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课程思政受到广大高校的高度重视,成为了专业人才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有关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文献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因此,系统回顾总结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现状有利于更好地开展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以中文核心期刊数据库和CSSCI数据库2017—2022年刊载的1 860篇有关高校课程思政的高质量文献为研究样本,运用文献计量法和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CiteSpace对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回顾,从研究文献、研究机构和研究作者等角度分析了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动态,通过对关键词共现网络进行聚类分析,并对代表性文献进行二次阅读和系统梳理,归纳出高校课程思政的热点主题,通过对关键词时间线图谱进行分析得出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演进脉络。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有关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受到广大高校教师与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和广泛参与;研究热点主题主要涉及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建设实践、元素融合、教学设计、教学能力与效果评价六个方面;相关研究的演进脉络可划分为萌芽起步(2017—2018年)、快速发展(2019—2020年)和稳步发展(2021—2022年)三个阶段。最后,根据现有课程思政研究进展和改革趋势,并结合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动向,对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高校围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自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教育理念以来,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理念创新和制度创新,在高校得到了广泛推广与系统实
文献来源选择CNKI数据库中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的北大中文核心数据库和南大CSSCI数据库,采用高级检索方式,以主题模式进行检索,检索词以“课程”和“思政”为组合,检索条件设置为“精确”。结果显示,相关文献发表的起始时间为2017年,因此,本文将文献样本检索时间限定在2017—2022年(检索时间为 2023年1月5日)。通过对文献进一步筛选,剔除非高校领域及其他不相关文献后,最终获得1 860篇有效文献样本。
根据1 860篇文献样本绘制的“课程思政”相关文献的发文量趋势图(如

图1 文献数量年份分布图
为掌握各研究机构在高校课程思政研究领域的基本状况,本文对发文量排前20名的研究机构进行统计,结果如
研究机构名称 | 发文量排名 | 发文量/篇 | 被引总量/次 | 研究机构名称 | 发文量排名 | 发文量/篇 | 被引总量/次 |
---|---|---|---|---|---|---|---|
华东师范大学 | 1 | 32 | 3 153 | 复旦大学 | 7 | 14 | 947 |
西南大学 | 2 | 27 | 446 | 华中师范大学 | 7 | 14 | 434 |
吉林大学 | 3 | 26 | 828 | 上海师范大学 | 8 | 12 | 1 352 |
上海交通大学 | 4 | 19 | 410 | 山东大学 | 8 | 12 | 227 |
武汉大学 | 5 | 17 | 874 | 四川大学 | 8 | 12 | 169 |
清华大学 | 5 | 17 | 321 | 上海大学 | 9 | 9 | 1 087 |
东北师范大学 | 6 | 15 | 705 | 中国人民大学 | 9 | 9 | 303 |
浙江大学 | 6 | 15 | 515 | 北京师范大学 | 9 | 9 | 34 |
本文利用 CiteSpace软件对样本文献作者进行共被引图谱分析,结果如

图2 课程思政研究作者网络知识图谱
对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可以初步反映出某个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文献样本的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得出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如

图3 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
对
序号 | 频次 | 中心性 | 年份 | 关键词 | 序号 | 频次 | 中心性 | 年份 | 关键词 |
---|---|---|---|---|---|---|---|---|---|
1 | 1 231 | 0.87 | 2017 | 课程思政 | 23 | 19 | 0.02 | 2021 | 教学实践 |
2 | 194 | 0.25 | 2018 | 立德树人 | 24 | 18 | 0.03 | 2021 | 新文科 |
3 | 116 | 0.14 | 2017 | 思政课程 | 25 | 18 | 0.00 | 2020 | 体育教学 |
4 | 104 | 0.17 | 2017 | 思政教育 | 26 | 18 | 0.09 | 2017 | 课程育人 |
5 | 98 | 0.14 | 2018 | 教学改革 | 27 | 16 | 0.03 | 2019 | 专业思政 |
6 | 80 | 0.12 | 2018 | 高职院校 | 28 | 15 | 0.02 | 2020 | 新工科 |
7 | 65 | 0.05 | 2017 | 协同育人 | 29 | 14 | 0.02 | 2021 | 职业教育 |
8 | 64 | 0.08 | 2018 | 思政元素 | 30 | 14 | 0.03 | 2020 | 工匠精神 |
9 | 59 | 0.10 | 2017 | 思政建设 | 31 | 14 | 0.04 | 2018 | 实现路径 |
10 | 50 | 0.23 | 2018 | 高校 | 32 | 13 | 0.01 | 2018 | 教学方法 |
11 | 48 | 0.08 | 2018 | 三全育人 | 33 | 13 | 0.05 | 2017 | 知识传授 |
12 | 43 | 0.06 | 2018 | 人才培养 | 34 | 13 | 0.03 | 2019 | 课程体系 |
13 | 42 | 0.08 | 2017 | 专业课程 | 35 | 12 | 0.03 | 2019 | 通识教育 |
14 | 34 | 0.15 | 2017 | 价值引领 | 36 | 12 | 0.01 | 2020 | 能力培养 |
15 | 33 | 0.04 | 2019 | 教学设计 | 37 | 12 | 0.04 | 2019 | 价值塑造 |
16 | 31 | 0.02 | 2020 | 实践路径 | 38 | 12 | 0.07 | 2019 | 课程建设 |
17 | 28 | 0.04 | 2020 | 思政教学 | 39 | 11 | 0.05 | 2018 | 同向同行 |
18 | 24 | 0.07 | 2020 | 思政育人 | 40 | 11 | 0.01 | 2020 | 研究生 |
19 | 23 | 0.11 | 2018 | 新时代 | 41 | 11 | 0.04 | 2018 | 教学评价 |
20 | 23 | 0.04 | 2020 | 体育课程 | 42 | 11 | 0.05 | 2020 | 高等教育 |
21 | 23 | 0.04 | 2018 | 大学英语 | 43 | 10 | 0.01 | 2019 | 思政课 |
22 | 21 | 0.00 | 2021 | 教学模式 | 44 | 10 | 0.02 | 2019 | 价值意蕴 |
为了更加全面系统地掌握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相关热点,本文结合关键词共现分析结果,对相关研究领域所涉及的代表性文献进行二次阅读和系统梳理,最终归纳出六个方面的核心热点主题。
现有文献已对高校课程思政的缘起与发展历程进行了明
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是高校具体落实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核心工作和现实途径。相关研究涉及通识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研究人员一方面关注了某门或某类具体课程的课程思政建
