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过细致梳理和分析学术界关于科学家精神的相关文献,总结了科学家精神及其相关研究的发展脉络,深入探讨了现有研究的关注焦点、特征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对科学家精神的科学内涵、推广和传播的方法、途径、成效评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在积极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加速实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策略的当下,弘扬科学家精神以赋能科技强国建设的未来趋势和具体实施路径。
欢迎按以下格式引用:于蒙蒙,张雷生.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研究的发展脉络、问题特征和未来实践方向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25,34(1):1-10.
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加剧的时代背景下,科技创新已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与发展的核心驱动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
科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浮躁、功利风气以及学术不端等问题,对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构成挑
该阶段,尽管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尚未被明确提出,但在科技文化建设中始终体现了相关价值观念和思想。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着重强调了科研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学术规范,为科学文化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2000年后,学界开始关注科学家在科研实践中的价值观问题,探讨了爱国奉献、创新求实等核心品质的重要
该阶段尽管相关学术研究刚刚起步,科学家精神的价值以及科学内涵也尚未被正式提出,但其核心思想逐渐积累成熟并初现雏形。研究视角大多从西方科学社会学理论出发,以学术探讨和案例解读为
2018年,科学家精神正式被提出,标志着科学家精神从隐性价值转向显性表达,成为科技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为研究注入了中国化和时代化的核心内容,使得研究的主题和方法逐步具体化和实践化,为科学家精神的理论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9年,《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发布,提出科学家精神的核心内涵: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
在政策引导下科学家精神研究实践化特征明显,广泛融入教育教学、科技传播和政策制定。研究突出科学家精神的中国化表达,深入剖析如钱学
对科学家精神的研究经历了从“普适性”到“中国化”的转变,体现了科学家精神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也反映了国家科技文化建设与战略需求的变化。起步和发展阶段奠定了科学精神的理论基础,侧重学术讨论和职业规范;认识不断深化阶段,研究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和历史背景,完成了概念的继承与创新,更加关注科学家的精神特质和社会责任,服务于科技创新和社会教育,实现了科学家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科学家精神正从概念化、符号化向系统化和生动化转变,成为国家科技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理论与实践中得到深化与推广。
科学家精神研究演进体现了内容、目标和重点的有机衔接与深化。起步和发展阶段聚焦科学精神的普适价值和职业规范,奠定了理论基础。认识不断深化阶段则融入中国文化与历史背景,结合新时代需求,创新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家精神体系,使其从学术伦理扩展为国家科技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步融入教育、科研管理和社会实践,实现从理论到应用的全面推广。
研究目标经历了从理论探讨到实践导向的转变,起步和发展以学术讨论为主,侧重科学精神的核心概念及其在科研中的普适性价值;认识不断深化阶段聚焦国家科技创新和社会教育需求,赋予科学家精神以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引导科研人员践行国家科技战略,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与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重点从职业规范向精神内涵深入发展,从解决学术不端和浮躁风气的规范性要求,转向挖掘科学家的精神特质和社会责任。认识不断深化阶段通过结合国际挑战与技术需求,强调科学家精神在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文化价值,并通过历史案例与政策引导推动其在社会中的广泛传播与落地。未来,科学家精神将在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持续的文化和价值引领。
科学家精神的形成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首先,科学家精神的形成植根于科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富有丰富的历史传承价
科学家精神以求真务实和勇于创新为核心,既为科技工作者提供思想指引,又为科技创新注入精神动力。其求实与奉献精神规范科研行为,营造健康学术环境,保障科研生
科学家精神具有包括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协同精神和育人精
科学家精神日益呈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科学家精神虽然具有普适性,但其具体表现形式和内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演
