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博士生延期毕业现象引起学界和社会广泛关注。基于“局内人-局外人”视角,采用归因分析法,对建筑学科博士生延期完成学业现状、成因、本质进行了分析,发现建筑学科博士生毕业年限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涉及个体、导师、团队、学科、制度等五个层面。具体而言,感性设计思维向理性逻辑思维转变困难、设计师与研究者双重身份失衡、“师徒制”模式与现代科研需求错位、学问方法与评价体系失配,以及培养机制与考核机制失当是造成建筑学科博士生延期毕业的根本原因。针对上述分析结果,提出了调整建筑学科博士生基本修业年限、实行多元评价制度、扩大贯通制研究生培养规模、构建学术科研梯队、优化导师考核制度、建立学业帮扶机制等措施,以期为改进建筑学科博士生培养模式、降低延期率提供有益参考。
博士教育肩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使命。随着我国博士生培养规模不断突破新高,博士生延期毕业现象越来越普遍,延期毕业率呈上升态势,且延期率和延期时间在不同个体、不同学科和不同院校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总体而言,现有研究注重分析认知性因素对按期完成学业的影响,较少考虑学科差异和内在复杂因素影
本研究选取的建筑类高校是我国首批建筑类专业博士授权单位之一,具有较强的代表性。2010—2022年,该校共招收建筑学科博士生600名,其中男性占比46%,女性占比54%。
该校建筑学科博士生学习年限为6~7年的人数最多,占比28.13%;5年以内毕业人数为56人,占比29.17%;超过5年完成学业人数为156人,占比73.58%,如
毕业时间/年 | 人数 | 占比/% |
---|---|---|
n≤4 | 21 | 10.94 |
4<n≤5 | 35 | 18.23 |
5<n≤6 | 28 | 14.58 |
6<n≤7 | 54 | 28.13 |
7<n≤8 | 35 | 18.23 |
8>n | 39 | 20.31 |
资料来源:该校研究生院办公室。
博士生延期毕业主要指博士生未能按规定的学制毕业而延长学习时间的现象。2014年,该校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将学术型博士生的学制由3年调整为4年。然而,由
性别 | 未延期人数 | 延期人数 | 博士生总数 | 未延期人数占比/% | 延期人数占比/% | 延期毕业率/% |
---|---|---|---|---|---|---|
男 | 20 | 83 | 103 | 19.42 | 80.58 | 85.38 |
女 | 11 | 98 | 109 | 10.09 | 89.91 |
延期时间/年 | 毕业生人数 | 在校生人数 | 延期率/% |
---|---|---|---|
n≤0.5 | 56 | 49 | 67.17 |
0.5<n≤1 | 28 | 45 | |
1<n≤2 | 54 | 23 | |
2<n≤3 | 35 | 26 | |
n>3 | 39 | 48 |
一是向已毕业与在读年限超过五年的博士生发放调查问卷157份(回收82份,回收率52.23%),以了解博士生延期的共性影响因素。问卷包括基本信息(性别、年龄、读博动机等)、论文研究类型、师生交流频次,以及学校制度效果评价等。问卷的信度分析结果良好,内容效度获得研究生院领导和多位博士生导师的认可。二是根据目的性抽样原则,选取15位博士生(已毕业或在读年限超过5年)、11位博士生导师(皆为受访博士生的导师,以尽可能实现师生匹配)、5位研究生教育管理者,围绕“建筑学科博士生毕业年限长影响因素”主题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在11位受访博士生导师中,多数拥有10年以上的博士生指导经验,且部分导师为所在学科带头人;在5位受访研究生教育管理者中,皆拥有多年博士生管理经验。受访博士生基本信息如
访谈编号 | 性别 | 学习方式 | 延期时间 | 受访状态 |
---|---|---|---|---|
202207-01 | 男 | 全日制 | 半年 | 已毕业 |
202207-02 | 女 | 非全日制 | 1年 | 未毕业 |
202207-03 | 女 | 全日制 | 半年 | 已毕业 |
202207-04 | 男 | 非全日制 | 3年 | 未毕业 |
202207-05 | 女 | 非全日制 | 3年 | 未毕业 |
202207-06 | 男 | 全日制 | 未延期 | 已毕业 |
202207-07 | 女 | 全日制 | 2年 | 未毕业 |
202207-08 | 男 | 全日制 | 2年 | 未毕业 |
202207-09 | 女 | 全日制 | 1年 | 未毕业 |
202207-10 | 男 | 全日制 | 1年 | 未毕业 |
202207-11 | 女 | 全日制 | 1年 | 未毕业 |
202207-12 | 女 | 非全日制 | 2年 | 已毕业 |
202207-13 | 男 | 全日制 | 1年半 | 已毕业 |
202207-14 | 男 | 全日制 | 2年半 | 已毕业 |
202207-15 | 男 | 非全日制 | 1年 | 已毕业 |
