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城乡规划的工作范畴和职业素养要求发生了深刻变化。城乡规划课程体系亟待渐进性重构,以适应社会需求和市场考验。虚拟教研室平台作为以信息技术平台为载体的教学共同体,为专业教育转型带来契机。首先,从知识、技能、方法论、价值观四个维度,阐述了城乡规划行业变革对现行专业教育的影响;其次,回顾了2021年以来重点领域国土空间规划虚拟教研室的建设情况,从四方面剖析了平台建设对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转型的积极作用;最后,提出了基于虚拟教研室建设的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转型的实施路径。研究认为:基于知识图谱构架的知识传播有助于打破专业壁垒;构建校内外联合的教学团队有助于推动产学研融合和技术迭代;虚拟教研室教学资源共享有助于增强设计课程的实操性;虚拟实验室与实体教研室的交互运作有助于实施模块化教学。
2019年以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对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带来了巨大影响,以空间规划设计为核心的城乡规划专业教育教学体系已难以适应多专业协同作业的全域全要素国土空间管制的行业需求。无论规划学界还是业界,推动城乡规划专业教育改革以应对行业变革的需求日趋强烈。资源管理型规划将推动规划教育的新一轮发展,城乡规划学科将从关注物质空间规划设计、建成产品,转向关注建成产品的使用、空间的社会属性,以及社会治
2021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启动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探索“智能+”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标准、建设路径、运行模式等。虚拟教研室作为一种基层教学组织,整合了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学科或专业的教师,形成了协同教研和改革实践的教师共同
从虚拟教研室的属性来看,其组织互动模式和协作共享方式有助于消除当前规划专业课程体系转型的掣肘,然而城乡规划学界尚未对其进行深入的剖析。本文分析了城乡规划专业教育与当前国土空间规划行业之间的供需错配问题;介绍了重点领域国土空间规划虚拟教研室平台建设的基本结构,以及对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转型的积极作用;探讨了虚拟教研室平台推动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转型的具体路径;提出了新形势下我国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转型的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规划教育经历了“建筑基础—城市科学基础—多学科融合”的嬗变过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对城乡规划专业的直接影响是专业知识体系的结构性变化。空间规划领域学科分界显著,且具有空间属性、划定特定空间边界(非行政边界)的规划类型共计61小类,其管理主体分布在16个行政部
传统规划课程教学中,规划设计占据大部分课时。根据《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版)
城乡规划具有强烈的社会实践属性,服务建设和城市空间增长是城乡规划的核心目标,规划与设计也成为建筑类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重点。国土空间规划更加强调生态文明和治理能力,注重从空间规划的技术方法转向空间治理的政策创新,跨领域的交叉融合将成为规划行业的基本工作模
自2021年以来,国土空间规划领域已建立9个虚拟教研室,包括3个面向专业(群)协同建设的虚拟教研室和6个面向课程(群)协同建设的虚拟教研室,分别是国土空间规划专业建设虚拟教研室、多学科交叉的国土空间规划虚拟教研室、国土空间治理专业建设虚拟教研室、国土空间规划基础课程群虚拟教研室、数字国土空间构成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国土空间使用与管理虚拟教研室、国土空间发展与治理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践课程虚拟教研室、国土空间规划相关知识课程群虚拟教研室。9个虚拟教研室与8个国土空间规划知识体系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
教研室名称 | 类型 | 牵头学校 | 对应知识领域 | 知识点数量 |
---|---|---|---|---|
国土空间规划专业建设虚拟教研室 | 专业建设 | 同济大学 | — | — |
多学科交叉的国土空间规划虚拟教研室 | 专业建设 | 北京大学 | 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与方法 | 108 |
国土空间治理专业建设虚拟教研室 | 专业建设 | 浙江大学 | 国土空间规划实施 | 136 |
国土空间规划基础课程群虚拟教研室 | 课程(群)教学 | 华中科技大学 | 国土空间规划基础 | 81 |
数字国土空间构成课程群虚拟教研室 | 课程(群)教学 | 南京大学 | 国土空间构成 | 121 |
国土空间使用与管理虚拟教研室 | 课程(群)教学 | 华南理工大学 | 国土空间的使用及其管理 | 217 |