在课程教学中融入科学家精神,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创新能力和塑造家国情怀。教育是科学家精神传承的基础,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学界和教育实践逐步探索科学家精神与课程教学的结合,形成了以思想政治课程融入为主阵地,基础学科教材融入为载体,特殊群体教育模式融入为手段的科学家精神传承与培养路径,体现了从基础教
科学家精神的弘扬是时代赋予思政课教学的新使命,不仅有助于建设科技强国和培养时代新人,还推动了思政教学与时俱
科学家精神的传播不仅需要通过课程教学和教育实践融入学生培养,还需在更广泛的社会与文化场域中进行拓展,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传播体系。目前,对科学家精神传播场域的构建可以更好地传递科学家精神的核心价值,增强其社会影响力。
首先,教育基地建设,打造科学家精神的实践平台。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进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建设,以沉浸式体验和实践活动让参与者直观感受科学家精神的内
其次,主流媒体传播扩大科学家精神的社会影响力。主流媒体在科学家精神的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引领作用,通过多样化的传播手段,可以将科学家精神的影响力辐射到更大的社会范
最后,校园文化建设是培育科学家精神的沃土。校园是培养和传播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场
优秀科学家精神的专题宣传研究,特别是通过个案研究深入剖析杰出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不仅能够系统总结科学家精神的核心要素,还可以生动展示其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深远影响。个案研究以科学家的个人经历、学术成就和社会贡献为核心,多维度揭示科学家精神的形成过程、实践路径和社会价值,为科学家精神的传播提供了深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支
首先,深入记录科学家的成长历程与科研生涯。有研究通过梳理科学家在不同阶段的思想转变、职业抉择及科研探索,分析其如何在挑战与困境中锤炼出爱国、创新、求实和奉献等核心品
科学家精神如何在不同科研场景中具体实施和评估,尚缺乏系统性研究与指导。当前,学界在科学家精神的理论深化和内涵扩展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研究者结合新时代科技发展的需求,对科学家精神进行了深入阐
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体现其中国特色仍需探索。科学家精神的研究开始拓展到历史学、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形成了多维度的研究视角,丰富了科学家精神的理论体系。但是科学家精神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内视野,对其在国际科研合作中的表现和全球科学文化中的地位探讨较少,限制了研究的广度和国际影响
当前研究更多聚焦于科技界内部,公众作为科学家精神的感知对象和传播媒介的重要角色被忽
在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研究中,存在较多关注个体科学家精神的现象,缺乏对多层次协同培养的系统性探索。呈现出聚焦个体事迹、强调精英属性、形式化宣讲等鲜明特征。具体来说,研究多以个体科学家的典型事例为核心,通过讲述其求实、创新、奉献等精神品质,激励公众和学生的认同感。科学家精神被主要视为顶尖科学家的专属品格,忽略了其在科研团队、教育群体和社会大众中的普适
多层次协同培养是一种更加全面和系统的科学家精神弘扬方式,能够突破单一视角的局限。协同培养体现了个体与群体的结合,从关注个体科学家到关注科研团队,强调协同合作的重要
科学家精神作为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观,正从理论探讨向实践应用转变。未来研究将以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为核心目标,强化实践导向,使科学家精神成为各领域实际行动的准则与指南,为提升全社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供精神支持。过去的研究侧重于科学家精神核心内涵的梳理与理论体系构建,与实际需求存在脱节。未来将突破理论局限,探索科学家精神在科研管理、教育、企业创新和公共决策等具体情境中的实践路径,增强其适应性和引导力。同时,通过挖掘优秀科学家的实践案例,提炼可操作的经验和方法,为社会各界提供指导,并构建科学家精神的多维评估体系,推动其在实际工作中的落地实施。
在全球科技合作与竞争背景下,科学家精神不仅推动国内科研,还在国际交流、资源整合与应对全球挑战中发挥关键作用。跨国科研项目、联合教育计划和全球科技峰会等平台为科学家精神的传承提供载体,体现其在技术创新、科学伦理与全球问题治理中的价值。未来研究应聚焦文化差异中的共性,推动科学家精神的融合发展,构建开放、协作、创新的全球科学生态。研究科学家精神在国际语境中的作用,需注重不同国家和地区科学文化传统的对比分析。欧美发达国家强调独立创新与学术自由,促进科学家在开放、批判性思维中探索未知。东亚日韩两国重视团队协作与社会责任,科学家精神与集体目标和国家利益紧密相连。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则赋予科学家精神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使命。跨文化对比研究有助于揭示科学家精神的普适价值与文化特性,强化国际合作的精神支持与文化纽带。
科学家精神的未来研究更注重其社会化传播和公共价值的实现,这既是为了传递科学精神,又是为了将科学家精神塑造为全社会共同的文化追求和价值认同。科学家精神不局限于科研群体,而应通过多样化传播方式融入大众生活,成为人人践行的行为准则。首先,科学家精神的社会化传播需依托新媒体技术和多样化传播渠道,打破传统传播方式的局限。新媒体平台的高效、互动性强和传播面广等特点,能将科学家精神的内涵更直观传递给不同受众群体。其次,影视作品也是传播科学家精神的重要载体,挖掘历史上或当代科学家的故事,将其科研历程、生活片段及思想贡献用艺术化的形式展现给观众,使科学家精神更加具体、生动,成为可以模仿和追随的榜样。最后,科普活动在科学家精神的社会化传播中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科学展览、公众讲座、科学节等线下活动,可以让公众近距离接触科学家及其工作成果,了解科学探索背后的精神力量。
从单一关注转向协同发展,体现了多层次、多维度的综合探讨。首先,将弘扬科学家精神与加强学风建设紧密结合,强调二者相辅相成,旨在共同优化科研环境,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其次,在教育领域,强调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协同培养,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