本研究采用归因分析法,从博士生、博士生导师和研究生教育管理者多维视角分析建筑学科博士生延期毕业的原因。归因理论自海德于1958年提出以来,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研究
具体操作层面包括以下步骤:(1)开放性编码,通过整理访谈文本,收集资料,确定范畴;(2)主轴式编码,将看似独立的范畴进行重新编排,形成访谈资料的有机联系。从资料中找出重要概念,再将内容与性质相近的要素重新组合产生初始范畴并进行词频统计;(3)选择性编码,对初始范畴进行归纳分析,最终建立“选题不合理”“心态不稳定”等33个博士生导师视角的核心范畴,以及“期刊论文发表受挫”“在职读博精力有限”“读博难度认识不足”等37个博士生视角的核心范畴;(4)核心范畴维度归类,将主轴式编码与预先设置的半结构性访谈问题进行比对,再经过强弱关系分析、研究生管理者访谈分析和类型归一,最终将影响博士毕业年限的因素归类为个体、导师、团队、学科、制度五个层面。在资料收集过程中,研究需持续比较不同类别,直至没有发现新的概念和范畴,各范畴之间符合原有的逻辑关系,通过饱和度检验。编码示例如
访谈文本 | 范畴 | 主范畴 | 核心范畴 |
---|---|---|---|
“由于本硕阶段的设计训练与个人对专业的热爱,我在设计能力方面有了积累,同时也形成了基于设计逻辑的思维范式。在读博期间由设计思维向科研思维转换的过程,对于我个人而言相当漫长与折磨。这也意味着我相对于其他同学更晚地‘入门’。”(202207-01) | 设计思维转向科研思维跨度大 | 感性设计思维向理性逻辑思维转变困难 | 个体层面 |
“有的博士生在本硕阶段均注重设计能力培养,博士阶段一直进入不了研究状态,没有科研逻辑思维,不知道何为研究、不会研究。”(202207-03师) | 研究思维能力缺失 | ||
“规划设计类学科从设计思维转向研究思维时,需要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建立理性的逻辑框架。”(202207-06师) | 理论基础差 |
科研基础 薄弱 | |
“我低估了读博的难度,因为硕士阶段基础很薄弱,所以博士就读前期主要在补充理论基础,没有时间思考。我也没有纯粹的科研兴趣。”(202207-02) | 专业基础欠缺 | ||
“科研时间的投入将决定论文的质量与研究的水平,一本优秀的博士毕业论文需投入至少10 000小时的研究时长。投入时间较少的原因在于多数博士思考多、行动少,难以转化学术成果。”(202207-04师) | 科研时间投入少 |
科研热情 不足 | |
“博士生入学前就要确定好研究方向,以往的博士生都是入学2年或3年后才确定研究的方向。应当把基础知识、研究方向等问题在入学之前就解决好,相当于把延期的时间前置。”(202207-08师) | 学术拖延 | ||
“学生个人原因只是表面因素,核心在于学生不会研究,导师也没有很好的研究课题,不能发挥督促和引导的作用。”(202207-02师) | 导师研究生互动障碍 | 导师研究生互动障碍 | 导师层面 |
“建筑学院需针对导师水平(学术基础、科研能力、学术指导水平)进行考核,并适当限制导师招生数量。导师的精力、资源等都是有限的,师生如何做好双向选择非常重要。” | 导师指导精力、资源有限 |
导师指导 行为失察 | |
“部分导师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经过系统学术训练,只有设计教育能力,没有学术研究能力,可以说一定程度上不具备博士生指导资格。”(202207-10师) | 指导能力不足 | ||
“团队内安排各种与自己研究无关的事情,并且团队的事情有时间节点,导致自己没有高度集中的状态,研究断断续续、不能推进。”(202207-11) | 无关研究的事务较多 |
横向课题 占用时间 | 团队层面 |
“部分导师团队缺乏国家级课题,无法提供优良的学术氛围。” | 团队缺乏纵向课题 | ||
“导师与团队的基本平台和基本支撑很重要。一方面,研究的选题不能脱离导师与团队的支撑,真正去开题研究的时候,虽然你是独立的,但是研讨的方向还是需要依赖平台;另一方面,团队能提供固定的科研环境,保证研究的效率。”(202207-09师) | 团队平台欠缺 | 个体与团队需求错位 | |
“科研团队的指导更具灵活性,可避免导师精力有限,无法直接指导博士生的情况。”(202207-13师) | “师徒制”模式与现代科研需求错位 | ||
“建筑学科评价指标偏软、主观性强,理论梳理、观点陈述、结论总结方面比较弱势,多是定性研究,缺乏定量研究,导致理论论证难以说服别人。”(202207-12师) | 学问方法与评价体系失配 | 建筑学科研究范式异质性高 | 学科层面 |
“建筑学科博士研究必须跨学科。不过很多博士生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积淀不够、问题界定不清,导致博士研究跨学科走偏。在我看来,只有理解了本学科的问题才可能去理解跨学科对研究的支持,而不是为了跨学科而跨学科。”(202207-13师) | 跨学科研究困难 | ||
“建筑学科原理性问题少,实践性问题多。我们的学生不太注重实践,实践与科研之间存在错位,很多学生在未明确研究问题的前提下开展研究,导致问题凝练不当,后期研究无法进行下去。” | 科研与实践错位 |
实证研究 匮乏 | |
“技术应用的趋势致使一部分学生走向唯技术论的极端,缺少了理论思辨,导致论文研究深度不够,最终延期。”(202207-14师) | 唯技术论 | ||
“视野思维不开阔、实证的东西不能完成、写作水平太差导致我的期刊论文发表受挫,毕业论文推进困难。”(202207-14) | 论文发表受挫 |