国土空间发展与治理课程群虚拟教研室 | 课程(群)教学 | 中国人民大学 | 国土空间发展研究 | 44 |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践课程虚拟教研室 | 课程(群)教学 | 同济大学 |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 | 88 |
国土空间规划相关知识课程群虚拟教研室 | 课程(群)教学 | 清华大学 | 国土空间规划相关知识 | 211 |
注: 数据截至2023年6月。
国土空间规划领域虚拟教研室设置了一套活跃度监测指标体系和建设质量监测指标体系,以评估各虚拟教研室的运行情况。截至2023年6月,国土空间规划领域虚拟教研室共吸引了73所高校和320名教师参与,涵盖了301个知识单元、1 006个知识点、1 306组知识关系。不同的知识点、知识单元和知识领域共同构建了国土空间规划的知识图谱,形象地展示了学科的核心结构、发展历史、前沿领域,有助于教学资源的共享和联合教学课程的搭建。各虚拟教研室举办的多学科交叉的研讨会也促进了一线教师教学交流与技能培育。国土空间规划领域虚拟教研室建设对专业教育转型有以下四方面的积极作用。
基于知识图谱的教学资源建设模式避免了专业、课程的约束,体现了学科的前沿交叉融合。知识图谱的迭代与共享,从知识要素整合和知识体系构建的角度,打破了专业课程的壁垒,不同院校的教学团队可各取所需。建筑类、地理类、管理类规划专业的教学体系各有侧重点,虚拟教研室平台建设有助于不同类型的规划院校之间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也有助于不同发展水平的规划专业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截至2023年5月,我国开设城乡规划专业的院校共239所,专业评估通过的高校共59所(占比24.7%),其中,“双一流”高校共32所,非“双一流”全国重点高校共21所、非“双一流”普通高校共6所(
通过评估/所 | 未通过评估/所 | |
---|---|---|
“双一流”高校 | 32 | 19 |
非“双一流”全国重点高校 | 21 | 59 |
非“双一流”普通高校 | 6 | 102 |
注: 数据截至2023年5月。
虚拟教研室加强了跨学科、跨学校的专业融通。教研方面,从教师“唱独角戏”转变为教师、实操专家和科研工作者集思广益。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践课程虚拟教研室为例,形成了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三个教学领域,各领域的教学名师、科研主干、设计院一线工程师通过线上资源共享和线下交流,破解规划转型期国土空间规划教学面临的教学困境。跨区域、跨校、跨专业合作也有助于构建联合教学团队和联合教学机制,开展基础课程教师培训。
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对技术团队的学科构成、技术构成要求极高。无论建筑类院校还是地理类院校,都难以独立承担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全部工作。各层次国土空间规划的教学选题在基础资料获取、现场踏勘采样、汇报节奏跟进、成果绘制入库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相关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单位参与虚拟教研室建设,有助于搭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习基地,为规划教学打通了实践的通道。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呈现的不适应性,本质上源于教学目标和思维训练的差异性。现行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延续了建筑类院校的工科培养模式,教学目标注重学生在城市开发与建设中的规划实践能力,思维训练更多强调工程实践方面的表达。相比地理类、公共管理类的院校,建筑类院校专业教育在城市研究、规划本体研究、规划实施研究、公共政策研究等方面较为薄弱。特别是地方院校,由于行政级别和办学层次相对较弱,教学与科研资源愈加不足。依托虚拟教研室平台,提出推动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转型的四大路径。
课程知识点是专业课程的细胞,是专业教育转型的基础,也是新型教材建设的基础。一方面,基于知识图谱的新型教材,通过算法抽取现有学科中的概念、事实、故事、理论等实体和关系,形成各学科知识融合、联通的知识图谱组织体
教育部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数字化技术实现了虚实空间的流畅衔接和不同场域的便捷转换,为教学提供了便
规划与设计课程是本科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基于虚拟教研室平台,可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国土空间详细规划(控规)教学中,对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践课程虚拟教研室的总规和详规教学资源建设小组,线上线下开展教学资源建设活动,具体包括新型教材、教学案例、教学任务书、教学大纲、说课视频,以及规划技术数据集等教学资源。教育部鼓励合理应用数字技术,探索新形态教材建设。新型教材的定位:本领域系列教材的重要组成;联系知识图谱和课程的主要资源;纸质、电子双载体的融合教材;面向本科低年级的通识教材。新型教材建设有助于推动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和通识教育建设。在明晰知识版权归属的基础上,可探索基于知识图谱的教学资源共享,如目前建立的“知谱空间-重点领域教学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校内专业教师可与校外实习基地、研究生工作站合作,开展规划设计基础、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的案例研发工作,为设计课程提供真实的教学场景,加强对规划初学者空间解读与空间表达能力的训练。虚拟教研室教学案例研发可与“双师教学”模式相结合,在设计课程的案例设置、调研访谈、成果汇报等阶段,全面加强校企合作。