实现思政元素与授课内容的有机融合是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这需要授课教师深入挖掘与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并不露痕迹地融入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最终实现“润物于无声”的教学效果。研究人员青睐于针对某类专业如计算机类、化学类等,开展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思政元素类型主要涉及“五爱”教育、政治认同、国家情怀、道德修养、文化素养、宪法法治、理想信念、科学世界观、科学素养、价值引领、科学视野、团队意识、工匠精神和思维方式
对课程思政内容与方式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统一起来,是实现思政育人目标的基础性工作。研究人员围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提出了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应遵循“道术一体、德得相通、顺势而为”的文化理念、“小步子原则、观念冲突原则、情感共鸣原则、自主选择原则”的基本原
高校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体,其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是确保思政育人效果的重要因素。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一般涉及教师对课程育人价值的认知能力、思政元素的分析挖掘能力和课程思政实践的教学能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科学合理地评价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对于进一步改进和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至关重要。研究人员分析了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意义、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并提出了化解举
研究人员探讨了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实践过程中遭遇的挑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
为了进一步掌握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热点的演进历程,利用CiteSpace 5.8.R3软件的Clustering功能对样本文献的关键词进行聚类,绘制出关键词时间线图谱,如

图4 关键词时间线图谱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此课程思政研究开始受到关注。2017年12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2018年9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明确提出,要“着力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并要求“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这两个重要文件的出台有效促进了高校课程思政研究工作进程。总体而言,该阶段处于课程思政研究的萌芽期,高水平课程思政论文数量相对较少,仅51篇。研究人员将课程思政定位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和课程育人的重要手段,是思政课程的有益补充,强调在专业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并将其融入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和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中。该阶段主要围绕价值引领、思政元素、同向同行、隐性教育、实现路径、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内容开展相关研究。
2019年8月,《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2020年4月,《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提出,要“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开始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这些政策和文件的陆续出台,促使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很快形成课程思政研究的热潮,使得该阶段相关研究成果迅速增多,2020年发表论文达284篇。专业思政、思政育人、课程体系、教学设计和实践路径等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开始聚焦于具体课程和某一专业领域课程体系的思政教学实践,以及诸如工匠精神和中国文化等具体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课程思政教师队伍、教材建设、在线教学与教学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开始将课程思政与课程建设、学生能力培养、通识教育、新工科建设和专业认证结合起来。
2021年,教育部组织评选出了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许多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也开展了各类省市级和校级课程思政项目的申报评选工作,有力地推动了高校教师课程思政项目建设和课题研究工作。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教社科〔2022〕3号),再次强调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在此背景下,有关高校课程思政的论文数量迅猛增长,2022年发表的相关高质量论文达到743篇,研究主题也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具体课程与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得到进一步巩固,相关理论内涵愈加丰富,研究主题涉及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教学能力、教学过程、教学路径、教学方式、评价体系、实施策略和实践困境等诸多方面,深入探讨了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职业教育、新文科、新农科、大思政课,以及一流课程建设中,特别强调了国家意识和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的融合。同时,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混合教学等课程思政的实施方式和教学设计方法也受到了研究界的广泛关注。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之后,有关高校课程思政的文献数量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从事课程思政研究的机构很多,尤其以“985”和“211”高校贡献较大,排在前三位的高校依次为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和吉林大学,不过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相对偏少,主要局限于高校内部各院系或部门之间的合作。此外,虽然关注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人员较多,但是单个研究作者发表的高质量课程思政论文数量还相对较少,且研究作者之间稳定的合作群体也不多。未来,研究人员可以充分依托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等载体或项目,通过跨学科、跨区域、跨机构深入合作开展高校课程思政相关研究,有利于取得更多高水平研究成果,同时,研究人员和高校教师也需要在一定时期内持续稳定地开展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与实践,以便于更好地提升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效果。