学术发表 规定 | 制度层面 |
“被众多期刊不断拒稿,我开始自我怀疑,陷入低谷。日复一日,毫无进展,整个人都很‘憔悴’。”(202207-08) |
论文发表 要求高 | ||
“盲审环节中欠缺针对评审专家的评判标准,无法避免因为论文格式、学术观点不同等导致的评判不公正。”(202207-15师) | 盲审环节具有不确定性 |
论文盲审 制度 | |
“一方面,研究生院与导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过少,不能及时发现博士培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如心理问题、经济问题等;另一方面,研究生院针对延期博士生没有好的帮扶办法。” | 学业帮扶机制欠缺 |
学业帮扶 机制 |
注: 表中访谈编号“202207-XX”指代受访博士生,访谈编号“202207-XX师”指代该受访博士生的导师。
从博士生、博士生导师和研究生教育管理者的视角进行归因,三者均认为博士生延期的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学术研究能力、专业基础技能薄弱、科研投入时间较少等,但各要素所占权重差异较大。韦纳于1974年提出归因三维模式,认为人们行为的成功或失败,主要归因于努力、能力、任务难度、运气。这些因素又划分为三个维度,即内在与外在因素、稳定与不稳定因素、可控性与不可控性因

图1 博士生导师视角毕业年限长归因词频统计

图2 博士视角毕业年限长归因词频统计
博士生、博士生导师和研究生教育管理者的归因词频虽然存有一定差异,但是主要影响因素相似。结合建筑学科特点,从特殊归因层面进行分析,可进一步总结博士生延期的根源。
博士生的研究投入是保证其按时毕业的关键因
为弥补“先天不足”,许多建筑类专业博士生加大主观投入力度,如增加科研投入时间、选修初级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课程等,但仍有大量博士生低估了问题的严峻性,未能意识到理性的逻辑框架与学术思维并非短时间能够形成。同时,博士生兼有研究者与学习者双重身份,博士生长期处于学习者身份,导致研究者身份的压缩。虽然客观上为主动地学习基础专业知识,但是实质上仍为被动地接受知识。博士生研究注重学术生产,需在一定研究领域内从事开拓性研究,如果在前期的科研入门阶段耗费较长时间,真正的科研时间投入不足,就会影响整体的科研进度。此外,博士生研究者身份的缺失可能使学生产生情绪困扰,不利于学业完成。
部分博士生导师指导水平有限、指导无效和指导频次较低是博士生延期毕业的“助燃剂”。博士生教育与本科生、硕士生教育大有不同,需要博士生导师具备更为扎实的知识储备和较高的科研水平,传授高深知识,促进学生适应学科研究范式与科学思
良好的资源平台和互助的学术氛围能为团队带来更加鲜活的学术观点与学术力量,良好的科研环境是博士学术研究的基本保障。“师徒制”的一对一指导一直被视为建筑学科的独特教学方法,这种由教授和学生组成的二元结构是建筑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之
博士生完成学业的年限与学科、学问方式等密切相
正如戈尔德所言,研究如果仅聚焦于学生个体层面,就会忽略导致博士生延期毕业的环境特征,使研究失去完善博士生教育机制的现实意
建筑学科博士生延期现象反映了我国建筑教育实践中存在的系列问题。基于建筑学科特征,本研究认为感性设计思维向理性逻辑思维转变困难、基础薄弱与投入不足是造成建筑学科博士生延期毕业的首要因素,研究者身份与学习者身份的矛盾,以及部分导师设计师与研究者双重身份冲突失衡导致的指导缺位、导学矛盾和导学关系异化进一步加剧了博士生延期毕业现象;“师徒制”科研模式与现代科研需求错位、个体与团队需求错位是博士生延期毕业的危机征兆;学问方法与评价体系失配、实证研究匮缺是建筑学科博士生研究的短板;培养机制与考核机制失当、制度执行失效、流于形式构成了潜在隐患。为改善现状,应从以下层面寻找突破口。
(1)个体培养层面。采取“学术”“专业”多轨道培养路径,调整博士培养体系。在保留学术型博士的基础之上,借鉴西方经验增设设计专业型博士,指向职业建筑师、设计师等行业专才培养。学生完成相应培养环节后,可自行选择攻读学术型博士或专业型博士。值得注意的是,两种路径不能相互替代。此举措不仅能一定程度降低延期问题发生,而且可以解决部分具备较强设计能力、擅长设计教学的人才因没有博士学位而难以获取任教资格的现实问
(2)导师考核层面。建立博士生导师考核制度,量化博士生导师自身职责。当个别导师名下延期博士生数量超过规定数量,高校应安排院系负责人约谈相应导师,明确博士生延期原因,强化导师对博士生延期问题的重视。
(3)团队建构层面。构建学术科研梯队,避免导师指导缺位。形成青年研究者指导高年级博士生,高年级博士生指导低年级博士生,硕士生辅助博士生的科研模式。在此模式下,导师主要负责关键能力培养、关键节点把控、关键科学问题指引。
(4)学科评价层面。尊重学科差异性,实行多元评价制度。学科文化的不同类型决定了知识生产活动的特性不同、学科研究范式的相异。建筑学科研究大多来自于设计的本体,应当参考设计实践制定考核标准。可实行以学位论文为核心的多元评价制度,即以学位论文为核心评价指标,以设计竞赛、建筑规划实践项目等其他学术成果为辅助性评价指标。
(5)制度设置层面。其一,灵活设置学制。博士生延期后除了学业压力,还面临一系列困难。当延期博士生受到科研资助减少、住宿条件压缩等困扰时,极易进入“学术休克”状态。客观地调整博士生基本修业年限是一个较直接的做