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一般分为理论课程模块、规划编制模块和技术与实践模块,三大模块的教学组织须嵌入教研室建设。教学组织的“虚、实”结合表现为虚拟教研室与学院的实体教研室的功能互补,以应对本轮规划改革对教学模式的冲击。教学任务实施方面,由实体教研室按教学模块分配日常课程任务,各课程模块的教师参与虚拟教研室的教学资源建设。各虚拟教研室也可以组织前往共建单位进行线下互访交流活动。对学生而言,除了常规的校内专业课程,还可选修虚拟教研室开发的线上课程,参加在线直播和在线讨论,促进学生的跨院校交流。教研组织方面,可结合虚拟教研室共建院校的研究专长和特色,根据各专业教师的研究方向构建若干教研小组,分组参与虚拟教研室的研讨会和线下论坛,会后撰写教研论文、申报教研课题。教师参与虚拟教研室活动,既有助于构建教研协同圈,又有助于拓展科研学术圈。教研组织的另一项工作则是编写教材。以《国土空间规划概论》新型教材为例,由参与虚拟教研室建设的13所高校共同撰写,其中,主编、副主编负责框架设计、编写统筹、内容策划、统稿校稿,2~5名参编人员两两组合负责一章的内容,并交叉改稿。教材的写作过程也是各高校实体教研室交流教学心得、传递专业建设转型经验的过程。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构是一个长期过程,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必须从单一的空间思维转向基于多学科交叉的治理思维,加快重构专业教学框架。在教育数字化转型和专业体系重构的进程中,城乡规划专业教育需要主动应对知识、技能、方法和价值观升华的社会需求。不同于传统教育,数智时代的专业教育转型需要借助外部资源,与兄弟院校合作,协同行业发展,为人才培养、教师培训、教学研究提供开放化的平台。
虚拟教研室在跨校师生团队的协同创新中,提升了网络平台与资源库的智能化水平,有助于培养技术、教育与各专业知识技能深度融合的复合型创新人
参考文献
黄亚平,林小如.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城乡规划教育发展[J].规划师,2018,34(10):19-25. [百度学术]
石楠.城乡规划学学科研究与规划知识体系[J].城市规划,2021,45(2):9-22. [百度学术]
战德臣,聂兰顺,唐德凯,等.虚拟教研室:协同教研新形态[J].现代教育技术,2022,32(3):23-31. [百度学术]
陈静,谢长法.数字化转型下虚拟教研室建设的逻辑框架与推进路径[J].电化教育研究,2023,44(6):54-59,73. [百度学术]
沈扬,丁小庆,伍凯.教学为经 行业作纬:土木工程课程群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2023,32(1):1-7. [百度学术]
曾长女,蔡刚毅,张华.创新创业与专业融合下高校虚拟教研室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2023,32(5):58-65. [百度学术]
孙施文,张勤,武廷海,等.空间规划基础理论大讨论[J].城市规划,2022,46(1):32-37,43. [百度学术]
孙施文,吴唯佳,彭震伟,等.新时代规划教育趋势与未来[J].城市规划,2022,46(1):38-43. [百度学术]
周宜笑,张嘉良,谭纵波.我国规划体系的形成、冲突与展望——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的视角[J].城市规划学刊,2020(6):27-34. [百度学术]
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百度学术]
王世福,麻春晓,赵渺希,等.国土空间规划变革下城乡规划学科内涵再认识[J].规划师,2022,38(7):16-22. [百度学术]
张波.建筑·规划·园林研究方法论发凡[J].建筑师,2023(3):39-44. [百度学术]
侯丽.美国规划教育发展历程回顾及对中国规划教育的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12(6):105-111. [百度学术]
赵燕菁.论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架构[J].城市规划,2019,43(12):17-26,36. [百度学术]
刘超,黄荣怀,王宏宇.基于知识图谱的新型教材建设与应用路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23(8):10-16. [百度学术]
刘丙利,胡钦晓.论智慧教育的空间逻辑[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2,34(3):40-47. [百度学术]
桑新民,贾义敏,焦建利,等.高校虚拟教研室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21(11):91-97. [百度学术]