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过分析工程专业研究生专业实践教学在导师指导能力、教学规划、教学监控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导师应该在专业实践教学中积极作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路径:导师努力进行自身建设,提高指导能力;系统规划研究生培养过程,提高专业实践与其他培养环节的关联度;主动寻求校企合作,提高校内外导师育人的协同度;将“五育”贯穿于专业实践全过程,提高专业实践育人的全面性;改革专业实践评价方法,发挥评价对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促进作用。
近10年来,我国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形成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分类发展、齐头并进的格局。《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提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导向,要求培养单位在招生制度、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学位论文应用导向等方面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践
专业实践是实现研究生学术能力与职业能力高度统一的必由之路。对于研究生而言,专业实践教学既能帮助其接触市场实际需求、熟悉工程领域的行业要求和职业标准,又能提升其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增强其社会认同度,为其就业创造条
多数高校导师的个人发展路线为从校园到校园,在成为导师之前,缺乏系统的工程实践经历和工程训练背景,工程实践能力较弱。同时,在高校职称评定和导师聘任的过程中,存在“重论文、轻实践”现象,使得校内导师投入工程实践的时间与精力有
导师不仅应对研究生进行思想引领、科研方法指导、学术规范教导,而且应加强对研究生职业规划的引导,以提高其就业创业能
校企导师共同指导有利于研究生开阔学术视野,拓宽研究思路,促进学术创
执业资格是学生就业后职位晋升、职称评定的重要条件。以土木工程领域为例,由于学科性质的特殊性,行业对从业人员的执业资格要求较高,且执业资格考试种类较多,部分资格考试通过难度较大。目前,较多高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相关执业资格培训重视程度不足,没有为研究生参加注册执业资格考试创造有利条件。专业实践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时间最长、内容和形式最接近执业状态的一个环节,并未在帮助研究生取得执业资格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实践基地和现代化的教学平台是专业实践教学高质量实施的必要条件。近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学生人数增加,有限的基地数量与快速增长的学生数量之间存在明显差距。此外,还存在基地稳定性较差、基地层次与教学目标不匹配、校内实践基地匮乏、信息化实践教学平台数量少等问题,基地和平台对教学活动的支撑度较低,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
由于不同学生专业实践的形式和时间存在差异,学科点对专业实践过程的监控只作基本规定,未制定特别详细的监控条例。导师往往也很少自行设定监控措施和标准,导致专业实践过程的监控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更趋向于“过问”。
专业实践主要由校内外导师组织实施,如果导师积极作为,对专业实践教学进行精心规划与合理安排,就能有效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的教学质量。
导师应自觉履行职业道
校内导师在担任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之前,应深入企业进行集中、系统的工程实践训练,熟悉工程实践程序,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并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企业遇到的复杂工程问题,丰富工程实践经验。校外导师应抓住与高校教师合作的机会,学习教育规律,熟悉指导程序,提升指导能力。
制定学科培养方案时,校内导师应积极配合学科点工作,联合企业专家,以区域经济发展、企业发展需求和工程人才质量标准为导向,参照培养方案,共同确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
校内外导师应立足产业发展需求和企业实际难题,以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项目为导向,协同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联合推广研究成果,形成合作伙伴和利益共同体关系。实质性的科研合作为双导师制从形式向内涵转变提供了内在动力和实现方
为了提升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并为其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基础,导师应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执业资格认证的衔接,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结构工程师、建造师、设备工程师等注册执业资格考试。同时,导师应尽早确定学生的培养方向,统筹规划专业实践的时间、内容和形式,为学生参加注册执业资格考试创造条件和提供辅
在培养基地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导师应该积极发挥个人的影响和作用,与多方取得联系,积极吸纳和利用社会资源,建立新基地,扩大已有基地规模,提升已有基地层次。对于校内平台建设,导师可通过专项资金、教改项目、课程建设等,进行校内实践实训模块建设和实践教学系统的云平台建设
“好导师”不仅是学术育人的“启迪者”、实践育人的“服务者”、情感育人的“关爱者
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知识学习的过程,而且是一种“道德创造性生活”,是师生协同在“尊德性”“道问学”的场域中寻求“德性之智”,体验“转识成智”的过
目前,教师生活的“教育化”与教育活动的“生活化”已成为一种趋
在“劳动教育”实践中,导师应积极为学生创造劳动机会,不仅要安排学生进行分析、计算、撰写等脑力劳动,还要安排学生深入施工现场或生产现场,参与具体的实操劳动。通过劳动,学习劳动技能,锤炼坚强意志,并树立对劳动者的尊崇之心。
在符合学科点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导师应针对学生专业实践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成果考核标准,对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的形式、内容、完成时间、质量等作出明确规定。这既能为校内外导师进行实践评价提供依据,又能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供明确的指导准则。
良好的过程有助于实现良好的效果。导师应从研究生的行为表现和阶段成果两方面加强过程监控。(1)行为表现监控。校内导师定期到实践现场了解研究生实践情况,包括出勤情况、工作态度、日常表现等;及时对研究生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并对其表现进行评价;协助学校督导专家和学科负责人完成抽查考核;通过网络平台,动态掌握学生实习情
专业实践是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教学环节。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应该努力提高专业实践的指导水平,通过系统规划和设计育人模式,推动各方协同育人,并建立多层次的评价体系,强化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导师在专业实践教学中的积极作为,必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满足行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EB/OL].(2013-11-04)[2022-03-26].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26/201311/t20131113_159870.html. [百度学术]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EB/OL].(2020-09-21)[2022-03-26].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2009/t20200921_489271.html. [百度学术]
蔡小春,刘英翠,熊振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项目式实践课程的创新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4):20-25. [百度学术]
潜睿睿.专业学位研究生科教协同培养模式构建研究——基于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6):22-26. [百度学术]
刘坚.从研究生导师的视角论提升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途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5):7-10. [百度学术]
刘成竹,党永杰.基于“标准、监管、评估、服务”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4):22-25. [百度学术]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EB/OL].(2013-04-19)[2022-03-26].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1304/t20130419_154118.html. [百度学术]
黄明福,王国玉.新形势下工科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研究——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8):31-35. [百度学术]
卢曼萍,许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构成及培养路径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11):37-41. [百度学术]
刘晓喆.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何以“全面落实”[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6):6-12. [百度学术]
赵国宏,冯阳.四位一体: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的发展路径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7):70-75. [百度学术]
赵丁选,王敏,卢辉斌.多主体协同的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12):9-19. [百度学术]
郑燕林.走向主体自觉:ARCS模型视角下导师培育博士生学术训练动机的策略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1):6-12. [百度学术]
牛荻涛,史庆轩,任瑞西,等.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理论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1):10-15. [百度学术]
肖龙.“好导师”的角色类型与师德特征——基于江苏省“十佳导师”候选人事迹的文本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4):21-26. [百度学术]
郭金明.审美教育:理工科研究生培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5(6):35-37. [百度学术]
张志坤.回归以人为本落实“五育”并举——论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价值取向与实践导向[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0(12):5-8. [百度学术]
李贤,吕恒林,吴元周.全日制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2):53-56.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