,如图7所示。此项技术应用在公众号和课程中,使学生们对自己的设计理解更深刻、思考更细致;应用在毕业设计展览和课程作业展览中,使观众更加切身体验学生们的设计成果,方便社会检阅教学成果,也方便学生互评作业、互相学习,如图8所示。

图 7  公众号内村落活化地VR虚拟现实体验

  

图 8  观众现场体验工作室的村落活化设计VR

以视频和微信翻页推文技术进行课程和课件推广,学生和社会人士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课程。将广府建筑书籍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微信翻页推文,并配以讲解,最大程度的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全部新媒体技术支持由工作室的学生完成,进一步培养素质全面的新型建筑设计人才。

工作室除了出版学院式研究的专著,还出版了不少岭南古建筑的科普著作,如《岭南祠庙一阕》《佛山传统建筑》《佛山历史村落》《佛山祠庙建筑》等,其中,《岭南祠庙一阕》获2023东方创意之星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国赛金奖、2023年度广州科技传播力量年度十佳优秀科普作品。

“技能大师工作室”重视将资源回馈于社会,承担了大量乡村振兴的公益工作,包括乡村振兴的公益讲座、公益活动,乡村振兴的学术推广等。工作室长期为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佛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东莞市图书馆、东莞市建设培训中心、汕头市建委、清晖博士论坛、德胜读书会、榕树头村居保育公益基金会等提供公益讲座和技术服务,如图9所示。工作室参与了佛山地区3批历史村落活化的提名、验收等工作,参加了顺德均安镇关帝巡游活动、顺德龙眼村龙眼点睛活动等地方文化推广活动,并将研究成果推广到各地。

结语

经过6年的建设和摸索,“广府古建筑技能大师工作室”初步探索出一条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高等院校建筑学科的发展之路。其在包豪斯工作坊体系的基础上改进,突出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贯彻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运用“以行促学,学科融合,扎根乡建”的教学方法,达到了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回馈社会的教学效果。

高校“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模式仍然在不断探索改进中,“广府古建筑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试点典型,极具研讨的价值。期望该模式能抛砖引玉,共同促进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

参考文献

1

赵仕奇.包豪斯教育对工业设计的影响[J].工业设计20114):62-65. [百度学术] 

2

刘一凡.景观设计专业项目制实践工作坊教学模式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23):138-139. [百度学术] 

3

王倩娜张锡娟汪源源.“工作坊”模式在风景园林设计与建造课程中的革新及应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57):173-180. [百度学术] 

4

李敏稚赵晓莺.传承·融合·创新——东工大国际联合城市设计工作坊评析[J].高等建筑教育2020292):139-151. [百度学术] 

5

谢璇刘笑社区更新文化弹性机制的构建与实践探析——以广州老旧社区微改造工作坊为例[J].美术学报202111):121-124. [百度学术] 

6

周光礼.“双一流”建设中的学术突破——论大学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J].教育研究2016375):72-76. [百度学术] 

7

马陆亭.一流学科建设的逻辑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62-68. [百度学术] 

8

田贤鹏.一流学科建设中的知识生产创新路径优化——基于知识生成论视角[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6):7-13. [百度学术] 

9

方芳周金星.乡村振兴战略下高校“设计下乡”服务地方联动机制研究——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城心设计”工作坊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17):22-24. [百度学术] 

10

朱冰莹董维春.学术抑或市场:大学知识生产模式变革的逻辑与路向[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17):131-138. [百度学术] 

11

张艳玲严晞彤邹晓璇.Mapping工作坊在建筑教育上的创新思维培养[J].中国建筑教育201802):89-95.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