科学家精神研究从探索阶段的理论奠基,到深入阶段的实践转化,经历了从学术性到政策导向、从普适性到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它不仅是一种学术研究,而且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传承,为新时代中国的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精神动力。未来,科学家精神研究将在团队协作、主体培育和协同发展等方面进一步深化,为构建全球科技创新体系贡献中国智慧。未来,科学家精神研究的特点体现为理论与实践的双轮驱动、跨学科的融合视角、教育功能的深化、国际化拓展,以及社会传播的强化。这些特点将推动科学家精神研究更具系统性、针对性和时代性,为建设科技强国和创新型社会提供思想支撑和文化保障。
参考文献
李福,李正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问题及其解决路径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23,39(10):3-10,83. [百度学术]
王建朋.政策利好效应持续释放[N].新华日报,2024-11-23(1). [百度学术]
黄小茹,王贝特.道德和价值嵌入:科学家精神实践路径探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24,40(11): 123-130. [百度学术]
聂常虹,杨俊成,姜秉国.矢志不渝科学救国 治学育人奉献一生[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34(7): 730-731. [百度学术]
中国政府网.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20-09-11)[2024-11-22]. https://www.gov. 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547627.htm. [百度学术]
新华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EB/OL].(2022-09-04)[2024-11-2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2-09/04/c_1128975250. htm. [百度学术]
杜剑涛.我国高校研究生科技伦理教育体系的构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24,40(4):136-143. [百度学术]
一彤.科学家论创新精神[J].漳州职业大学学报,2000,2(1):27. [百度学术]
阮云志.默顿学派科学规范理论的中国化重建[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17):236-240. [百度学术]
高杨帆.从“黄金大米”事件看科学家的伦理责任[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33(4):23-28. [百度学术]
杨东占.构建信用体系 加强科研诚信制度建设[J].中国高校科技,2014(9):11-15. [百度学术]
沈君,王续琨,严建新,等.科学家学:全域社会视角的科学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4):244 -248,258. [百度学术]
陈家忠.科学之魂——谈科学家崇尚科学精神[J].科学与无神论,2006(5):28-29. [百度学术]
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EB/OL].(2019-06-11)[2024-11-22].https://www.gov.cn/zhengce/202203/content_3635402.htm. [百度学术]
孙伟.科研育人与学风建设的协同发展:逻辑理路与融合路径[J].现代教育科学,2024(6):59-65. [百度学术]
卢胜军,顾吉环,李明,等.钱学森科学家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J].科技导报,2023,41(17):40-46. [百度学术]
王宏广,马国辉,辛业芸.论袁隆平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J].杂交水稻,2022,37(S1):28-31. [百度学术]
史现明.赵九章对科学家精神的贡献——协同精神与敢为人先的科学教育家典范[J].自然辩证法研究,2022,38(11):102-108. [百度学术]
傅子杰,李沫.科技馆开展“工程文化”主题教育的价值及路径[J].中国校外教育,2024(5):28-37. [百度学术]
李梦星.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养成机制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24. [百度学术]
齐世香.新时代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学理溯源、逻辑理路与实践价值[J].延边党校学报,2024,40(5): 14-19. [百度学术]
倪素香,华翔.习近平关于科学家精神重要论述的形成依据、核心要义及价值意蕴[J/OL].学术探索,2024: 1-7. (2024-10-11)[2024-12-12]. https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3.1148.C.20241010.2207.002.html. [百度学术]
何玉芳,龚凌雁.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视域下的科学家精神[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6):58-68. [百度学术]
潘玉静.新时代大学生科学家精神培育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22. [百度学术]
唐钱.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D].重庆:重庆理工大学,2021. [百度学术]
魏永莲,万劲波.科学家精神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与时代特征[J].科技导报,2023,41(17):14-21. [百度学术]
郝琦蕾,李佩玲.基于中小学科学教育培育科学家精神:价值、困境与路径[J].中小学科学教育,2024,(6):18-24. [百度学术]
