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时代的不断变迁,新的建筑技术和形式不断出现,外国建筑史的教学方法也应随之不断革新,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当前,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社会已进入后喻时代,知识获取的方式日益便捷,教师的角色不仅限于知识的传递者,更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尤为重要。教学理念和方法应与时俱进,以适应社会的新趋势。信息时代,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充分发挥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势。通过课后的延伸复习,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并将所学应用于实际,从而实现外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深层次的教学目的,达成教学目标。
外国建筑史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系统讲述外国建筑的发展历史,从古埃及的原始社会到现代主义之后的各种思潮。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各个时期建筑的发展历程,掌握不同国家、民族的建筑风格与形式。通过对经典建筑案例的分析,学生可以辩证地学习先进的经验和设计手法,从而丰富人文知识,并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建筑价值观。因此,该课程对学生的历史理论知识掌握、文化素养提升,以及设计能力积累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外国建筑史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单向输入为主,考核成绩依据期末卷面成绩、到课率及课后作业进行评价。然而,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太适应现今的教学趋势。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外国建筑史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已经发生了许多革新。如:多学科综合下的教学方法、历史与设计结合的体验式教学研究、嵌入翻转理念的网络教学,以及融合中西方教学理念的双语教学等。这些新的方法都从不同角度对外国建筑史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改革。本文重点从“以学生为主体”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两个方面进行研讨。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后喻时代,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而是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自主思考和学习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通过在课前、课中和课后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各个阶段自主思考,主动掌握知识。信息快速迭代的时代,如何有效结合线上线下教学方式,发挥各自的教学优势,从而达成更好的教学效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新趋势,如何适应新时代的教学需求,如何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如何采用最新的教学方法,以及如何做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均是本课程教学亟须提升和改革的重点。
改变教师在课堂上传输全部教学内容的传统。教师在课前上传教学课件及相关视频,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观看课件和视频,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在课堂上,教师通过重点提示、解答问题和讨论交流等方式组织引导教学。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教师可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选择性地布置重点任务。为增加课堂交流和讨论的机会,教师将学生分组安排预习任务,每组侧重不同的学习内容。例如:在讲古希腊时期建筑时,首先要对建筑所处社会背景、人文文化、政治制度,建造技术等有所了解,而不仅仅是关注建筑本身。因此,在课前将学生分为三组:一组收集古希腊的社会环境、人文文化、政治制度等资料;一组收集古希腊的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建筑类型等资料;一组总结古希腊建筑对后来欧洲两千多年建筑历史的影响和贡
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课堂上,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讲述者,而是以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身份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安排学生分组上台介绍自己的PPT,每位学生的讲述控制在5~10分钟。不同的演讲者、不同的讲述风格也将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
教与学主体 | 学习内容 |
---|---|
教师与课程内容 | 规划课程、制作教学课件、设计线上课程、录制教学视频 |
学生与课程内容 | 课前自学、观看视频、课堂讨论、课后作业 |
教师与学生 | 课上讨论、在线交流、课后指导、根据数据反馈调整 |
学生与学生 | 课上汇报讨论、线上讨论、组队完成作业、合作参加竞赛 |
课程内容 | 各类教学平台、优秀教学资源、网络视频资源 |
教师在讲述过程中应及时提出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并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提出相关重点问题展开讨论。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融入中国建筑历史的相关知识,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渗透至外国建筑史的教学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对比分析中外建筑发展的不同历程及其成因,从而加深对中国建筑文化的理解。例如,在探讨西方五世纪至十世纪的哥特式教堂时,可以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同一时期中国的建筑类型。当时正值中国隋唐时期,可以提及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五台山佛光寺大殿。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对比和探讨中西方在社会背景、建筑理论、建筑风格等方面的差异与共性,并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营造学习氛围。又如,在讲述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园林时,可以引入中国园林的内容进行比较。通过对比东西方园林在平面布局、空间形式、思想基础、造园手法等方面的差异,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并讨论中外造园文化的异同及其原