通过对样本文献的关键词共现网络进行聚类分析发现,有关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主题十分丰富,研究范围也非常广泛。经过系统梳理和归纳总结,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建设实践、元素融合、教学设计、教学能力与效果评价六个方面。课程思政作为新形势下高校强化思政育人工作的新理念和新举措,其与“课程思政”的关系得到了充分辨析,本质内涵与价值意蕴已受到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且基本观点日趋统一;有关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课程思政对象涵盖了研究生、本科生和高职高专生等所有群体,实践领域也从具体课程层面拓展到学科专业层面,实践效果越来越受到重视;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是高校落实好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关键所在,引起了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并针对具体授课对象、学科专业或元素类型开展了思政元素的系统挖掘与有机融合的研究;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相关研究则兼顾了总体设计和个性化设计策略,并开始聚焦于具体设计方法的研究;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构成要素与持续提升问题日益受到重视;课程思政效果评价方面的研究已涉及评价指标与评价模型、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提升策略和改进机制等诸多方面。总体而言,当前有关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上述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或深化阶段,研究热度将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
通过对样本文献进行关键词时区图谱分析发现,2017至2022年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演进历程大致可分为2017—2018年的萌芽起步阶段、2019—2020年的快速发展阶段和2021—2022年的深入发展阶段。每个研究阶段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表现出研究对象不断拓展、研究内容日趋细化的发展趋势,而且研究热点的迁徙与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文件精神密切相关。总体而言,有关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演进脉络主要表现为:从最初的基础理论研究逐步过渡实践应用研究,从宏观视域的综合性研究逐步深入微观视角的专题性研究,由聚焦于具体课程的个案研究逐步拓展为针对整个专业课程体系的系统研究,由质性化为主的单一研究逐步转变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研究,由单纯的课程思政研究演化为课程思政与其他教育理念、举措相融合的研究。
随着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以及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教社科〔2022〕3号)等重要文件的陆续发布,并结合近年来课程思政文献发表数量的变化趋势,可以预见在今后一个时期内高校课程思政研究依旧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根据现有课程思政研究进展和改革趋势,研究人员后续可以尝试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工作:(1)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某个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及其与专业知识的融合问题,课程之间容易出现思政元素不均衡,最终导致思政教育不系统的问题,因此,有必要针对某一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展课程思政元素的系统挖掘与有机融合问题研究;(2)当前,研究人员对高校公共基础课、专业教育课和实践课等均开展了课程思政研究,但不同类型课程开课时间、课程目标和内容不同,课程思政建设的差异性,以及如何有效衔接有待进一步探讨;(3)当前广大课程思政教师的思政意识、思政水平和授课效果参差不齐,有必要通过广泛调研,分析高校课程思政教师的思政意识与思政能力,以及如何有效提升的问题;(4)现有研究已关注了具体课程的课程思政效果的评价与改进问题,但整个专业课程思政效果如何却鲜有涉及,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索高校某一专业领域课程思政总体育人效果和具体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系统评价与持续改进问题;(5)课程思政资源是开展好课程思政育人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进一步研究探讨高校课程思政资源系统开发与综合利用问题十分重要;(6)课程思政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现有研究尚未对各类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化研究,因此,亟待深入探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影响因素和激励机制;(7)当前有关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已受到普遍关注,但各类方法的适用性和实践效果尚待进一步检验,需要进一步研究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综合实践与改革创新问题;(8)可聚焦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与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问题展开下一步研究;(9)未来,可以通过跨学科、跨地区、跨机构的深入合作和交叉研究,以及通过各类课程思政教研课题立项等形式,促进相关思政研究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不断提升课程思政研究成果的数量与质量。
参考文献
韩宪洲.课程思政的发展历程、基本现状与实践反思[J].中国高等教育,2021(23):20-22. [百度学术]
贺武华,王凌敦.我国课程思政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4):26-30. [百度学术]
王丹丹.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5):46-51. [百度学术]
常莉.高等教育改革视域下课程思政理念论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1(11):114-118. [百度学术]
何玉海.关于“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实现路径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0):130-134. [百度学术]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百度学术]
许硕,葛舒阳.“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关系辨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6):84-87. [百度学术]
邹国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内在逻辑及实现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38(5):81-85 [百度学术]
徐梦秋.从高校名师课程看课程思政的要素与特征[J].中国大学教学,2021(7):93-96. [百度学术]
敖祖辉,王瑶.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核及其实践路径选择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3):128-132. [百度学术]
李蕉,方霁.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内核、路径与意蕴[J].思想教育研究,2021(11):108-113. [百度学术]
那俊,李丹程.课程思政在计算机类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21(3):48-51. [百度学术]