总体而言,本研究基于“局内人-局外人”视角,避免了群体偏见现象对结论造成的负面影响,但不同院校之间差异性如何,是否存在潜在因素,不同因素及不同因素之间对延期完成学业的影响机制仍是今后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高耀,陈洪捷,王东芳.博士生的延期毕业率到底有多高——基于2017年全国离校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1):42-51. [百度学术]
杨虎.国内综合性大学延期博士生培养管理问题初探——基于对北京大学等高校博士生延期毕业问题的调查[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6):18-22. [百度学术]
鲍威,张心悦,吴嘉琦.博士生延期毕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江苏高教,2020(7):31-38. [百度学术]
李海生.我国博士生延期完成学业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对42所研究生院的问卷调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5):9-15. [百度学术]
李海生.博士研究生延期完成学业的影响因素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9,17(3):52-59. [百度学术]
李永刚,方亚丽.通关挑战:研究型大学工科博士生延期毕业原因的质性研究[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4(3):84-91,120. [百度学术]
杨青.人文社科博士生延期毕业成因分析——以高深知识生成逻辑为视角[J].复旦教育论坛,2022,20(2):56-65. [百度学术]
郭振芳.归因理论研究综述[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2):215. [百度学术]
张爱卿.归因理论研究的新进展[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1):38-41. [百度学术]
Nagda B A, Gregerman S R, Jonides J, et al. Undergraduate student-faculty research partnerships affect studen retention[J].The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1998,22(1):55-72. [百度学术]
顾大庆.从寄生到共生——建构一种建筑学与研究型大学新型关系的理论叙述[J].建筑学报,2022(7):1-11. [百度学术]
李永刚,方亚丽.理工科博士生级联指导模式比学徒指导模式更有效吗——基于全国研究生院高校博士生的实证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6):42-50. [百度学术]
Feldon D F, Litson K, Jeong S, et al. Postdocs' lab engagement predicts trajectories of PhD students' skill development[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9,116(42):20910-20916. [百度学术]
杨青.人文社科博士生延期毕业及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2. [百度学术]
陈洪捷.论高深知识与高等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4(4):2-8,188. [百度学术]
王东芳.博士教育中师生科研合作的学科差异[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2):48-53. [百度学术]
Golde C M. The role of the department and discipline in doctoral student attrition: lessons from four departments[J].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2005,76(6):669-700. [百度学术]
党雨田,雷振东,叶飞,等.行业转型背景下的建筑教育应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培养方案试点改革探索[J].建筑学报,2023(6):109-114. [百度学术]
王振林,周济林,张亮,等.以分流预警措施提升博士生培养质量——南京大学博士生学业预警帮扶机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8):1-5.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