课堂提问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理论知识和建筑设计结合,将学习到的历史知识运用到实际建筑设计中。例如:2019年4月,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木质屋顶及尖塔被严重损毁,内部空间及藏品也遭到较大破坏。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对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实施防火保护和维护工作,在现有的条件和环境下,确保中国丰富的传统历史建筑得到妥善保护。保护传统历史建筑是一项长期而持续的工作,需要不断坚持和努力,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这些问题,为其未来的设计工作提供更为扎实的专业基
课后拓展复习内容不仅限于简单的课后问题布置,应结合上课内容适当延展出能让学生自主讨论的话题。例如,讲述完哥特式教堂后,要求学生列举家乡现有的教堂,并简述建造历史和建筑风格。由于学生对自己家乡所在地更感兴趣、更有亲切感,在例举案例时更加用心,不同学生列举的例子风格各异,这将远远超过教师单纯讲述的效果,使讨论更加丰富精彩。
外国建筑史作为一门理论课,其教学挑战在于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技能,实现知行合一,从而更好地达成教学目
当前的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涵盖了多种项目和类型,可以将实际竞赛项目融入课程教学,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相关建筑设计竞赛,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设计中。例如,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绿色建筑设计竞赛和乡村保护振兴竞赛等,通过实践竞赛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为将来从事设计工作打下扎实的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何将线上和线下两种不同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独特教学优势,也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有机结合,既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根据课程教学情况,教师安排好教学准备流程,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及教学资源,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教学方式。在进行线上教学时,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通过课前预习解决难点,课中直播细致讲解,课后录播深入分析,从而在每个环节不断优化教学方
(1)梳理知识点:打破章节界限,将相关的内容点进行整合,然后根据前序后续课程的关系,明确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
(2)确定网络学时:确定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知识点和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知识点,并根据以学生自习为主的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来设置网络学时。
(3)制定教学目标:确立关键知识点的教学目标,清晰界定内容类型及认知过程的标准。
(4)确定测评方式:根据知识类别和认知过程要求,确定能够检验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多元测评方式。
(5)编排教学活动:根据教学目标和测评方式,选择适宜的教学媒介,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重点突出基于网络线上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并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的流程。
(6)形成完整教学方案:以教学设计方案为基础,形成以知识点为基本单元的详细教学方案。
目前,各种教学平台上汇聚了大量优秀的教学资料视频。例如,在超星尔雅平台上,南京大学陈仲丹老师的世界建筑史课程内容精彩纷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挑选重点章节供学生自主学习,并在课前布置相关内容供学生预习。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和分享学习心得。此外,教师也可以将教学课件上传,选择重点章节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布置相应的作业。学生预习答题完后,针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讲解和答疑。
线上直播可利用腾讯会议或者钉钉会议等平台,便于课件展示、讲解,以及课堂点名、提问。由于线上教学直播难以及时获取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提问策略。例如:通过随堂提问、随机签到等手段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启用弹幕发言功能,及时发布问题至大屏幕,增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活跃学习氛围。
课后,教师可在超星学习通布置作业或者讨论题目,学生也可查看讨论区所有的回答。课堂上,学生集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教师可以将直播课程录制下来,供学生课后点播、回放,以满足不同学生在不同时间的学习需求。至于其他交流软件,如QQ群,它支持课后及时讨论、反馈和交流。优质的教学资源也可以上传至QQ群,实现资源共享。
学习通在教师端有完整的学习日志,可显示每一节课的考勤、课件、学生答题等数据信息,教师可随时查看并进行教学反思。学习通的批量数据导出功能可将每次课堂数据以表格形式列出每位学生的学习数据,包含习题分数、互动次数、课件查看次数等,可作为期末成绩考核的参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比以往单一的线下教学有着鲜明的优势,它拥有学习资源丰富、随时随地、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数据诊断分析、个性化资源推送等独特功能。线上教学不局限于固定的班级、班额;不受每节课 40 分钟的限制;可以采用不同的学习进度;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可自主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与资源,通过点播、回放等功能实现反复学习、巩固,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线上教学的不足之处在于无法及时获取学生的学习效果,且无法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此,针对线上教学的不足,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基于线上教学的学习成果在线下开展更深入的教学活动,把线下教学作为线上教学的拓展和延伸。例如,课后让学生选择重要代表建筑完成绘图作业,选择重要人物或建筑制作PPT等,然后在课堂上介绍并交流讨论。再如,可鼓励并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各类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的资源进行指导。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优势。利用线上不同平台的资源,根据现有条件不断改进教学理念,提高线上教学质量已成为必然趋势。这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同时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