吴艾卿,于伟男.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4(10):16-18. [百度学术]
刘师妤.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8):42-44. [百度学术]
吴成军.培育科学精神 弘扬科学家精神——人教版义务教育生物学新教材育人功能的设计与实践[J].生物学教学,2024,49(8):18-22. [百度学术]
马骏骙.教科书中的科学家形象及其精神[J].基础教育,2023,20(6):67-76,87. [百度学术]
董贝贝,白欣.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内涵与实践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4(31):5-10. [百度学术]
谭爱国,莫凡.科技强国建设视域下拔尖创新人才价值观引导研究[J].领导科学论坛,2024(10): 74-78. [百度学术]
邢晓沛,杨佳,胡夏.科学家精神融入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四重逻辑[J/OL].当代教育论坛,1-11.(2024-03-19)[2024-12-01].https://doi.org/10.13694/j.cnki.ddjylt.20240319.004. [百度学术]
宁俊康.科学家精神融入青少年STEM教育的价值内涵与路径选择[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39):20-22. [百度学术]
吴顺鹏,石丽敏.弘扬科学家精神阵地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建议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4,32(4): 90-96. [百度学术]
新华社.七部门共同推动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建设[EB/OL].(2022-03-18)[2024-11-22].https://www. gov.cn/zhengce/202203/content_3635402.htm. [百度学术]
黄佩婵,覃秋明.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的育人策略与模式实践探索[J].科技传播,2024,16(14):27-31. [百度学术]
朱正宁,赵希庆,周熙,等.农业战略科学家精神特质与培育路径探析——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J].农业经济,2023(4):125-126. [百度学术]
许文勇,邱爱金,高博.主流媒体短视频中的科学家形象建构分析——“中国科学家”抖音号的创新实践研究[J].传媒观察,2023(S1):90-94. [百度学术]
周荣庭,薛松.全媒体时代科学家精神主题展的策展优化[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4,10(4):45-52. [百度学术]
唐彩斌,沈华.让科学家精神照亮校园[J].人民教育,2022(19):23-25. [百度学术]
蒋荣,覃婷婷,潘斌,等.向袁隆平学习,以科学家精神加强耕读校园文化建设——以怀化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杂交水稻,2022,37(S1):183-186. [百度学术]
张正严,罗洁.中小学“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的时代价值、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J].中小学科学教育,2024(6):10-17. [百度学术]
复兴路上的科学家精神——新时代·新青年:国家的需求就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4,39 (6): 942. [百度学术]
孙强,何雨蔚,赵雨欣.弘扬科学家精神永葆赤子情怀——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流体密封工程专家王玉明教授[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4(11):46-49. [百度学术]
王秀芳.构建世界科技强国背景下的“两弹一星”精神传承与发展[J].高原文化研究,2024,2(3): 8-15. [百度学术]
卢胜军,顾吉环,李明,等.钱学森科学家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J].科技导报,2023,41(17):40-46. [百度学术]
武维华.学习邓稼先爱国、奉献、科学精神助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J].民主与科学, 2024(3):3-5. [百度学术]
孙洁.缅怀袁隆平院士弘扬科学家精神[J].中国农村科技,2021(6):34-37. [百度学术]
李建强,许进.“两弹元勋”邓稼先:践行科学家精神的典范[J].科技导报,2024,42(10):6-17. [百度学术]
毛长青.弘扬科学家精神,为民族种业崛起接续奋斗——深切缅怀敬爱的袁隆平老师[J].杂交水稻, 2022,37(S1):204-207. [百度学术]
张金金.弘扬中国科学家精神的现实意义及路径选择[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22(1):98-107,112. [百度学术]
张毓强.国际传播视野下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J].科普研究,2022,17(6): 75-79,98,112. [百度学术]
马健铨,何光喜.科技界与公众对科学家精神的认知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22,(2):12-14. [百度学术]
宋春苗.新时代大学生科学家精神及培育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23. [百度学术]
郭飞,王倩倩,金灵辉.我国科学家精神研究评述[J].科技经济导刊,2024,32(5):54-65. [百度学术]
刘在洲.科学家精神培养:引育大学生献身科学事业的重要基石[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2): 84-87. [百度学术]
赵忠秀.促进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协同培养[J].人民论坛,2024(20):39-43. [百度学术]
许雪莹.小学生科学家精神培养:理论探讨、实践经验及对策建议[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21.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