张树永.当前“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不足及未来建设重点——以化学类专业课程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21(8):42-46. [百度学术]
王青,忻蓓.物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21(3):52-54. [百度学术]
胡小溪,李凯.高校历史学科课程思政体系建构初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4):156-160. [百度学术]
李林英,卢鑫.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J].中国高等教育,2021(20):34-36. [百度学术]
曹震,肖湘平.农林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五个着力点[J].中国大学教学,2020(11):93-96. [百度学术]
孙志强,孙斌.地方应用型院校“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24):28-30. [百度学术]
王茜.“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课程体系初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4):64-68,75. [百度学术]
许瑞芳.一体化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维度[J].中国高等教育,2020(8):6-8. [百度学术]
关世春.职业教育课程思政融入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5):44-49. [百度学术]
陈丽君,王敏.三螺旋理论下职业教育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2):49-53. [百度学术]
马亮,顾晓英,李伟.协同育人视角下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1):125-128. [百度学术]
逄红梅,陶启坤,康洁.新时代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难点与突破路径[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3):61-67. [百度学术]
李波,于水.从“碎片化”到“整体性”: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8):140-144. [百度学术]
刘建平,周耀杭,莫丹华.深入把握高校课程思政的基本规律[J].中国高等教育,2020(23):36-38. [百度学术]
任鹏,李毅.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变量、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8):115-121. [百度学术]
许小军.高校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元素探讨[J].江苏高教,2021(3):101-104. [百度学术]
富海鹰,杨成,李丹妮,等.“三全育人”视角下工科课程思政实践探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5): 94-99,165. [百度学术]
顾雷雷.思政元素融入工商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探索——以“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10):120-125. [百度学术]
邓艳君.红色基因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三重路向[J].思想教育研究,2021(2):111-115. [百度学术]
夏嵩,王艺霖,肖平,等.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中工程伦理因素的融入——“课程思政”的新形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1):172-176. [百度学术]
梁浩.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课程思政理念的融入[J].环境工程,2022,40(9):291-293. [百度学术]
吴寒斌, 高虹.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文化理念与基本原则[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8(10):152-155. [百度学术]
王宝军.大学理科专业课程思政的特点和教学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9(10):37-40. [百度学术]
周立旻,郑祥民,陈圆圆.探索基于认证模式的高校课程思政设计——以地理学类专业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21(4):28-33,2. [百度学术]
鱼海涛,解忧,刘伟.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理工科课程思政系统化设计与实施[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3): 100-103,151. [百度学术]
英军,孔小霞.论法学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总体设计与实施要点[J].中国大学教学,2022(7):68-73. [百度学术]
陈华栋,苏镠镠.课程思政教育内容设计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J].中国高等教育,2019(23):18-20. [百度学术]
胡军,于浍.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析——以“网络化系统控制理论”课程为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4):107-110. [百度学术]
张彧凤,孟晓萍.大学英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21):33-35. [百度学术]
何源.高校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表现及其培育路径[J].江苏高教,2019(11):80-84. [百度学术]
宋丹.课程思政背景下思政教师的角色定位与职能优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24):48-51. [百度学术]
钟斌,任茵.高职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的构成要素、实践困境与提升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2):70-77. [百度学术]
王丽,李雪,刘炎欣,等.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建议[J].高教探索,2021(9): 67-74. [百度学术]
邓丽娜.新时代高校教师提升“课程思政”能力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3):83-87. [百度学术]
何润,陈理宣.试析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提升进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8):63-65. [百度学术]
张瑞,覃千钟.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内涵、阻力及化解[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36):49-52. [百度学术]
王岳喜.论高校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10):125-130. [百度学术]
来丽锋.职业学校课程思政评价的多维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3):10-13. [百度学术]
陆道坤.课程思政评价的设计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21(3):25-31. [百度学术]
刘丁鑫.论高校课程思政课堂育人效果提升的主要原则[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10):126-129.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