图1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功能表
目前,大多数课程采用平时出勤、课堂作业和期末闭卷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其中,期末考试所占比重较大。这种模式导致学生只重视期末考前突击,依赖于死记硬背知识点以通过考试。这种做法的弊端在于,考核内容单一,仅针对教材知识,忽视了过程性评价,无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也无法真实反映学生日常学习的真实状况和掌握程度。因此,实施过程化、多元化考核尤为重要。通过对平时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考核。这样的方式旨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
考核方式的过程化强调对教学课程的开展过程和最终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具体指日常评价、过程评价和期末考试的有机结合,旨在强化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重视对学习过程和能力的考核。例如:除了常规的出勤点名、课堂作业等,在综合评价时还应结合学生平时的表现,如参与课堂讨论的次数、PPT制作和成果展示的效果、绘图能力、模型制作能力等。此外,结合线上教学模式,通过在线平台数据分析得到每位学生具体的课件学习次数、参与讨论的次数、观看视频的时间等信息,这些都可作为过程性考核的依据和数据支撑。考核方式的多元化强调从多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比如,在日常教学中,小组阶段性学习汇报,教师给出评价标准,可采用小组之间互评、小组内部成员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进行。在最终期末考试评价中,除了过程评价、期末试卷成绩之外,学生参与竞赛类活动等都可作为考核参考依据,既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竞赛活动的积极性,又促进教师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过程化、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模式,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外国建筑史考核方式及权重如
过程考核类型 | 所占百分比/% | 考核目的 |
---|---|---|
课堂出勤 | 5 | 课堂到课率(按学校规定) |
课后作业 | 10 | 通过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度,考核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
课堂讨论 | 10 | 通过学生的课堂讨论参与次数,考核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对学习理解程度 |
线上学习 | 10 | 考查学生利用线上课程等对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主动性 |
参加竞赛 | 5 | 考查学生对于各类竞赛及实践活动的参与主动性 |
期末考试 | 60 | 考核学生对于课程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 |
浙江理工大学的外国建筑史课程,荣获2021年优质课程建设项目及2022年思政教育课程建设项目殊荣。2021年,作者指导学生参与“裕农通杯”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设计大赛,荣获省级铜奖;同年,学生在浙江省村镇建设与发展研究会举办的莫干山民宿微改造大赛中荣获省级二等奖。在2022年的教学改革中,通过实施过程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显著提升,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次数增多,课堂讨论时长每次不少于15分钟。线上学习参与度高涨,每次布置的话题均有不少于80%的学生参与讨论。向两届在校学生发放的186份调查问卷中,有72%的学生表示通过外国建筑史的学习能够将历史建筑设计理念应用于实践;78%的学生认为该课程有助于理解建筑的演进和价值观念。问卷调查后,许多学生主动与教师沟通,分享自己对课程教学的看法和建议。此外,越来越多的学生积极参与竞赛类活动,自2022年以来,已有3组共15名学生主动报名参加各类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类活动。未来,也将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法,以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随着新的建筑形式和建筑技术的大量涌现,外国建筑史教学要顺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给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后喻时代里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作为引导者和组织者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思考,增加课堂交流讨论内容,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随着新趋势的出现,教学方式也应与时俱进,采用最新的教学方法去适应新趋势,将线上线下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彼此互补延伸,充分发挥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优势。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将历史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学以致用,践行工匠精神。通过过程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考核。通过多方位、多手段的教学方法实现外国建筑史更深层次的教学目标,达到高质量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刘先觉.外国建筑史教学之道——跨文化教学与研究的思考[J].南方建筑,2008(1):28-29. [百度学术]
张军,张舒.从“理论”到“感受”——外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教学研究,2016,39(1):71-76. [百度学术]
吴楠,黎新.多学科综合下的外国建筑史的教与学[J].建材与装饰,2019(22):165-166. [百度学术]
张向宁.历史的遗产——《外国建筑史》与《历史建筑保护研究》课程共建性研究[J].建筑与文化,2021(12):39-40. [百度学术]
贾艳艳.建筑历史与建筑设计在教学与实践中的融通与互鉴——以外国建筑史为例[J].门窗,2019(7):100-101,45. [百度学术]
周坚.外国建筑史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2):63-65. [百度学术]
唐诚.外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2):86-87. [百度学术]
秦楠,马楠,李莎莎.网络技术与“翻转”理念教学方法在外国建筑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地产,2019(11):145,147. [百度学术]
许莹莹,李季.基于雨课堂的“外国建筑史”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J].科技风,2021(11):73-74. [百度学术]
张海康,李继勇.“外国建筑史”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新丝路(中旬),2021(4):115-116.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